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既然因二次革命之失敗而頓悟,準備聯結剩餘同志的力量搞武統,自然就開始加入全國軍閥混戰的行列,惟孫文的軍事能力趨近於零(根本不知兵),且願意與他合作的南方軍閥,基本上也只是在利用他的聲望,把他當成政治牌位供起來,所以他的軍事活動幾乎是一敗再敗,且經常遭到類同志(南方軍閥)的背叛,整個護法活動,就是孫文慘烈的失敗註記.
嚴格講:孫文的救國意志100分,宣傳能力80分,實際的政治組織能力只有20分,在國父這個行業上,他的能力水平屬於中下,比甘地那印度阿三強,但比之凱末爾或華盛頓等,就差的遠了.看政治家的很多問題要觀其行而不是聽其言,言論上要修飾的花團錦簇,一個秀才或是趙括那樣的人物就能做到,實際搞政治?不行!在孫文的政治生涯中還有一個極為致命的弱點,就是他是民初全中國唯一一個現代人,思維水平超越常人甚多,導致他的理論與當時的群眾嚴重疏離(所謂的三民主義內容-民初的群眾聽不懂也!),一個教主沒有徒眾的認可與全力支持,不過光杆而已,根本不足以成事.更糟糕的是他還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當黨內矛盾無法調和時-那就用槍桿子來說話,結果就是武人政治抬頭,誰的槍多?誰就有真正的發言權.
孫文在黨內給自己製造的第一顆大石頭,就是六一六事變,為著是否北伐的爭議,孫文與陳炯明鬧起矛盾,最後陳某索性不管手下的粵軍,勞資回惠州一帶蹲著行吧,結果粵軍的葉舉部由於欠餉(陳炯明砍掉大宗賭稅的代價)而向孫文要錢,孫文手頭也沒幾文錢且對陳系的粵軍不滿,最終葉舉等決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先行動手砲轟總統府,孫文脫險後也登上海軍艦艇,親自開炮轟擊廣州的粵軍以討回場子,終將粵局弄至武裝分裂的地步.不過此舉也讓孫文收之桑榆,拿到兩個好處:
(1)在軍事上,懂軍事的蔣介石展露頭角,取代原本類知兵的黨內同志
(2)給聯俄聯共打開了大門
再加上孫文為了爭取外援,開始與蘇聯密切接觸(原本與孫文接頭的美日等勢力,尤其是日本,對孫的支援十分有限),所推出的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其中聯俄容共是國民黨右派自抬身價的說法,中共同新桂系一樣,是廣東革命政府的合夥人,彼此間靠商量來處理事情,不會完全聽命於國民黨,況且中共當時屬於共產國際的支部,你對主要的金主喊容共?不怕蘇聯撤資?吳稚暉容共之言,明顯不符合史實,不過是搞清黨時的藉口-往日勞資容你,今日勞資容不下你,政客與流氓要找藉口把人做掉時,嘴臉都一樣的無賴!)比較接地氣,尤其是扶助工農這塊,有利於動員群眾支持孫文的革命.而實際操作扶助工農這塊的,都是跨黨黨員(身兼國共兩黨黨員身份者),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黨在知識青年的新血挹注下,可以把工作做到農村的底層與敵人的內部(北伐時,跨黨分子就經常在孫傳芳控制的地盤內煽動群眾暴動,扯孫傳芳的後腿),國民黨在組織力量暴增的同時,黨內的右派分子也對這批活躍的跨黨分子非常反感,這導源於中國傳統中仕紳與農民革命者的天然對立,屬於真正的階級鬥爭,不過加上點民國的時代背景罷了,本質上仍然不變(參見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清廷如何平亂就可以清楚).
後頭善於權詐的蔣介石在取得了國民黨右派+江浙財閥與歐美列強+新桂系軍事力量的支持後,斷然發動清黨(在國民黨黨史上應屬第二次清黨,第一次是孫文搞中華革命黨時的清黨,相同點是兩次清黨都是汰強留弱),以大量共產黨員的死亡替自己的權力王座鋪路,這是他邁向權力顛峰的奠基石,同時也埋下日後整個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伏筆.根本原因在清黨的過程中,為了對共產黨趕盡殺絕,蔣介石順道將國民黨地方黨部中熱烈響應孫文晚年三大政策的積極分子(這批人中屬於中共黨員的佔一大部分,卻非全部)幾乎都宰殺掉,從而導致兩項危機:首先是地方黨部有能量的分子都死絕了,國民黨無法確切掌握地方脈動,只能依靠地方仕紳與保甲的土法來控制地方,讓國民黨的地方動員能力直接從類蘇共的高效率倒退回大明王朝的水平,而地方仕紳基本上又是牆頭草,日後日本侵華時的地方維持會(漢奸組織)等,也多是這幫人在操作;承接第一點,要與仕紳既得利益者合作,就得放任這幫人繼續在地方敲骨吸髓,連帶者所有官員必須一起貪汙腐敗低效率,才能夠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到政通人和(否則地主仕紳加買辦硬是同你過不去,這官是做不下穩的),這兩點是蔣氏民國在大陸時期為絕大多數群眾深惡痛絕的主因,沒這兩項頑疾?你當蔣光頭天生就是壞胚,只想著去禍國殃民?問題在於政府組織與地方狀態就是如此,不妥協?蔣氏民國一天都混不下去也!
國民黨的內部矛盾在北伐完成後一樣嚴重,內鬥內行與組織紀律的低下自始至終都是國民黨難以處理的癌症,四一二事變(國民黨稱為清黨)僅是國民黨不斷內鬥中,武人集團(黃埔系+新桂系)聯合右派與江浙財閥和歐美列強,排斥左派政客文人的一次流血行動,死傷雖然不少,尚不至於動搖黨本,但後續武人集團之間的互相傾扎,造成的諸多內戰,所形成的政治裂痕,就如影隨形的影響到大陸時期國府的統治,假設沒有蔣介石於北伐後一些短視近利的削藩作為,中共要奪取大陸的統治權?機會極低!
而讓國民黨於北伐成功後,內部矛盾徹底爆發,造成內戰不斷,安定團結的局面一去不復返者,就是民國十八年爆發的武漢事變(又稱蔣桂戰爭),這場戰爭有三個要角,分別是蔣介石、李宗仁以及楊永泰,蔣李是前台的領銜主演者,楊永泰則是整場大戲的幕後導演.這場戰爭非常關鍵,它既是中原大戰的先聲,也和日本入侵悍然入侵東北有關,更讓中共武裝的星星之火得以在贛南站穩腳跟(蔣桂系統的精兵都毅然參與內戰,一般投入對中共初期武裝進剿與會剿的雜牌軍,不過是送人頭和軍火,供朱毛紅軍刷經驗值的貨色而已),最終席捲天下.
就實際情況來講,在北伐成功後,新桂系得到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琛支持,勢力迅速擴展到湘鄂桂三省和河北省山海關至天津一帶,有精兵20餘萬.李宗仁擔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及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當時控制廣東,長期為新桂系之可靠政治盟友,故新桂系實力十分雄厚.而蔣介石第一集團軍所屬部隊有50多萬,控制了東南五省(孫傳芳原地盤),並且,蔣介石身兼中樞首領職位,政治優勢十分明顯。閻錫山所部第三集團軍控制山西,河北北部和平津兩市,亦有兵力20多萬.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控制西北,河南等地,兵力達40萬.
在蔣介石削藩的原始設想中,他的第一步是聯桂制馮,消滅擁有強兵的馮玉祥西北軍,但李宗仁並不同意,他主張不打內戰而應以軍隊的戰鬥力指標,作為整編軍隊時的標準,這個邏輯乍聽之下非常有道理,但蔣介石清楚若照這個模式來整軍,新桂系的軍隊會精益求精,剩下的都是選鋒,自己則會喪失原有的優勢兵力,這個政策只對新桂系片面有利,故精明如蔣介石者堅決不上當,只是四大軍閥繼續扯皮,李馮閻等繼續割據,不斷截流各地方的稅款,蔣某人持續頭疼中,直到拜把兄弟黃郛推薦了人稱當代臥龍的楊永泰加入蔣氏團隊的幕僚群中,經才智屬於上上之選的楊某人一番開導之後(在個人的評估中,民國時期政客中政治頭腦屬於上上之選者楊永泰、周恩來是也,蔣光頭、鄧黑貓屬於上智,李宗仁的政治頭腦屬於中上水平,絕智只有一個-毛老大),蔣光頭的削藩策略改變為用政治手段對付閻錫山,用經濟手段瓦解馮玉祥,準備動武解決新桂系.有了假臥龍真毒士的楊某入夥後,蔣試圖一統江湖的工作正式開片,武人間的互相鬥毆更形嚴重,但楊某之策有奇效,三個月就讓新桂系丟盔棄甲,廣西三傑被迫下野,溜去越南渡假(逃難的委婉說法).
註1:名軍師楊永泰在北伐後,原本第一份求職履歷是遞給新桂系,無奈德公與健公都看不上楊永泰這個朝秦暮楚的政學系老政客-嫌楊某無節操,導致楊某經好友黃郛介紹投蔣,運用其謀一舉瓦解新桂系,這相當於楊某對李白二公對其閉門不納的報復,沒雇用楊永泰這鬼才是新桂系爭奪民國霸權失敗的重要原因,對於有本事的人才,管他盜嫂受金,都該倒屣相迎才是.
註2:蔣桂之間的矛盾,起因於寧漢分裂時新桂系聯汪逼蔣下野,李宗仁作為名將的同時,也是一名段數不低的政客,也有心黑手辣的一面.但他對於財政、黨政等問題不甚精通,這讓他這名忠厚而精明的長者,軍閥中少見的善類,格局始終侷限於一路諸侯到偏霸之間,不具備一統天下的能力.
註3:近期的陸劇偉大的轉折,基本上照史實演,在國府要員開會做軍事布局時,楊永泰多次準確估算中毛老大的策略,唯一向對楊某言聽計從的蔣光頭,只忙著藉紅軍的刀,來收割西南軍閥的地盤,沒有依楊某的建議對紅軍施行致命一擊,可見軍師算的再精,頭子聽不進重點也是問題.
註4:楊永泰最終死在國民黨內部政治鬥爭中(暗算他的主謀是陳立夫一派),這是CC派所做出最為愚蠢的行為,楊永泰不死,蔣楊合作足以與毛老大在政治謀略上正面較量.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