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空」的聯想~基督徒研讀「心經」
 瀏覽9,448|回應16推薦4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陸游2號:漫長當下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楊風
穹蒼群星

「空」的聯想

 

一位基督徒研讀「心經」的心得與感想

 

作者:李益謙2018/1/31

 

我在親友家裡往往看到牆上懸掛著玄奘的《心經》. 對其標題「般若波羅蜜多」和尾句咒語「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完全不解其意, 對中間部分, 字面上多少看得懂. 問問親友, 也不解其意.

 

我於是對《心經》做了一點研究. 先從英文著手, 再進入中文. 我先著眼於對一些詞彙的了解.

 

當代劍橋學者Edward Conze是可敬的梵文和佛經的研究學者, 深究梵文和心經. 劍橋另一梵文和心經學者Jayarava Raves從字源(Etymology)分析, 認為《心經》裡的物質型態的「色」(梵文rūpaṁ, 英文form) 並不是「空」emptiness or voidness. 梵文, śūnyatā原意應該是Illusion (虛幻). 因此, 他認為「色」不是空, 而是虛幻 (Form is not emptiness; Form is an illusion).

 

Edward ConzeJayarava Raves對《心經》的現代研究與詮釋, 距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東晉十六國時期) (344-413 A.D.)玄奘(隋唐時期) (602~664 A.D.)翻譯《心經》已經相去約1690~1350.

 

Ānandajoti Bhikkhu根據兩學者之研究, 翻譯新版英文Heart Sutra《心經》. 清楚明瞭, 詞句優美. (附件1). 玄奘翻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艱澀難懂, 見附件3.

 

Hṛdayam梵文意為“The Heart”, 本經文之目的為改變你的心, 和你對自己與對世界的理解. 所以稱為「心經」.

 

翻譯所求, 不外是「信、達、雅」.

 

Prajna Paramita鳩摩羅什將之翻譯為「般若波羅蜜」, 但在21世紀的當今應該有其他翻譯.

 

Prajna 翻譯為「般若」是音譯, 但與原音相去甚遠. 佛教徒將「般若」讀為「波」「惹」. 原來鳩摩羅什將 Prajna中的prapra分開, p音譯為「般」「波」, ra音譯為「若」「惹」. Pra意為「至高、至大」(Higher, greater); 他沒翻譯jna (or ina) (發音為伊納), jna意為「意識、知識、或理解」. 因此, Prajna係指「較高的智慧、洞悉、或鑑別」.

 

Paramita音譯為「波羅蜜」, 也應該有其他翻譯.  Para之意為「彼岸」(“ beyond, the further bank, shore or boundary); mita之意為「超越、卓越」(“that which goes beyond, or ”transcendent”) .

 

因此, Prajna Paramita (般若.波羅蜜) Ānandajoti Bhikkhu將之英譯為Perfection of Wisdom是對的. Perfection of wisdomPerfect wisdom意義不同. 或許Perfection of Wisdom可以翻譯為「臻至完美智慧」, Perfect wisdom「完美智慧」就少了「努力達至」的意涵. 準此, Prajna 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可以翻譯為「臻至完美彼岸智慧」(Perfection of Wisdom). Prajna Paramita-Hṛdayam (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臻至完美彼岸智慧的經典」.

 

或許在鳩摩羅什和玄奘的時代, Prajna Paramita已經被神聖化了, 以致沒譯出其真義. 今日亦然!

 

就翻譯的「信、達、雅」要求, 如果Today(今日)翻譯為「吐得」你能了解嗎? 如果Philosophy(哲學)翻譯為「菲羅梭非」, 你懂嗎? Phi- 字首, 意為loving; -sophy字尾, 意為knowledge, wisdom. 因此, Philosophy意思是「愛智」.「哲學」是日本人的翻譯,「哲」是明智的意思. 因此,「哲學」是「愛明智」的學問. 翻譯得很恰當.

 

對現代人來說, 文言文佛經裡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翻譯, 尤其是咒語, 只跟著唸不解其意. 嚴重的限制其可讀性、可理解性、普及性、與詮釋權; 充滿梵文與中文在翻譯方面語意學(Semantics)的困擾, 以及佛學思維形而上的文字漩渦, 不能通俗易懂. 因為凡人不解詞意, 詮釋權就讓渡出去. 就翻譯而言, 基督教的聖經, 中譯本(和合本)和現代英譯本都平易近人, 很少音譯, 也沒有艱澀難懂的語詞. 吳經熊以文言文翻譯的「新經全集」幾乎已經絕版. 1611年英國出版的King James版本的聖經英文已經是古英文了. 同一作品在不同世代, 有重新翻譯與詮釋的必要. 附上余秋雨的全新白話《心經》翻譯以供參考(附件2). 我沒找到其他白話文翻譯.

 

「觀世音」Avalokitasvara, 從梵文之字源, 英譯為"who looks down upon sound, i.e., the cries of sentient beings who need help" (俯聽來自痛苦需要救援眾生的哭喊). Kumārajīva (鳩摩羅什)Avalokitasvara意譯為「觀世音」(聞見世間苦難之聲), 完全對. 比「觀自在」好太多.

 

「行深般若波羅蜜時」一句, 英譯者Ānandajoti Bhikkhu將此句譯為「深深凝思臻至完美智慧的實踐(“while dwelling deep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是對的. 有人誤譯為「當正在深度實踐…..(when deeply practicing prajna paramita); deeply practicing是在行動之中, 與梵文原意不符. 我這個理解來自劍橋學者Jayarava Raves的研究.

 

Śāriputra音譯為「舍利弗」(梵語: Śāriputra, 巴利語: Sāriputta), 原意為鶖鷺之子; 其母貌美, 被稱為鶖鷺鳥, 所以其子為鶖鷺之子(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 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 鳩摩羅什將之音譯為「舍利弗」, 玄奘將之音譯加意譯為「舍利子」. 日本佛教界則只使用「舍利弗」. Śāriputra只音譯該字之一半Sarip, 就如同Prajna只音譯該字之一半Pra一樣. 如果把McDonald音譯加意譯, 就會翻譯成「唐納子」, 而不是「麥克唐納」或「麥當勞」, 因為Mc之意為「兒子」. New York音譯為「紐約」, 不是音譯加意譯為「新約克」. 又如, Science只音譯該字之一半Sci為「賽」(民國初年即是如此), 稱科學為賽先生. 中文在人名, 地名, 物名之翻譯, 有些混亂.

 

「阿耨多羅」是anuttarāṁ的音譯, 其意為「全然覺醒fully awaken;「三藐三菩提」是amyaksam-bodhimabhisambuddhāḥ的音譯, 其意為「不可超越的完全和完美的覺醒the unsurpassed Perfect and Complete Awakening.

 

「竭帝」原來竟是Gate的音譯, 英文是Gone(逝者如斯); 「波羅竭帝」是音譯Pāragate, Gone beyond (到彼岸去);「波羅僧竭帝」也是音譯pārasaṁgate, 英文是Gone completely beyond(完全到彼岸去);「菩提僧莎」或「菩提薩婆」是Bodhi svāhā的音譯. 其中Bodhi菩提, 意為awakening (覺醒), svāhā英文譯"so be it"(就這樣吧!), 或是"well said"(說得好!), 是咒語的結束用詞. 所以Bodhi svāhā是「覺醒吧, 祝福你!」的意思. 因此, 最後幾句咒語之意為「且行, 且行, 到彼岸去, 完全到彼岸去! 覺醒吧, 祝福你!

 

透過英文, 我終於明白《心經》為何物. 對一篇當初望之茫然的經文做點研究, 也是一件喜悅的事.

 

我不是《心經》的奉行者, 歌頌者. 我理解其「覺醒, 彼岸的智慧」之要義是「人生虛無, 此身虛幻」(Illusion of self-nature, body and mind); 延伸為「不執著於世俗之有形與無形」(No self-possession of the mundane world);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淡然處世, 無所牽掛.

 

時至今日, 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語意學、邏輯學、醫學、科學, 尤其是太空宇宙學等等的進展, 使我們對人, 對有形無形世界的理解, 對語言傳達意義的解析, 已經遠遠超過2500多年前的釋迦摩尼時代, 也遠遠勝過玄奘的時代.

 

很多人習慣將玄奘翻譯的《心經》做過多的玄學論疏. 其實, 為何不尊重《心經》這個古代智慧, 理解其要義, 不將之神聖化, 不對它頂禮膜拜, 每日朗誦, 形成另一種「我執」?

 

但我也將它的「空」與「虛幻」往浩瀚宇宙去做聯想. 幾億光年時空: 時間, 空間, 有形, 化解為無形, 再聚集(蘊集)為有形, 多維時空宇宙持續不斷地演化運行 (Time, space, form, disintegrate into nothing and aggregate again into something (form); Multi-dimensional universe evolves constantly with no cessation). 因為, 我們是宇宙之子. 道是不同次元流逝的時間, 道是締造萬物的本質. God (Dao) is the time flow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God (Dao) is the matter that makes up the substance of all things).

 

宇宙運化本來如此, 人類運化亦復如此!

 

 

附件1.                              The Heart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m「般若波羅蜜」經 (心經)

Edited by Edward Conze, Translated by Ānandajoti Bhikkhu

 

Hail! Reverence to the Gracious and Noble Perfection of Wisdom

 

The Noble Buddha-to-be Avalokiteśvara, while dwelling deep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beheld these five constituent groups (of mind and body), and saw them empty of self-nature. 

 

Here, Śāriputra, 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surely form; emptiness is not different from form, form is not different from emptiness; whatever form there is, that is emptiness; whatever emptiness there is, that is form, the same for feelings, perceptions, volitional processes and consciousness.

 

Here, Śāriputra, all thing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emptiness, no arising, no ceasing; no purity, no impurity; no deficiency, no completeness.

 

Therefore, Śāriputra, in emptiness, there is no form, no feeling, no perception, no volitional processes, no consciousness; there are no eye, ear, nose, tongue, body or mind; no forms, sounds, smells, tastes, touches, thoughts; no eye-element (and so on) up to no mind-consciousness element; no ignorance, no destruction of ignorance (and so on) up to no old age and death, no destruction of old age and death; no suffering, arising, cessation, path; no knowledge, no attainment, no non-attainment. 

 

Therefore, Śāriputra, because of the Buddha-to-be's non-attainments, he relies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and dwells with his mind unobstructed, having an unobstructed mind he does not tremble, overcoming opposition, he attains the state of Nirvāṇa.

 

All the Buddhas abiding in the three times, through relying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fully awaken to the unsurpassed Perfect and Complete Awakening.

 

Therefore one should know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s a great mantra, a great scientific mantra, an unsurpassed mantra, an unmatched mantra, the subduer of all suffering, the truth, not falsehood.

 

I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the mantra has been uttered in this way: gone, gone, gone beyond, gone completely beyond, Awakening, blessings!

 

Thus the Heart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s Complete.

 

附件2. 余秋雨全新白話《心經》翻譯

 

一個能夠自在地進行觀察的菩薩, 在深度修行中以最高智慧獲得觀照, 發現世間種種蘊集都虛空無常. 於是, 一切痛苦和災厄都可以度過.

 

舍利子啊, 物質型態的「色」, 全都等於「空」, 真可謂「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其實, 就連感受、想像、行為、見識, 也都是這樣.

 

舍利子啊, 各種概念都是空相. 因此, 無所謂誕生和滅亡, 無所謂汙垢和潔淨, 無所謂增加和減少.

 

在空相中, 沒有真實的物質、感受、想像、行為、見識, 沒有真實的眼、耳、鼻、舌、身、意, 也沒有真實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記憶. 從視覺到意識之間的種種界定, 都不存在.

 

在空相中, 既沒有無明的愚闇, 也沒有無明的結束; 既沒有老死的輪迴, 也沒有老死的終止; 既沒有苦惱的聚集, 也沒有苦惱的斷滅; 既沒有機智, 也沒有獲得.

 

正因為一無所得, 大菩薩憑著大智慧超度, 心中就沒有牽掛和障礙, 所以也沒有恐怖, 能夠遠離種種顛倒夢想, 終於達到真正的解脫涅槃.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覺悟者只要憑著大智慧超渡, 就能獲得最高正覺. 大智慧超渡就是神聖的咒語, 光明的咒語, 無上的咒語, 無比的咒語. 這咒語能夠除去眾生的一切痛苦, 真實不虛. 那麼, 就讓我們來誦念這個咒語

 

去吧,,

到彼岸去.

大家都去,

趕快覺悟!

 

 

附件3. 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延伸閱讀:

泡湯 (李益謙)  https://city.udn.com/3011/5751122?tpno=0&cate_no=0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5582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知易行難的佛家思想
    回應給: 馮紀游(陸游:我是一棵路樹)(jfeng13x) 推薦1


陸游2號: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陸游2號:漫長當下

出處:

二度更新 ~~ 陸游尋仙去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9913672

(瀏覽3,507人)

 

26白淺

2018/02/10 00:20

礙到誰

 

若心不在此

來,不曾來

若心繫於此

去,不曾去

來時無求

去時無掛

有辜無辜

又何礙

 


別害怕孤獨,
一個人的孤獨,
遠遠勝過 ~ 兩個人的寂寞

 

馮紀游(陸游:我是一棵路樹)  2018/02/10 08:22回覆:

所言為「至理」,知易行難,需按部就班一步步「自了」(修理自己和他人無關)。「知易」如附文;「行難」有層次,每個人所能完成、達到的大不同,但亦為關己不關他人。

附文: 四大無我本來空

https://city.udn.com/3011/5755582?tpno=0&raid=5757648&cate_no=0#rep5757648

馮紀游(陸游:我是一棵路樹)  2018/02/10 08:33回覆:

行難:

不明「有無」豈能談「空」 https://city.udn.com/3011/5755582?raid=5756928#rep5756928

逍遙閣熱門瀏覽文章:

車子被撞還要賠對方的台灣奇譚  (瀏覽7,143

登山客與山神  (瀏覽6,851

白文鳥簡介  (瀏覽5,921

猶太人與中國人 ~~ 加拿大式笑話一則  (瀏覽4,801

老祖終於告上法院了  (琴著;瀏覽4,326

衣貫道~~衣裡乾坤,方外之人莫明其妙  (琴著;瀏覽3,898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6982637
初學者才是念咒不求理解
    回應給: 穹蒼群星(flashsuperman) 推薦3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陸游2號:漫長當下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穹蒼群星

 

釋淨空法師

 

 

 

念咒不求理解

 

穹蒼群星回應:

不一定!

初學者才是念咒不求理解, 如果要舉一反三, 就得深入咒語精髓, 或者想教導別人, 就應當翻譯意義, 避免囫圇吞棗o

 

出處: 「空」的聯想~基督徒研讀「心經」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 https://city.udn.com/3011/5755582#ixzz59ZcmWxMS

 

陸游回覆:

完全同意!因為語言的障礙,要把咒翻譯得完整幾乎不可能,所以藕益等古人才解釋作「不翻為宜」。的確,要「深入咒語精髓」必須對經藏有深入的融會貫通。

 

念咒是「留音」,但也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時空的隔閡,從古梵語→梵語→唐代漢語→各種方言→今日國語→台語……那個「初音」的 “whatever功能老早消失了(淨宗有一說:那是一種聲音的頻率,用以通向……)。正如您所言:「初學者才是念咒不求理解。」因為他們還沾不上邊。

 

延伸閱讀:

語言的障礙(創譯與誤譯)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1810497

語言的障礙(1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1874770

語言的障礙(2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1874418

奧黛麗赫本說…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2083383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67264
不一定
    回應給: 陸游(jfeng13x) 推薦1


穹蒼群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初學者才是念咒不求理解, 如果要舉一反三, 就得深入咒語精髓, 或者想教導別人, 就應當翻譯意義, 避免囫圇吞棗o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66865
咒是用來念誦不是用來理解的?
    回應給: 陸游(jfeng13x) 推薦3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妖道
穹蒼群星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出處(逍遙閣):「空」的聯想 ~~ 一位基督徒研讀心經的心得與感想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0957548

1樓. 醉夢Horace
2018/03/10 09:09

聽人說過佛經中的咒

本來就是用來念誦不是用來理解的

可解讀的佛經

除了從字面摸索其涵義

在不同心境也會有不同感受的

 

沒錯!古人已有很多說明,因佛經中很多東西是「一字多義」很難用漢字表達完整,故涉及咒的部份以「不譯為宜」(註:蕅益大師語;公元1599~1655年)。它如「佛」的境界,釋迦牟尼用許多不同的話形容,如大圓鏡智,大寂滅海,寂滅.....等等,就是怕人執著在「文字相」上。(註:咒的理解,需要慢慢地契入。)

陸游2018/03/10 09:47回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66855
四大無我本來空
    回應給: 陸游(jfeng13x) 推薦2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穹蒼群星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釋智源

· 2017年12月31 ·

來匆匆
去匆匆
人生猶如採花蜂
為誰忙
四大無我本來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7648
不明「有無」豈能談「空」
    回應給: 陸游(jfeng13x) 推薦4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妖道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穹蒼群星
楊風

不明「有無」豈能談「空」

 

所謂「佛法」是一種教「人」調理心境、心態的道理方法,其目的在於消減「煩惱」,是實用的,故需要從日常生活中體悟。「煩惱」的根源基於「己心」對「是非、有無」的衝突與掙扎(內鬥的不安)。認識「一個問題」才有可能解決該「問題」對「心」所生起的干擾。

 

「佛法」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個人的問題」需要一個一個地解決,也可以說是一個一個地「空」,但不是一蹴即成的「一切空」~~這只是「理想境界」,一如大同世界、烏托邦之不可及。參見:

 

路平專案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748078

有、無、非、空(1 http://blog.udn.com/jfeng13x/95312166

有、無、非、空(2 http://blog.udn.com/jfeng13x/95564690

有、無、非、空(3 http://blog.udn.com/jfeng13x/95773479

有、無、非、空(4 http://blog.udn.com/jfeng13x/96038083

有、無、非、空(5完結篇) http://blog.udn.com/jfeng13x/96258437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6928
貓兄佛道雙修
    回應給: 貓靈子(db71ede2) 推薦2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穹蒼群星

讚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6327
佛門中亦有他力本願
    回應給: 穹蒼群星(flashsuperman) 推薦4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妖道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南山臥蟲
穹蒼群星

  自力他力如同道之陰陽,只是得道的方法,佛門中一樣有運用他力來成佛的法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淨土宗,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藉由佛力(佛號)的加持,專心一致的達成成佛(覺悟的人)的目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5950
    回應給: 楊風(meicom) 推薦4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妖道
南山臥蟲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穹蒼群星

助人安心而已!達摩不也曾助慧可安心?那只不過是個宗教上的儀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5949
未曾聽聞
    回應給: 穹蒼群星(flashsuperman) 推薦5


楊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陸游2號:漫長當下
妖道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穹蒼群星
貓靈子

上師灌頂未曾聽聞,能灌什麼?灌的人自身都不是佛,那能灌什麼?

也不是爭論,個人只是將所知的寫下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55794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