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繼德國之後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建立在特定種族優越論的法西斯主義也徹底宣告瓦解。儘管接下來的半世紀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意識形態的激烈對立,兩者的理論與實踐均待持續不斷修正,但對於全體人類而言,反歧視、反壓迫、種族平等已成為不可動搖的信念。
原住民爭尊嚴的奮鬥
在這個歷史洪流中,台灣人民自然沒有缺席,從乙未年割讓台灣以來,半世紀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奮鬥已成波瀾壯闊的史詩,即使戰後,也在不同的精神與現實層次上,一波又一波邁進。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泰雅族人吉娃斯.阿麗(漢名高金素梅)、雲力思(漢名張雲玲華)等率領一批族人,在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舉行了「送歷史回部落」的誓師大會,象徵最新一次台灣原住民覺醒運動的開始。隨後,他們連同一二四位台灣人、一一一位日本人及一位韓國人,在日本人權律師團的協助下,於大阪地方裁判所(日本律師團主要來自關西地區)對日本政府和靖國神社提出控告,要求他們賠償並將當年被日軍強征赴南洋戰死的先人靈位移出靖國神社。由於他們以傳統泰雅族紋面的造形出現,並出示日軍屠村燒莊的歷史影像,更直接在靖國神社進行抗議,在日本輿論界引起強烈震撼,各主要媒體均對此事作了深入的報導。
儘管如此,今年五月大阪地方裁判所判決台灣原住民敗訴,律師團立即決定上訴,奮戰到底。對於這些泰雅族朋友們義無反顧為先人爭取公道的精神,我們深感欽佩。這場歷史官司早已超越原住民本身的格局,更涉及台灣歷史正義的原點,任何台灣人實無從迴避。我們應該抱著謙卑感念的心情從中學習,汲取教訓。
台灣最早的主人
四百年前,遠在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來台灣之前,這裡就聚居著平埔族和山地原住民族。那時的台北是霧氣蒸騰的沼澤盆地,凱達格蘭人的家鄉;台南則是陽光燦爛,野牛山鹿遊走之地,只有一些漢人由福建來此打漁,與原住民交易農具。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荷蘭人來了以後,開始大量採集鹿皮,壓縮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西、荷對台灣的殖民代表原住民長期流離的開始,這段歷史竟被有些人說成「台灣的誕生」,流露出殖民者的傲慢。
接著漢人移民大批湧入,開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墾殖歷程。對後代漢人而言,雖充滿詩意與禮讚,但對原住民的生態環境卻造成甚大的破壞,連有良知的漢人都看不過去,清代文人吳性誠在《入山歌》中就寫道:「牧牛打鹿釣溪魚,不識不知太古初,別有天地非人世,萬頃膏搜可荷鋤。偽呼庚癸乏軍糧,欲向山中乞鹿場,矯稱官長張紅盤,襲取其社不可當。壯者僅免幼者死,老婦飲刃屠稚子,開廈運栗萬斛斗,其餘一炬同屋燬……。」開發的背後,也出現了無情的搜刮與殘害。
「外來政權」步步進逼
到了日據時代,總督府更以優勢的兵力鎮壓,台灣原住民幾乎面臨了亡族的命運。為了徹底控制山林資源,從一九一○年起,殖民政府調動正規軍,由台南出發,穿過中部連綿不絕的山巒,徹底清洗原住民故鄉,直抵花蓮。幾次殺伐耗時五年,據總督府統計,原住民死傷者占其總人口約八分之一強。總督佐久間甚至下令宜蘭方面作戰指揮官小泉︰「如有糧食缺乏的報告時,即命以大科崁蕃人之肉充飢。」視原住民竟不如豬狗。日軍且將沿途砲擊、燒莊、斬首、屠戮的過程自行拍攝編成「紀念寫真」,向上表功。
即使如此,原住民仍拒絕屈服,二十五年後,爆發原住民大規模反抗的「霧社事件」,日軍以飛機、大砲與毒氣進攻原鄉,震驚世界。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再強徵兩萬餘原住民壯丁,成立「高砂義勇軍」赴南洋前線作戰,戰後生還者只有三分之一,且多已傷殘。
這便是日本靖國神社受到台灣原住民控訴的時代背景。生前長年遭到殺害羞辱的祖先,死後卻被殺害羞辱者安置在其神社中,形同二度羞辱,後代子孫如何維持民族尊嚴?更進一步問,難道他們沒有權利決定祖靈安置何處嗎?
原漢史觀,迥不相同
看完這場官司背後血淚斑斑的歷史陳述,英九深受感動,因為它不僅刻劃了日據時代原住民的悲慘命運,也無可避免觸及了台灣歷史上原、漢兩大民族關係的本質。就如陳水扁總統在二○○四年五月二十日就職演說中所稱︰「我們的祖先跨越黑水溝,渡海來台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這樣的說法,大多數漢人也許可以認同,但在許多原住民的眼中,這是漢人主體權力意識下的史觀。
這也印證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台灣史的真相就是漢人殖民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從原住民的角度看,也是原住民受到欺壓四百年的歷史。在他們眼中,即使當前台灣藍綠的政治矛盾,乃至於台灣與大陸的衝突,都只是不同漢人集團之間的問題。在原住民眼中,漢人寧可耗用所有台灣的資源強化其所架構的權力與利益,也不在乎失去家園的原住民在城鄉的邊緣痛苦求存。
原住民的再次覺醒
二○○四年七月初,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雨摧毀了許多山鄉部落,在救災過程中,由於一些執政黨成員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原住民,背後反映的是漢人長年居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優勢下的傲慢,更激起了原住民普遍的覺醒,兩度「出草」北上,在總統府前廣場進行大規模「反歧視、爭尊嚴、求生存」的抗爭。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在其居住土地上,都有相近的遭遇與類似的觀點,也激發了普世的反思。這種感受,我們應予理解、尊重與包容。
也只有認識到這個台灣史的原點,我們才能真正論述這塊土地上一切有關民主、自由與人權的概念。因此,藉著感念「八一五」的機會,英九對原住民朋友們為先人爭取尊嚴以及為本民族樹立英勇抗暴光榮歷史的奮鬥,表達欽佩之意,我們也希望能為他們在日本的司法案件提供法律與實質的後援力量。
日本應向德國學習
必須強調的是,我個人一向主張與日本友好往來,也欣賞日本民族的諸多優點,並且感謝日本朝野對台灣的支持,但在涉及台灣歷史基本尊嚴的議題上,我們台灣人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二十世紀發動過兩次大戰的德國,在戰後勇敢的面對過去,他們從不否認或掩飾納粹統治的歷史黑暗期,反而面對歷史,迎向陽光。從立法到教育、硬體到軟體,德國人誠懇的全面反省種族自我中心及國家霸權的錯誤,時時警惕不讓踐踏人性尊嚴的法西斯主義有任何復活的機會。經過長期的努力,德國不但被鄰國接受,更成為歐盟的領導國家。英九相信,一個接受歷史真相並誠心反省的日本,必能受到更多的尊敬,獲得更多的友誼。
謙卑面對原漢關係
同時,身為漢人,英九也為原住民四百年來遭受漢人的欺壓感到歉咎。原住民未來的遭遇,將決定台灣歷史正義的真偽。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原漢之間應以更包容、更理性、更以「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態度來互動。原住民所應享有的不僅只是「照顧」(這是各級政府基本的責任),而是身為台灣最早的主人與生俱來、對傳統領域的權益。
山林的祖靈不僅要移出靖國神社,也只有後代子民嘹亮的歌聲、澎湃的感情、閃亮的笑顏充滿於海邊與山鄉時,飛魚雲豹故鄉的子民才能獲致心靈的平靜。
(本文發表於二○○四年八月十五日)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