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638|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别钻牛角尖!别跑题!
推薦0


hothil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看了不少关于繁简之争的讨论,很有收获,有的研究确实比较仔细,功夫颇深。

但看到现在,越来越觉得大家要么跑题,要么钻牛角尖。

比如:CXZ18 阁下的两点质疑, 我不赞同,认为有钻牛角尖的嫌疑,而这两点恰恰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不过其他的一些资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1)大家常说的“大势所趋”,是指使用现有简体字为基础的文字 是大势所趋, 而非 “汉字继续简化”是大势所趋。 各位应该明白文字的改革不是为来这里的对文字都颇有研究的人而改革,而是面向普通的大众,文字改革的动力是满足人民的使用要求。 除我之外,各位可能都是繁简行家,繁简根本都不是问题。  面对占绝大多数的在使用简体字大陆人群来说,使用简体字就是大势所趋。“一拳砸向你,你可以反抗; 泥石流来了,你能反抗吗?”。 你可以做个调查,你去问问大陆人, 肯定大多数给你的答案是:“为什么要改,用得好好的,干嘛要改?”你去问问港台人,相信也会得到类似要继续使用繁体字的答案。

大势所趋”也包含了成本问题。古时的文字改革,绝对不会遇到目前这么多的争论,那时候的文盲太多了,会使用文字的人是少数。 现在仅以我为例, 我要是写繁体字的话,还真有点麻烦,很多就不会,仅会认,绝对是需要花些功夫学习。这些算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还有一个成本,一再被人忽略。 从正式使用简体字以来, 简体版的报刊、论文文献、文学作品、各种资料 是繁体字文献的不知道多少倍, 坚持使用繁体字的人,应该也要想想这么多的简体文献给将来只会繁体字的人阅读就不是问题吗?

(2)简体当然相对繁体易学。你举得“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这个例子真让我哭笑不得。 草书的结构特征跟平常用的简体繁体完全两码事。 “脸上有特征的人好认”,如果我都给这些人脸上画上复杂的脸谱,恐怕你就不好认了。

使用目前的简体字,总体上来说是符合使用要求的,没有要返回繁体的动力。 因为国民自信的丧失,很多改革,动不动就被提高到破坏了中华文化的高度。 很简单,很多网友也说了,“识繁用简个别修正”。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3672
可惜可惜!
    回應給: 檻外人(imbbccnn) 推薦0


hothil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可惜可惜,恐怕先生你有生之年无法看到梦想中的理想国度了。


可惜可惜,先生你没有生在“世上唯一宗法孔孟思想的國度——韩国”,没有生在“汉学重镇——日本”。


可惜可惜,生在 先生你眼里的一个万恶的中共统治下的中国,真是先生你的不幸!

先生你不用担心,中华文化衰落,我们还有日本指导,日本不行还有韩国解惑,韩国不行还有台湾传承,台湾无能,还有香港!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3501
禮失求諸野
推薦0


imbbccn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最近和一個剛到日本旅遊回來的外國朋友聊天﹐談他到日本的趣事。

他提到日本的 Kanji﹐也就是中國的漢字。聽他老說日本 Kanji﹐我笑他﹐你知道日本 Kanji 其實就是抄中國的漢字吧。他說﹐他當然知道。

但他下一段話則讓我無語。他告訴我去日本前﹐他先翻了很多資料﹐看到因為中國簡化自己的文字﹐連自己的古書也看不懂﹐要請日本專家來研讀中國古書。我不知該駁他還是不駁﹐因為中文的確簡化﹐是否簡化到中文古文都要請日本人來讀﹐我是不知道。有可能嗎﹖照我看大陸人寫繁體字的錯字情況﹐不能說不可能。

腦袋裡一堆疑問﹐我楞著也不知如何反駮。"

>>>>>這個說法,80年代在下聽很多,也深信不疑.但不知如今情況有否改變.

日本向來是漢學重鎮,半個世紀以來,海外研究漢學,多赴日本留學,包括部份深造的台港澳三地學子.日本不但有很好的漢學傳統,也是世上擁有最完備中國古代典籍的地方.

中國傳統說法:禮失求諸野.清末以還,國人因久歷屈辱,飽受欺凌,已動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任,遂有其後百年經歷的戊戌維新,五四變革, 奉行馬列,批孔棄孟,最後竟演變為數典忘祖,毀滅民族文明的文化大革命.所謂儒家道統,佛道傳承,以致宗法禮儀,民俗節慶等等,幾全被破壞,文化香火幾絶.幸好國寶文物,大多已遷台灣故宮,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諸大師得以在香港落戶,太虛大師歐陽竟無一脈現代佛教在台灣重生,加上日韓向來視中國文物如瑰寶,築館珍藏.

記得在下80年代初看過一篇報導文學,講述港台白話文運動研究專家赴日交流,受到當地漢學界熱情款待.報導中,席間幾位漢學家對幾十年來中國文學作家,皆如數家珍,舉凡大陸,抑或港台,亦瞭如指掌;當時魯迅入室弟子增田涉氏已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但一說到魯迅生平,竟眼淚鼻涕都流將來了,像個剛死了父親的小孩子.可以想見,日本鬼子是如何看待文化事業,如何看待漢學.韓國更甚,它是當今世上唯一宗法孔孟思想的國度,比中國人更儒家;而南韓海印寺,收藏着一套現存最古老完整,合共八萬塊的大藏經木刻經版,中日以致海外,都以這版本作為最高標準.雖然,近年韓國也太過份,甚至有德國漢學家都看不過眼,指責韓國所為,是在掘中國的祖墳.

近年中國似乎有意回歸儒孟傳統,恢復傳統節慶,如仿港台,把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都列入法定假期,讓中華兒女都能更深刻感應來自民族歷史的呼喚,這確是天大的好事.記得在下小時,香港仍流行着一些古老節日,如7月7 日乞巧節是中國情人節,姐姐們都聚在一起談女兒心事,又或暗地裏許個終身幸福;7 月14日是鬼門關大開的鬼節,老闆們固在街上大洒冥府錢,亦同時向坊巷窮苦小孩分派人間的幾塊銅板.這些習俗,於今已無聲無色地步入歷史,不知大陸以後會否能繼承.

在下在隔壁欄目說過,中國是舉目當世,最賤視本國文化的國家;雖然已在進步中,但一時三刻,中國未必能趕上世界潮流和國際標準.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3395
一點想法
    回應給: ant(antttts) 推薦0


egjc888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不古書我認為不是很嚴重的問題,看不現代書,也就是文盲,才是令人擔憂的。古書的知識一樣可以用現行的通用文字傳遞。中國有龐大的文盲人口,為掃盲推行簡體字我認為情有可原。

 

不管繁體字、簡體字,都是中國字,是在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通用的兩種型體不同的文字罷了。我不認為應該苛求自小學習簡體的人必需看懂繁體;同樣的,也不能苛求學習繁體的人必需看懂簡體。一般人又有幾個人能看懂甲骨文、篆書、隸書呢?這些不也是中國古文字嗎?外國人要了解中國文字的使用,絕對不是看看旅遊簡介或片面的資料,就可以清楚緣由的。即便身為中國人的我們自己,又何嘗精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字?

 

其實學習繁、簡非常容易,我自己本來閱讀簡體字的速度很慢,自從天下來了很多大陸網友後看多了自然就習慣了,速度也就快多了。我相信兩岸持續交流,假以時日,會有越來越多大陸網友看得懂繁體字。對於繁、簡的爭議,我個人只對同音字合併有意見,這恐怕也是大多學習繁體字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地方。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變遷,歷經各朝代更迭也融合了許多異族,文化上比起單一民族的國家更豐富,會不會就是因為內容豐富,反而沒有特別突出的代表?譬如在服飾上。飲食精緻化除了迎合高檔消費,對文化的傳遞恐怕還不如大眾化的平易近人。

 

我到希望能多介紹思想上的文化給外國人,譬如中國人的「以和為貴」、「謙沖為懷」的觀念,不一定要他們學習,而是希望他們了解進而明白中國人的行為模式。

 

在國外我也有同樣的感慨,我覺得中國文化對外的展示太僵化也太膚淺,不知道這和民族性有沒有關係?或者和教育方式,不管是學校的或家庭的,有沒有關係?我們不擅於推銷自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還是無言
    回應給: egjc888(egjc888) 推薦2


an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riquelme

心裡﹐我認為這應該不是真的。我在網上找過﹐沒有看到類似文章

但要說理服人﹐不是我說不可能就可以說服人。既然他以一個白人背景﹐隨便在旅遊前做點功課﹐都知道中文簡化﹐我無法說中國人一定都看的懂古文﹐因為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很多簡體字太過簡略﹐流失了原本的意義。是不是有可能中國人自己看不懂自己的古文﹖我不知道﹐我不能說這可能性是零。有誰在這可以簡單的﹐以一個白人對中國文化局限的了解﹐解釋絕對 不可能﹖

之前一群大陸人﹐人人誇簡體字好﹐我只問﹐幾十年後﹐韓國若決定拿繁體字申遺﹐日本宣傳繁體字在日本發揚光大﹐外國人看到的是﹐的確﹐中國人自己決定寫的別的字﹐隨便問一個中國人寫繁字﹐還要查字典。

就像日本和服﹐外國人每個都知道那是日本人的服飾﹐有誰知道中國唐代就是穿那個樣子﹖日本人盛裝穿和服﹐成了他們的標誌﹐中國人呢﹖有那項傳統服飾﹐習俗﹐發揚精緻化﹐讓外國人看到就可以辨識是中國人的文化代表﹖日本餐在國外是高級餐廳﹐中國菜呢﹖便宜代表。

這只是一例﹐在國外﹐聽的看的多了﹐有誰有能力對每件事都有研究﹐都能一一指正﹖中國人自己穿洞﹐日本人見縫插針﹐只能說﹐悲哀。不要以為沒有人藉機做宣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2334
这个说的有些过了
推薦0


icaretop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国不认识自己古书,找日本人来看《——明显是YY

用来说韩国和越南还差不多,但就是韩国和越南,找中国专家也比日本的更靠谱点。

对大陆民众来说,看繁体书是费劲了点,但不代表所有人都不认识繁体字。

况且从语法结构,语义理解,文化隐喻等等方面来说,中国人研究自己的古书自然比日本人更占优势。

更何况日本的汉字和中国的汉字已经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汉字根本就是日式汉字,中国字里不论繁体还是简体都没有那个字。

在换个角度来说,就普通民众而言,认识繁体字的大陆人肯定也要多过于能把日本汉字都认明白的日本人。

大陆人学习简体字,日本人难道就不依赖片假名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698
同意你說的 喪失自信 恐怕也是一個原因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襄樊散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明明是戰亂,貧窮和教育投資趨近於零,是識字率低的主要原因,偏要扯到筆劃去亂簡化合併.日本人明治維新初期還沒建立自信,那時還有人提議改用英語,英文為日本國語,國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406
繁簡轉換
    回應給: ant(antttts) 推薦0


egjc888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簡化自己的文字﹐連自己的古書也看不懂﹐要請日本專家來研讀中國古書。<<

這段話聽起來像是日本人說的。照常理判斷,也有很多大陸人看得懂古書,即使看不懂也不致非要請日本專家來研讀啊?

網路上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自動轉換常會出錯,將某些字換成了完全無關的錯字,反之亦然。不知道 ant 看到的是否屬於這種錯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814
外國人看簡體字
推薦0


an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最近和一個剛到日本旅遊回來的外國朋友聊天﹐談他到日本的趣事。

他提到日本的 Kanji﹐也就是中國的漢字。聽他老說日本 Kanji﹐我笑他﹐你知道日本 Kanji 其實就是抄中國的漢字吧。他說﹐他當然知道。

但他下一段話則讓我無語。他告訴我去日本前﹐他先翻了很多資料﹐看到因為中國簡化自己的文字﹐連自己的古書也看不懂﹐要請日本專家來研讀中國古書。我不知該駁他還是不駁﹐因為中文的確簡化﹐是否簡化到中文古文都要請日本人來讀﹐我是不知道。有可能嗎﹖照我看大陸人寫繁體字的錯字情況﹐不能說不可能。

腦袋裡一堆疑問﹐我楞著也不知如何反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796
再談關於溝通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既然談的是“溝通”,我可以再以您的話舉例。原先我在回應中貼了“率”字的甲骨文。您有沒有想過,像我這樣的“外行”,對於文字細節的知識面固然很有可能是參差不齊的,但也很不巧的是我正好知道這個“率”字的來歷。您先問“您知道率字最原始的字義是什麽嗎?”這句話是很公允的。但是接著您說“我告訴您,率原來是指用網捕鳥,从絲(傳統漢字在這個時候用“从”,您可能也知道)這個語氣就摧毀了您原先的那一種開放的討論態度了。您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有什麽好説:“我告訴您”的?您不要覺得我講這些是心胸狹窄,實際上我是對您挺佩服的,才言無不盡。忠言逆耳,這是討罵的差事。

再説您“告訴我”的具體内容:“率原來是指用網捕鳥,从“絲”。所以後來的“率”根本就是一個新字”。平心而論,您說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我看來這是語言學的道理,不是文字學的道理。中國文字由於不是純粹表音的文字,因此文字學和語言學是同樣有分量的兩個學問,和西方以語言學爲主的研究方式不大一樣。中文中“凋謝、洩氣、泄密、解脫、鬆懈、卸貨、瀉肚”這七個意義相近的xie4字,就可作爲一個例子。對於這七個字關聯的研究就不單單是文字學能包辦的,而也屬於語言學的領域。“率”字也許内容變了,但是字還是同一個字,這和先前舉例的“我”原本是武器,後來變成第一人稱的道理是一樣的。

再看您說的率字从絲。現在的“率”字裏還是有“糸”的樣子存在。那麽,您爲什麽要長篇大套的說:“我告诉您,率原来是指用网捕鸟,从“丝”。所以后来的“率”根本就是一个新字。原来的字已经消失了”這段話呢?這就是我所謂的“溝通”問題。您給我的感覺不外乎賣弄以及用一大套的術語、知識以及用先生對學生訓話式的口吻,來達到震懾我的目的。而您真正要說的“率”字有沒有繁化的討論其實三言兩語就可解決,但您的説服力早已被您的倨傲所抵消了。那麽您的論據到底對我有沒有説服力呢?有的,經過多日來的訓練,我已經能夠看透您的文字對我產生的溝通上的障礙,而理解您的語言中真正有料的部分。我必須說,這是很不愉快而且頭疼的事。

多日來我對您的知識以外的品質一直抱持觀望的態度,先前已經說過了。您的學問不少,脾氣大,態度也很有狂士之風。您的語氣讓我覺得您在進行一項政治談判或辯論比賽,而不是交流知識。中國歷史上禰衡孔融的例子您大概也知道。“狂”不能取代智慧,倨傲不能取代説服力,知識不能取代眼光。我從您的行文語氣中甚至能猜測出您的年紀。我必須感謝您給我帶來的全新的視野。而我對您說的這些話希望您當作是我對您的一種報答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4767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