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共軍/國軍,誰在抗日?---與吐槽兄商榷!
 瀏覽21,606|回應47推薦7

無知者,無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阿法則徐,終身不履米土
轻松一笑
hownc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范特西
南山臥蟲
貓靈子

本文是一個吐槽兄有關共軍抗日的話題的回覆,頗具爭議性,按慣例,我們讓事實說話。我也不引用共軍的參考資料,相反,我引用民國這邊的資料來說明。

中方(大陸)從來沒有否定過蔣老總統和國軍的抗日功績,我在原文中,也從未否定國軍的功勞。相反,我是肯定國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而且我家爺爺那一代人,就有兩個弟兄陣亡在抗日戰場(三叔公,在晉東南陣亡,四叔公在湘北陣亡,他們都是在國軍的作戰序列)。

其次,吐槽兇在回覆中提到,“解放軍抗日”,這個說法,也不是事實。抗日戰爭階段,共軍番號是:「八路軍」,「新四軍」,也是國軍抗戰序列。「解放軍」這個詞,是1947年10月10日才整改出現,這時候抗日戰爭早已於兩年前打完。共軍會整編成立「解放軍」,也是在國民政府撕毀「雙十協定」以後的事情。

另外,有關國軍和共軍誰在抗日?我上傳一幅民國政府的1945年的態勢圖。

從這幅圖中,你就能看到,誰在抗日前線?誰龜縮在後方?

從有斜線的紅色區域,你看看,共軍自己獨立的所謂「根據地」,只有陝北/晉西北和察哈爾南部兩小塊區域,整個共軍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和新四軍都在日佔區,跟日軍死磕。國軍主力,則龜縮在西南一隅。抗戰後期,日軍居然打到了貴州的獨山和湖南的芷江一線。這一點,勞資想想就生氣,共軍在前線「天天吃緊」,國民政府在後方,「天天緊吃」。

日軍投降以後,國軍都不敢大規模地往日佔區挺進(你查查國民政府是何時光復南京的?8月30日以後,才有一點點國軍在日軍的幫助下進入南京---159人),而共軍,就在日軍的跑樓下,共軍怎麼會不得受降先機?你傻,並不代表共軍傻。你看看1946年以後的共軍裝備變化,日械裝備,是國共內戰早期的主要裝備,後期,基本上都是從國軍手裏繳獲的美械裝備為主。

「歷史有脈絡,政治有倫理」!政權能否得到民眾的支持,是政權存在的依據。

以抗日戰爭為例說明,在共軍的話語體系中,當時的敵我態勢區分為:國統區,解放區,游擊區和敵佔區(汪偽政府的偽統區,也是敵佔區)。國軍基本上是龜縮在國統區(只有極少數戴笠係的忠義救國軍和極少數有些微生存能力的國軍游擊隊,---國軍的敵後游擊隊,後期基本上都被共軍收編,這些人基本上是唯一被共軍看得起的國軍),在游擊區和敵佔區的民眾看來,「國軍扔下民眾跑了」,而共軍則一直陪伴著他們存在,如果你是敵佔區民眾,你該支持誰?

今天的「俄烏衝突」也是一樣,烏克蘭哈爾科夫地區的俄族民眾本來一直是親俄的,但是2014年以後,俄國並沒有對這裡的民眾進行保護和梳理,相反,烏克蘭方面對這裡的親俄民眾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殺了好多人),讓這裡的民眾對俄國非常失望,所以這裡從一個親俄地區變成反俄最激烈的地區。

同理,你再看看緬甸北部的果敢一帶華人聚居區,一直受到中國雲南地方政府的照顧,緬甸軍政府根本拿他們沒辦法。

你再看看民國政府都干的什麼好事,對大陸和大陸民眾,除開歪曲抹黑和破壞以外,還幹了什麼人事?歡迎吐槽兄舉例說明!

民眾不是傻瓜,他們知道該跟著誰才能有飯吃,今天的國際態勢,實際上也一樣。只有那些被西方話語體系反覆洗腦,洗成了巨傻的人,才會跟著最終會把自己盟友吃了強身健體的盎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202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智商 情商 創意
    回應給: 無知者,無畏(weiyi65) 推薦2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南山臥蟲
無知者,無畏

  在教育現場,要教會學生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首先你得確認受眾(學生)沒有學障,智商屬於正常狀態,不能雞同鴨講,人為降低教學的品質,其次要陶鑄學生的品格,培養他們的抗壓性和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是在鍛鍊他們的情商.到智商情商兼備後,就要鼓勵學生發揮創意.

  在教學上能讓學生正確發揮創意(創意有時是不可行的異想天開-真正的創意至少要有合理的邏輯支撐),才有可能讓學生青出於藍(把學生教得不如自己?就是廣義上的教學失敗),至於在戰場上,軍事院校的學生學會既有的典操範令後,再自創出一些能克敵致勝的新招,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也是抓到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精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420
共產黨的會多
    回應給: 無知者,無畏(weiyi65) 推薦2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南山臥蟲
無知者,無畏

  早期的中共黨組織,以毛老大為首,非常多人出身教育界,而教育專業的看家本領就是總結經驗,中共每次打完仗或是搞完政治運動,都要開會做檢討(電視劇:偉大的轉折-就有演出早期中共開會的狀況),檢討過程是六親不認,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每個與會人員都坦率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待眾人集思廣益總結出正確結論後就通令全軍效法推廣.這種做法執行日久,日後在面對敵人時出錯的機會就會大幅降低.

  反觀國民黨,這幫人就不懂檢討,只會死守典操範令,當然非常容易被敵人摸清楚自己的行動規律,找到針對性的破解方案.戰爭既有科學規律,也要靈活應變,當你能摸清對手而對手對你一無所知時,戰勝敵人的機率就會大增.

註:兵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優秀的統帥要懂得活用兵法.例如曹操攻打鄴城,袁尚率兵回援,曹操問斥候,袁尚走的是大路還是小路?斥候回答說是小路,於是曹操佈置大軍,將袁尚的援軍痛揍一頓.部下不解,問曹操說-兵法云:歸師勿遏,丞相為何敢於擊之?曹操對曰:歸師如果走大道?就是要拼命以解根據地之危,此時勿遏,防敵狗急跳牆;若歸師走小道?則敵帥膽虛,沒有拼命的決心,擊之可也!況且援軍一破,則守軍士氣會大降,更有利於攻城-這就是靈活用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419
清末民初的陸軍軍事仿效問題
    回應給: voyager_ho(voyager_ho) 推薦2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南山臥蟲
無知者,無畏

  衡諸清末民初中國的國情,陸軍實際上最該仿效的是俄國,特別是蘇聯,因為兩國的國情特別接近,在多數的戰爭都必須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而且最好能和敵人進行近戰,這可讓對手的火力優勢無從發揮.透過以守代攻,在戰略上採守勢,但在戰術上採用攻勢,爭取主動出擊先行殲滅對手的一部,以打亂對手的攻勢,當敵人被零敲碎打到沒有足夠的兵力時(侵略軍原本就兵力短缺),自然無法再組織攻勢,只能選擇退兵,這是打消耗戰的良策.

  而無論是清軍各系或是國府中央軍,在陸軍方面仿效的都是與中國國情顯著不同的德國,陸軍受的是半調子的德式訓練(普法戰爭到一戰時期的),且由於國民教育的差異(德國人至少有完整的小學教育,清末民初則是文盲遍地),德式訓練在中國的質量會有明顯的打折,即使是國府最精銳的德式師與教導總隊,也只達到德國二戰時期輕裝師的水平.

  最糟糕的是國府的產業發展受到陳公博等一系短視近利官僚的誤導(足見蔣介石的治國水平有限-分不清輕重;蔣某人精於政治鬥爭,實際治國就嘿嘿嘿了),且蔣介石受限於國內資本力量的路徑依賴,搞的仍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錯誤模式,結果精兵一打完,再加上進口的武器與彈藥打光,軍隊就只能在實質上採用人海戰術與敵一搏.如果蔣介石真的如國府雇傭的文痞稱頌的那麼英明神武,最佳的對德合作模式就是以鎢礦等有色金屬作為籌碼,換取德國的技術輸出,只要抬價加上海運運費合計仍比當時另一個產鎢國西班牙的價格低就行,德國方面為了國家利益,肯定認真考慮,換點步槍+手榴彈+機槍+迫擊炮等低技術原裝的武器生產線,都是比原有方案更好的選擇.這也側面顯示,國府對德談判的官僚,在談判時如果不是無知,就是無能,無法有效捍衛中國的利益.

  由於國府官僚的亂搞,國軍在戰場上那真是被坑的極慘,生產出來的子彈良莠不齊,士兵平時要經常檢視原本就不多的子彈,進行打磨合膛(以捷克式輕機槍的操作最常見),手榴彈也品項不佳,尤其川軍用的還是川造麻花手榴彈(部分在品質上還不如黃厓洞兵工廠出貨的產品),炸敵經常只能造成輕傷,甚至是臉上一團漆黑,偏偏就死不了,而生產迫擊炮用的無縫鋼管也質量不過關,膛炸是常態.總之,民國的軍事工業水平實際上還不如北洋時期.在軍工生產上,國府的官僚真的是該死,是驅市人為戰的典型.

註:二戰時期的俄械真的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像俄軍廣泛裝備的波波沙衝鋒槍(成本只有莫辛那干步槍的一半)與轉盤機槍(俄式輕機槍-50發子彈一個轉盤),在售予志願軍參加韓戰期間,都在近戰上讓聯合國軍吃上大虧,唯一的問題是花的彈藥比較多而已(和日械與老一輩的仿製德械相較),也比較能配合解放軍系統的步兵機動作戰模式.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410
說說陳庚/秦基偉的「爬犁」戰法!
推薦2


無知者,無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南山臥蟲
貓靈子

共軍很多高級將領,都是莊戶人家出生,對耕種作業非常熟悉。

秦基偉(官至共軍的國防部長)就是一個放牛娃,參加共軍之前,基本上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冩。到後來當軍長的時候,已經能夠冩出連陳賡都誇獎的講稿了,全部是在部隊裡學習的。

所謂「爬犁」戰術,就是農村翻地的方法,一遍一遍地翻,先翻過去,在翻過來,這樣操作,能把地裡哪怕指姆大的紅薯或者是花生都找出來。

從軍事上來説,大家都是讀教科書(軍校,就是教程---條例),所以絶大部分軍隊,凡事從軍校出來的,都熟悉條令,按照條令打,並沒有什麼問題。怕就怕在,「按條令打的,遇到不按條令打的」。

以陳賡/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爲例。共軍初期是主要由王近山指揮,此君剛剛從南京軍事學院短期培訓出來,在跟美韓軍對陣的時候,主要是按照軍校的條令打,結果打的並不好。中期,陳賡帶着秦基偉上前線,一看,這種打法不行,陳賡問秦基偉,這個仗該怎麼打?秦基偉把前線的營連級軍官找來問他們,説,美韓軍打仗有什麼規矩?營連級軍官跟秦基偉詳細地説明了美韓軍的作戰特色,秦基偉跟陳賡分析後,覺得王近山的打法,對付國軍問題不大,但是對付優勢裝備的美韓軍,肯定佔不到便宜。於是大膽跟陳賡提出他的想法,就是採用農村翻地的方法(所謂「爬犁」),對敵人集中的區域,進行反複覆蓋。

按照條令,一輪砲擊之後,是延伸射擊,然後步兵衝鋒。秦基偉按這個方式打了一次,但是等美韓軍從戰壕裡站起來,這邊就停止前進,並且往回撤。對麵一看,這邊退了,立刻就衝出戰壕,秦基偉這邊,立刻就砲兵覆蓋。

後續,更加複雜,很多時候,砲火像掃帚一樣掃來掃去。這邊砲火一停,那邊以爲這邊要衝鋒了,立刻組織反擊,其實誌願軍根本就不衝鋒,而是等美韓軍一出掩體,立刻就再砲火覆蓋。

最嚴重的時候,美韓軍那邊上來一個加強團,四天以後,撤下去的時候,不到一個連,其餘全部被砲兵絞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看看美韓在這個區域,付出了多少代價。

俄烏衝突中瑪琳卡戰場,有點像上甘嶺,瑪琳卡的背後(西南部),有一個小高颱,烏軍的砲火就在這個小高颱上,而這個小高颱,俄軍一直砲火覆蓋不到。

注:上甘嶺戰役,誌願軍的砲兵陣地,就在五聖山上,正麵,斜麵,反斜麵都有,由於五聖山是高地,視野非常好,把美韓軍的陣地看的一清二楚。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392
說說日軍的「步炮協同」
    回應給: voyager_ho(voyager_ho) 推薦3


無知者,無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貓靈子
南山臥蟲
范特西

對付「步炮協同」,並非無解,而是看前線指揮員和指揮系統怎麼應對!

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是比較冷門的劉鄧麾下悍將周希漢(此君組建了共軍唯一的一隻山地叢林部隊,二野13軍,這個軍,經過數次裁軍,今天都還在),此君在陳賡的386旅,跟日軍的主力對陣中從未吃虧。

他們每次都能準確地躲開日軍的「步炮協同」中的炮擊(因為日軍嚴格按照條令打,中隊,大隊和聯隊炮兵都有不同的炮擊序列,比如中隊的114序列,大隊的233序列,聯隊的489序列,你只需要派人數算對方打了多少發砲彈,就知道他們打完了沒有),而專打日軍步兵,而且通常能把交換比打得非常高,1:4-1:5是常態。

第二,是大家都比較熟知的「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陳粟麾下(華東野戰軍)的宋時輪,他為什麼能做到「排炮不動」?就是因為此君有一整套對付日軍和國軍的步炮協同辦法。國軍的「步炮協同」對他根本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往往國軍一輪砲轟過去以後,以為地上螞蟻都沒有一隻了,可是你一上去,立刻就會遭遇交叉火力殺傷,國軍將領頭痛不已。

第三,看看今天的俄烏衝突戰場,俄軍日耗數萬枚砲彈,打死打傷的烏軍,也就數百人,也就是說,大致一百發砲彈,才能打死(傷)一個烏軍,那麽說來,烏軍對付俄軍的「步炮協同」的方法,是不是比宋時輪還高?

總結起來看,宋時輪,周希漢和今天的烏軍,都知道日軍,國軍和俄軍都是按照教程(條令)打,那麽針對你的條令制定相應的對策,「步炮協同」就並不可怕。

反而是共軍這種部隊,他們雖然也有條令,但是前線指揮官經常都不按條令打,而讓敵人毫無辦法應對。比如在上甘嶺戰場,陳賡和秦基偉就利用「爬犁」的方法反覆打,把韓軍和美軍打的根本就不敢冒頭。絕大部分的美韓軍傷亡,都是志願軍炮兵造成。

仗打成什麼樣?當然跟參戰裝備有關,沒有趁手的裝備,那就不用打仗了?如果這樣,共軍一早就完球了。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356
日軍和國軍地面部隊的火力差距源於黃金十年中的錯誤
    回應給: 貓靈子(db71ede2) 推薦5


voyager_ho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冽風
南山臥蟲
范特西
貓靈子
無知者,無畏

國軍除少數精銳單位外,各級單位對日軍畏戰、避戰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火力差距。日軍的慣用戰術是其步砲協同,用彈幕的徐進轟炸來突破國軍的正面防線,以騎兵部隊尋找國軍防線上的漏洞作為側擊迂迴的突破點和滲透點,進而讓國軍整個防線被迫後撤,這時候日軍就可以用相對數目較少,但火力較強的地面部隊給予國軍巨大的殺傷。


而這個時期的日軍還擁有航空作戰的優勢,戰鬥機充當偵察機,完全可以提供日軍前線指揮部足夠詳細的國軍防線部署情況,因此很多國軍部隊長期處於被日軍跟踪攻擊的狀態。國軍直到1944年以後才逐漸改變這一局面。


國軍和日軍這一切差距和死傷的根源,其實是國民黨自找的!根源就是黃金十年。


黃金十年期間的國民黨並沒有真正抓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軍要點。最適合國軍的武器是下面這幾個:


1、 大容量彈夾的輕機槍和衝鋒槍

2、 適合步兵移動和快速機動的中口徑迫擊砲

3、 高射速的半自動步槍

4、 穩定而且統一品質的子彈

5、 品質穩定的手榴彈。


這幾樣武器非常適合中國用其廣大的領土,在游擊戰和守城戰的時候給予日軍的重大殺傷。衡陽會戰中國軍利用土工工事搭配手榴彈,造成日軍重大傷亡是最好的例證。


游擊戰中這幾樣武器也足以對日軍後方的治安部隊和輜重部隊造成嚴重打擊。


由於國民黨並沒有好好利用黃金十年推進中國長江以南區域的工業化,特別是對鋼鐵工業的扶持。自然也沒有能力在抗戰中擁有足夠的鋼產量去補給上述提到的武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311
這主要是軍事策略的問題
    回應給: 無知者,無畏(weiyi65) 推薦3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范特西
南山臥蟲
無知者,無畏

  論軍事能力尤其是戰略上的規劃能力,毛主席比蔣介石強了至少二個層次,當然蔣介石也比對手日本人強很多,日軍在戰術上極強,在局部戰略上就有問題,在大戰略上?懂軍事的人都知道,日軍的總體戰略規劃是用小腦代替大腦在思考,除了石原莞爾外,日軍的陸軍將領基本上都不懂大戰略(石原在這方面與蔣介石屬同檔次,但略強一籌).

  共軍系統之所以強?實際上是他們的生存策略最適合抗戰的那個環境,尤其是打持久戰,他們的手法有四:

(1)建立根據地

  看準的是日軍兵力不足,對於廣大的鄉村,只能用羈靡的方式來管理,而廣大的鄉間又處於混沌狀態,特別有利於共產黨的組織生根,而共產黨的組織一進來,馬上就會區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誰是牆頭草?然後完成情報的收集與給養的規劃和籌備.真正懂共產黨的人都知道,不怕共產黨兇,就怕共產黨生根,生根且建立完整根據地後的共產黨,將近能調動一地可用資源的九成,而維持社會的穩定,這種組織效率隨時能讓對手病入膏肓(在正面對敵時,投入比你更多的資源).

(2)吸納游離武裝加以改造

  正因地方上一團亂,國府單位還是明清時期的老一套地方組織,人民或者散軍為了自保,會產生非常多的游離武裝,這些都是共軍可以整合到自己身邊抗日的力量,中共在敵後就以各種手段整合這批武裝,並加以政治思想的改造,使之變成自己人,中共在洛川會議上提到的七分發展,就是這麼發展的.國民黨雇用的秀才一不知兵,二對中共的特點根本不了解,解讀全是錯的!罵中共不抗日?勞資手頭一開始只有四萬人(八路軍+新四軍),不先發展自己?如何鍛鍊部隊?後續如何抗敵?戰爭是科學問題,不是情緒問題.

(3)獨特的步兵機動作戰模式

  共軍在創建之初戰鬥力不強,為求生存迫使它必須不斷的進行游擊戰,後累積經驗搞出屬於自己一套的以步兵為絕對主力的運動戰(德俄美的軍隊打運動戰都以裝甲兵為主力),具體而言是先取得準確情報,後在關鍵要點上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必要時片面集中火力,完成以快打慢和迅速殲敵一部,以斷敵一指來取代傷敵十指,共軍最大的特色就是軍隊的行軍速度極快,快到迅雷不及掩耳!

(4)破壞日本對於佔領區的經營

  日本做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國,它必須以戰養戰,拼命掠奪中國鄉間的資源,才能有效維持其戰爭機器的運轉,而它的主力軍隊(戰力最強的甲種師團)必須與國軍對壘,打所謂的大型會戰,只能以次級甚至三流的部隊維持隊佔領區的掠奪,這剛好是共軍發動步兵機動作戰的好標靶.如果光看死傷人數,某些時候共軍的戰果還遠超國軍,但共軍聰明的藉由打戰力最弱的輜重隊(這批人是掠奪中國民間物資的主力),拉攏民心與鍛鍊部隊(打久了有戰場經驗,老兵就遠比剛入伍的新兵剽悍),破壞日本對占領區的經營;至於國軍面對的是日軍的精兵,而且戰術古板不靈活,經常性的被動挨打,老百姓只知道:共軍出手能打死倭寇而國軍經常在防禦戰中被倭寇打死,哪知此倭(日軍輜重隊)與彼倭(日軍精兵)戰力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所以在百姓心中,共軍會被認為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國軍對此是吃了極大的啞巴虧.

  國軍實際上仍是絕對的抗戰主力,但由於軍事策略與執行層面的問題,注定吃力而不討好,經常能擔任的角色只有專業肉盾,對此,國府的軍事指揮體系與政治體系要負全責.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7201236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