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前言》
 瀏覽5,533|回應27推薦8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落伍者
Jentu
riquelme
ant
YST
天风
元君
egjc888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前言》

下接:另一隻手的故事(新圖文版)—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一》

又接:漢字演化的“真相”—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二》

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但从知识财富而言,损失太大了。-天風

天風網友以上的這段話,引出了這個系列。天風兄這個比喻特別生動,謝謝您。

在討論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之前,我願意向大家推薦維基百科裏面的一篇:《《漢字簡化爭論》這篇文章做到了將支持、反對以及折衷這三種態度背後的原因作了詳盡介紹,也讓我們知道雙方都有非常有力的論點。我同意Jentu網友對“繁簡之爭”這個“爭”字的感慨。要知道漢字是我們的寶貴遺產,如果大家充滿激情地討論漢字的未來,這是因爲大家熱愛祖國與文化,熱絡的討論正是文化復興的寫照。當然,愛之深則責之切,這是雙方對這個問題針鋒相對的原因,但是有時“關心則亂”,大家發言的背後往往都有深刻的感情因素在煽風點火。對於雙方偶爾出現的摩擦,這也是人之常情,互相諒解總是好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繁體字本身並不像一般支持者所說的那麽完美無瑕,因爲它不是實驗室裏製造出來的東西。水至清則無魚!也只有世界語這種人造的死語言能做到完全邏輯化。如果繁簡之爭是那麽黑白分明的一個命題,爭論也就不存在了。

喜愛傳統漢字的朋友們必須知道,當我們在批評簡化字爲了精簡筆畫而大量扶正俗體字時(也就是“非正式場合所用的漢字”),我們應該了解到傳統漢字原本早就有許多今人不太能理解的“邏輯”。我們在批評簡化字把貓和豬都變成犬科的猫和猪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傳統漢字中“獅”和“猴”也都从犬。

當我們在批評“进”、“宾”、“邻”這些俗體字聲符用錯韻母的同時,也要知道像“蘋”(讀頻,一種草名)字用在“蘋果”一詞中一樣有讀“平”不讀“頻”的問題。

我們在批評“盤”、“際”和“標”字變成“盘”、“际”和“标”是“割裂聲符”的同時(把“般”、“祭”、“票”聲符切去一半),也應理解古代“雷”和“累”也曾經寫作“靁”和“纍”,也就是符合“壘”字這種三個田—“畾”(lei)的聲符。這也是割裂聲符啊!甚至我們也應理解古代也曾有“割裂意符”的例子:例如把“履”字“割裂意符”變成只有“尸+彳”再套用到“屐”這個轉註字,以及把“短”字“割裂意符”後套用到“矮”和“矬”(北京話,例如形容武大郎的身材)等字上。

我們在批評“同音字合併”造成不便的同時,也應理解古書裏這種例子多不勝擧,甚至把“惠”和“慧”混用的情況。

我們常批評簡化字造成許多字字形容易混淆,例如維基《漢字簡化爭論》中列舉的:(沒設)、活话(活話)、风凤(風鳳)、儿几(兒几)、义叉(義叉)、车东(車東)、广厂(廣廠)、天无(天無)、阴阳(陰陽)、泸沪(瀘滬)、远运(遠運)、从丛(從叢)、汇江(匯江)、仑仓(侖倉)、厉历(厲曆)、归旧(歸舊)、拨拔(撥拔)、华毕(華畢)等字時,也應同時理解到傳統字同樣也有:書晝畫(书昼画)、興與輿(兴与舆)、態熊(态熊)、齊齋(齐斋)、後俊(后俊)、長辰(长辰)、風虱(风虱)、義羲(义羲)、車東(车东)、業叢(业丛)、俞侖(俞仑)、偷倫(偷伦)、萬寓(万寓)、舊蕉(旧蕉)、華畢(华毕)、門鬥(门斗)、傳傅(传傅)這些近似字。當然,括弧中這些簡化字字形今天更易分辨其背後的代價正是天風網友所說的“割裂了文字原創的邏輯鏈條”。

大家不難看出,我對傳統漢字的確有著深厚的情感。拜著電腦時代的興起,我可以不再為傳統漢字的筆劃較多而頭疼而能繼續輕鬆地利用傳統字結構飽滿,姿態豐富的視覺優勢。如果對“繁體字”情有獨鍾,又何必列舉這麽多的“反面教材”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繁簡兩種字體既然各有其優勢,那麽漢字簡化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得與失的交換。這種交換的雙方是什麽?這場爭論我們各個人儘可以將它認定為是“好認與好寫”、“美觀與速度”、“合理性與通俗性”、“邏輯與效率”、“文化與符號”、“正式與非正式”、“傳承與革新”的大交換、“,甚至一些比較激動的人也可以徑指這為“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提升整體文化與遷就下層文化”、“封建勢力與民間力量”、“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甲骨文與現代文字”、“風雅與媚俗” “文言與白話”、“傳統與西化”的不共戴天之爭。而我們若不試圖理清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力量糾結,又如何能看清這個大交換的代價是什麽?

第二是:反面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空間。這就回到一開始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上頭。如果傳統字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那麽傳統字到底是已經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呢?還是瑕不掩瑜,寶刀未老呢?簡化字到底是“救了漢字”,還是把一潭原非至清但尚有活力的生態環境注入了更多的渾水和“魚流感”病毒呢?這也就是天風網友所說的:“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的情況吧?

這篇文章是寫給對繁體字以及繁體字使用者的視角有著好奇的朋友們,不管您在繁簡之爭是站在哪一方都沒關係。您不妨就當作是在探討“水滸”或“紅樓”各個不同版本一樣。

對於簡化字,我雖然並不陌生,年輕時期也曾熱衷於寫簡化字,而且駕輕就熟只花了兩三天功夫。但是我畢竟是先學的傳統漢字,學習簡化字只是一個單純的“翻譯”工程。因此我不敢對簡化字或俗體字的“利於辨認”與繁體字的“令人頭疼”發表什麽看法,因爲我沒有如同學習母語的人們一般的“第一手”體會。但是反過來說,從會寫繁體字轉而會寫簡化字,帶給我一種和内地同胞們不大一樣的視角。這種視角有時我也很想感性的大聲說成是: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但我知道這樣說主觀色彩太濃了。不過,關於繁體字這一方面的優勢,我願擧幾個比較有趣的議題和大家分享。


1   另一隻手的故事
2   關於甲骨文(這部分已經發表在《漢字演化的真相—壹》,
3   關於草書
4   辨認傳統字的一些體會
5   識繁寫簡不等於用繁寫簡
6   一簡字與二簡字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7194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这篇文章很能说明问题
推薦1


天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ang

请注意我标记颜色的文字。“有见地”是因为阅读的男子有现代思维,而且这种思维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说话内容很有水平。但“象读天书”,就暴露了我们大陆人与传统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表达内容的陌生感。而台湾朋友说自己阅读一点也不困难,正是因为还没有脱节的原因。现在,我们再想想,台湾朋友同样具备大陆人的现代思维,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未有丢失,请问哪个更划算?

这篇文章很客观。当然为马英九政策辩护,我觉得是另一回事情,我对文化的关心,超越了对政治的关心。政治以及代表的政党可能在不久的某个时候消失,但文化却不应该如此。

----------------------------------

識正書簡 彌合文化斷層

幾年前我在西安自助旅行,進入碑林博物館時,有位中年男子向同行友人說:「咱們中國文化的精華全都在這兒了!」乍聽之下那男子對石碑上的文章頗有見地,然而當他們駐足在某塊清代石碑前卻又結結巴巴不知所云。我發現這群中國人像是不知所措的文盲彷彿在閱讀天書,反倒是身為台灣人的我,在面對這些碑文時並沒有任何閱讀障礙。

正常的情況下,多數人面對文字無法進行第一手的閱讀,更遑論日後有興趣去理解先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日積月累下來,十三億人口與中華文化的脫節已是意料中事。所謂的「文化斷層」莫過於此

前幾天,部分評論者針對馬總統「識正書簡」的理念大作文章,引導眾人的注意力在「書寫簡體字」這個假議題上。事後府方也提出說明,清楚解釋「識正書簡」的推廣對象是中國十三億人口而非台灣,卻不見媒體平衡報導。

「識正書簡」絕非馬英九一時的突發奇想,而是他擔任市長期間即有的理念。他甚至將這個理念具體化,交付台北市文化局推廣「漢字文化節」,並與大陸訪台學者溝通交流「識正書簡」的觀念,希望能影響對岸重視正體字。

馬英九曾在《沉默的魄力》二四六頁提到:「保存漢字就是保存『正體中文』,正體字代表的文化意涵絕非簡體字可取代,捍衛保存正體中文是為了文化傳承……完全是『文化本位』出發來探討這個問題。」顯見他念茲在茲的是文化的永續傳承。

數千年來中國文字演化至楷書出現,漢字終於定型並沿用了千年以上,這些文字符號超越了工具性質而擁有了人文價值,直到中共一九五六年實施簡體字教育才讓漢唐以降的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問題。如今簡體字的存在已成現實,我們不可能強迫對岸即刻改採正體字,熱愛正體字的馬總統長年推動「識正書簡」,其用意是希望對岸多認識正體字,以利文化交流並縮短彼此差距,絕非是在台灣內部推廣簡體字。

【2009/06/1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91477
只好奇一个问题
推薦0


十足小騙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臺湾”是什么时候变成“台湾”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91179
也不尽然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hzxs678566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多您所说的难认的繁体字,我过去放在字堆里,通过上下文的阅读,还是可以推断出它们的意思。

实际上,不带政治色彩去看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话,以文化来论,简体字作为一种信息工具更为合适,但它的确是充当不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关键钥匙这一职责的。

繁体字的用途除了艺术性以外,更多体现在对过去文化历史的一种传承意味上。我也认为自己虽然认得了繁体字,但未必了解为什么这个繁体字要这么写?

可有的时候,相对中国庞大的人口而言,繁体字之中传承的意识和想法,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是否有精力和时间去研习是一个问题,而大陆不可能推掉目前的简体字体系也是肯定的,因为社会成本太大了。

所以说,在台湾留存的这部分繁体字文化未来可能就是宝贝了(台湾是有条件,有能力在教育中保留这种文化的,可是现在看起来,从中文的行文措辞上,台湾的年轻一代的实力还及不上大陆同龄人,实在是可惜,可惜)。至于正体字这样的说法,政治意味不言而喻,这种说法本身也不该列入到文化争论里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8911
認字就如同認人
    回應給: Chang(ChangLS)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繁體字好認,簡化字好寫,其實這本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你得認識繁體字。一個只見過击、卫、灭、灵的人你要他去讀恍如外國文字的擊、衛、滅、靈,他當然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從前不知道“秋”字有一種極複雜的古異體,形體類似“穐”但更複雜。當我連“穐”這個字是“秋”的異體字都不知道時,你要我怎樣判斷它好認不好認?

認字就如同認人。不認識的面孔再認也依然不認識。但是如果是見過面的人,面部特徵明顯的就比漢城街頭的千女一面好認。大家想想,嬰兒的面部皮膚光滑,表情單純我們很難真正記住他們的長相。而九十歲的老人各各滿臉皺紋,看起來也差不多。其實最好認的臉是中年人的臉。不是嗎?

小女剛滿三歲,已經認識大約三百個繁體字。我發現她學的最快的就是筆劃較多,特徵豐富的漢字。例如“龜”、“凳”、“鳥”、“書”、“蟲”等字,幾乎學一次就記住了。反倒是“水”、“火”、“小”、“木”這些筆劃少的字她常常混淆。當然,像“鬻”、“爨”、“灪”這種黑壓壓一片的字我也不相信她能記得住。筆劃太多和太少一樣無法突出文字的特徵,這也是過猶不及的原理。

順便談一談寫字。我個人的經驗是橫竪多的字筆劃與結構都較好記好學,比如“書”、“龍”、“車”、“園”等字。而像“农”、“龙”這種以撇捺點爲主的字我到現在還經常寫錯。再以小女為例,她現在能寫“卅”、“口”、“H”、“D”等字,卻還學不會“人”、“A”這樣以斜綫組成的文字。可見就連寫字也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以爲筆劃少就一定好學。

識繁其實問題不大,真正問題是不會運用繁體字。我曾舉例如下:

很多習慣簡化字的朋友說“繁體字我全都認識,根本不用擔心文化傳承的問題”,但是當我們在大陸銷往海外的產品或電視節目上看到:

“天幹地支”,“板藍根衝劑”,“禦園茗茶”

這樣的錯謬“繁體字”時,我們就知道“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已經是一種“死文字”,它的用法在六十年過去的今天已經被人們遺忘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8751
孰難孰易?
推薦0


Chang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識繁寫簡 , 和識簡寫繁﹐孰難孰易? 誰最後佔到便宜? 大家想一想﹐答案明擺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8692
我能意识到逻辑链条的断裂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天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但因为繁体字知识匮乏,所以不能充分列举出大量的字例。两岸网友的相互讨论,合作分享,可以让这个问题讨论的更充分,更丰满。真是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细化文章。

对JenTu兄的评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8434
我虽然非常支持繁体字,但我确实不认得几个繁体字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3


天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大風
riquelme
CXZ18

我是在大陆受的教育,一开始就彻底的学的是简体字,我承认简体字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但此方便仅及于现、当代中文书籍;我承认毛泽东时代倡议简体字是为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兼顾了书写效率与阅读速度,大陆文盲的大幅度减少,得益于毛泽东对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字简化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使我一个地道学习受用简体字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简体字,事实是我也不反对简体字,我只是比较贪心,希望在用简的同时,兼顾识繁。原因是,当我反思现、当代文化浅薄之风,返身从老祖宗的书籍里找营养的时候,发现,原来古人说的很多话,写的很多字,我看不懂。这个“懂”,当然不是指的联系上下文,做出联想式猜读后的懂,而是孤立的看那一个个繁体字的时候,想要了解他本来赋予他的意义、内涵时,我一片茫然。

这使我对文化信息的丢失感到恐惧,身在大陆,对大陆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有着强烈的体认。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被大陆誉为“心灵鸡汤”,但我想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修养的人,对她的解读,都不能不摇头叹息,因为,她对论语的解读,距离孔子的原意,已经很远很远。充其量,孔子的《论语》只是于丹女士解读人生的一个道具而已,说演谈唱、招招式式,都是“现代哲理”,实在不能说,那是孔子的东西。我想如果当年孔子就是她说的那个意思,别说能被后世称为圣人,并流传2000多年,恐怕当年就河渠干涸,水尽流断了。后来大陆有十个博士联名抗议,我认为他们算是有识之士。但从十博士的遭遇来看,又恰恰引出我下面要论述的一个观点——繁体文真的是交给专家学者就好吗?我说,绝对错误!

又比如号称全球有两亿读者的《小和尚的白粥馆》,被一般大众誉为“心灵鸡汤”,但完全错解了作者的愿意,那位为我们在躁动世界的凡尘带来清凉的小和尚改为“有营养的蘑菇汤”。这个观念差异怎么来的?因为前面的人,杀生喝鸡汤认为营养人生,而小和尚认为,吃素的蘑菇汤才有可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人生养分。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人们的观念,在此不觉中走在的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上,不同的是原创者“清”,后知者“迷”。传统文化领域如此事例更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罢了。

很多朋友认为,繁体字交给专家学者学习研究就好,一般民众用不着劳哪个神。这里表面看,看不出什么问题,而且你看,术业有专攻,还挺科学的。但是,且慢。一个专家的养成,是个大问题,就是专家是怎么来的?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如果我们身边都是简化字的学习者,繁体字没人学,那么,请问以后的专家从那里来?专门在大学里开一个“说文解字”系吗?这是第一层需要看到的问题。其次还应该看到,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应该来自大众,如果专家来自小众,专家的素质就会堪忧。从13亿人中产生的专家,与在同样的13亿人中的7000人中产生的专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都认识繁体字,一般的专家,就不能称为专家,非要比别人对繁体字的理解更胜一筹,才能称为专家的。如果大家都不认识繁体字,那么一个对繁体字稍有认识的人,可能就有资格称专家了。因为你们都不认识,我认识呀,不然,你来试试!傻眼。

看问题,要从长远考虑,文化是传承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把时间想象成是一个未来无限绵延的情况下去思考。否则就是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别说是无限时间远的问题了,就拿当下两岸分隔60年来比较,我们不仿随机从两岸的中学或者大学生中抽取100名,再随机从古籍中抽取一本书,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看看两岸学生对原书的阅读正确率谁多谁少。相信,大陆此岸的网友,没有底气与我争这个输赢吧,大家都知道答案是什么!这还仅仅是60年时间而已!

大家对文字看的简单了,有人说“文以载道”就好。我给补充了一个,“字以载文”。当大家对文字看不懂的时候,文以载道不假,只是它载的什么道,大家不再知道了而已。

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古代文化是否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大家不学繁体字,我也赞成,确实没必要那么麻烦。但,如果有价值呢?那我们放弃繁体字的识读,就是在犯罪,在挥霍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们确实越来越现代,也越来越科学,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还在“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规律当中?

我们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于西方的演绎,而不太熟悉中国的归纳。归纳思维的特点,就是取象比类,叙简而义明。火车车厢的比喻,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高明还是愚蠢,就随各位去判定就好。

我们的讨论,可能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该发生的必然发生。佛祖在说《法灭经》时,对众生的哀悯,我能体会到,佛祖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凡人。

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闪吧!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8326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