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608|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越描越黑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語言文字的本質是[ 約定成俗 ]所反映的就是當時的社會,他硬要說繁體字是由古時候的"科學家"占卜師所創造的[ 一對一科學文字 ]不容更改也成! "羽扇綸巾"台灣人喜歡唸成"羽扇論斤",(台灣藝人伊能靜 繁體字教育部長曾志朗),所以唸成"羽扇論斤"是反映"正統"達官貴人社會的唸法,這樣大家懂了嗎? YOYOMAN肯定懂 !
P.S.
(笑話)窮舉法並不保證會得出"唯一解",最後得到的"解",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解",會鬧笑話的"繁體人"絕對不比"簡體人"少 ! 就拿寫下"正統"繁體字的數字[ 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 ] (不是簡俗體數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俺就很懷疑有多少"繁體人"能不看範本一字一筆劃都完全不出錯的用手寫出‧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6112
回转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你居然认为“回转”要较“云”要简便,很显然,你不是古人,你是以现代人的思维在考虑问题。因为你不知道秦汉的隶定原则。你要想象一下回转之形隶定后会是多么复杂的一个字形。就像为字,你到康熙字典上面去查,看有没有你所说的“两头象”隶定后的字形,然后还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字形,这两个字隶定的时候根据的是当时“为”字不同的写法,然后再去查甲骨文的“为”是怎么写的。那么你就了解那个更加简便。顺便看看行书和草书的“为”字是怎么写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6079
长安亍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市長說過“經濟學不是科學”。與經濟相比,文化議題就更是如此。文化議題永遠沒有“正解”,因爲各人重視的部分不同。您的意思是有代表性的,而我的意思在使用傳統漢字(無關正統,我們不妨以中華書局的繁體字為準)的民衆中應該也有一定代表性。這些“民衆”也包括三教九流,各行各業。別忘了臺灣和大陸在五十年代是一樣的貧窮落後,當時在臺灣,滿街都是赤腳百姓。買不起大米,天天以番薯果腹的人民佔多數。

至於“我們”“瞧不起”“俗體字”,言重了。以我個人為例,天天牛仔褲T恤,漢堡薯條,也沒有“瞧不起”自己。

孫中山關於“真平等”與“假平等”有很精辟的比喻。一個政策應該做到全體人民都有機會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而不是齊頭式的降低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來達到平等。尤其在發揚中華文化的今天。

若是問“最廣大人民”的十億農民,恐怕二簡字明天就可以恢復,我們大家不妨好好復習一下“鸡旦”和“长安亍”的寫法。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6056
多谢指点
推薦0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原来中华书局也出过十三经的标点排印本,我还真不知道,多谢指教:)
我手头的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是影印本的,后来也是因为用起来不便,又买的北大的标点排印本,呵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6005
你始終沒有明白簡化與文字發展本身的區別。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你始终没有明白汉字的简化是对汉字基本字形的简化,而和文字本身的发展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当“為”简化成“为”以后并不妨碍“伪”“沩”等字的存在。你没有弄懂汉字的造字原则,汉字的造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就是六书。汉字简化的基本字形大部分都在“象形”里面。这不是什么“螺旋”发展。
汉字基本字形的简化不可避免,就如同汉字本身还会因为要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更多的汉字一样。而某些字在简化后合并也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唐宋以来就有合并的先例。你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查。而不要泛泛而论。
汉字的发展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统之理,因为它是发展的。你不能否认汉字简化的也就是你瞧不起的“俗体字”的社会基础。在古代,汉字并不是寻常百姓能够掌握的东西,“学而优则仕”是当官发财的敲门砖。但社会发展到现在。文字已经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用来交流的工具。为什么汉字不能适应最广大的人民所适用的规则?所谓的高雅,所谓的美观难道比实用更加重要?
我从来不把别人当成敌人。但我还是要说,汉字的基本字形的简化很可能不会到此为止,因为后代的事情我们无法得知。但这一样并不妨碍更多的汉字出现。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5976
雙向道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元君

無論是物種的演化還是歷史的進程都不是直綫前進的,因此有所謂螺旋形演進之說。漢字的演進也是如此,沒必要的累贅隨著歷史得到精簡(雷—三個田的聲符(例如“壘”、“纍”)變成一個、雪—本來是雨加聲符彗,簡化後寫起來輕鬆多了,副作用是形聲字聲符不再完整清楚,這是交換代價),負擔太重的字產生分化(云—云、雲,文—文、紋,厄—厄、軛,能—能、熊,它—它、蛇,他—他、她)。隨著漢字的日趨成熟,這兩種調整一樣重要。因此才說漢字的演化是雙向進行的。若是人爲的厚此薄彼,我認爲是不全面的。

有關俗體字的問題,我也多次比喻過。恐龍也是自古有之,而今安在。這個問題容易引起“階級鬥爭”,不是嗎?我只能說:T恤熱褲進不了人民大會堂,漢堡薯條上不了國宴,“你丫...”之類的話進不了聯合國。這不代表它們不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再如,今天國家三令五申,不要大家再用“旦”(蛋)、“亍”(街)這種二簡字,這是政府比百姓看的更遠、更深。要不然農村裏天天在用這些“人民的”字,文化部、教育部何不“從善如流”?

從筆劃上來說,回轉型一筆而就,云字要用四筆,若說用刀刻字不易,那麽變成“云”正是爲了書寫方便而改圓為方的一例。而改圓為方導致筆劃增加也不稀奇。我原本說兩者一樣是避免在這個字上多生枝節。既然您不同意,那麽繁化又多了一個字。連繁化和簡化雙向同時進行的公允之論都可免了。這場八個字的小比賽是不是乾脆宣佈漢字繁化的趨勢以四比三打敗漢字簡化的趨勢?老實說,四比三也談不上什麽趨勢。還是“雙向道”

“爲”或“為”字比孔壁古文結構簡化嗎?我看不出來。就算“为”字比較簡單,既然這三個字都是傳統漢字,兩個更複雜,一個更簡單,有何趨勢可言?還是“雙向道”

中字帶不帶彎曲,就和“污”、“汙”,“吳”、“吴”這種字形的小差異一樣。在我看來,還是屬於“化圓為方”。若要看清楚隸書的真正精神是“化圓為方”而不是“化繁為簡”,看看“六體千字文”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才是本欄的主旨。

我不是你的敵人,你是我的同胞。我們所見不同不稀奇,何必帶著火氣呢?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5940
邏輯的一致性 與 Apple and Orange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邏輯裡充滿了不一致性,又拿Orange比Apple,自己卻渾然不知‧
你先是"引經據典"的主張秦篆是繼承了古镏文繁體的正統,六國文字是"過於簡化的字體"‧(我舉出(六國齊魯)孔壁蝌蚪文是針對你的這個主張所提出的質疑)‧你卻把源自於"焚書"秦篆的魏晉楷書拿來跟"過於簡化的六國非正統孔壁蝌蚪古文"作類比‧這不是拿Orange跟Apple做類比嗎? 那麼是不是也可以做出[ 秦篆繁體太煩人,所以秦始皇要焚書] 的結論?!最大的文字簡化難道不是"焚書"? 老兄卻也能拿來當"正統"?!
你的整個" 繁體字是正統 "的邏輯就是建立在這種[ 選擇性笑話窮舉法 ]的基礎之上,所以會發生邏輯混亂也就不足為奇(邏輯混亂是比同音字合併還嚴重的問題),這種"笑話窮舉法"式的硬凹,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笑話‧
要提出自己的主張之前,最好先搞清楚你對"繁體字"與"正體字"的定義是什麼? 你對"正統"的定義又是什麼? 你對"趨勢"的定義也別亂認定‧ 不要搞到最後[ 雞同鴨講,張飛打岳飛,打的滿天飛,拿今繁體字打古繁體字 ],最後你連自己要證明的是什麼自己都搞糊塗了!
還好電腦繁簡編碼互換可不能也糊裡糊塗,Big5/GB2312 /Iso-Unicode編碼互換"一對多"的問題,一定會被解決,[有容乃大]這才是王道 !! 想以字體正統自居也要有那個"卡撐" 來約定成俗!!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5937
建议你读读字典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云是古字,《说文》上说这个字代表“山川之气也,象回转形”(这才是古字)。而后人加雨而作“雲”,而以云为“云曰”之云。当然你认为“回转形”和“云”字一样简单,我也无语。不妨让你拿刻刀可这两个字,看看谁简单。

为字居然和“两头象”一样简单。我也是无语。况且金文中的“为”本身也是简化后的结果。“為”更加像本字。类似简化的例子很多,甲骨文中“亘”字,是一个象形的太阳,四周有五到六个象征光晕的短线组成。后来这些连线减到较为对称的四个,后来隶定的时候变成上下两横。

庸字原来的甲骨文是“四面都有城楼的城”后来变成只有上下两座,再后来只剩下一座。再后来隶定为现在这个样子。从两个变成一个正是简化的趋势。你却认为是“一样简单”。

你认为“中”和金文的下面带弯曲的“中”一样简单。我还是让你自己去拉刀刻一下。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5835
是标点排印本
    回應給: 逍遙昱昕(xiaoyaoyuxin)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80年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合集本,就是您所说的影印本。82年开始出标点排印本,这是面向大众的版本,繁体直排。87年出第一版。我因为有影印本所以一直没有买。不过后来嫌合集本麻烦,还是买了一套,不过已经是91年9月的第二版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5794
繁化和簡化三比三打平
    回應給: 樂透彩秘笈(ABIAN748DPP2)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元君

前幾日太忙了,錯過好多精彩討論。樂兄多日前的回應舉出秦朝短命的事實和貼出孔壁古文圖文與大家分享。我的歷史知識很差,謝謝您的補充!

對樂兄的論述我有一些不同的個人見解,略述於下:

一、樂兄言:

何況秦時不是"焚書坑儒"嗎?!怎麼將"焚書坑儒"的供奉為"正統"的?! Short Memory ?

其實,我的原文引用的是中國文化網“什麽是戰國文字”的一段話:

“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爲籀文或大篆”

“正統”一詞,是“什麽是戰國文字”這篇文章說的,指的是西周和春秋金文。這篇文章說的秦國,是戰國七雄的秦國,還沒有焚書坑儒。我引用的原文並沒有把秦國供奉為正統。

二、樂兄言:

秦國從統一六國到滅亡短命十五年,會不會也跟用大小篆有關?

我不知道,不過......

秦朝雖短命且被後人視爲暴政,但是秦朝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中國從此結束封建制,改採郡縣制,為漢朝四百年基業打下了基礎,其影響絕對超過短短的十五年。同樣的例子是另一個“暴政”隋朝,時間雖短卻給唐宋黃金時代打下基礎。這就是所謂的“大歷史”史觀。黃仁宇把秦漢稱爲第一帝國,把隋唐宋稱爲第二帝國,原因在此。

樂兄問曰:

“正統古文”是還是孔壁 蝌斗文?



我想既然本欄重點在於後代文字(小篆、隸書、楷書)是否算是古代文字(文、孔壁 蝌斗文)的簡化字。我們不妨再看看您貼的孔壁古文圖:

如果我們把楷書註釋與原文字相比,會發現什麽呢?

“冊”字,楷書比古文簡化。

“社”字,楷書比古文簡化。

“云”字,古今相同,今日寫法筆劃較多,若用“雲”則是大大的繁化。

“岳”字,楷書比古文繁雜。

“中”字,古今相同。

“期”字,楷書比古文繁雜。

“為”字,楷書比古文繁雜。手牽著大象的象形似乎變成了兩隻手?

“古”字,楷書比古文簡化。

單就這幾個字來講,繁化和簡化三比三打平。我看不出什麽大趨勢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5774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