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回到了理性討論的路上來了, 很好, 這才是 <天下> 的宗旨. 對不能說理的就無視, 這才能維持理性. 反正我是 Kiltw 筆下說的'不學無術'之人, 大家就當磕牙+眼睛被糊到吧.
我個人的觀察 - 兩岸史觀的三大主要分岐點是: 1) 4-12 事件 2) 抗日戰爭 3) 1949 - 1979 年的大陸歷史
1) 4-12 清黨: 我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分叉點, 是國共分裂的主要因素. LZ 的這篇文章提出的資料非常的好, 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的用心, 非常值得鼓勵.
我個人是不相信大陸和台灣的每個歷史學者都是政府的喉舌, 但我卻相信國共雙方在年輕人的教材裡都簡化了國共的歷史. 其實我相信這次透過一些平常不會想到去查的資料和'切入點', LZ 也看到了另一方面的歷史. 我為什麼會提說要 LZ 和大陸網友們仔細思考老蔣為何去清黨? 因為這事件絕對不是國共雙方過去所提的理由這麼簡單. 這個歷史事件的發生牽涉到的東西太多: 有國共雙方在國民黨江山坐穩後所開始發生的裂痕, 有國民黨內部的權力爭鬥, 更有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國際與時空環境. 這絕對不是簡單的說一句 "蔣介石要獨裁才清黨"能說清的, 這太主觀的偏向了 TG 的史觀, 也太簡化了這個關鍵性的歷史事件. 在 LZ 的文章裡提到的問題激化的第四段和第五段我個人認為是重點之重, 大陸的網友必須要學會換個位置來看這段事件 - 國民黨是當時中國的執政黨, 打天下時的理想與坐天下後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南轅北轍的. 如果在今天的大陸也有一個運用激進手法來發動群眾的組織, 中共的反應會是如何?
另外, LZ 沒有提到 "中山艦事件" 的重要性, 而我個人認為這是關鍵性的歷史事件, 是直接導致 4-12 的主要原因. 要瞭解 4-12, 就必須要研究 "中山艦事件". 我們應該對蔣介石日記手稿的研究多多關注.
2) 抗日戰爭: 雙方最大的分岐就在於 "是誰主導?" 這上面. TG 方面一直強調敵後的作用, 而低調處理正面戰場. 而國民黨方面則一直強調正面戰場而刻意低調處理敵後的作用. 大陸網友有提過大陸並沒有貶低國民黨的功績, 但我個人認為那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改革開放的關係. 在 1979 年以前, TG 是如何處理正面戰場的? 知道發生過是一回事, 對正面戰場的評價又是另一回事; 大陸網友們應該仔細想想為何你們會有 'KMT 抗戰很消極' 這種觀念, 是誰灌輸的? 另外也該想想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的中國, 國民黨到底有多少真正的實力? 三個月的上海保衛戰打下來, KMT 的老蔣嫡系的損傷對以後的局勢有多少影響? 當時有多少政治勢力是支持日本的? 這些都是在探討這段歷史時所必須要先想想的.
為什麼我會說這段歷史我們不應該現在去碰? 就是因為這牽涉到了兩岸政權的正當性. 國共勢力的消漲就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 雙方一定要為這情形作出說明, 那結果一定是各說各話, 非常正常的. 這問題必須要等到兩岸統一後, 執政當局沒有了政治包袱後才能完全還原, 所以大家都別急.
3) 1949 - 1979 年的大陸歷史: 這是另一個爭論點. 大陸方面為了政治需要是不可能完全的公正, 而 KMT 方面也是為了政治需要而去極端的醜化. 我個人認為兩岸今天的隔閡就是因為雙方對這段歷史的主觀看法不同. 這段歷史現在不可能看到全貌的, 太多資料都還未解禁, 同時在政治上的爭議性是真的太大了, 現在只能讓時間來沖淡分岐吧.
不過我倒是可以提出另一方面的切入點給大陸網友思考: 1. 為什麼大躍進會失敗? 2. 為什麼會有文革的發生? '百花齊放' 和 '廬山會議' 對文革的因果關係為何? 3. 為什麼 "四人幫" 能橫行?
這幾個問題不是要去挑起爭議, 而是希望大家去仔細想想因果關係. 所有的事情是沒有絕對的黑白的.
"擱置爭議, 創造雙贏" 這句話我各人認為有很大的部份指的是歷史. 歷史這東西太帶主觀性, 但也就是因為其主觀性才有探討的價值; 除非你只無聊的列編年表, 不然一定要有所謂的史觀. 也就是因為會有主觀性, 所以每朝的歷史都會在政權更換後才編寫.
補充: 我不是有意回避, 但我是真的認為這話題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我的本意是希望大陸網友們能多仔細去想想歷史的因果關係. 你們比台灣的年輕人素質高太多了, 又背負著中華民族的前途, 我不希望你們輕易的被捲進一個黨的史觀. 文史對我們中國人是非常重要的, 而兩岸統一很快就到了, 你們要多想想 "統一以後該怎麼辦". 學會用不同的切入點去探討因果比直接灌輸重要太多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