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國人的眼中,日軍並不好打,尤其在侵華戰爭初期,幾個鬼子就可以掃蕩一個村子,人數處於劣勢的日本人追在幾千人的八路軍,中央軍後面也是常有的事。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日本軍人都擁有這樣一般的戰鬥力,至少,代號「淀」的大阪第四師團戰鬥力出奇的低。
「淀」字番號反應部隊性質
大阪第四師團,代號「淀」師團。由於日本在戰爭時期害怕報紙刊登出部隊番號被中國情報人員竊取,於是不登出部隊的番號,將師團,旅團以「兵團」代替,聯隊大隊稱為「部隊」,中隊小隊稱之為「隊」。中國軍隊習慣以日本軍隊指揮官的名字命名其所部——比如我們中學課本上寫過的在台兒莊被國民黨軍重創的「板垣師團」,因其當時的最高指揮官是板垣征四郎而命名,板垣師團為第五師團。
天皇閱兵。這個方陣中有一面旗幟寫有「大阪」兩字,代表所募士兵來自大阪
然而由於指揮官頻繁調動,以指揮官命名師團日本方面也覺得不方便,於是有了師團代號——天皇的近衛師團稱為「宮」,仙台第二師團代號「勇」,擅長登陸作戰的第五師團(侵略廣州的部隊)稱為「鯉」,第九師團代號「武」,第十八師團代號「菊」,北海道的第七師團稱為「熊」,而大阪第四師團,代號「淀」。
大部分日本師團的代號都有尚武精神和對天皇效忠的意思,而大阪師團為什麼是「淀」?因為有一條叫做淀川的河流穿過大阪市,「淀」也有如魚得水的意思,大阪第四師團基本是在大阪地區募兵,都認為這個字很吉利。大阪地區的募兵主要由商人,小販組成,祖上有武士背景的指揮官很少,因而,這支「商販部隊」也樂得稱自己為「淀」師團。
「越打越窩囊的商販師團」
日俄戰爭時期,第四師團還是很勇猛善戰的。1904年5月,日軍攻打俄國人駐守的南山,俄軍在野炮,機關槍的交叉火力下讓日軍死傷慘重。承擔主攻任務的正是名古屋第三師團和大阪第四師團。在日本海軍艦炮火力支持和第四師團長小川又次的督戰下,第四師團反覆衝擊俄軍陣地,花了三個小時才拿下。僅這一天,第四師團傷亡四千三百人,其慘烈的損失情況使得參謀本部也大吃一驚。
此後,第四師團被劃歸乃木希典手下,在攻打大連,旅順,遼陽等地的戰役中,第四師團難求一勝,被日軍其他部隊嘲笑為「敗不怕」。在日俄戰爭後到全面抗戰爆發前的二十多年裡,第四師團再也沒上過前線。
1937年2月,日軍在中國兵力緊張,第四師團被調往中國,馬上,蘇聯與日本關東軍爆發了著名的諾門罕戰役。仙台第二師團(「勇」師團)從駐地徒步行軍四天到達諾門罕地區迅速投入戰鬥,死傷慘重。而大阪第四師團的官兵卻以各種理由稱病留守海拉爾,遲遲不動。就算調令下來,第四師團也走了八天,是「勇」師團的兩倍,而且行軍途中各種掉隊。第四師團抵達前線當日,被朱可夫將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日軍與蘇聯停戰,第四師團「以極速」返回駐地,大量士兵還抱怨「無仗可打」。第四師團的行為使得關東軍本部也看不下去了。即使第四師團在東北,由後來有「馬來之虎」稱號的山下奉文訓練,也對其無可奈何。
「能勝的仗,也會輸」
由於戰事吃緊,關東軍沒有追究第四師團,而把他調離出關東軍編制。「無仗可打」的第四師團被調往華北華中,繼續參加侵華戰爭。
第四師團的名聲,中國軍隊早有耳聞,早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遇到過一支「奇怪的日軍」。當時面對日軍合圍,李宗仁指揮40萬大軍已經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突圍後人困馬乏,重裝備也丟失了很多,戰鬥力銳減。就在穿越魯蘇皖邊界一條公路的時候,「國軍」發現前方道路上赫然出現一支裝備精良、正在挺進的日本軍隊,此刻疲憊不堪的國軍驚惶失措,混亂地離開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區。
奇怪的是,過了很久都沒見日軍追來,國軍指揮官驚奇之餘派人打探,卻見那支日軍絲毫沒有追擊的意思,相反還在公路兩側堂而皇之地燒起飯來。這支「奇怪的日軍」正是第四師團的南進支隊。由於剛剛跳出日軍包圍,形勢仍然十分危險,國軍只好橫下一條心硬著頭皮橫穿公路,結果竟一路平安。事後日軍南進支隊的隊長卻以「嚴格遵守作戰紀律」為由,振振有辭向上級解釋道:「沒有接到對中國軍隊進行截擊的命令。」
消息傳到中國軍隊,「大阪的日本兵不會打仗」的說法流傳開來。每次戰鬥,國軍一聽對手是「大阪師團」,往往士氣大增,搶著和第四師團交戰。剛到前線的第四師團猝不及防,接連吃了幾個敗仗,以至友鄰部隊向十一軍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也會打輸,因為敵軍士氣大振……」
「愛好和平的第四師團」
在中國戰場戰績不佳,聲名狼藉後,第四師團被大本營調往南洋,南方軍「很勉強的」將其劃入自己的編制,在蘇門答臘島,馬來亞和泰國換防,擔任警戒任務。當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的時候,這支部隊的表現也不像其他日本軍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隸屬日本南方軍第18方面軍下第15軍的第四師團,正在泰國的曼谷附近休整,遂就地向盟軍繳械投降。與其他不肯接受戰敗命運的日軍部隊不同,第四師團的投降與回國進行得異常快捷順利。當全體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的第四師團官兵出現在日本港口時,本土那些營養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驚。統計下來,第四師團是日本南方軍中戰死最少、裝備物資保留最完整的部隊。
不像聽到天皇「玉音」而痛哭流涕的部隊,還要頑抗到底,第四師團是繳械最快的,因而美軍評價它們「愛好和平」。第四師團回國時候個個紅光滿面,和在港口迎接他們的面黃肌瘦的人民居民,其他部隊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此部隊回國後第二天,部分第四師團官兵立馬兜售起戰爭紀念品。
第四師團為什麼在日軍中這樣獨樹一幟呢?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這是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即大名),而諸侯服從於天皇。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係嚴格,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也是二戰中日本軍隊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曾經的大阪第四師團司令部,大阪警察廳,大阪市立博物館。現在已清空不用
然而大阪卻有些不同,這個地方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多與商業有關,對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苛捐雜稅等問題,大阪人幾百年如一日,不斷和大名鬥智鬥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那就更談不上了。於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雖然在二戰中,出身於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軍國主義的蠱惑,然而大阪人卻不會急著去「為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能不死還是不死。看待上級命令,出身於大阪的官兵也習慣「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甚至第四師團內部還制訂了所謂「無益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則。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4p2ebg.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