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越南明鄉的悲劇在台灣重演?
>>>>这个话题必然涉及两岸最深层的认知差异,也就是正统观方面的差异,很敏感,很难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不是提倡理性讨论问题吗?没错,我是希望能够理性、平静地讨论问题,可是,正统观本身是一个感情问题,本身很难进行理性的讨论的。
大家还记得“汉贼不两立”这句话是谁说的吗?20世纪又是谁再度大声说这句话呢?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正统观的表述,是一个感情偏好。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正统论大致有两种流派:1)五行衍生派,2)华夷之辩的大一统派。前者以皱衍为代表,后者以朱熹为代表。
根据五行衍生派,木、火、土、金、水依次衍生,其相应的五色也依次表征。假如清朝之后的民国为木德,颜色为青,那么,毛泽东的共和国就是火德,颜色为红。故民国尚青色,有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不过,民国的国旗是从国民党的党旗衍生出来的,所以还得从国民党的党旗说起。国民党的党旗上面是没有红色的,只有青天白日!什么意思?白色对应的是金,而明朝刚好为金德,尚白色。换言之,当初孙中山先生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时,是没有承认满清王朝为中国的正统的,而是闰统。这是一种正统论,比较牵强,逻辑推理方面常常有漏洞。
从元朝开始,朱熹的理学成为统治阶层的官方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坚持三纲五常,而理学的正统论正是从三纲五常发展出来的,其特点就是要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的大一统。理学的正统观不承认夷狄政权的合法性,哪怕是大一统的夷狄政权也不具备正统资格,所以,清朝建国初期,皇帝还得亲自动笔论述清朝具有中华正统的资格(详见《大义觉迷录》),认为朱熹的华夷之辩,不是从民族而是从力量的强大着手的,这当然不符合朱熹的原意。由于清朝统治者是人数较少的夷狄,所以,满清的几百年时间内,各地纷纷出现反清复明的暴动,想恢复汉族在中华的正统地位。
根据朱熹的正统论,辛亥革命之后成立的民国,基本上具有绝对的正统地位。你瞧,既是汉族主导的政府,又是大一统的政府,与明朝的建立差不多,都是推翻夷狄政权后建立的汉民族大一统政权,具有历史合法性。可是,明朝与民国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政治体制,一个是文物衣冠。政治体制大家多少知道一些,文物衣冠就得多说一几句。当年明朝为了证明自己具有完全而绝对的中华正统地位,特地恢复汉唐衣冠,废弃元朝衣冠。衣冠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古人认为衣冠是华夷的一种很重要的表征。不是你会说汉语、写汉字就是华族了,而是你还得穿上华夏的传统衣裳才算华族的一份子!由是观之,当初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国,在恢复中华文物衣冠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
上面是从旧思想的角度进行的粗浅论述。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这些20世纪出生的人,面对着政治体制早不是皇权专制制度的新时代,我们要不要继续坚持“汉贼不两立”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正统观,值得民间和官方的深思。假如大家都不坚持,那么,明朝遗民的悲剧就不会再度出现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