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瀏覽16,366|回應17推薦24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4)

亓官先生
無知者,無畏
Pan
台灣政經索隱
驀然回首 (新納粹的認知戰)
Ricola
重殼蝸牛
黑雨
Retiredbum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more...

在 中 國 五 千 年 的 漫 長 歷 史 裏 , 少 說 也 有 兩 、 三 百 個 皇 帝 。 說 實 在 的 , 他 們 大 多 數 都 不 怎 麼 樣 , 甚 至 可 以 說 昏 庸 。 YST 真 正 佩 服 的 只 有 兩 位 康 熙 和 秦 始 皇 , 他 們 是 真 正 有 雄 才 大 略 的 領 導 人 物 。 如 果 只 能 選 擇 一 位 , 那 麼 YST 眼 裏 最 大 的 英 雄 是 秦 始 皇 。

YST 對 英 雄 的 定 義 是 一 個 人 對 國 家 或 民 族 有 巨 大 的 貢 獻 。 用 這 個 尺 度 去 衡 量 , 秦 始 皇 對 中 華 民 族 的 貢 獻 是 無 人 可 及 的 。 秦 始 皇 最 偉 大 的 貢 獻 , 一 是 統 一 文 字 , 二 是 統 一 度 量 衡 , 三 是 建 立 高 效 率 的 中 央 集 權 政 治 體 系 ( 三 公 九 卿 ) , 四 是 展 開 龐 大 的 基 礎 建 設 ( 開 運 河 和 築 公 路 ) 。 四 者 之 中 , 統 一 文 字 所 帶 來 的 影 響 最 為 深 遠 。 若 不 是 書 同 文 , 中 華 民 族 早 就 四 分 五 裂 了 , 哪 能 有 後 來 燦 爛 輝 煌 的 中 華 文 化 和 統 一 、 繁 榮 、 強 盛 的 中 國 。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中 國 的 文 字 是 偉 大 的 , 它 是 世 界 上 唯 一 的 象 形 文 字 。 這 個 象 形 文 字 不 但 體 形 優 美 , 是 如 同 畫 一 般 的 藝 術 品 , 而 且 還 被 說 幾 百 種 不 同 方 言 的 人 民 所 共 用 。 中 華 民 族 的 同 胞 說 出 來 的 語 言 雖 不 同 , 寫 出 來 的 文 字 卻 是 一 樣 。 就 是 這 個 「 書 同 文 」 不 但 創 造 了 燦 爛 的 中 華 文 化 , 也 把 說 幾 百 種 語 言 的 幾 十 個 民 族 用 文 化 融 合 在 一 起 。 這 種 巧 妙 的 功 能 絕 不 是 任 何 拼 音 文 字 能 夠 達 到 的 。 廣 東 話 和 國 語 相 差 十 萬 八 千 里 , 但 是 廣 東 人 唸 起 唐 詩 , 一 樣 的 搖 頭 擺 尾 。 你 說 妙 不 妙 ?

在 二 十 世 紀 , 有 兩 件 大 事 和 文 字 有 關 。 一 個 是 科 技 的 日 新 月 異 , 尤 其 是 電 腦 的 發 明 造 成 第 二 次 工 業 革 命 , 也 就 是 自 動 化 ( automation ) 。 另 一 個 是 美 國 的 崛 起 , 造 成 英 文 是 世 界 上 最 強 勢 和 通 用 的 語 言 。 英 文 隨 著 美 國 科 技 產 品 在 這 個 世 界 上 無 孔 不 入 。 英 文 隨 著 美 國 文 化 滲 透 到 世 界 各 地 的 語 言 和 文 字 。 日 文 的 外 來 語 之 多 就 不 用 說 了 , 就 連 中 文 也 有 沙 發 、 坦 克 、 維 他 命 等 進 口 語 言 。 看 到 這 排 山 倒 海 而 來 的 英 文 狂 潮 , 最 近 我 們 的 阿 扁 政 府 再 也 忍 不 住 這 個 「 去 中 國 化 」 的 大 好 機 會 了 , 行 政 院 長 親 自 宣 佈 英 文 是 台 灣 的 準 官 方 語 言 。 「 準 官 方 」 當 然 是 為 下 一 步 的 「 正 式 官 方 」 準 備 而 來 , 這 是 何 等 重 要 的 大 事 ! 今 天 我 們 就 來 好 好 的 比 較 一 下 中 文 和 英 文 。 看 看 孰 優 ? 孰 劣 ?

在 藝 術 和 文 學 上 , 中 國 累 積 了 數 千 年 的 文 化 , 中 國 的 詩 詞 歌 賦 和 優 美 的 文 學 是 歷 史 短 淺 的 英 文 所 無 法 相 比 的 , 這 方 面 我 們 就 不 多 談 了 。 今 天 是 科 技 時 代 , 我 們 就 把 討 論 的 重 點 放 在 科 學 上 。 從 科 學 的 觀 點 上 看 , 英 文 真 的 就 比 中 文 佔 有 優 勢 嗎 ? 很 多 人 認 為 是 , YST 不 同 意 。


中 文 是 平 面 媒 體 的 最 佳 文 字

任 何 拼 音 文 字 都 是 一 度 空 間 的 文 字 , 靠 幾 個 符 號 作 線 性 的 排 列 組 合 。 這 種 符 號 的 線 性 組 合 是 最 簡 單 的 , 就 是 找 幾 個 符 號 根 據 聲 音 來 編 碼 。 這 就 是 為 什 麼 拼 音 文 字 只 能 表 音 , 它 只 不 過 是 代 表 聲 音 的 組 合 符 號 而 已 , 對 視 覺 感 沒 有 任 何 特 殊 的 意 義 , 「 視 覺 感 」 並 不 在 文 字 的 設 計 考 量 中 。 如 果 我 用 #,$,%,& 分 別 代 表 a, b, c, d, 那 麼 「 一 輛 壞 的 出 租 車 」 的 英 文 翻 譯 就 是 「 # $#& %#$ 」 。 如 果 我 用 1,2,3,4 分 別 代 表 a, b, c, d , 那 麼 「 一 輛 壞 的 出 租 車 」的 英 文 翻 譯 就 是 「 1 214 312」 。 在 拼 音 文 字 裏 , 「 # $#& %#$ 」 比 「 1 214 312」 難 嗎? 沒 有 , 只 要 看 習 慣 了 , 他 們 完 全 一 樣 。 英 文 就 是 這 樣 照 聲 音 編 碼 , 這 種 編 碼 是 非 常 膚 淺 的, 這 是 文 字 的 低 等 形 式 。

中 文 和 任 何 拼 音 文 字 最 大 的 不 同 就 是 漢 字 是 二 度 空 間 的 文 字 。 「 囚 」 是 一 個 人 被 圍 在 四 面 牆 裏 , 「 串 」 是 兩 個 東 西 用 繩 子 連 著 , 「 尖 」 是 一 頭 小 一 頭 大 。 「 囚 」 和 「 串 」 是 取 其 形 , 「 尖 」 是 取 其 意 。 中 國 大 陸 的 簡 體 字 把 「 塵 」 簡 化 成 「 小 土 」 ( 上 小 下 土 合 在 一 起 ) 也 是 取 其 意 , 就 像 「 尖 」 一 樣 。 這 些 都 是 巧 思 下 的 創 作 , 不 是 拼 音 文 字 膚 淺 的 編 碼 。 中 文 裏 一 木 為 樹 , 兩 木 成 林 , 三 木 成 森 , 何 等 巧 妙 ! 西 方 人 編 碼 , 做 出 “ tree ” 、 “ woods ” 、 和 “ forest” 是 呆 板 的 , 不 需 要 費 什 麼 心 思 。

文 字 的 傳 播 最 重 要 的 媒 體 是 紙 。 紙 是 二 度 空 間 , 所 以 中 文 是 最 大 限 度 的 利 用 了 紙 的 空 間 , 而 只 用 一 度 空 間 的 拼 音 文 字 寫 在 紙 上 就 顯 得 單 薄 、 貧 乏 、 和 死 板 。 這 種 基 本 結 構 的 不 同 使 得 漢 字 比 拼 音 文 字 含 有 更 多 的 活 力 和 表 現 的 空 間 。 二 度 空 間 的 漢 字 有 相 當 大 一 部 分 是 形 聲 字 , 所 以 它 不 但 表 音 , 而 且 表 意 。 這 是 一 度 空 間 的 拼 音 文 字 不 可 能 做 到 的 事 。

看 中 文 就 像 看 畫 一 樣 , 一 眼 掃 過 , 圖 畫 就 進 入 腦 中 自 然 形 成 意 境 , 一 切 都 明 瞭 了 。 但 是 拼 音 文 字 要 看 一 長 串 的 符 號 , 再 把 這 些 符 號 解 讀 成 聲 音 ( 就 像 解 密 碼 一 樣 ) , 然 後 再 從 聲 音 去 辨 別 它 的 意 思 。 這 個 過 程 不 但 緩 慢 , 而 且 非 常 的 單 調 、 枯 燥 、 和 乏 味 。


中 文 是 最 安 全 的 文 字

現 代 的 信 息 傳 送 , 安 全 非 常 重 要 。 不 但 在 軍 事 上 、 外 交 上 是 如 此 , 在 商 業 上 也 是 如 此 。 在 美 國 , 有 些 公 司 保 護 她 的 商 業 機 密 比 國 防 部 的 安 全 防 護 還 嚴 密 。 信 息 的 傳 送 不 外 是 編 碼 和 解 碼 。 二 度 空 間 的 文 字 比 一 度 空 間 的 文 字 有 太 多 的 想 像 空 間 , 有 更 多 複 雜 的 變 化 。 中 文 比 任 何 拼 音 文 字 更 能 挑 戰 人 類 的 智 慧 , 能 夠 發 展 出 更 艱 深 的 編 碼 和 解 碼 , 也 就 是 能 夠 創 作 出 更 安 全 的 傳 送 方 式 , 不 被 外 人 破 解 。 科 學 越 發 達 、 社 會 越 複 雜 、 信 息 的 要 求 越 高 , 二 度 空 間 的 文 字 就 越 發 顯 露 它 從 基 本 結 構 產 生 出 來 的 優 越 性 。


中 文 是 最 能 適 應 電 腦 化 的 文 字

在 電 腦 剛 發 明 的 時 候 , 英 文 拼 音 的 結 構 使 得 它 的 電 腦 輸 入 非 常 容 易 和 迅 速 , 而 中 文 輸 入 的 確 困 難 和 緩 慢 得 多 。 於 是 就 有 了 中 文 拼 音 化 的 呼 聲 。 但 是 隨 著 電 腦 的 功 能 以 幾 何 級 數 的 速 度 增 加 , 各 種 新 的 中 文 應 用 軟 體 不 斷 的 發 明 出 來 , 今 天 中 文 電 腦 鍵 盤 輸 入 的 速 度 已 經 比 英 文 快 了 。 對 許 多 純 熟 的 使 用 者 ( 譬 如 祕 書 ) 中 文 電 腦 鍵 盤 輸 入 的 速 度 遠 在 英 文 之 上 。 而 且 這 種 鍵 盤 輸 入 的 速 度 差 距 還 在 不 斷 的 拉 大 , 因 為 中 文 輸 入 的 軟 體 還 在 不 斷 的 進 步 , 但 是 英 文 鍵 盤 輸 入 的 速 度 已 經 沒 有 改 進 的 餘 地 。 一 個 二 度 空 間 的 文 字 , 它 的 電 腦 輸 入 方 法 是 註 定 多 樣 化 而 且 變 化 無 窮 的 。


中 文 是 最 穩 定 的 文 字

穩 定 性 是 文 字 最 重 要 的 特 性 , 不 穩 定 的 文 字 必 定 造 成 學 習 者 的 障 礙 。 中 文 最 偉 大 的 優 勢 就 在 它 的 穩 定 性 , 中 國 的 文 字 是 收 斂 的  (convergent), 而 所 有 拼 音 文 字 都 是 發 散 的 (divergent)。發 散 的 文 字 遲 早 會 造 成 學 習 的 問 題 , 而 且 這 個 問 題 是 無 解 的 。 這 是 為 什 麼 YST 認 為 中 文 是 全 世 界 最 偉 大 的 文 字 , 而 且 沒 有 任 何 其 他 文 字 有 可 能 在 未 來 超 越 它 。 穩 定 性 是 這 篇 文 章 討 論 的 重 點 , 讓 我 們 慢 慢 的 、 仔 細 的 來 分 析 。

文 字 是 表 達 思 想 的 工 具 , 所 以 是 隨 著 時 間 演 變 的 。 漢 字 如 果 由 甲 骨 文 算 起 , 至 少 有 三 千 年 的 歷 史 。 如 果 由 山 東 發 現 的 陶 器 文 算 起 , 就 有 五 千 年 的 歷 史 了 。 我 不 記 得 康 熙 字 典 裏 收 集 了 多 少 字 , 好 像 是 八 、 九 萬 字 吧 ( 如 果 記 錯 了 , 請 網 友 指 正 ) 。 但 是 康 熙 字 典 裏 很 多 字 早 已 經 不 用 了 , 現 在 還 用 的 字 大 概 連 三 萬 都 不 到 , 常 用 的 字 絕 對 不 到 五 千 。 我 知 道 中 國 大 陸 掃 除 文 盲 的 標 準 是 一 千 五 百 字 , 這 樣 看 看 普 通 的 報 紙 就 應 該 沒 有 問 題 了 。 漢 字 開 始 學 習 的 時 候 可 能 成 效 比 英 文 慢 , 但 是 一 旦 認 得 三 千 字 , 幾 乎 任 何 讀 物 都 看 的 懂 。 我 的 女 友 小 學 四 年 級 就 看 完 了 整 本 的 紅 樓 夢 , 像 她 這 樣 的 人 應 該 有 不 少 。

YST 不 知 道 英 文 的 歷 史 有 多 久 , 好 像 只 有 五 百 年 , 確 信 不 會 超 過 一 千 年 。 但 是 目 前 的 英 文 詞 彙 已 經 超 過 四 十 萬 字 , 而 且 正 在 快 速 的 增 加 。 據 估 計 到 了 本 世 紀 中 葉 就 會 超 過 一 百 萬 字 。 使 用 英 文 的 人 需 要 大 量 的 辭 彙 才 能 滿 足 要 求 。 看 報 紙 需 要 兩 萬 字 , 閱 讀 深 一 點 的 雜 誌 和 書 籍 至 少 需 要 三 萬 字 , 高 等 知 識 份 子 都 至 少 要 認 得 七 、 八 萬 字 。 我 不 相 信 老 美 小 學 四 年 級 的 學 生 看 得 懂 英 國 文 學 的 古 典 作 品 。

同 樣 跟 隨 著 時 代 在 演 進 , 為 什 麼 中 文 字 彙 如 此 的 穩 定 ? 而 英 文 字 彙 增 加 得 如 此 迅 速 ? 這 是 因 為 中 文 用 巧 妙 的 組 合 詞 來 表 達 新 事 物 , 而 英 文 則 不 斷 的 創 造 新 字 。

譬 如 , 馬 車 就 是 用 馬 拉 的 車 子 , 火 車 就 是 用 火 推 動 的 車 子 , 飛 機 就 是 會 飛 的 機 器 , 唱 機 就 是 會 唱 的 機 器 。 以 此 類 推 , 汽 車 、 轎 車 、 貨 車 、 三 輪 車 、 人 力 車 、 計 算 機 、 蒸 汽 機 、 推 土 機 、 潛 水 艇 都 是 一 看 就 知 道 是 什 麼 東 西 , 不 必 發 明 新 字 。 但 是 在 英 文 裏 每 一 個 新 產 物 就 非 得 為 它 發 明 一 個 新 字 , 能 不 害 慘 學 習 者 嗎 ?

譬 如 三 角 形 , 四 角 形 , 五 角 形 , 六 角 形 , 七 角 形 , 八 角 形 等 等 , 中 文 簡 單 至 極 、 一 目 了 然 、 舉 一 反 三 , 英 文 卻 要 為 每 一 個 形 狀 創 造 一 個 新 字 , 煩 不 煩 啊 ?

英 文 稱 公 雞 為 Rooster, 母 雞 為 Hen, 公 牛 為 Bull, 母 牛 為 Cow, 公 馬 為 Stallion, 母 馬 為 Mare, 公 鹿 為 Buck , 母 鹿 為 Doe, 這 不 是 找 麻 煩 嗎 ?

英 美 人 士 真 的 是 愚 笨 , 一 定 要 創 造 新 字 找 麻 煩 嗎 ? 也 不 見 得 , 我 認 為 原 因 有 兩 個 。 第 一 個 是 拼 音 文 字 創 造 新 字 很 容 易 。 第 二 個 是 拼 音 文 字 用 組 合 詞 非 常 不 方 便 , 太 長 , 也 太 繞 口 。 二 十 世 紀 以 前 新 事 物 的 發 明 沒 有 那 麼 多 , 所 以 英 文 字 彙 的 增 長 雖 快 還 不 足 以 令 人 憂 慮 。 但 是 進 入 二 十 世 紀 以 後 , 科 技 的 發 展 成 為 國 家 生 存 的 必 要 條 件 , 導 致 知 識 爆 炸 。 數 學 、 物 理 、 化 學 、 生 物 、 醫 學 等 等 那 天 沒 有 新 觀 念 和 新 事 物 出 現 ? 所 以 拼 音 文 字 的 字 彙 呈 爆 炸 性 的 成 長 。 拼 音 文 字 容 易 創 造 新 字 , 本 來 是 個 優 點 , 現 在 成 為 學 習 的 障 礙 , 反 而 變 成 缺 點 了 。

沒 有 人 能 夠 學 習 並 記 得 四 十 萬 字 的 , 連 十 萬 也 很 困 難 。 於 是 英 美 的 “ 專 家 ” 就 越 來 越 多 了 。 只 要 能 夠 把 幾 個 專 有 名 詞 朗 朗 上 口 , 就 肯 定 能 夠 唬 住 一 般 的 民 眾 , 當 然 就 是 專 家 了 。 英 文 容 易 唬 人 , 主 要 是 它 的 字 除 了 發 音 看 不 出 什 麼 意 義 。 如 果 有 一 位 洋 大 人 神 祕 地 對 你 說 : 「 You have osteoporosis.」 , 你 一 定 一 頭 霧 水 , 對 他 的 學 識 非 常 景 仰 。 如 果 一 位 老 中 對 你 說 : 「 你 得 了 骨 質 疏 鬆 症 」 , 你 對 他 不 會 有 太 多 的 崇 拜 , 不 就 是 骨 頭 有 點 毛 病 , 密 度 低 了 一 點 麼 ?

也 許 有 人 會 為 英 文 辯 護 , 說 英 文 的 有 些 字 節 是 有 意 義 並 且 也 有 來 龍 去 脈 可 循 的 。 譬 如 在 拉 丁 文 裏 “ osteo ” 的 意 思 是 骨 頭 , “ poro ” 的 意 思 是 洞 或 孔 , 所 以 從 osteoporosis 的 字 面 就 可 以 看 出 來 是 骨 頭 有 孔 的 意 思 。 這 也 說 的 不 錯 , 不 過 說 英 語 的 人 有 幾 個 是 懂 拉 丁 文 的 ? 而 每 個 懂 漢 字 的 人 都 知 道 「 骨 質 疏 鬆 症 」 中 的 每 一 個 字 和 它 們 組 合 起 來 所 代 表 的 意 義 。 如 果 網 友 還 是 不 服 氣 , 仍 然 認 為 拼 音 文 字 比 較 優 越 , 那 我 們 就 舉 另 外 一 個 例 子 。 有 一 種 病 , 它 的 英 文 名 稱 叫 Alzheimer's Disease 。 誰 也 無 法 從 英 文 的 字 面 上 看 出 它 是 什 麼 意 思 , 連 當 初 想 為 這 個 病 創 造 一 個 新 字 的 人 也 不 曉 得 該 用 什 麼 拉 丁 文 的 字 節 賦 予 它 除 了 發 音 以 外 再 多 加 一 點 意 義 , 萬 般 無 奈 下 就 用 發 現 這 個 病 症 的 科 學 家 的 名 字 Alzheimer 來 代 表 。 天 哪 , 除 了 Alzheimer 本 人 和 為 這 個 病 命 名 的 人 , 誰 知 道 Alzheimer's Disease 是 甚 麼 玩 意 兒 ? 但 是 中 文 用 「 老 人 癡 呆 症 」 活 靈 活 現 的 把 這 個 病 敘 述 出 來 。 五 個 字 , 唸 起 來 相 當 於 它 英 文 名 稱 發 音 的 五 個 音 節 , 一 點 也 不 比 英 文 繞 口 和 費 時 。 但 是 聽 的 人 立 馬 就 明 白 , 看 的 人 更 是 一 目 了 然 。

其 實 文 化 淺 薄 的 西 方 人 士 也 越 來 越 發 現 拼 音 文 字 的 短 處 , 他 們 唯 一 能 想 出 來 的 補 救 辦 法 就 是 取 一 連 串 英 文 字 的 頭 一 個 字 母 組 成 一 個 “ 新 字 ” 作 為 縮 寫 。 譬 如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縮 寫 成 NATO、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縮 寫 成 OPEC, 等 等 。 但 是 NATO ,  OPEC 本 身 沒 有 意 義 , 全 靠 在 同 一 篇 文 章 中 開 頭 的 定 義 , 再 依 靠 讀 者 後 面 記 憶 的 聯 想 , 把 一 些 過 長 的 、 繞 口 的 名 詞 能 夠 更 精 簡 的 敘 述 出 來 。 但 是 本 身 就 已 經 很 精 簡 的 中 文 就 極 少 用 縮 寫 , 「 北 大 西 洋 公 約 組 織 」 、 「 石 油 輸 出 國 組 織 」 都 是 一 目 了 然 的 、 輕 輕 鬆 鬆 的 就 表 達 出 來 了 , 而 且 根 本 不 需 要 在 用 它 們 之 前 作 任 何 的 定 義 以 免 誤 解 。 英 文 縮 寫 就 不 可 以 不 先 作 定 義 來 取 得 共 識 , 否 則 讀 者 胡 亂 聯 想 就 很 可 能 出 問 題 。 講 一 個 真 實 的 笑 話 。 YST 學 開 車 是 一 個 老 美 帥 哥 教 的 , 他 有 一 天 心 血 來 潮 , 對 我 說 : 「 今 天 我 教 你 小 子 一 個 SOB 轉 彎 , 以 後 和 女 友 約 會 有 用 。 」 YST 並 不 土 , 心 想 , 這 SOB ( Son Of Bitch ) 不 就 是 “ 狗 娘 養 的 ” 罵 人 話 嗎 ? 說 時 遲 , 那 時 快 , 只 見 他 方 向 盤 往 右 猛 的 一 轉 , YST 頓 時 整 個 人 倒 在 他 的 身 上 。 他 說 : 「 小 子 看 到 沒 ? 這 個 轉 彎 就 叫 作 Slide Over Baby! 」 。


中 文 最 精 簡 , 比 英 文 更 適 合 電 腦 的 儲 存 和 運 算

網 友 們 不 論 是 不 是 基 督 徒 , 多 半 看 過 聖 經 。 如 果 你 看 的 是 中 英 對 照 的 聖 經 , 就 一 定 發 覺 中 文 部 分 要 比 英 文 部 分 短 得 多 。 如 果 你 去 過 聯 合 國 , 看 到 聯 合 國 用 五 種 官 方 文 字 出 版 的 刊 物 , 最 薄 的 那 一 本 一 定 是 中 文 版 。 這 一 切 都 是 因 為 中 文 是 所 有 文 字 中 最 簡 潔 明 確 的 。 如 果 從 電 腦 應 用 的 眼 光 去 看 , 那 麼 中 文 在 電 腦 上 的 優 勢 就 太 明 顯 了 , 因 為 中 文 佔 用 的 記 憶 體 比 英 文 少 得 多 。 在 電 腦 儲 存 ( Store ) 和 電 腦 提 取 ( Fetch ) 這 兩 個 電 腦 最 重 要 的 功 能 上 , 中 文 遠 比 任 何 拼 音 文 字 效 率 高 。

電 腦 是 用 一 連 串 的 開 關 (On-Off) 所 組 成 的 , 每 一 個 開 關 英 文 稱 它 為 Bit, 這 是 最 小 的 記 憶 單 位 。八 個 Bit 構 成 一 個 單 位 叫 做 Byte , Byte 是 電 腦 運 算 的 最 小 的 記 憶 單 位 。 英 文 的 每 一 個 符 號 ( 二 十 六 個 字 母 , 大 寫 和 小 寫 , 所 有 標 點 符 號 , 等 等 ) 佔 據 一 個 Byte。 中 文 的 每 一 個 符 號( 大 約 二 、 三 萬 字 , 加 上 其 他 的 符 號 ) 佔 據 兩 個 Bytes。

詩 詞 是 我 們 中 華 文 化 的 精 華 , 是 最 偉 大 的 寶 藏 , 也 是 祖 先 留 給 我 們 最 珍 貴 的 財 產 。 記 得 唸 小 學 的 時 候 , 家 母 在 晚 上 教 YST 讀 唐 詩 。 我 們 母 子 倆 最 喜 歡 柳 宗 元 的 一 首 五 言 絕 句 「 江 雪 」 :

千 山 鳥 飛 絕 , 萬 徑 人 蹤 滅 , 孤 舟 蓑 笠 翁 , 獨 釣 寒 江 雪 。

總 共 二 十 個 字 加 四 個 標 點 符 號 , 所 以 四 十 八 個 Bytes 就 可 以 儲 存 在 電 腦 裏 。 網 友 有 時 間 不 妨 把 這 首 詩 翻 譯 成 英 文 , 看 看 電 腦 需 要 多 少 個 Bytes 來 儲 存 。


結 論

中 文 , 是 世 界 上 最 偉 大 的 文 字 , 既 優 雅 , 又 科 學 。 三 千 年 前 , 我 們 的 老 祖 宗 創 造 了 它 , 並 且 用 它 發 展 出 美 麗 動 人 的 詩 詞 歌 賦 。 在 今 天 的 科 技 時 代 , 老 祖 宗 發 明 的 漢 字 又 使 他 們 的 子 孫 能 夠 更 有 效 率 的 利 用 電 腦 從 事 各 種 工 作 。 更 重 要 的 是 , 漢 字 的 使 用 者 只 需 要 小 學 生 的 中 文 程 度 , 識 得 三 千 字 , 就 可 以 閱 覽 古 典 文 學 、 書 報 雜 誌 、 和 任 何 介 紹 現 代 科 技 的 文 章 。 這 是 多 麼 奇 妙 和 偉 大 的 文 字 啊 !

 

~ ~ ~ ~ ~ ~ ~ ~ ~ ~

 

後記:

 

這篇文章發表於2003年3月4日,是【天下縱橫談】這個棧成立的時候,開棧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五個月後關棧時自然消失了。

 

沒有想到棧兩年後,我們討論「漢字簡化」的問題時,有這麼多市民參與漢字的討論。YST用自己為【天下】寫的第一篇文章來結束這個系列討論,是我的第四顆,也是最後一顆,飛彈。在繁簡之爭中,這是一顆和平飛彈。漢字,不論是繁體還是簡體,在二十世紀從動盪不安到搖搖欲墜重新站穩腳步,在二十一世紀將更為發揚光大。

 

拼音文字在二十世紀顯露優勢,給漢字帶來極大的壓力。50年代電腦出現,60年代電腦成長,70年代電腦壯大,80年代電腦個人化,漢字承受的衝擊是空前的。但是人的想像能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中文最終打破瓶頸進入了電腦時代,而且在複雜和變化無窮的軟體下反而比拼音文字更顯優勢。非常謝謝colla網友對朱邦復先生在漢字輸入的介紹文章。這個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文字終於在二十世紀結束前站穩了腳步,在二十一世紀邁開步伐。

 

漢字不但是中國人使用的文字,也是海外華人使用的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馬來西亞華人。美洲的華人通常第二代的中文就不行了,到了第三代很少有會中文的。但是馬來西亞的華人到了第五代都能說、能聽、能寫流利的中文。他們甚至把漢字當成宗教一樣的信仰來傳承,稱為「華教」。「華教」,是華文教育的簡稱,也是馬來西亞華人最歡迎的宗教。他們對漢字的維護非常令我欽佩。

 

我用一位馬來西亞華人在網路上張貼的一張圖片來結束這篇文章。這是一張宣揚華文教育的海報,據說馬來西亞滿街都是這樣的海報。也許ccoh棧友可以為我們証實這一點。

 

華教:最受馬來西亞華人歡迎的宗教(華文教育)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451964
引用者清單(262)
2007/05/12 08:41 【Teen on teen porn】 Teen on teen porn
2007/05/12 02:30 【Art erotic gay】 Art erotic gay
2007/04/22 07:24 【Voyeur nl versatel】 Voyeur nl versatel
2006/12/25 07:30 【Preteen incest toons】 Preteen incest toons
2006/12/25 07:30 【Hot tuna surf】 Hot tuna surf
more...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我指的是文字次序打乱
    回應給: 岐客(zzml) 推薦0


tprocren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我指出的仅是若文字次序打乱,中文可读,英文也可以,这和阅读原理有关,我们会自动提取原来脑中的信息存储,不是精确匹配,而是模式匹配。

例如:aocdcrnig to rseecra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seno't mttaer in waht oderr the lteret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rpoamtnt tihng is taht the frsit and lsat ltteer be in the rhgit pclae.

熟悉英文的朋友能看懂,无非可能多花几秒钟

当然,论阅读速度中文是更有优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94459
用我的一个小实验来印证您的说法
    回應給: 岐客(zzml) 推薦2


Jentu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YST

文章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体现。英文是一种平行思维;而中文是一种圆形思维。读英文文章是需要一句一句的去找出主词动词和结构的主从关系,但中文文章基本上没有这些麻烦,而读者多在阅读中去找寻文章的精义。数年前,我做过一个小实验,请先看看下面这段短文:

 

The smartest builders in the animal world are beavers.  They live in lakes and rivers, where there are trees nearby.  They cut the trees down and eat the bark and twigs, then they cut the trees into pieces and build dams and homes with them.

(水獭是动物世界最灵巧的建筑师。他们住在附近有树的湖和河里。他们把树弄倒,吃了树皮和嫩枝,然后把树弄成碎块,用来筑坝和造家。)

 

我将上面这段摘自美国学生语文读本的课文,未加任何大写和标点符号,请三位美国同事来断句,结果三个人写出来的结果,都几乎和上例相同!所差的只是在then的后面有没有逗点。

 

我再把这段课文的中译,请三位中国女士来断句并加标点符号,结果女士甲是两个句子、两个逗点;女士乙是四个句子、两个逗点;女士丙是两个句子、四个逗点。

 

从这个小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和中文比较,英语是一种结构性较强的文字。英语要靠标点符号和句子(Sentence)来把整篇文章连成一体。如果不能把组成文章的一个个句子弄清楚,就无法去了解整篇文章在说些什么。

 

英文的标点符号起源极早,但早在清末民初白话文兴起之前,中文根本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读者自己去断句。今天中文虽已普遍使用了标点符号,读者基本上不需要去把一个个句子分解开来,才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

 

就像上面的三位女士,对于这段短文的断句虽然各有千秋,但却绝不会影响他们对全文的理解。而这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自从白话文普遍被采用和西学东渐之后,中国学者也陆续对中文的语法分析研究,教学也或多或少的涉及中文语法的分析使用。但中国人在写作时对于语法的倚重,恐怕不及英语人士远甚。

 

即使在英语国家,要写一篇正式的文章或演说稿,也都需要在语法上推敲讲求,才能词义通畅。前美国小布希总统的演说,常遭人陶侃他在语法上出错,由此可见英语语法的重要。

 

在我工作上常接触的非英语族裔,如德、法、西、俄等国人士,就学习英文来看,都比我们中国人(日韩等汉字圈族裔亦然)来得方便。他们拼音文字的母语,有些词汇和语法与英语相近,所以学起英语来,一般也比我们有概念。

 

在我们中国人圈子里,常可以听到这种说法:学习英语不需要学语法,只要多听、多讲、多读,自然可以把英语说得很溜!市面上也有各种教学法,强调可以绕过语法这座大山去学习英语。但我的学习经历告诉我,除非你能自幼有一个处处讲英语、时时用英语的学习环境、而这对绝大多数人说是办不到的!否则把基本语法念好,仍然是学习英语的不二法门;舍此,是断无捷径可走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94057
中文可以一目十行,英文很難做到這一點
    回應給: tprocren(tprocren) 推薦4


岐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愛台也愛中
tprocren
Jentu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英文在這方面恐怕差得遠了,中文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三千字,英文很少有人能超過一千字,因為中文可以一目十行,英文很難做到這一點。

 

漢字是可以“望文生義”的,當我們看到“龜”這個字的時候,沒有人會去一筆一筆的描繪龜字的筆劃,然後才想到他的讀音,才想到那個有著八卦龜殼,縮頭縮腦的爬行類小動物,而是看到龜字立刻就能讀出音來並且在腦海裏浮現出烏龜的形象來。

 

我們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初來江水綠如藍”的文字,眼前就會呈現江南美不勝收的景色,我們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我們面前就浮現出了無垠戈壁灘的廣袤。

 

漢字組合成的語句不但可以讓我們望文見景,也可以讓我們望文生情。漢字這種“望文生義”的特點,使我們的閲讀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所謂“一目十行”,並不是誇張。經過訓練的學生每分鐘能閲讀幾千字,當然這只是無聲的“閱”,而非有聲的“讀”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93874
这个不是汉字独有
    回應給: 岐客(zzml) 推薦0


tprocren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这个不是汉字独有

英文也可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93694
未來英文發展的趨勢,可參考日文的模式
推薦1


aiguille(無視台灣政經索引)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在回應台灣政經索引

人類歷史上,原生文明都是象形文字,次生文明都是拼音文字

次生文明使用拼音文字,是為了快速吸收原生文明的文化;但次生文明也有可能打敗原生文明,拼音文字消滅象形文字,英語圈的文明實際上都是遊牧民族和征服民族的後裔

日本也是一個次生文明,而中文是世界上碩果僅存成就最高的象形文字,日本的拼音文字在沒有持續發展機會的情況下,就變成了夾雜漢字的這種拼音象形混合型文字了

所以日本人講外文彆扭是很正常的,實際上從日文的結構上來說,其實母音還是足夠的,如果能夠用英文式的發音法來念,其實還是能夠正常的說英文

但問題就在於日文的發音方式受到中文的影響,從古代的拼音發音逐漸演化成一字一音的發音方式,又用平假名來吸納外文,日本人的外文發音就逐漸變得彆扭

相較之下,中文沒有平假名這種構造,因為中文與英文的區別明確,在學習上能夠明確的意識到兩種語言的差異,發音反而沒有日本人那麼糟

那進一步來說,如果中文未來成為世界上的強勢語言,中文字越來越普及,那英文未來就有機會變得跟日文一樣,文書上在拼音文字中導入漢字作為輔助

所以長期來看,英文的發展會越來越像日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93590
給台灣政經索引:呵呵,我在K島的文章被人轉到龍騰網去了
    回應給: 台灣政經索隱(DylanW) 推薦2


aiguille(無視台灣政經索引)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Retiredbum

http://www.ltaaa.com/bbs/thread-182058-1-1.html

日制汉辞,实为中国创译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从甲午战争之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的40余年,中国大约有6万学生远渡日本留学。也因为这个原因,许多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词汇, 就这样被留学生从日本原封不动给搬了回来。这些被称为「日制汉词(和制汉语,wasei kango)」的词汇总共有多少呢!?

根据1958年中国大陆出版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研究(由大陆语言学家:高明凯与刘正埮合著)》一书的统计显示:现代中文当中来自国外的新词总共有1,270个,其中来自日本的有459个,约占总数的35%。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所列的-现代中文当中的「日制汉词」则多达784个;而香港学者谭汝谦、林启彦在翻译-实藤惠秀所著之《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时又增补了一些新词汇,让现代中文日语词汇增加为844个。

这其中又以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所引进的「日制汉词」数目最多,约有70%是从日本引进的。像是-电子、电话、时间、决算、企业、工业、直接、广告、国际、 空间、民族、政党、自然科学、哲学、出版、体育、市场、歴史、社会、传染病、所得税、殖利率、**……这些都是原封不动从日本搬回来的「日制汉词」。

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有许多被认为是「日制汉词」的词汇,很多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由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西方文化时所创,只是在中国并未普及,后来被日本人引用,再又回销中国。

例如:现代中文与日文当中的-「权利」、「自治」、「义务」、「主权」等汉字辞汇,都是直接引用自北京同文馆翻译编撰之《万国公法》一书。另外像「化学」,日本原来是使用荷兰文的音译之「舍密学」或「分离学」,但是由於汉文译本的关系才改成「化学」。

「代数」在日本最早是翻译成「点窜学」,后来也是受到汉文翻译的影响而改、甚至像「银行」这个名称也是因为清末中国仍旧施行「银本位制」而创造出来的,被日本接受之后,再回流中国的……。

日本维新,启迪自汉译书

也就是说,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除了自行翻译西方书籍外,另一方面仍旧不断从中国引进许多早已由中国人翻译完成的汉文西洋书籍,藉此加快日本现代化的速度。甚至就连日本解禁天主教之初,传教士也都是先藉由汉译版本的圣经,在日本展开传教的。

像汉译《万国公法》,不但成为明治初期日本外交家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斡旋的重要工具,也被日本政府指定为日本学生必读的法律教科书。就因为如此重要,坂本 龙马因此提出了所谓「长剑不如短刀,短刀不如手枪,手枪不如万国公法」的说法,而他也的确曾运用《万国公法》上的法条与规则,打赢了一场对将军家近亲纪州 籓的官司。

除了《万国公法》之外,在众多传进日本的汉译西洋书籍当中,对於日本影响最大的首推-魏源所著之《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王韬的《普法战纪》。这些书不但打开了日本人封闭已久的眼界,也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照亮了前进的路标,从而启迪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就像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除了这些翻译书籍外,包含近代日本的报纸、杂志的发行,其实也都深受中国人的影响……只可惜这些翻译文化,在中国只影响一些居於金字塔顶端的上层知识份子,并没有对国家整体的改革有任何重大的进展。但这些东传到日本之后,却彻底地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这是一段没有被纪录在教科书上的真实历史,而中国近代还有许多被人遗忘的历史,正等待你我努力去挖掘。

--

附带一提,根据韩裔英籍剑桥大学政治经济研究员的张夏准博士的研究
日本所谓的明治维新中的洋务运动,其实大部分还是来自中国的影响

中国在当时已是亚洲最大的与西方交流的国家,日本所翻译的西洋文献其实大部分是从中国翻译版本的二翻而已

中国的问题在於虽然跟西方有接触,但很多新观念没有普及的像日本那麼快

所以就会闹出了中国发明的却被日本人当作原创的笑话,中国人自己不知道是自己发明的当然别人也不知道,日本是从中国学来的却当作是自己发明的

--

我怎麼看都覺得閣下實際上是獨台派,這麼崇拜日本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93584
汉字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推薦2


岐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ccoh

汉字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52453
十年前的舊文 可是歷久彌新
推薦1


台灣政經索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無知者,無畏

漢字的信息承載量高以外,還有「好認」的優點,所以閱讀速度比較快。

--

不過漢字識字的門檻比較高,所以小孩首度閱讀完整書籍的年齡偏高。

--

這時以韻文為主的早期教學,就有其必要。

不過現在已經很難了如此教了。

有誰會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詩詞還可以。

--

這就是日文的優點。日本人既有音素文字,也用漢字。

幼兒圖書都是平假名。

台灣以注音輔助教學,也可以幫助早期閱讀。

不過注音過了那個時期,除了用來打字之外,就沒有用了。

過去注音書,是台灣的優勢,現在漢語拼音的注音書,也漸漸多了起來。

--

中文另外一個問題是外來語的吸收問題。

早期日本是以意譯為主,中文中很多社會科學文字,都是來自日文。

後來則是以音譯直譯。這是片假名的好處。

中文透過音譯,或許達到了部份知識普及的效果,不過對後來進一步學習科學不易。

要再進一步學習科學,還得再學一遍。

化學元素表,背中文版,不曉得是什麽道理。

日本人用音譯,接軌較易,吸收外來知識快速,不過用片假名學英文,發音慘不忍睹。


我的部落:台灣政經索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51501
江雪 柳宗元(附拙譯)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3


Retiredbu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YST
Jentu

江雪 柳宗元(附拙譯)
2012/12/12 23:14:22瀏覽20|回應0|推薦0
千山鳥飛絕, Not a bird was seen in a hundred hills,
萬徑人蹤滅。 Nor a footprint found in a thousand trails,
孤舟蓑笠翁, Only an old bamboo-cloaked stood on the boat,
獨釣寒江雪。 Alone did he angle off the snow-shrouded bourn.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43588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5


aiguille(無視台灣政經索引)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riquelme
無知者,無畏
台灣政經索隱
reaizuguo*😻美國的真實
Jentu

很早以前就想轉載這篇文章,只是因為上次的國共大戰後版面有點冷,就拖到了今天才發文

因為版規不能用轉載文開文,所以就用回應的方式了,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原作者是西西河論壇的"冷酷的哲學"網友,已徵得作者同意,為尊重原作者,就不轉換繁簡了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847181

----------------------

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一种非 常先进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下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但是计算都很粗糙,而且实验的规模都不大。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在这里汉语占优,但是 换一批实验参与者,可能就倒过来了。现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全面的测试。所以下面的数字大家看看就行,不必太过认真。世界主要语言的效率其实都已经达到当前 人脑的一个瓶颈了,总体看差异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击一下逆向民族主义者。

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 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 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 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 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

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

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

文 字,则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相比于读取速度,书写速度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平均下来一次 书写对应很多次阅读,而人在阅读文字上花的时间一般远远大于书写。尤其是现代社会,手写越来越少,计算机输入、打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记录文字的速度。而 阅读速度却没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阅读速度就在定义文字水平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中“音节”均采用西方语言学定义。粗略地讲就是一组连续元音与其前后的辅音共同构成一个音节。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单音节,汉语Ba、Chuang也是单音节。虽然单音节词的发音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

二、语言的分类

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一种叫做综合语(其下又划分为黏着语、屈折语等子类型)。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

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

英 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 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已经”、“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实际上,英语已 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再比方说英文 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

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分析语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

上古古汉语也曾是一种综合语。但是由于汉字的限制,古汉语的词形变化仅存在于口头中。比方说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时期,是需要在汉字发音前加“s-”音来标识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语的词形变化。

有人认为现在的汉语仍然带有一定的综合语色彩,他们认为加入诸如“了”、“的”这种助词实际上就是词的变形。这种看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地的口语都是从综合语向分析语发展。虽然不能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但是这个趋势说明分析语的某种特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这个优势就是数据的压缩。

三、数据压缩:分析语的高超之处

当 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存储视频文件。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图像全部都存储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 为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存 储每一帧图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储下一帧图像与上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图像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

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 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在交流时你需要时刻考虑时间、主格/宾格、数量、主动/被动。这对交流是有影响的。当然熟练使用这种语言之后会大大降低考 虑这些的时间,但是即便熟练的综合语使用者还是会在这方面犯错。在上下文的帮助下,这些变化都可以省掉。时间变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时间状语完成描 述,其后描述相同时间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虑描述时间了。这就是分析语的数据压缩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在缺乏上 下文的情况下,一句综合语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传递比较多的信息。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在单词、单句的条 件下很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就显得越来越冗余了。因此世界上的各个主要语言纷纷向分析语靠拢。

另外,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是没有看到,在当今世界上的实际交流中,上下文总是很丰富。这种变形的方式在单句下很有价值,但在实际交流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关 于各个语言的表意效率,也就是信息密度,2011年法国里昂大学做了一个实验。http://www.time.com/time/health /article/0,8599,2091477,00.htmlhttp://ohll.ish-lyon.cnrs.fr/fulltext/pellegrino/Pellegrino_2011_Language.pdf

这个实验里,研究者找了59位不同语言使用者,其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汉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他们提供了20段文字,这些文字都翻译成各自的语言。然后请这些人分别用正常语速朗读。研究者全程录音。

然后研究者计算所有音节数量,计算朗读中表现的义项(表意的基本单位)的数量,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个实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现各个语言的差异,但是还是可以用来定性的。

其 中,汉语信息密度为0.94,位居第一。英语信息密度为0.91,位居第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分析语更远的法语(0.74)、德语(0.79)、意 大利语(0.72)、西班牙语(0.63)的信息密度,都比到英语低。而日语信息密度为0.49,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日语的表意方式与其他语言不同。

此 处信息密度是通过计算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来获得的。由于义项的数量是从原始文本——英文版里统计的。而翻译之后有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义项。为了防止翻 译过程中的扭曲造成数据标准不统一。各个语言的文本都被单独翻译为越南语,然后与各自越南语文本中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相除,最终得到比较公平的数 据。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经过大规模注水的现代汉语信息密度还是这么高,那么文言文究竟已经高到了何种地步?很遗憾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不过, 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加权平均,现代汉语平均每个词中的字数差不多是1.5左右。在文言文中,其中很多都是用单音节词表达的。折中一下,我猜想文言文的信息密 度达到现代汉语的1.25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在古代更是个恐怖的数字。因为拉丁语可不是比现代欧洲各主要语言简单。受到古代文字记录空间的限制,汉语 的显然在文字记录方面更加占优。这也许就是我国古代文字记录非常丰富的原因所在。

有人质疑说,有时候一个很长的音节意思很简单,而一个很短 的单词意思却很复杂。这种情况当然是存在的。我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复杂事物的优劣都是一个统计概念,“高”并不是绝对在任何条件下都高,而是在大多数情况 下高。如果一种语言平实交流平均下来就是比另一种语言多用一个音节,那么很显然其表意效率都是很低的。

还有人说,音节不能作为衡量信息密度的单位,因为不同的音节,发音长度很不一样。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事实上我下一节就要讲到英语与汉语发音长度的问题。英语单音节平均发音长度比汉语长。因此在口语的信息密度方面,汉语的优势更大。

值 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汉字与读音是分离的,理解和朗读无法同步进行,所以用汉语朗读,就会比较慢。里昂大学的这个实验中,汉语朗读者每秒朗读5.18个音 节。大大慢于其他语言(英6.19,法7.18,德5.97,意6.99,日7.84,西7.82)。因此在朗读中,汉语传递信息的效率比较低,换算出来 的朗读信息传递效率为英1.08、法0.99、德0.90、意0.98、日0.74、中0.94、西0.98。

当然,以上里昂大学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觉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按文中数据明明日语表意效率明显低,但作者又说其实一分钟内各个语言表达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

四、传输的优势:声调

口语信息的传输,是通过声音完成的。声音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音质、音高、音长、音强。对于语言的一个音节来说,音质指的是其中辅音与元音的组合。其他三个都很好理解。

一般现代语言不太规定音强,因为这实在无法在各个人之间得到统一,而且受到说话人的距离、情绪、身体状态等影响。此处需注意,英语中的“重读”,实际上是音高变化。

而剩余的三个元素,则都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我们拿汉语举例,音质很容易理解,就是发音除去声调。而声调本身则分为音高和音长两项。

汉 语普通话的四声,是四种不同音高变化模式。一声是保持音高。二声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三声是音高从高到低再到高。四声是音高由高到低。虽然我们当年语文课 里说轻声是没有声调,但实质上轻声是缩短音长。轻声一般是缩短音长的四声或一声(有时音高很低)。不过轻声很短,比较难以听清,所以普通话中仅作为特定用 途使用(语气助词、复数标志等)。

英语的重读实际上是音高的差异。所以严格地说,英语是有声调的。只不过英语的音调只有两个:高和低。但是 英语中音调仅用于部分音节。除了表示疑问、强调等情况,通常英语单词不变调。除少量英语单词(如Record)外,英语单词不借助音调来区分不同的词义。 英语的确使用音长要素(如Sheep和Ship)。由于英语一般只用音质和音长来区分词义,所以一般也认为是一种没有声调的语言。

首先从编 码效率上,我们可以说汉语就是世界上编码效率最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使用音高来区分不同单词的语言。因此从编码上说,汉语发音的表意能力 就比一般语言高出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使用单个音节,汉语能够表达的不同信息的种类,理论上最高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

为什么外国人学汉语学得这么辛苦,而中国人学英语则没有那么辛苦?就是中国人是已经掌握了在发音是音高变化,现在再去学低级的两个固定音高。而在学习汉语中,很多外国人最吃力的问题之一就是声调,因为只习惯于两个固定的音高,而没有听到过、练习过在发音时连续变化音高。

有 人提出,声调本身会影响发音速度。这当然是存在的。比方说二声,要求发音时音调逐渐上升,要表现出这个,发音时要表现出两个音调,自然是要比单一音调要费 事。但是声调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同一组辅音和元音组合的基础上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发音,所以就不必借助更多的辅音来区别两个具有类似发音的词(比如英文 life和light)。英文音节中,辅音-元音组模式的音节,发音确实比汉语略快。但是其他模式,诸如辅音-辅音-元音组-辅音(Blight),或辅 音-元音组-辅音,往往就比汉语发音慢了。而辅音-元音组模式的音节,由于英语缺乏音调,所以数量远小于汉语。整体平均下来,英语单个音节的发音应慢于汉 语。

对于“英语单个音节的发音应慢于汉语”这个结论,可能有的人觉得不是很信服。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普通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往往超过欧美。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关键地,这是中文对数字命名结果。

汉语所有数字均为单音节,其中6和9有两个元音(或按照国际学术便准,三个元音),发音稍慢;0有后鼻音,发音可能稍慢。还有几个带卷舌音,可能会稍慢。

英 语所有数字,除7以外,全部都是单音节。其中覆盖了“辅音-元音”结构(如4)、“辅音-辅音-元音”结构(如3),“辅音-元音-辅音”结构(如5), “辅音-元音-辅音-辅音”结构(如6),元音-辅音结构(如8)、双元音结构(如0,注意一般数字里0读“ou”,不读zero,后者实在太费劲了), 等等。可以说英语的这些数字大致包含了英语的各种单音节词的音节结构。当然这里还没有最神奇的辅-辅-元-辅-辅结构,但是那个和单元音结构一样比较少 见。

那么平均下来英语的数字比汉语慢多少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实际上是对数字发音的记忆。换句话说, 你能记住的数字位数,是由数字发音的总长度决定的。研究表明(见http://deepblue.lib.umich.edu/bitstream /handle/2027.42/26140/0000216.pdf?sequence=1),中国人从小开始短期数字记忆能力就高过美国人。该文献说 明美国大学生的数字记忆长度平均为7.2位,中国大学生为9.2位。美国大学生的短期数字记忆位数,是中国学生的78.26%。换句话说就是,英语数字的 平均发音长度比汉语数字高27.78%。去掉英文数字7(双音节)对平均音长的影响(10%),那么平均下来,单音节英语发音长度大概比汉语高 17.78%左右。

更进一步,中国的数字都是彻彻底底的单音节,因此可以采用绝对逻辑的方式构建整个数字表。九十六,就是九个十加一个六。 英语是“九十”(与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词)加一个六。法语是四个二十加十六。汉语种最简洁而最富逻辑的结构,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就是 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国家的儿童如果想背下来这张表,可以说比中国儿童难了几倍。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就提高了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

顺便,还有人说,古汉语声调更多啊,难道汉语越发展越回去了么?这当然是错误的。有些音调受说话者情绪等条件的影响,在辨识的时候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抗噪能力一节中详细讲解。

五、信息论上的优势

从信息论角度来考虑,编码是很有学问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计算机传输信息,实际上传输的都是0和1。那么,如果我们传输的各种信息出现的频率不一样高怎么办?答案是,出现越频繁的,编码越短。这样就能提高总体效率。

比 方说,我们只有四种信息要传递。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这四种信息分别用00、01、10、11来表示。每个信息都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传 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200个二进制数。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种信息出现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种分别是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种编码方 式:1,01,001,000。平均下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91+2*3+3*3+3*3=115个二进制数。显然比前面那种效率要 高。

世界各主要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其词汇的长度分布,都比较符合信息论的要求。你会发现各个语言中越常用的词,一般就越短。英语里,我、你、他、她、我们,都是单音节词。

英 文的单音节词非常丰富,实际上比中文的单音节发音要多,这是因为英文可以在一个辅音-元音组合的前后都添加辅音,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单音节发音。这样排列组 合下来,英文的单音节词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词库了。但是这就有一个代价,就是抗噪性能低。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一节讲解。

按西方音节定义,英 语的单音节词的使用比汉语要频繁。根据统计分析。汉语使用者平均词长约为1.5字上下。(见《Reading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而成年英语使用者平均每词音节数约为1.4(见http://www.waisman.wisc.edu/phonology/pubs /PUB30.pdf,这也得到了另一个研究的支持:分析10小时的发听录音,平均没词音节长度为1.38)。

所以,就音节数而言,汉语词 平均比英语词长7.14%。然而,考虑到英语一个音节比汉语单音节实际上长得多(即便把上一节得到的17.78%折半,也有8.89%)。再加上汉语每音 节信息含量大致比英语高3.30%(见第三节数据)。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基本上比英语高。(是的是的,我知道信息论的计算还需要更多的 数据,只有平均值是不够。但是实在找不到啊,只能草草估计了。)

这一点也得到了另一个实验的验证(见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11932/)

这篇论文找了8个汉语使用者和8个英语使用者。然后让他们两人一组。一组之中,一个人描述图片(描述者),另一个人根据描述来绘制(绘画者)。最后对比图片的准确度。同时观察描述者的语言。

最后结果是,汉语描述者明显比英语描述者先开始描述。描述者开始描述与绘画者开始绘画之间的时间差,汉语使用者低于英语使用者。绘画时间,汉语绘画者低于英语使用者。整体时间,汉语组显著低于英语使用者。所以汉语组所有都比英语组快。而且越复杂的绘画,汉语组就快得越多。

绘 画结果,144次绘画。汉语组平均每次犯8.1个错误,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3.7个错误,绘画者犯4.4个错误。英语组平均每次犯13.25个错误,其 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8.5个错误,绘画者犯4.75个。两者的差距仍然在统计误差之内。所以并不算显著。(嗯?刚才谁说汉语没有英语精确来着?)

之后,为了考虑绘画者的技巧差异。让每个绘画者直接对照原图绘画。结果汉语组反而慢于英语组。

绘画期间,汉语组使用音节数显著少于英语使用者。两组语速(每秒音节数)接近(这个结论与前面的播音速度分析结果一致)。

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的实验,但是还是能看出汉语在交流上的优势的:用词更少,时间更短,描述精确水平差不多(如果不是更高的话)。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我国人民美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于欧洲主要其他语言,根据第三节提到的数据,它们发音频率比英语高,信息密度比英语低。要那些语言在这方面超过汉语,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六、组词逻辑

由于英语单音节词资源比较丰富,但平均发音长度较长。所以你会注意到英语里单音节词比例高于汉语,而多音节词的使用比例就小于汉语。很多逻辑上非常相关的词由于不得不全部挤入有限的单音节词库,其发音就失去了联系。这就导致英语的常用词往往缺乏组词的逻辑。

比 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公鸡”、“母鸡”、“小鸡”、“鸡蛋”。而英语里就成了“Cock”、 “Hen”、“Chick”、 “Egg”,毫无联系。如果常用词要建立联系,那么英语就必须提高这些单词的音节数,那么平均词长就要上升,从信息论角度讲,信息传递效率就更低了。所以 英语只能在组词的逻辑性上进行妥协。

相比之下,汉语就从容的多了,即便在当前这种信息效率下,汉语仍然能保证绝大多数词语构造具有逻辑性。因此相比于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就比较容易记忆。这就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汉语的常用词汇量远远多于英语。

英文使用者的单词量和生词辨识能力可见1995年的以下论文:http://jlr.sagepub.com/content/27/2/201.full.pdf

其 中,大学生平均自称单词量为16141,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够辨识其中71%的词汇。也就是说平均大学生词汇量估计为11460个单词。老年人 平均自称单词量为21252,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辨识其中80%。也就是说老年人的词汇量大致为17002。对于从未见过的词的正确理解概率, 大学生为30%,老年人为39%。

没有找到中国的相关研究。不过这里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http://wenku.baidu.com/view/51636fec551810a6f5248676.html

大家可以进去看看自己的词汇量。我感觉大学生达到五万应该不成问题。而且这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单词量。不过这里面有些词是英语里几个词合起来的。所以中国人词汇量未必比美国人高这么多。但我觉得定性的结论还是可以下的。

另外里面可能有你没见过的词,可以看看有多少你猜不出正确含义……我觉得除了极少数,确实没什么难度……

另 外,汉语和英语都各自在组词上有一个弱点。汉语有大量的同音词,而英语有大量的多义词。汉语有“攻击”和“公鸡”,英语的Ball既可以是球也可以是舞 会,当然还有相关的一些列动词含义。汉语中,曾经在文言文中大规模使用的单音节多义词现在大多变成了双音节单义词。汉语中真正的多义词(各个意思之间没有 直观逻辑联系)是极少数。而英语里的同音词也是极少数。可以说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路径上都做了妥协。

由于英语多义词比例比较大,所以尽 管英语使用者词汇量比汉语使用者低,也不能说明英语的描述能力不如汉语。另外注意到,美国大学生的词汇量远低于老年人,这说明他们并不是已经记下了所有能 见到的词汇,而是在那个年龄段,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记下。因此可以看出,英语一词多义很多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英语单词的记忆难度比汉语大。

所 以总的来说,由于汉语精简了发音,并且每音节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使得汉语可以有较长的平均词长,因此组词逻辑相比于英语就有了一定的优势。至于其他主要语 言,信息传递效率与汉语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方面都无法相比,这种次要方面就不需要再比了。(不过话说回来法语之类组词逻辑比英语确实要好)

七、强劲的抗噪能力

前面讲到,英语依靠大量的单音节词才能够接近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

构 造大量的单音节词,就需要在词汇中使用大量的辅音。辅音分为两种。一种属于响音,就是能够持续发音的,诸如m、n、ng(除这类辅音外,所有的元音也都是 响音),一类叫做阻碍音。阻碍音本身发音短促、强度低、音高也很低。只有当阻碍音与元音结合,才能发出强度比较大的音。

汉语普通话中,所有阻碍音都是与元音结合的。而英语以及欧洲所有拼音语言,都大量使用了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

事 实上,古汉语中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是极度常见的,音节结构比现代汉语的诸多方言都复杂。但是后来这种辅音用法就基本淘汰了。具体上古汉语的发音案例,大 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雎》上古漢語朗讀”。虽然学界对上古汉语的具体发音还有很多争议,但古汉语音节的复杂度在那个朗读中体现得很好。

消灭独立的阻碍音,首先加快了发音速度,第二保证所有音都具有很高的强度。但是其代价就是大大缩小了单音节词库。不过在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仍然非常高。

那么我们继续一个前面提到的话题,是不是音调越多越好呢?

有一个搞笑论调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

这 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论调。首先,Mandarin这个英语单词来自于葡萄牙语mandarim,葡萄牙语这个词又来源于马来语mntri,马来语这个词来源 于梵语mantrin,而梵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官员。换句话说,mandarin的愿意是“官话”。而且Mandarin这个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于 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时候“满大人”在哪里呢。

很多人以为粤语是正宗的汉语发音。这话对,也不对。粤语具备一些中古汉语的发音特 征。但是它也是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语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认为北方官话/中原官话的形成,是因为蛮族入侵“污染”了汉语。这个说法同 样,对,也不对。北方官话之所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与征服,北方汉民与语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种族的融合,教育,逐渐 把一些发音变得更加容易。

举一个例子,粤语里白菜的白是Baak6,普通话是Bai2。粤语里尾部的这个k是一个不发音的舌头动作。这个动 作略微改变了原来Baa的发音。但是这个音,如果不费力就很难造成Baa明显的变化。相比之下,Bai本身就容易发,双元音ai的发音是通过舌头跟随下颚 动作完成的。我们知道咀嚼肌的力量比舌头大,运动也快。依靠下颚完成的ai音显然比依靠舌头完成的aak音要容易发。当然这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相比之下 普通话Liu、Lang的发音难度与粤语Baak相近,但是这两个音的尾部都是响音,不需要费力就能发得很清楚。

与这个不发音的k类似的,还有粤语中p和t结尾。这种发音方式正式名称叫做不除阻的塞音尾。在亚洲很多国家和方言里都有。这应该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特点。这种塞音尾既不抗噪也不省力。在交流更广泛、更频繁的北方方言里是很难见到的,应该是已经演化成其他发音了。

粤 语依具体方言不同,有6-10个声调。其音高变化模式并不超出普通话的四个音调。之所以多出来这么多音调,是因为粤语还引入了不同基准音高。比方说在一些 方言里,粤语的第1、3、6声都是保持音高,但是这三个声调各自保持的音调高度不同。再比如粤语第2、5声,都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但起始音高不同。粤语 总共有四种不同的基准音高,分别是do、re、mi和sol。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南方方言听起来有些像唱歌。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吴侬软语听起来很好听。

然 而粤语音调最大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音调高低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话音调高,有的人音调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甚至同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在低沉、平静、激 动时,音调高低也是不同的。因此,与一个不熟悉的人说话,出现单独的一个音高或两个音高,都很难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声。必须要三到四个基准音高都繁出现,才 能判断准确对方的音高究竟属于哪一声。而这些基准音高是否会频繁出现,这就是比较看人品的了。当然,就汉语的冗余度而言,一部分音高判断不准是没有太大关 系的。但这就让粤语发音多变的优势大大削弱了。

此外,粤语的7、8、9声都是短促音,其音高和音高变化模式与1、3、6声没有区别。短促音抗噪能力不如普通音长的发音,但它们的发音速度更快。不过在现今人类口语交流中,瓶颈是大脑的思维速度,发音速度太快并没有明显的好处。

有人问到底多少个声调最合适。我觉得这很不好说。现在没有客观的评估。但是无论如何有声调的汉语(及其方言)总是要比没有声调的外语强。。

那么汉语的抗噪性能有没有什么证明呢?

有 的。出了国,尤其是到了欧美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说英语,相比于当地人来说,总有点含混不清。外语老师总是要求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嘴巴要 张大、舌头的运动要有力,甚至要求用牙齿咬住一根铅笔来训练唇舌运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唇舌微微运动的发音过程。

首先汉 语发音具有很高的信号强度。而且由于舍弃了所有单独发音的辅音,所以一个音节里的元音就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觉得汉语说话比英语慢的 缘故)。我们知道长时间保持一个信号,也有利于对抗随机噪声。发音强度大、元音维持时间长,这就导致,同等发音强度时,汉语的抗噪能力更加强大。换句话说 就是,同等噪音条件下,汉语所需要的音量更小。因此汉语使用者发音不必费力,唇舌运动幅度比英语之类明显小。

八、口语的速度

说到口语的速度,我们先来看这篇论文:http://ldc.upenn.edu/myl/llog/icslp06_final.pdf

其中图1显示,根据一些谈话样本,当去掉沉默与噪音占据的时间后,英语会话者每分钟一般能够说160-280个词。汉语会话者大致是250至400词(这里不是字)。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绪影响的最高语速。所以可以看出,汉语的理论最高信息传递能力是远远高于英语的。

但实际上受限于思维速度,两者的速度差距并不大。以下这篇论文研究了在不同语速下听众正确听得每个字的概率。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814104001581

一 般广播节目的语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钟260字上下。高于这个数字,就可能会听众接收语音时听错。从上文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对方语速达到约 650字每分钟时(即吐字时间缩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确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会降低到约70%。可以看出这个速度实际是受限于大脑的处理速 度。中国好声音的华少,是47秒说350个字,也就是速度达到了446.8字每分钟。这个速度上能说得字字清晰,这是很厉害的。

英文新闻播 音一般在150-180词每分钟(当然,也取决于词的长度)。根据10个小时的法庭录音的数据结果 (http://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1255),可以看出美国大众90%的情况下说话速度低于200词 每分钟,99.75%的情况下低于250词每分钟。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词每分钟。(因为仅靠10小时庭审记录统计,所以不会特别准确,这里就 是看个大概。)

所以,按照平均每词1.4音节计算,基本上英文新闻播音一般每分钟210-252个音节左右。这与庭审记录中平均一分钟226个音节接近。

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钟210-252个音节与汉语播音平均每分钟240-260字没有显著区别。

可 以说,人类接受语音的速度,现在是受到了人脑处理能力的限制。上面的播音速度,都不是播音员最快的说话速度,而是为了保证观众正常收听才控制的速度。随着 交流的日益深入,人类说话的速度实际上在加快。40年前美国一般语速是145词每分钟。如今是160-170词每分钟。中国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钟, 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钟。这也许是信息的丰富让人脑的处理能力上升的缘故。

九、汉字:伟大的基础

汉 语一开始也是一种综合语。大量使用词根、词缀。但是从文字角度,汉字为汉语成为分析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结构。汉字导致词形变化无法记录在纸上。最后词 形变化就只能用额外的汉字来标记了。而这个增加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通用的逻辑规则,也就与修饰的特定词失去了必然关系。这样汉语就逐渐变成分析语了。

而正是由于汉字将读音与书写割裂,使得汉语的语音能够相对自由地发展。因此在汉语语音在几千年中变化了如此之大,而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割裂。

更 进一步地,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大量同音异形字,帮助汉语降低平均音节长度、提高组词的逻辑性。而且,虽然在口语上,汉语的同音异形词 和英语的多义词都属于“同一发音可能包含不同含义”的情况,但写到纸面上,同音异形词就比多义词更容易辨识,减少歧义的可能。

有人可能会 问,汉语口语交流,并没有多少歧义的问题。那为什么文字中会需要额外的消除歧义的能力呢?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口语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如果发现有可能有歧 义,可以向对方询问,主动消除歧义。而文字往往是一种单向交流(不包括网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现歧义,就很难消除。因此文字里的歧义一般需要比口语更 小。

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韩国就会出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

另外,由于汉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于类似字号的英文单词,同一个词要高而窄。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优势(行距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高而窄可以减少行数)。加上汉语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的书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页数少。

十、阅读速度的比较

和语音一样,阅读速度同样受到大脑处理速度的制约。所以各个主要语言区别不大。

在 《Reading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专门讲阅读中英文时的眼球移动。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学的两位学者写的。这其中发现。熟练的中文阅读者能够每分钟阅读386个中文词汇(580个 汉字),而熟练的英文阅读者可以每分钟阅读382个英文词汇。一般人可能会低100词左右。具体速度还取决于文章的复杂程度,文章简单的话阅读速度就更 快。

汉语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1个词(2.57个汉字),每次凝视平均257毫秒。英文阅读者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5个词,每次凝视平均265毫秒。

总体上说,两者阅读速度不相伯仲。

在 同一个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通过连续在同一位置显示不同的词(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运动。这样,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阅读速度约33%(从640字 每分钟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见http://www.handwritten.net/mv/papers /oqvist01adaptive_rapid_serial_visual_presentation.pdf)。

十一、双线并行读取能力:更稳定

经 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时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一下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综述:http://www.pitt.edu /~perfetti/PDF/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

阅 读自己母语时,阅读汉语的人脑部激活范围比阅读英语的人大。英语阅读者在阅读时主要激活左脑的一些部分。而汉语阅读者同时激活左右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 发现。因为,时序信号(语音就是个时序信号)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左脑,图像、空间信息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右脑。所以,很多人认为,汉语阅读者的阅读实际上有两 个处理通道。就是说在阅读汉语时,我们总是一边通过图像来直接识别文字含义,一边通过图像转换为读音然后来识别文字含义。而表音语言只有一条显著的处理通 道。

为了确认这个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一个夹杂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语言——日语。在阅读日语时,左脑在阅读平假名/片假名有优势,而右脑在阅读汉字时有优势。

有 意思的是,中国人在读英语、日语时脑部活动与英美人士读英语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中国人长期阅读中文后,养成的图形、读音双路识别的习惯。不过快速阅读英文 时右脑活跃度不高,可见此时主要依赖读音识别。具体内容可见下面这篇文章http://www.pitt.edu/~perfetti/PDF /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

这些研究同时意味着,汉语的两大处理途径只有同时失效才会造成阅读能力低下。这个结论受到近年来的研究支持。如下面这两个报道: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2009/10/12/its-all-chinese-to-me-dyslexia-has-big-differences-in-english-and-chinese/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10/091012121333.htm

学 者研究了具有发展性阅读障碍(失读症)的中国儿童,他们大脑的处理语音的部分和处理图像的部分活跃度都比较差。而英文失读症的患儿,则不见得有图像处理问 题。事实上,有一种疗法就是把英文发音用汉字表示,然后让患儿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可见1971年的这篇论文。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J037129&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J037129

患阅读障碍的儿童比例也说明了中国儿童不易得阅读障碍。

http://www.guardian.co.uk/education/2004/sep/23/research.highereducation2

根 据上面这篇报道,英语区阅读障碍者比例约为5-6%,而汉语区约为1.5%。百度的数据不知道哪里来的,居然说中国失读症患者和美国相当。我看到的英文文 献没有一个说两者相当的。都是中国比英美低。可能由于标准不同,还有另一组数据:中国7%,美国17%。实在是没有见到哪里有说两者相当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阅读与英语阅读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病变区域也不同。所以具体的致病机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只能通过患者的行为现象来论证。

也 有人怀疑,正是由于汉语造成更大的脑部活动,所以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平均智商仍然高于欧美。关于全球各国平均智商,有两位作者写 了很多本书。这些书的综述可见这里: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s_and_intelligence

不过以上这个智商研究的准确性受到了诸多质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认真。

十二、不够严谨?

有人说汉语的劣势就是不够严谨。

这其实可以说是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差异。分析语对于词的具体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如果上下文给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歧义。而很多时候,上下文只能表明这个词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

这虽然在交流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那些防止别人钻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句话有三种解释:

1、在敌方没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国不会使用核武器。

2、中国在使用常规武器之前不会使用核武器。

3、中国不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很显然理解应该是1,但是并无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

但是英文难道就很严谨么?

He ran into a girl with an umbrella. 带伞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I saw a car with a big flag, which looked really evil. 哪个看起来很邪恶,车还是旗子?

China will not be the first to use a nuclear weapon. 这应该是上面的解释1还是3?

想 要做到严谨,都需要考虑到其他人阅读时的想法,然后用其他语句来消除歧义。(顺便推荐搞笑英语书籍《Anguished English: AnAnthology of Accidental Assaults Upon Our Language》,里面收录了很多爆笑的歧义句,比如If you have not got any fresh vegetables, you may get canned.)

所以,汉语要想说的严谨,也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语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笔墨,达到严谨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方面如果有差距的话,差距也不大。

十三、劣势:难以学习

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于学习。

我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发现最好的记忆方法是把意思和读音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读音记忆拼写。(完美的表音文字,应该是读音与拼写的直接对应。英语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太多所以这方面相对较差,不过这种规律还是相通的。)

相对与文字,人对读音的记忆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就很容易记住文字。

而汉语在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间缺乏联系,字和读音之间很少有联系,而且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经常看着是个形声字,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这是我们文字的劣势。当然,如前面所说,这也有使用上的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文字的发展历程。它总是首先于两个因素:表意的需要,学习和书写的难度。

一开始我们的老祖宗试图用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含义。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后来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成几何级数增长。汉字逐渐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样的话,同音字实在太多,不利于传播了。于是多个字组成的词才出现。在此之后,一大批原来造出来的字都被抛弃了。

比方说骓、骊、骒这种专门为表示特定种类的马的字。还有璇、玑等等一大堆带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种类的玉器的字。后者毕竟意思还不错,还在名字里用一用。

有 一些人对汉字的简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议。我觉得大可不必。汉字的简化是必要的。越复杂的字形,越难以学习。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字形与含义的距离也越来越 远。复杂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并无优势。进与進、从与從、后与後,都没看出来繁体字在表意方面有何优势,而简体在学习的简便性上优势倒是很明显。每次看 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忧郁了。

正如我前面所说。我写这整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大家确信汉语就是至尊无敌的最先进语言。而只是想用一种比较极端的叙事方式来反对逆向民族主义者 贬低汉语的论调。这里提供一些真实数据来提供佐证。同时也能防止矫枉过正,免得有人看完前两篇后觉得汉语是其他语言望尘莫及的先进语言。

实验数据

事实上我希望大家首先明白一个道理,现在实际上的主流语言都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虽然各自之间有很多差距,但是到最后,大家都接近了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人类大脑的运转速度。因此,先进也好,落后也好,在现在这个时代,差距并不大。

汉语表意效率

我们前面说到汉语表意效率高。但是到底有多高呢?

2011年法国里昂大学做了一个实验。

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2091477,00.html

http://ohll.ish-lyon.cnrs.fr/fulltext/pellegrino/Pellegrino_2011_Language.pdf

这个实验里,研究者找了59位不同语言使用者,其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汉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他们提供了20段文字,这些文字都翻译成各自的语言。然后请这些人分别用正常语速朗读。研究者全程录音。

然后研究者计算所有音节数量,计算朗读中表现的义项(表意的基本单位)的数量,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个实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现各个语言的差异,但是还是可以用来定性的。

其中,汉语使用者信息密度为0.94,位居第一。英语信息密度为0.91,显示出英文相比于其他欧洲语言的优越。西班牙语效率明显不如前两者,信息密度0.63。而日语信息密度为0.49。(法0.74、德0.79、意0.72)

此 处信息密度是通过计算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来获得的。由于义项的数量是从原始文本:英文版里统计的。而翻译之后有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义项。为了防止翻译 过程中的扭曲造成数据标准不统一。各个语言的文本都被单独翻译为越南语,然后与各自越南语文本中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相除,最终得到比较公平的数据。

另 外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音节”是欧美语言学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一个元音/韵母(或几个连续韵母)以及周边的辅音全部算作一个音节。比方说英文单词诸如 Bliss算作一个音节,而To也算作一个音节,实际上一个音节发音所需的时间是不等的。而汉语和日语是没有那种不带韵母的轻音的,在信息密度计算上就比 较吃亏。所以总体上说,欧洲语言的表意效率应该比显示出来的更低一些。在主要语言中,汉语表意效率第一,应该是没有多少疑问的。(顺便,按语言学的音节定 义,最长的单音节英语单词是Strengths)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汉字与读音是分离的,理解和朗读无法同步进行,所以用汉语朗读,就 会比较慢。里昂大学的这个实验中,汉语朗读者每秒朗读5.18个音节。大大慢于其他语言(英6.19,法7.18,德5.97,意6.99,日7.84, 西7.82)。因此在朗读中,汉语传递信息的效率比较低,换算出来的朗读信息传递效率为英1.08、法0.99、德0.90、意0.98、日0.74、中 0.94、西0.98。不过这个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觉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按文中数据明明日语表意效率明显低,但作者又说其 实一分钟内各个语言表达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

汉语语音速度与表意速度

那么汉语说话速度呢?我们来看这篇论文:http://ldc.upenn.edu/myl/llog/icslp06_final.pdf

其中图1显示,根据一些谈话样本,当去掉沉默与噪音占据的时间后,英语会话者每分钟一般能够说160-280个词。汉语会话者大致是250至400词(这里不是字)。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绪影响的最高语速。所以可以看出,汉语的理论最高信息传递能力是远远高于英语的。

但实际上受限于思维速度,汉语的语速并没有那么恐怖。以下这篇论文研究了在不同语速下听众正确听得每个字的概率。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814104001581

一 般广播节目的语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钟260字上下。高于这个数字,就可能会听众接收语音时听错。从上文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对方语速达到约 650字每分钟时(即吐字时间缩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确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会降低到约70%。可以看出这个速度实际是受限于大脑的处理速 度。中国好声音的华少,是47秒说350个字,也就是速度达到了446.8字每分钟。这个速度上能说得字字清晰,这是很厉害的。

英文新闻播 音一般在150-180词每分钟(当然,也取决于词的长度)。根据10个小时的法庭录音的数据结果 (http://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1255),可以看出美国大众90%的情况下说话速度不会超过 200词每分钟,98%的情况下不会超过225词每分钟。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词每分钟。同一来源统计每个词差不多1.38音节(因为仅靠10 小时庭审记录统计,所以不会特别准确,这里就是看个大概。)

所以,基本上英文新闻播音一般每分钟207-248.4个音节左右。这与庭审记录中平均一分钟226个音节接近。

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钟207-248.4个音节与汉语播音平均每分钟240-260字相近。根据里昂大学的研究结果,汉字每音节信息密度略高于英文。所以大致上看,汉语交流的效率略高。

但是这都是基于非常粗糙的数据与估算。不是很给力。

顺便,随着交流的日益深入,人类说话的速度实际上在加快。40年前美国一般语速是145词每分钟。如今是160-170词每分钟。中国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钟,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钟。这也许是信息的丰富让人脑的处理能力上升的缘故。

汉语阅读速度

在 《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专门讲阅读中英文时的眼球移动。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学的两位学者写的。这其中发现。熟练的中文阅读者能够每分钟阅读386个中文词汇(580个 汉字),而熟练的英文阅读者可以每分钟阅读382个英文词汇。

汉语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1个词(2.57个汉字),每次凝视平均257毫秒。英文阅读者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5个词,每次凝视平均265毫秒。

总体上说,中文阅读速度高于英文,但是两者完全在误差范围内。如果考虑信息密度的情况,则汉语更占优势。

汉语交流的速度

上面的数据感觉都很粗糙,也说明不了问题。那么有没有更给力的结果呢?

这一节基于宾西马尼亚大学的以下论文: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11932/

这篇论文找了8个汉语使用者和8个英语使用者。然后让他们两人一组。一组之中,一个人描述图片(描述者),另一个人根据描述来绘制(绘画者)。最后对比图片的准确度。同时观察描述者的语言。

最后结果是,汉语描述者明显比英语描述者先开始描述。描述者开始描述与绘画者开始绘画之间的时间差,汉语使用者低于英语使用者。绘画时间,汉语绘画者低于英语使用者。整体时间,汉语组显著低于英语使用者。所以汉语组所有都比英语组快。而且越复杂的绘画,汉语组就快得越多。

绘 画结果,144次绘画。汉语组平均每次犯8.1个错误,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3.7个错误,绘画者犯4.4个错误。英语组平均每次犯13.25个错误,其 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8.5个错误,绘画者犯4.75个。两者的差距仍然在统计误差之内。所以并不算显著。(嗯?刚才谁说汉语没有英语精确来着?)

之后,为了考虑绘画者的技巧差异。让每个绘画者直接对照原图绘画。结果汉语组反而慢于英语组。

绘画期间,汉语组使用音节数显著少于英语使用者。两组语速(每秒音节数)接近(这个结论与前面的播音速度分析结果一致)。

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的实验,但是还是能看出汉语在交流上的优势的:用词更少,时间更短,描述精确水平差不多(如果不是更高的话)。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我国人民美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于欧洲主要其他语言,发音频率比英语高,信息密度比英语低,要那些语言在这方面超过汉语,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词汇量与生词辨识度

英文使用者的单词量和生词辨识能力可见1995年的以下论文:http://jlr.sagepub.com/content/27/2/201.full.pdf

其中,大学生平均自称单词量为16141,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够辨识其中71%的词汇。也就是说平均大学生词汇量估计为11460个单词。老年人自称单词量为21252,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辨识其中80%。也就是说老年人的词汇量大致为17002。

对于从未见过的词的正确理解概率,大学生为30%,老年人为39%。

没有找到中国的相关研究。不过这里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51636fec551810a6f5248676.html

大家可以进去看看自己的词汇量。我感觉大学生达到五万应该不成问题。而且这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单词量……

里面可能有你没见过的词,可以看看有多少你猜不出正确含义……我觉得除了极少数,确实没什么难度……

数字记忆

本节基于密歇根大学的以下论文:http://deepblue.lib.umich.edu/bitstream/handle/2027.42/26140/0000216.pdf?sequence=1

该文总结了三份统计结果。

第一份: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中国儿童普遍比美日儿童能多记忆约两位数字。

第二份:6-7岁儿童,正背、反背、分组背数字,主要是为了否定“亚洲孩子生来数学就比美国人好”的假说。发现反背时中国儿童对数字记忆力不如美国儿童。

第三份:中美大学生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学生能够记住同等发音长度的数字。平均下来,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高两位数字(9.2对7.2)。

外国人学汉语

最后再来点小品,这里有几个外国人学汉语的体会。

http://benross.net/wordpress/journey-across-the-great-hump-of-china-debunking-the-myth-that-chinese-is-the-world%E2%80%99s-most-difficult-language/2009/10/29/

http://www.fluentin3months.com/chinese/

缺点:

第一体会:入门时听不出音调。

这完全可以理解,他们从来就没有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过,对音调不敏感。中国孩子就没这问题。

第二体会:汉字实在是难记。

不过他们的总结是一旦学会了几百个以后,后面就容易起来了。这看来是公认的。

优点:

第一体会,没有时态和变形。

以 至于有美国人说总体上这比学西班牙语还简单:西班牙语里“是”在一般时态下有如下变形:estar, estoy, estás, está , estamos, estáis, están, ser, soy, eres, es, somoms, sois, son

学过的词,变个形,就听不懂了。

顺便上周看到有个日志专门讲在论文的不同部分应该使用什么时态……中文从来没这种问题。

第二体会,容易推测生词含义。

这起源是,老美和一个中国人在网上聊。中国人问老美干什么呢。老美说我要考GRE,正背单词呢。中国人大惊,问你不是美国人吗,怎么还要背单词。的确,大家回头想想,上大学以后你查过几回中文生词?考研究生的时候难道还需要背中文单词?

苯 Benzene

甲苯 Toluene

二甲苯 Xylene

当然这几个也有比较统一的名称:Benzene、Methyl-benzene、Dimethyl-benzene。奈何老美嫌太长,反而用得少。

也难怪米国人上大学以后要查单词……

要是给中国人说腹膜炎,大家基本都知道是哪里出了毛病。跟美国人讲Peritonitis。一般美国人最多能估计出这是一种病,至于是哪里就不知道了。

再 比方说“音节”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在学术圈里的具体定义可能有一些差异,这个词见到了根本不用背。英文Syllable,望文生义是不可能 的。这个词来可以追溯到希腊语“音节”syllabē,而希腊语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syllambanein,意思是集合、聚集。真是苦死英语使用者了。

不过平心,历史上英国长期是欧洲落后国家,所以英语里面实在是有太多的外来语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单词的逻辑结构确实不怎么样。这并不见得是表音文字的通病。

这就让我想起美国的反智主义,这也许与民众往往看不懂专业术语有关。

-------------

另外再補充一個連結給大家:

http://hzb1976.blog.hexun.com.tw/28049016_d.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943526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