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國自認軍經強勢而無須一談,最終只要武統就行了的話,那我請各位看一段歷史。或許你會明白,為什麼有些棋步一旦走錯就很難回手了。
你會發現從1810年法奧同盟、1871年德意志帝國未納入奧地利(後面有分析原因)、到了1919年一戰後簽訂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德奧只能在局勢推動下漸行漸遠。1938年希特勒等到只剩武統選項能夠實現統一時,雖短暫統一卻仍難以挽回1871年最佳的和統契機。台灣一旦受迫過久或被入侵而逐漸倒向美、日等西方國家,我個人認為中國基本上就要重演德國(普魯士)失去奧地利的悲慘歷史了。
1440年奧地利是由赫赫有名的鷹堡(哈布斯堡)家族掌權的神聖羅馬帝國所統治。之後法國興起在歐陸挑戰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拿破崙吸引德意志區的各小國建立萊茵邦聯,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此舉嚴重削弱神聖羅馬帝國(特別是宗主國奧地利)在中歐的領主地位,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此期間拿破崙將約瑟夫扶上那不勒斯王位,派路易做荷蘭國王。眼見奧地利被法國壓制,英、俄、普魯士、瑞典等國再組第四次反法同盟。結果普魯士慘敗,法軍直達俄國邊界,俄和拿破崙言和。整個中歐和西歐,除了孤伶伶的奧地利、一些中立小邦國、和伊比利半島的葡、西之外,幾乎盡落入拿破崙的帝國。1809年拿破崙急取西班牙30萬法軍反陷入伊比利半島,第五度的反法同盟反促成1810年法奧同盟。1812年拿破崙征俄火燒莫斯科,1814年3月31日第六度結盟的反法同盟攻占巴黎,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和拿破崙必須退位。
1814年拿破崙倒台後,在奧地利召開維也納會議建立了39個主權邦的日耳曼邦聯(也就是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前身),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在日耳曼邦聯架構下成為統一的日耳曼邦聯或德國邦聯來接手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當時奧地利較強勢是主國,普魯士是輔國。這也是德奧最後一次較穩定的統合。
1871年普魯士統治下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普魯士王都柏林兼作德國帝都,但奧地利已被排除在外(詳細原因分析於后),德奧分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為了與德國結盟,將自己重新命名為德奧共和國,但被1919年一戰後簽訂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所禁止。規定在沒有國際聯盟的同意之下,奧地利不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放棄獨立,也就是奧地利永遠不能與德國進行經濟或政治的合併。這造成某些德國與奧地利極端民族主義者的不滿。最後在1938年,來自奧地利的納粹黨領袖希特勒實現了短暫以武促統的德奧合併,但二戰後又被拆分。
那麼1871年當時,為何德意志帝國未納入奧地利呢?是宗教原因、政治勢力彼此不合、還是外力干涉?分析如下: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xek424o.html)
【宗教原因】德意志的南部諸侯,多數為天主教國家,而與奧地利的宗教信仰一致,也更傾向於支持奧地利。再則,相對於普魯士的軍事獨裁統治,奧地利對德意志境內各諸侯的「統治」更為寬鬆,使得這些諸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更願意站隊奧地利。如果不將奧地利排除出局,普魯士即便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地區,也很難建立一種威權統治。
【政治原因】從1438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這段期間,哈布斯堡家族只有3年因男嗣斷絕而沒有獲得皇帝頭銜,可見奧地利的實力強大。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取締之後,反法同盟於1815年根據《維也納會議》成立了德意志邦聯,這個邦聯的大權仍由奧地利操控。普魯士不將奧地利排擠出局,就難以消除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強大影響力。
普魯士還不具備兼併奧地利的實力,普魯士雖然在軍事上已經超過了奧地利(1860年代已在普法戰爭關鍵一役色當會戰中擊敗了法皇拿破崙三世),但奧地利為歐洲傳統五強國之一,實力也不容小覷。奧地利除了在德意志邦聯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席位,而在德意志聯邦之外,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還控制著匈牙利王國、波西米亞王國(傳統上也並非德意志)以及今北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部分地區等廣闊領土。
奧地利被普魯士擊敗之後,重組了帝國領地,成立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疆域(約70萬平方公里),仍超過普魯士統一的德意志疆域(約54萬平方公里)。普魯士要想徹底擊敗與消化掉奧地利(奧匈帝國),而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國家,將會遙遙無期。
【外力原因】英、法、俄等歐洲強國也不容許普魯士兼併奧地利。普魯士兼併奧地利,將會改變歐洲的均勢版圖,英法俄等歐洲強國都不會希望看到新成立的德國過於強大,而必將干涉普魯士兼併奧地利的戰爭。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