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汙名化郭台銘
外流的農村第二代……基層勞工、幫會、風化場所的保鏢、攤販、零售勞力等都是他們的主要出路,他們原本缺乏政治意識,對政府也無苛求,初流落於都市時只期待寄生於都市,別無野心……漸漸在都市久居之後,便開始濃烈地感受到貧富不均的壓力,當他們極力想掙脫貧窮之際,又感受到太多的障礙和困擾……」
「他們多數寄生在都市邊緣,和大廈的陰溝暗巷,兩三坪大的木板房間可以發現生存著七、八口之眾,榻榻米上一架十九吋的電視機,固然維持了文明生活的面子,但為了肩負文明的重擔,每張無血色的面孔上,都已刻畫著陰沉憂鬱的皺紋。」
「他們偶而也無助地向工會哭訴,但當他發現工會的首腦也就是他的工廠資方老板時……只能渺茫地寄託在有一天他的老板清夜捫心有所惶愧之後了。偶而也有少數積極份子……企圖循求有效的手段來提高工資,但這類份子通常迅速地被財團老板們運用嚴厲的政治力量,及法律漏洞極輕快俐落地徹底清除了。」 這是《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一書中的一些段落,作者是許信良、張俊宏。
另外,台灣作家楊青矗寫過一篇文章,是女工的故事,工廠的宿舍,每房間有八張單人床,共睡16人,也就是說,二人睡一床。她們是12小時制的女工,分日班和夜班,一人睡覺另一人上班,睡覺的去上班了,上班的才回來睡覺,二人從未照過面,直到一位女工要嫁人辭職了,收拾行李時才見到同睡一床長達2年的同床人。後來有人說,當年台化彰化廠的女工就是如此。
當年的台灣,到處都是血汗工廠,別人來投資,是看上了低廉的勞工,這是經濟成長的過程,也是貧窮國家致富的必經之路。
有人嚴詞批評郭台銘,這是否是過於苛求?若勞工不低廉,無利可圖,誰會來投資設廠?
窮國要富,最快的方式是招資引商,中國貧困了幾百年,外資看上的就是低廉的工人,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工人的利益必然會受損,台灣如此,各國如此,大陸也是如此。
實在說,大陸某些年輕人,嬌弱慣了,抗壓力太弱,經不起一些挫折,一不如意就賭氣要死給別人看....
郭台銘可以說對大陸有功勞的,在綠營執政時期,不惜和李倭陳扁蔡英文翻臉也要在大陸大規模的投資,對台獨也從不假以辭色,想方設法把許文龍掃地出門收購奇美面板。
據說,郭台銘在大陸的廠,其福利和待遇都比其他台商要好,這次,富士康加薪34%後,再加66%。正如蘋果老闆所說的,郭台銘的廠不是血汗工廠。
我們不要把郭台銘汙名化。
台灣最需要的
是和平和尊嚴
這卻是台獨無法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