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前言》
 瀏覽5,498|回應27推薦8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落伍者
Jentu
riquelme
ant
YST
天风
元君
egjc888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前言》

下接:另一隻手的故事(新圖文版)—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一》

又接:漢字演化的“真相”—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二》

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但从知识财富而言,损失太大了。-天風

天風網友以上的這段話,引出了這個系列。天風兄這個比喻特別生動,謝謝您。

在討論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之前,我願意向大家推薦維基百科裏面的一篇:《《漢字簡化爭論》這篇文章做到了將支持、反對以及折衷這三種態度背後的原因作了詳盡介紹,也讓我們知道雙方都有非常有力的論點。我同意Jentu網友對“繁簡之爭”這個“爭”字的感慨。要知道漢字是我們的寶貴遺產,如果大家充滿激情地討論漢字的未來,這是因爲大家熱愛祖國與文化,熱絡的討論正是文化復興的寫照。當然,愛之深則責之切,這是雙方對這個問題針鋒相對的原因,但是有時“關心則亂”,大家發言的背後往往都有深刻的感情因素在煽風點火。對於雙方偶爾出現的摩擦,這也是人之常情,互相諒解總是好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繁體字本身並不像一般支持者所說的那麽完美無瑕,因爲它不是實驗室裏製造出來的東西。水至清則無魚!也只有世界語這種人造的死語言能做到完全邏輯化。如果繁簡之爭是那麽黑白分明的一個命題,爭論也就不存在了。

喜愛傳統漢字的朋友們必須知道,當我們在批評簡化字爲了精簡筆畫而大量扶正俗體字時(也就是“非正式場合所用的漢字”),我們應該了解到傳統漢字原本早就有許多今人不太能理解的“邏輯”。我們在批評簡化字把貓和豬都變成犬科的猫和猪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傳統漢字中“獅”和“猴”也都从犬。

當我們在批評“进”、“宾”、“邻”這些俗體字聲符用錯韻母的同時,也要知道像“蘋”(讀頻,一種草名)字用在“蘋果”一詞中一樣有讀“平”不讀“頻”的問題。

我們在批評“盤”、“際”和“標”字變成“盘”、“际”和“标”是“割裂聲符”的同時(把“般”、“祭”、“票”聲符切去一半),也應理解古代“雷”和“累”也曾經寫作“靁”和“纍”,也就是符合“壘”字這種三個田—“畾”(lei)的聲符。這也是割裂聲符啊!甚至我們也應理解古代也曾有“割裂意符”的例子:例如把“履”字“割裂意符”變成只有“尸+彳”再套用到“屐”這個轉註字,以及把“短”字“割裂意符”後套用到“矮”和“矬”(北京話,例如形容武大郎的身材)等字上。

我們在批評“同音字合併”造成不便的同時,也應理解古書裏這種例子多不勝擧,甚至把“惠”和“慧”混用的情況。

我們常批評簡化字造成許多字字形容易混淆,例如維基《漢字簡化爭論》中列舉的:(沒設)、活话(活話)、风凤(風鳳)、儿几(兒几)、义叉(義叉)、车东(車東)、广厂(廣廠)、天无(天無)、阴阳(陰陽)、泸沪(瀘滬)、远运(遠運)、从丛(從叢)、汇江(匯江)、仑仓(侖倉)、厉历(厲曆)、归旧(歸舊)、拨拔(撥拔)、华毕(華畢)等字時,也應同時理解到傳統字同樣也有:書晝畫(书昼画)、興與輿(兴与舆)、態熊(态熊)、齊齋(齐斋)、後俊(后俊)、長辰(长辰)、風虱(风虱)、義羲(义羲)、車東(车东)、業叢(业丛)、俞侖(俞仑)、偷倫(偷伦)、萬寓(万寓)、舊蕉(旧蕉)、華畢(华毕)、門鬥(门斗)、傳傅(传傅)這些近似字。當然,括弧中這些簡化字字形今天更易分辨其背後的代價正是天風網友所說的“割裂了文字原創的邏輯鏈條”。

大家不難看出,我對傳統漢字的確有著深厚的情感。拜著電腦時代的興起,我可以不再為傳統漢字的筆劃較多而頭疼而能繼續輕鬆地利用傳統字結構飽滿,姿態豐富的視覺優勢。如果對“繁體字”情有獨鍾,又何必列舉這麽多的“反面教材”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繁簡兩種字體既然各有其優勢,那麽漢字簡化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得與失的交換。這種交換的雙方是什麽?這場爭論我們各個人儘可以將它認定為是“好認與好寫”、“美觀與速度”、“合理性與通俗性”、“邏輯與效率”、“文化與符號”、“正式與非正式”、“傳承與革新”的大交換、“,甚至一些比較激動的人也可以徑指這為“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提升整體文化與遷就下層文化”、“封建勢力與民間力量”、“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甲骨文與現代文字”、“風雅與媚俗” “文言與白話”、“傳統與西化”的不共戴天之爭。而我們若不試圖理清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力量糾結,又如何能看清這個大交換的代價是什麽?

第二是:反面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空間。這就回到一開始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上頭。如果傳統字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那麽傳統字到底是已經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呢?還是瑕不掩瑜,寶刀未老呢?簡化字到底是“救了漢字”,還是把一潭原非至清但尚有活力的生態環境注入了更多的渾水和“魚流感”病毒呢?這也就是天風網友所說的:“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的情況吧?

這篇文章是寫給對繁體字以及繁體字使用者的視角有著好奇的朋友們,不管您在繁簡之爭是站在哪一方都沒關係。您不妨就當作是在探討“水滸”或“紅樓”各個不同版本一樣。

對於簡化字,我雖然並不陌生,年輕時期也曾熱衷於寫簡化字,而且駕輕就熟只花了兩三天功夫。但是我畢竟是先學的傳統漢字,學習簡化字只是一個單純的“翻譯”工程。因此我不敢對簡化字或俗體字的“利於辨認”與繁體字的“令人頭疼”發表什麽看法,因爲我沒有如同學習母語的人們一般的“第一手”體會。但是反過來說,從會寫繁體字轉而會寫簡化字,帶給我一種和内地同胞們不大一樣的視角。這種視角有時我也很想感性的大聲說成是: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但我知道這樣說主觀色彩太濃了。不過,關於繁體字這一方面的優勢,我願擧幾個比較有趣的議題和大家分享。


1   另一隻手的故事
2   關於甲骨文(這部分已經發表在《漢字演化的真相—壹》,
3   關於草書
4   辨認傳統字的一些體會
5   識繁寫簡不等於用繁寫簡
6   一簡字與二簡字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7194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所以楷書是簡化字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kleenex50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唐代稱楷書為今隸 正是因為它是對古隸(秦隸 漢隸)與秦篆的簡化
正如同章草是對秦隸漢隸的簡化 (民國公佈的簡化字許多是草書體)
而秦隸漢隸則是對秦篆的簡化
你自己認為的"差不多" 對古人而言可是差很多 刻印章者也知道差多了:
更甭論郵局櫃台小姐 核對郵簿儲金印鑑時的差別很大了( 雷字底下由三個田"畾"的[ 靁 ]簡化為一"田" 的[ 雷 ]這差別很大吧)
[ 隸變 ]考古資料顯示始自戰國時代到東漢 是漢字演化的分水嶺 (草寫篆體 脫離象形 邁向 符號化 簡易化)秦漢隸變無疑是漢字演進過程中最偉大的變革特點
隸變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1.解散篆體,改曲為直:隸書不再顧及象形原則,把古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筆劃,以便書寫。

2.偏旁分化:在隸書裏,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明顯不同。
(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
3.偏旁混同:隸書以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劃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劃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

4.
結構簡省: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兩筆並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併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劃結構。
5.
圓轉不斷的線條變為方折的斷筆:隸書為提高書寫速度,形成點、橫、豎、捺、鉤、折等筆劃。

而你的邏輯卻是繁簡由你說的算 古人要求以趨約易 你卻認為"差不多"

古代朝廷有專門的代書官替皇帝大臣省下花在竹簡木簡刻寫的大量時間
民間誰有時間每天自己刻簡? 這就造成古代識字人口不多的問題
"簡化"的廣義解釋 也包括發明紙張(東漢)書寫溝通工具的演化朝向: 方便簡單
就像 i-phone 的觸碰式螢幕般簡單方便又輕薄短小
未來語音辨識的輸入功能 還能讓拼音輸入鍵盤功能都省下來
(許多人使用電腦鍵盤輸入的其實只是在"拼音選字" 而不是"寫字" 是電腦軟件透過代碼轉換 再由螢光幕的Pixel顯示字體 簡體字佔用Pixel數少 繁體字佔用Pixel數多)
科技發展的目的不就是在提供這種方便性 ‧
但是這種科學技術帶來的方便性 並不意味該回歸到科舉八股文的時代
或者還要回到用竹簡"罄竹難書"的"原始繁體"時代?!
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簡曰隸字」。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讀音,未記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本文於 修改第 1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1450
那学繁体又有什么意义?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我的护球像亨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从头开始学,怎么都会有“文化断层”

话又说回来,从小学繁体长大的台湾人(包括你在内),有几个能够在高考(联考)时候写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这样的古体长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1336
學好繁體字,您就等於學了篆隷楷的内容
    回應給: 河豚baby(freeriver)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如果你認真去看我的帖子,你會發現繁體字和甲骨文的相似度遠超過繁體字和簡化字的相似度。如果你有這個心的話。

漢字演化的“真相”?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二》》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

隸書是用平頭硬毛筆在竹簡上寫小篆的產物,楷書別名“今隷”。楷書與隸書根本是兩種毛筆寫同一個字。除了一些筆畫上的“略爲刪減”和“連筆”被稱爲隷變,小篆、隷書、楷書寫的根本就是同一個字。

“義”、“衛”等字幾千年來變化微不足道,隸變變的是細節,影響屬於白璧微瑕,和“义”、“卫”這種互相無法辨認的簡化原本就不能相提並論。

想學甲骨文嗎?沒有這個必要。學好繁體字,您就等於學了篆隷楷内容(當然不是筆法)。離甲骨文已經不遠了,可比甲骨文豐富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1318
大家一起来写甲骨文吧
推薦0


我的护球像亨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这个绝对够“正”,而且从甲骨文开始学起,一路学到简体字,就不会有乱七八糟的人跳出来指手画脚了。

今年高考可是有考生这么做了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1240
認字與學習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kleenex50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人類從子宮胎兒時期就是以語音(母語)學習為主體
漢語(北方官話)獨特的單音節 (以四聲: "媽嗎馬罵" 音調區分) 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 單一音節對應單一漢字 在唐朝就已形成 小孩童不識字  卻能朗朗上口 "三字經" "唐詩宋詞"就是憑著對於語調的辨識(像兒歌一般的音樂) 美國一些家庭送幼童上漢語課 非常驚訝於金髮碧眼的自己小孩 漢語竟然壓過美語母語(多音節Non-Tonal language) 在完全美語環境裡以單音節四聲漢語唱起美國兒歌(王老先生有塊地.....伊呀伊呀呦~) 在家裡吵著要吃"漢堡" 而不是" Hamburger" 漢語反客為主 壓過母語美語(華人與白人在幼兒期 學漢語能以學兒歌音樂的方式學習 但是白人成人習慣於Non-Tonal 多音節美語後 便失去這種學習能力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PLA)呵~呵~ ("Obama"能以發動草根運動勝選的小秘密 小嬰兒最清楚)
許多國外出生長大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子女 能說一口準確表達的流利漢語 斗大的漢字 卻一個不識 唐詩宋詞卻也能在爬黃山上武當時朗誦幾句..........
漢字由象形演化至表音(形聲)為主體 也是符合現代語言學對世界語言研究發現人腦處理語言文字是以表音為主體的研究結果(這方面趙元任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漢語及漢字的表音功能演化至近代: 現代常用漢字 表音(形聲)字佔了約80%  純粹象形字僅佔 4 %左右 其他16%屬會意 轉注 假借........
從南北朝佛經翻譯到現代西方文化書籍人名地名 更是以漢字當拼音字功能 直接進行語音翻譯(莎士比亞)...........
結論: 在一個與外界完全隔絕的孤立封閉系統 語言文字或許可保有最原始的形式
但是任何不完全封閉隔絕的半開放(含以上)系統 語言文字必然會與j外在環境進行互相的交換演化 這演化趨勢是可以從PLA略知一二.....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0787
筆劃少,就一定好寫好認嗎?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1 小女現在會讀大約三百個繁體字,而看到“鸟”、“妈”、“飞”的簡化字,不學就會讀。

2 小女剛滿三歲,到今天爲止會寫“一、二、三、十、土”、“口、日、月、田”、“L,H,E,F”等字,但就是不會寫“人”、“A”這樣帶斜綫的字。

3 小女他爸,也就是我,什麽簡化字都會認會寫,唯獨“龙”、“农”兩字,每寫每錯,奈何?

筆劃少,就一定好寫好認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0707
這一篇可以參考下
推薦1


zZ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識正書簡挽救《千字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0340
中國古文化當然是有價值的
    回應給: 天风(trshin) 推薦2


大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XZ18
尋緣

>>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古代文化是否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大家不学繁体字,我也赞成,确实没必要那么麻烦。

我認為中國古文化當然是有價值的.而且跟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從中醫圍棋到詩詞書畫,都是跟西方文化大不相同的.不管是思維方式或藝術風格,都足以區分華夏民族與西方民族.在現代世界愈來愈趨向美國化,麥當勞化時,大家好像都一模一樣.中國古文化在此時顯得更有價值,更具特色.它可以提供中國人靈感,作藝術創新之用.也可以讓中國人對自己更有認同,確立自己與西方人不同之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99459
歷史轉折的時代
    回應給: Alucardlive(95139ieaci)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Jentu
riquelme

這是一個歷史轉折的時代。從上世紀漢字拉丁化的不了了之、和廢止與一簡字一脈相傳的二簡字,乃至近年孔子學院設立於全世界各個角落、圍繞著文言文教育與所謂“爛中文”的各種討論、以及電視劇為雍正皇帝翻案、年輕人掀起“漢服熱”等等現象,都説明了歷史物極必反甚至否極泰來的螺旋形發展趨勢。

關於寫作,我的文化水平除了拿漢字筆劃作作文章,真正不堪行家入目,除了YST市長酣暢淋漓的文筆以外,也推薦大家去看yichun網友和無言網友的網誌,那是有營養的文章:

yichun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無  言】 - udn部落格

對於所謂“爛中文”,我只有一點想法,那就是:今天林林總總的爛中文源於大家(包括我自己)只對多音節的漢語詞彙有表面上的理解,而不理解這些詞彙的真正力量來自組成詞彙的單字。更進一步,就算對單字有表面上的了解,卻不知單字背後的真實意義。

有一次聽到一個附庸風雅的老太太把“霸王別姬”和“霸王卸甲”合起來說“霸王別甲”,就是對漢語只有音節上的理解造成的尷尬。

例如,莫名其妙這個成語爲什麽用“名”不用“明”?如果我們把莫名奇妙解釋成“不明白其中奧妙”,當然會有此疑問。但如果我們知道“名”是“定義”或“文字化”、“具體化”的意思的話,莫名其妙就可以解釋成“無法以語言文字說清楚其中的奧妙”

如果我們再去分析“名”的造字原理:“口”和“夕”。

夕”是晚上,引申為“看不見的東西”或“抽象”。這種概念古人稱為“冥”。

所以,“名”的意思就是用“口”去解釋“冥”,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把抽象的概念文字化、具體化”。這就是說文解字的解釋。用這個哲學眼光再去讀“道可道”、“名可名”,自然理解程度也不一樣。

我們知道了“口加上夕”的意思,再把它放到“莫名其妙”這句成語裏面,一下子我們的文化視野就有了深度,成了四度空間。下一次在公共汽車上聽到哪一位小姐罵“神經病、莫名其妙!”,你會對“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又更具體的感受。

同樣的,我們真的知道什麽是不可思議,什麽是頭頭是道,什麽是勾心鬥角?學成語並不是把四個音節記住了就算懂了。

爲什麽“我‘討厭’你”是爛中文?

聯合報記者在幾年前印尼大海嘯時撰文,儼然以日文專家的身份解釋“津波”(Tsunami)裏面的“津”字“在日文裏”是碼頭的意思。這個記者本人真應該反省一下,我們中國自己的“天津市”這個稱呼是怎麽來的(天子的碼頭)。有這樣的爛記者,爛報紙,我們還能不理解“爛中文”是怎麽來的嗎?

再具體而微的從文字的角度來看:很多習慣簡化字的朋友說“繁體字我全都認識,根本不用擔心文化傳承的問題”,但是當我們在大陸銷往海外的產品或電視節目上看到:“天幹地支”,“板藍根衝劑”,“禦園茗茶”這樣莫名其妙的“繁體字”時,我們就知道“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已經是一種“死文字”,它的用法在六十年過去的今天已經被人們遺忘了。
 
我們以爲形聲字的聲符沒有意義,筆畫愈簡單愈好。這是對漢字最大的誤解。“勤”、“僅”、“謹”、“饉”到底互相有沒有關聯。“淺”、“賤”、“錢”這些形聲字有什麽共通處?“謝、卸、泄、懈、瀉、解”有什麽語言學的關聯。“筆、書、畫”有什麽文字學上的相同處?“沖水”的沖爲什麽宜為水字旁而非“冰”字旁?道路要衝的“衝”爲什麽用了“行”這個部件,而用“沖”取代就顯得不倫不類?掃地的“掃”簡化成“扫”實際上是把掃把簡化沒了,只剩下兩隻手。(請參考另一隻手的故事(新圖文版)—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一》

我們常常拿“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或“秀才識字識半邊”當作笑話,取笑沒文化的人。但是當我們把“僅”、“歡”、環這些字改成“仅”、“欢”、“环”時,不但連可參考的聲符都沒了,而且日後遇到“馑”、“獾”、“鬟”時依然逃不掉要學寫這些字的命運。

當我們原有的漢字“涼、晾、倞、輬、綡、諒”等字都念liang時,我們只因爲“京”字念jing,就認可“惊”和“琼”這兩個説白了就是“懶人字”的俗體字必然優於“驚”和“瓊”這兩個傳統字。這難道就是“有文化”的政策嗎?

我們常常用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説法,有沒有想到,歷代文字政策的制定,背後有它深刻的文化理論,歷代讀書人接受的漢字也應該是我們今天文化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家老是以一種政治眼光來看待繁簡之爭。這難道不也表現了一種淺薄嗎?政治是一時的,臺灣的一切,根本與漢字的討論沒有直接關係。漢字不但是全中國漢語地區的文字,還是越南、日本、韓國各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超越國界的文字。而臺灣呢,只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已。

電影“有話好好説”裏面,姜文對李保田說:“您是讀書的,我是賣書的,我們倆性質不一樣”。臺港澳“民衆”雖然是傳統漢字的使用者,卻不一定理解傳統漢字的文化價值,更未必是中華文化的嫡傳;而大陸“廣大人民群衆”雖然使用的是借鑑歷代草書、俗體字以及通假字所頒佈制定的簡化字,以及以多音節詞取代單字為基本單位的歐譯式白話文,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程度卻大大超出台港澳一般民衆。

中原大地的文化氛圍當然不是號稱文化沙漠的臺港澳地區所能相提並論的。而如果我們把傳統漢字比喻成設計精巧的傻瓜相機,那麽相機的使用者不見得理解相機的構造,更不見的是攝影專家,而真正的攝影師反而用什麽相機都可以拍出好的作品。

漢字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古人思想具體而微的象徵與活化石。但是我們不必爲了爭論而把漢字上綱上綫為中華文化的全部,反之,也不必因爲漢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貶低這種討論的意義與價值。

臺灣新一代年輕人文化素質的低下,這其中當然也有臺獨當局篡改歷史,貶低傳統價值觀,企圖掙脫中國文化的束縛,以便推行一個對舊傳統全然陌生的下一代這種愚民政策的影響。但從一個較大的視角來看,在過去的一兩百年之中,無論是韓國的廢漢字,越南的拉丁化,日本的“脫亞入歐”,中國的破四舊,還是臺灣的“去中國化”,他們縱然各有各的表面或直接原因,但背後都和東方人本身的文化自卑和西方價值的強勢傲慢脫不了干係。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99362
講講寫作?
推薦1


95139ieac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我倒是有個離題的疑問:為什麼台灣的年輕同胞寫作水平直奔“不堪入目”級?為什麼不用標點符號?為什麼段落都不分?

與其爭論簡繁,不如討論下為什麼兩岸的高中生寫作水平都在低水平上,畢竟文化的傳承首推閱讀,其次寫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99098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