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歐戰策:三十年戰爭(一)
 瀏覽1,960|回應1推薦9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王凯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阿法則徐,終身不履米土
Retiredbum
無知者,無畏
富藍客
南山臥蟲
妖道
轻松一笑
大風

契子:

  歐洲在地理上是亞洲西部的一個大半島,和其他各洲相較,它的地形一馬平川,僅有少量山脈與丘陵點綴其間,這種地形固然適宜居住,卻決定了這裡很難形成統一的國家,由於沒有地理上的有效屏障,古代歐洲的諸侯國首腦為了保障國家安全,無不鴨梨山大,搞來搞去應對之策無非兩招:

(一)玩命修築城堡:

   歐洲的城堡既是王公貴族居住地,也是戰時的軍事要塞.每個城堡幾乎都位於險要或是交通良好之地,以石材築堡之後,在冷兵器時代要攻陷任何一個歐式城堡?難度都很高.有時攻城依靠內應還比依靠士兵的蠻力更為靠譜.

(二)擴張軍隊:

   各國能養多少兵?受限於國家財政.在多數時期,各國只能雇用不怎麼可靠的傭兵,打的也多是扮家家酒式的戰爭.相當於穿著華麗鎧甲的一群沒文化的莽漢間的群毆,和諸葛丞相與吳用軍師的運籌帷幄完全沒有可比性.大規模的徵兵,要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能在群眾對革命的狂熱下玩起來.

  在地緣特點的影響之下,歐洲的歷史就如同我們看到的那樣,各國不斷的打群架,誰也難得停下來有喘口氣的時間發展自己.國家強盛時,你可以四下出擊去打別人,可一旦碰上天災人禍(主要是政權變動),國勢稍一逆轉,四周馬上圍繞著一群要報老鼠冤的對頭,立馬變得被動挨打,此前的戰果通通歸零........搞不好還要倒貼!

  這樣的局面從古到今一直延續到現在,一直到我們知道的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持續進行中.和華夏歷史常見的合-分-合模式相比,歐洲的歷史脈絡是分-合-分,而且歐洲的合(跨國性質的王朝)很不靠譜,它對於地方的掌控能力並不強.華夏最多是皇權不下縣(縣以下依靠宗族協助朝廷官員進行治理),而在歐洲的跨國性王朝,你只要混上諸侯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皇帝/國王要看你的臉色,而非你要看皇帝/國王的臉色.

  至少從羅馬帝國滅亡開始,歐洲就沒有一個名目上的統一政權,上千年各國互拍板磚的結果,歐洲至今仍是邦國林立,邊界也時有變動.對於此點,當然有政治上的野心家想要加以改變,在十七世紀時這個人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79日-1637215日),他是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亞支系的代表人物,也兼任匈牙利國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亂打斷)和波希米亞國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同時也是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真正的罪魁禍首

  斐迪南二世固然野心甚大,但與其野心陪襯的是其低劣的政治能力.此人和秦皇漢武相比,不但略輸文采,和唐宗宋祖相較,更是遠遜風騷,至於要他閣下在茫茫大漠彎弓射大鵰?更是休想(用火槍比較湊合).如果真要將之與華夏歷史上的人物做比較,倒比較像是魏惠王(就是經常與書呆子孟子侃大山的那個魏王)加上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混合體,既有前者的好大喜功兼昏聵糊塗,也有後者令人難以理解的宗教狂熱.此人的存在,既對德意志民族是場莫大的災難(雖然直接承受其後果的是他的寶貝兒子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1608713日-165742日),也讓歐洲在宗教與政治上的大一統理想(天國由唯一的上帝統治,人世也由一位皇帝統治,羅馬教會也由一位教皇領導)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則是史家所稱的歐洲均勢體系.

領銜主演:

    三十年戰爭中,除了蠢皇帝斐迪南二世外,尚有幾位是領銜主演的重要角色,分敘於後:

(一)梟雄:利希留樞機主教(法語: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et duc de Fronsac法語發音: [aʁmɑ̃ ʒɑ̃ dy plɛsi]158599日-1642124

  這位在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法語:Alexandre Dumas發音: [a.lɛk.sɑ̃dʁ dy.ma], 原名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dy.ma da.vi‿d.la pa.jə.tʁi]1802724日-1870125日)名著三劍客中被描述成大反派的人物,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的樞密院首席大臣及並有著樞機主教(在天主教國家會被尊稱為:法座)的地位.他在法國政務決策中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力;特別是三十年戰爭時,他通過一系列的外交努力,為法國獲得了相當大利益。在他當政期間,法國專制制度得到完全鞏固,為路易十四時代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同時,為鞏固中央集權希留鎮壓農民起義、到處收買御用文人。被譽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私下雖信仰虔誠,卻有效利用對頭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二世的宗教熱情,來達到法國的國家目標.

  在德國內部戰得焦土遍野(宗教戰爭通常會打得比貴族間的軍事對抗嚴重許多,近乎到民族戰爭的水準)時,法國作壁上觀.與此同時,他一方面以武力解決國內的新教徒武力割據問題(拉羅歇爾之圍),另一方面給予戰敗的新教徒信仰自由(但武裝割據是不行的),以累積法國未來在國際戰爭中的國力.為了找對頭的麻煩,他也大肆撒錢,先後資助德意志新教諸侯,丹麥以及瑞典向哈布斯堡王室興兵,直到三十年戰爭的第十七個年頭,哈布斯堡王朝與他先後雇用的打手戰到將近筋疲力盡時,才說服其君王(實際上當時的法王路易十三權力已被其架空-走個形式而已),法國有必要加入戰爭並站在新教這一邊,而最好的理由是:此乃法國擴張勢力的大好機會(這套戰略其實在路易十三的老子,法國史上最受人民歡迎的賢明王亨利-法語:Henri IV15531213日-1610514日時期,就曾被提出來,而利希留首相則將這套戰略予以實現).

  此人不但是現代國家制之父,在政治上也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認定聖潔的目標可以運用非道德的手段來達成.為了法國的國家利益,他不惜援助敵人的敵人,賄賂,挑起叛亂,並讓手下的御用文人搬出許多馬基維利式的論調來合理化自身的作為,都是法座閣下的拿手好戲.

  據說教皇烏爾班八世(拉丁語Urbanus PP. VIII156845日-1644729)在聽聞其死訊曾說:如果有上帝,利希留樞機主教就有得辯白了.如果沒有上帝.........那麼他的一生確實夠輝煌了.這種貶中帶褒的評語,對這位貓奴法座(樞機主教大人非常愛貓,是典型的貓奴,他在辦公時,旁邊除了公務人員就是大大小小的貓)確是的評.

(二)梟將:華倫斯坦(德語: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捷克語:Albrecht Václav Eusebius z Valdštejna1583924日-1634225日)

      華倫斯坦出生在波希米亞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中。12歲時就失去了雙親。他的最初信仰是新教,但在1606宗天主教。此後不久華倫斯坦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中。1609年與捷克一位富有的寡婦結婚,成為大地主。1618年參與鎮壓捷克起義。華倫斯坦的政治主張驅逐包括羅馬教廷在內的外國勢力,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以君主專制,並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麥王克利斯蒂安四世英、法、荷三國的支持下與新教聯盟共同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發動進攻,很快便占領德意志的西北部。受命為大元帥的華倫斯坦帶領他招募的軍隊率軍北上,與巴伐利亞名將蒂利的軍隊配合,使丹麥節節敗退。16279月,兩軍直搗日德蘭半島的奧爾堡,擊退丹麥,收復了神聖羅馬帝國在德意志的疆域。1628年,他被封為梅克倫堡大公,後來又被封為北海與波羅的海大元帥,被譽為「王冠上的第三顆寶石」。華倫斯坦的野心勃勃引起了不少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甚至是皇帝的不滿。16308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解除了華倫斯坦的職務,華倫斯坦也回到了他的封地。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由於害怕神聖羅馬帝國的勢力會延伸到波羅的海沿岸,同時在法國的資助下出兵歐洲大陸,並且取得一連串戰鬥戰役的勝利。神聖羅馬帝國軍的統帥蒂利伯爵亦在戰鬥中身亡。帝國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華倫斯坦,任命他為帝國軍隊統帥並全權負責一切談判事務,復出的華倫斯坦權力更勝以往,擁有軍權、政權與財權,皇帝與政府不得干涉。

  華倫斯坦統領的天主教帝國軍隊在紐倫堡附近與瑞典軍隊對峙,最後在雙方陣營的飢餓與疾病困擾下,雙方停止了對峙。華倫斯坦便帶領隊伍撤退,打算把大本營轉移到萊比錫。這一轉移的目的本是希望藉助當時(163211月)開始入冬的惡劣天氣拖垮瑞典軍,但瑞典方面並沒有把軍隊停留在巴伐利亞,而是向華倫斯坦的部隊進行追擊。雙方在呂岑附近展開了決戰,結果是華倫斯坦兵敗,但古斯塔夫二世也在該會戰中戰死。

  呂岑會戰過後,華倫斯坦被巴伐利亞公爵強力抨擊,皇帝也一天天質疑他。之後,華倫斯坦與瑞典進行秘密談判,希望和解並使外國軍隊撤軍,但被皇帝視為通敵。16341月,皇帝決定解除華倫斯坦的一切職務並收買華倫斯坦的軍官去執行密令暗殺他。225日,決定去投靠薩克森的華倫斯坦在海布被他的軍官謀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雖並未直接下令謀殺華倫斯坦,但是他其後獎賞參與謀殺的軍官。

  華倫斯坦是三十年戰爭時期最出色的兩大軍事天才之一(另一位就是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他除了精通戰略與各種戰術之外,他所統帥的軍隊堪稱是一支蝗軍,史家稱他的軍隊所經過之處,連烏鴉都混不下去,可見其軍隊毫無軍紀和戰時燒殺擄掠之慘.這支蝗軍對於有效減少神聖羅馬帝國轄下的人口數量(這實際上該被判反人類罪),有著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三)英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129/19日-1632116/16,O.S.(英語:Article Name/N.S.

  他是瑞典王朝國王,生於斯德哥爾摩,即位後旋即與神聖羅馬帝國相爭,御駕親征,節節獲勝,卻於呂岑會戰中不幸陣亡。他是瑞典歷代國王中中惟一被國會封為「大帝」(den store)者,亦被新教徒敬稱為「北方雄獅」。

  古斯塔夫以靈活運用野戰炮著稱。除此之外,他注重主動進攻,比一般線性作戰更強調機動性。他指揮的裝備滑膛槍火槍手射擊準確,裝填速度是當時其他國家的士兵的三倍。能有效發揚優勢火力。他堅持不懈,親近手下官兵,為此他獲得巨大的威望。

  1630年六至七月,古斯塔夫的瑞典介入德國的三十年戰爭。當他開始進征德意志北部時,古斯塔夫只有4000名官兵。但他很快鞏固新教徒的勢力範圍。163076日,他帶兵在奧得河口的登陸,很快占領什切青一帶。1631年九月,甚至在薩克森盟軍逃陣的情況下,古斯塔夫在第一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中重創當時橫霸薩克森的天主教軍,是役古斯塔夫全殲德意志名將蒂利伯爵軍約4萬人,蒂利本人負傷南逃,歐洲為之震動。這也是線式戰術首次在歐洲戰場上被運用。這次勝利促使他計劃入侵餘下的神聖羅馬帝國

  1631年冬,瑞典軍連陷萊比錫、愛爾夫特、法蘭克福。1632年三月,古斯塔夫入侵巴伐利亞並迫使天主教軍撤退,蒂利伯爵在此役受傷,不久死去。之後瑞典又連陷奧格斯堡慕尼黑紐倫堡。這是三十年戰爭瑞典階段的頂點。同夏,他嘗試尋找政治上的解決方案,從而同時保証已存的德意志諸侯架構和新教徒的利益,但達成這個方針依賴著他在戰場上的成功。  

      16324月,神聖羅馬帝國被迫重新任命曾擊退丹麥大軍的名將華倫斯坦。華倫斯坦復出後第一件事就是揮軍進攻瑞典盟友薩克,頃刻即攻克其首都。9月,古斯塔夫率軍向奧地利方向佯攻,企圖調虎離山引開帝國軍主力,但不巧被華倫斯坦識破,反而乘機直撲薩克軍,試圖切斷瑞典補給線以迫使古斯塔夫回援。1632116日,雙方在萊比錫西側的呂岑遭遇。在戰役的關鍵時刻,古斯塔夫率領著騎兵衝鋒入一片濃霧和硝煙中,與主部隊分散而在混戰中戰死。古斯塔夫死後,瑞典軍隊失去了他們的靈魂與大腦,漸漸被逐出德意志領土.

  同樣身為史上最出色軍事家之一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曾將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漢尼拔、古羅馬的凱撒評價為西方軍事史上四大名將,這是英雄對於另一位英雄的最高讚美.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6963546
 回應文章
三十年戰爭在歐洲史的重大價值
    回應給: 貓靈子(db71ede2) 推薦2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陸游2號:漫長當下
貓靈子

  三十年戰爭在歐洲史上最大的價值有二:

(一)確立歐洲諸國的勢均力敵,使均勢原則成為國際體系的基石

(二)藉由政教衝突,衍生出政治上比較完整的制衡法則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因為斐迪南二世的愚蠢(他不願意為了長遠的政治利益,在宗教問題上做出妥協-這是典型的宗教狂信徒的蠢行,當然付出代價的是他的兒子與整個德意志民族),造成德國的統一被延後約300年,相對的,深沉有大略的利希留,則打下法國於十八世紀歐洲霸權的基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696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