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转载】歐盟未來會崩潰嗎?
 瀏覽1,575|回應1推薦2

sdwzh99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陸游2號:漫長當下
轻松一笑

作者:張弓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4299/answer/777973429

來源:知乎


本來不太想寫這個回答的,不過高贊答案裏面有一個很能激起我的興趣......權且把我個人的想法放在這裏做一個比照吧。不一定正確,但可以提供多一種角度。


我對歐盟的未來也不算特別樂觀,但我不樂觀的原因和某高票答案恰恰是相反的。那個答案認為歐盟當前舉步維艱是因為選擇了「收割東歐欠發達國家」這一條發展路徑,而我卻覺得,歐盟之所以缺乏潛力,恰恰是因為他無法有效率的聚集起區域內欠發達地區的資源,用來強化發達地區的競爭力。換句話說,恰恰是因

為它對欠發達地區的「收割」無法徹底。


按照高票答案,西歐發達國家得以續命的原因是一邊吸收東歐優秀人才一邊向東歐市場傾銷産品,並且這種舉措是錯誤而值得批判的。但如果把歐盟看成一個整體,就會發現它的決策和中國其實完全沒有兩樣。中國的發達地區也吸走了大量外來人才,並且這些地區的許多成功企業,第一桶金,甚至是當下主要的盈利方

式依然來自中國其他地區的市場。


當然,中國和歐盟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財政統一歸中央管轄,存在富裕地區向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但這個理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歐盟從內部欠發達地區得到的資源還是太少了,遠不及中國的發達地區從欠發達地區中獲得的收益。


高贊貼的主要數據都圍繞著人才流動,我們不妨也以此為切入點。上海2017年外來常住人口達到九百八十萬,而已落戶口的外來人口從2007年累計至2017最少也有兩百萬人,兩者相加占總居住人口的47%。而西歐以移民著稱的德國,2017年統計的移民總數只占總人口13.8%。也就是說,上海接近一半的生産勞動是由外來人員實現的。而上海的轉移支付一般認為就是當年財政收入減去財政支出。這個數據在2017年大約是7700億,只占總産值的25%,遠不到一半的水平。所以如果把上海和德國都從地球上孤立出來,撇除一切外來勞動人口和轉移支付義務,上海的損失很可能比德國要大。


這個算法並不嚴謹,但起碼給了我們一種思路,那就是看待問題不但須要定性也須要定量。歐盟內部其實也不是沒有轉移支付,每七年制定一次的Budget of EU,就是以農業和基建的形式對落後地區進行的援助。上一個到2013為止的七年周期裏,付出最多的德國淨支出96億歐元,獲利最多的波蘭淨收入了85億歐元。這

個量的確很小,但話說回來,和北上照耀下的中國中西部相比,東歐向西歐輸送的利益確實無法相提並論。


事實上,歐盟何嘗不想像一個真正的國家一樣,靈活調動內部各個地區的資源,但這件事遠比大部分人估計的要難得多。只要你有在歐洲跨國集團工作的經驗,就很容易發現歐盟內部遠遠談不上「不存在宗教,文化和價值觀衝突」。以德國最多的東歐移民波蘭人為例。波蘭人來到德國,首先需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從

波蘭語切換到德語;其次需要克服宗教上的障礙,從天主教切換到新教;最後,還需要克服從十七世紀起四次被德國瓜分的曆史嫌隙。這個跨度遠遠不是河南人來上海的水平,而更接近中國人去一個不需要簽證的日本——現在還剩下多少中國的高素質人才會被日本無條件移民吸引的?歐盟之中,身為核心的德國與太多

國家都有著類似的曆史仇恨。而歐洲各國各族人民間的文化和三觀差距,也遠不是看著他們相似的臉龐就能想象出來的。這些障礙在東歐遠差于西歐時也許還值得跨越,一旦東歐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兩三倍工資的吸引力就無法填補異國文化的不適感了。


除了文化和語言問題,歐盟作為一個整體還缺乏真正暢通的人才和商品流通制度。比如中國高考這個神奇的體系,不僅為中下層提供了上升渠道,也確保最好的人才能聚集在發達地區。假如每一年歐盟內部各國也把通過考試篩選出來的最優秀青年人才自動送去巴黎、米蘭、慕尼黑、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估計整個

西歐的政客都能夢裏笑醒。此外,歐盟國家間雖然沒有一般關稅,但依然可以通過針對特定行業的標準和稅費來阻止貿易流動,比如丹麥對本國不發達的碳酸飲料就征收健康稅,對幾乎沒有涉足的移動遊戲更是直接在內購上征收高達30%的不知道什麽稅。東歐欠發達國家有的對石油征稅,有的對電信産品征稅,反正只要本國沒有的産業,能多收錢何樂而不為?這些舉措也讓歐盟發達地區企業對欠發達地區的傾銷困難重重。


歸根結底,許多人認為發達地區吸引落後地區人口,占領落後地區市場是一種「侵吞掠奪」,我卻覺得這就是目前國際形勢和經濟體系下保持發展的唯一道路。


從宏觀上講,生産力發展必須讓最有勞動積極性的群體去接觸生産資料,這種接觸也許一開始伴隨著剝削,但依然比不接觸好了無數倍。而且看看世界曆史,革命的星火不都來自于工人階級嗎?從細節上講,這條路線直接融合了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和未開發市場,能讓身在其中的企業以最高速度成長,直到脫離母體環境,與外界真正的對手一較高下。


所以,我個人覺得當年總設計師「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是極有遠見的。只有集中力量辦大事,把全國的資源富集到幾個關鍵領域和地區之中,才能産生馬太效應,最終贏取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細數中國當前全面領先的行業和企業,哪一個不是依靠來自全國各地的理工人才,哪一個又未曾得利于巨大而又易于

獲取的單一文化市場?的確,這條路線會帶來許多分配不均和利益團體問題,但也許不這樣做,當年的中國就根本沒有高速發展的可能性。


1992年,南巡講話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時期,一年後,隨著歐洲聯盟條約的生效,歐盟也正式走上國際舞台。兩件深刻影響了歐亞大陸兩端的大事幾乎同時發生。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上海作為改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GDP已經達到當年的28倍,而大部分內陸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南等等也增長了27~28倍,緊跟上海的腳步。而同一時期的德國,GDP增長僅為2.2倍,反而是歐盟內欠發達的波蘭,羅馬尼亞,捷克等國增長達到了5.2~7.5倍的水平。這些數據一方面可以看出西歐對東歐的所謂掠奪並不那麽有效,另一方面也能證明,只有當資源集中于鍋爐和傳動系統最先進的火車頭時,整輛車才能飛速前進。反之,車頭無法有效地調控資源,各節車廂都燒著自己煤爐裏的一點小火,這才是動力不足的典型情景之一。現在歐洲引進更加落後地區的難民,甚至不惜導致大量社會問題,其實正是試圖用雜質更多的燃料來推動車頭的一種絕望嘗試。


綜上所述,歐盟的興旺的確來自利用東歐的資源,它的衰落也的確來自這種模式的無以為繼。但這種模式本身是絕對正確的,並且經過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無數證明。歐盟的問題是,其內部文化上的差異與制度上的軟弱,阻礙了對東歐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它並非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而是無法把正確的道路走到最底。


參與過不少公司戰略會議,也見過不少歐洲的精英。在他們眼中,中國相比歐盟最值得羨慕的恰恰就是那「不存在宗教,文化和價值觀衝突」而又欠發達的「工業品的巨大市場「,這也是很多歐洲人確信中國終將崛起的關鍵證據。然而他們也知道,自己只能從這諾大的黃金國裏摘走幾片金葉了,至高的光榮和無盡的潛力只屬于中國本身。這一切,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注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998204
 回應文章
我對歐洲的看法和預測
推薦1


new-yorker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陸游2號:漫長當下

https://city.udn.com/3011/570672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9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