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604|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加強漢語學習的必要性
    回應給: 無★言(junk200) 推薦1


oldoak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我們究竟是在討論文字?還是在討論語言?是文字吧?語言是題外話,能否暫且不論?

我沒別的意思,只想證明合併同音字有時的確會發生困擾,相信已經證明了.

「原来如此,不过你最好听取我的意见,改成历法史,因为即便是汉朝的人,也不会不加以区别,这有违汉语造句的法则。」

一、這並非問題所在.有人說合併字不會造成問題.我舉了一個例子,表示的確會造成問題.

二、「曆史」一詞有人看不懂嗎?沒吧?既然看得懂,何以不能用?

甲、合併字確實會造成問題.
乙、使用簡體字不僅是字體改變,連表達方式都受到影響.
-------------------------------------------------------------------

        首先,沒有人會認為簡體字十全十美。同樣地,繁體字在使用時,相對於簡體字也并非十分的完美。也有一些容易造成人们混淆的地方。可以说简繁各有利弊。

繁體字的利:【曆史】和【歷史】,簡體字的困惑:【历史】和【历史】

繁體字無法區分的問題:【書史】,它既可以是講書籍發展史;也可以是講書法發展史。

        其次,前面已經有網友再三提醒過了,字是死的,聽/說/讀/寫和運用者才是最關鍵與核心的。

        同音字合倂,目前看來是會造成部分字面混淆。但是,我們通過文章閱讀,大部分的誤會或者不明確處,基本上還是可以通過上下文解決的。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是由字體簡化而造成的麻煩,簡體字就該承擔所有學習與使用中的麻煩與問題的了。

        就拿樓主當初為強調同音字合倂的麻煩,所舉的“下麵條”與“下面”的故事,卻是不恰當的。下面與下麵的區別,僅是書面文字上的差異,在口語中這僅是同音,需要聽者自己去區分講的人是什麽意思。故,用這個例子來把漢語學習與使用中的困難全部歸納到“同音字合倂”這個筐中,是非常的不恰當的。相反,這恰恰能夠讓人明白,漢語的複雜性,學習的不容易。

        同樣,你所舉的例子,“雪城”網友已然給你提出了一個好的建議。雖然,書面上的“曆史”,你自認用得完全沒有問題。那么,請問假如你是和人聊天,你認為別人單獨聽你的“曆史”一詞,能夠百分百明確無誤的明白你講的就是“曆法史”么?假如答案是否,那么你所總結出的“使用簡體字不僅是字體改變,連表達方式都受到影響”結論便是無根之木了。

        另外,舉個例子開個玩笑,就繁體字的緣和綠,初看差不多。相反簡體字便有不會有此困惑:缘和绿 :-))

        最後,說明一下,關於我向你索要的鏈接,是因為我無法明白你到底遇到了什麽困惑。故而,才想自己去試一下,好搞清楚是否是網頁命名的問題還是其它(絕對沒有對兄台有任何的不信任)。等打開你所提供的鏈接,我嘗試去保存頁面(請見附圖),才明白你講的是:你需要把一些資料保存下來,便將文件名取名為“曆史”,這能夠輕鬆的區分文件內容是“历法史”,而非講述的“历史”。這個倒是雪城網友的建議來得恰當些,添加一個法字。而逍遙網友所舉的例子,我會分別保存取名為:書法史與書籍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9794
後生可畏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五四新文學運動提倡白話文體,卻也消滅了文言文體以古音(漢或唐)傳唱的傳統,還記得二十幾年前,第一次聽到一卷記錄以古音(唐)傳唱文言文體的錄音帶,這位當時已九十幾歲高齡的人瑞以嘶啞的嗓音吟唱文言文體,還真能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只是不知道與真實唐代古音的" 失真度 "有多少 ?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9633
哈哈,还书史一书史二
    回應給: 無★言(junk200)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按照您的方法,如果我“书写历史”也可以弄一个“书史三”了。

别人之所以故意弄一个“书”的不同用法,是因为,一字多义是本来就有的,区分的时候是在组词造句必须遵守规则。那么是不是应该把书的每种字义都要分化出其他的一个字,才算如您所愿了呢?

也就是说您举的这个例子是不会出现的,是您硬生生“造”出来的,学篆书都不会这么写。文字在现在主要是阅读。但在过去不是,它是要用来读,用来唱的。古代的很多作品老百姓不认识,是要人读出来,传唱才得以流传。相同读音不同词义的现象基本上不会出现,肯定要加以区别。

所以您举的例子同样与汉字的繁简没有什么关系。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9464
特意请教了几个字的问题,把交流后的看法贴出来。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关于顾与顧,“顾”的字形是人们行书草书写法。但两者之间并不是没有原因。顾的本字是美丽安静的意思,“顾玉三重”就是。而“顧”的含义则有“以德行人”的引申意。两个字音同,从古到今都经常假借,而“顾”的本意后来基本上丢失了,成了“顧”实际上的“异体字”和“俗写体”。两个字合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另外您以現在的眼光看“顧”的古文,恐怕更加不知所谓,因为的古字是右边是一个“鳥”。您查康熙字典就知道了。也就是說其最初的字形早已经不在了,剩下的只是符号。

圣与聖的情况类似,圣原始的字义是“致力于地”的意思,原字形是一只手把握着土。原字是“在”字少了一竖。而“怪”字的原字形也是。所以两个字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而圣的本意也是逐渐丢失。宋后民间常以“圣”假借“聖”字,是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这些字不是没有关系,而是长久人们就是这样用的。这种关系只不过你不想去了解而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9312
对于您的批评我自然会记在心里,有则改之。
    回應給: SuperCogito(SuperCogito)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关于古籍出版方面逍遥已经说过了,我不再重复。

正像您所说的,对于繁体字我们应该象对待古迹一样认真对待,其实不止是繁体字,只要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任何“文字”,我们都应该珍惜。但是不是我们现在还要建造明清建筑一样建设我们国家的城市?很显然不是。

所以我说文字是发展的,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不仅是继承,还要让它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时代,适应新的书写工具和传播工具,适应新的运用人群。只有这样,汉字才能真正被发扬光大。而不是因循守旧。

不知道我这样说算不算是“假设了”您的观点。但是我实在在您的行文中看不到别的意思。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9041
看来您是急糊涂了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就您所说的“汉字造字规律”就可知一二。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我已经给您提到了。而您所谓的“次品”论是从哪里来的呢?其根据是什么呢?汉字的造字岂止是表音表意那么简单?

您所说的图片刚好能够说明汉字简化的依据。只不过您不懂,您不能把自己放在秦汉时期的历史环境去看问题,而且拿秦朝短短的几十年来代表有文字的几千年,您忽视汉字的简化是简化的哪一部分,您也不去考虑他和汉字的发展的关系。拿您所说的“为”字,我说让您查康熙字典,还有甲骨文例,那是非常明显的例证,还有“云”字等等。可是您硬要说您的“图片”能够证明您的正确。您硬要说有了一千多年历史的俗体字是次品,那么您可以认为您是正确的。

包括您对邓小平和“人定胜天”的评论,只能说您根本就是无视历史史实。正是这一点让我愤怒。而在您的那个帖子之前,我还是非常有耐心。

学术但就学术而言“汉字的简化是不是历史趋势”,只有您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唐宋就开始的简化“俗体字”来观察,才能说明问题。

我再复述一遍,汉字的造字原则“六书”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还望您去查一下,否则要贻笑大方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8975
:)
推薦0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在博主的地盘上,说话有些激动,勿怪。

虽然与博主的看法不同,对博主的认证也有异议,不过博主言之有物,也有很深的积累,向博主致敬!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8925
可笑
推薦0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要动辄称别人是口水攻击。

我只是指出你的陈述中,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你的陈述,完全没有事实作为支撑,我但凡举出例子,你只能东绕西绕,却不能直面反驳。

现在市面上所出版的古文书籍没有不是简体的,”这句话是你说的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说的很好,那么,这一句“没有不是简体的”是从哪个角度得出的结论?我只是针对你说的这个现象,随手举出几例而已。按照逻辑,我只需指出一本繁体整理的古籍,就完全否定了你的话。但我还是个厚道人,指明了现在古籍的整理,非但存在繁体版本,而且其数量更胜于简体版。

我之所以抛去那些垃圾出版社,因为他们的出版只是简单的翻印而已,毫无“整理”可言。换言之,他们印出的书,那些正规优秀的出版社早就印过了,他们只不过是混水摸鱼,捞一笔钱而已。真正研究古代文学的,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否定这个现象,没有一个人不会对这些书版社嗤之以鼻。

你可以对比一下,大陆任何一本简体的古籍,绝对可以找到繁体对应版。而繁体整理的古籍,却大量地没有简体版本。你一边这里为繁体呐喊助威,一方面对大陆的古籍整理两眼黑,试问,你对繁体的支持来自于哪里?除了臆想,还有什么?

结论的现实基础,完全是事实不符,其上建立的评论、观点,又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在大陆居然没有看到繁体整理的古籍,就跑来支持繁体,这是何等的勇气!

容许我说话刻薄一些吧,因为我之前和你好好交流,指出你的错误,结果却是看到你东绕西绕,反过来又说我什么“口水攻击”。奉劝阁下一句,好好回去补补课,不要拉低了支繁派的平均水平。你看到我给你的“基本丛书”就高兴成那样,我只得苦笑。这是中华书局的繁体整理的图书最普通的一套,可以说在大陆随处可得。你却非曾见过,却又对大陆的古籍整理言之凿凿,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最后送你一个词,“叶公好龙”,希望你好自为知。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8913
還在糾纏“歷史”?
推薦0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非要说所谓“歷史”與“曆史”的话,我倒有个疑问。

我看到一篇文章,讲书籍发展史的,我命名为“書史”。
又看到一篇文章,講書法發展史的,我命名為“書史”。

ok,請告訴我,用繁體字怎麼區分這兩個名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8632
您太謙虛了
    回應給: oldoak(江苏省)(oldoak)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您太謙虛了,鄙人實不敢當。

言多必失,從前對您的頂撞,心裏早有歉意。在此向您致敬。

在天下,大家合而不同。將來您若再覺得我所言荒謬,煩請繼續提醒,指正。我若不服,咱們還可以再辯論一番。

剛對雪城說了一番氣話,又見到您的雪中送炭,心中百感交集,語無倫次,請海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8328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