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601|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代疱一番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黑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既然看到了就不妨代疱一下,勿怪.

利用Windows內建的功能就可以對電腦螢幕拍照了.

鍵盤上有個鍵大約叫PrtScr,或Print Screen.按一下就可以把當前Monitor上顯示的東西”照”下來.

接著打開”小畫家”(在開始-->所有程式-->附屬應用程式),打開後用游標點一下視窗內的空白處,接著同時按下Ctrl + V,剛才”照”的畫面就貼上去了,找個自己找的到的路徑取名存檔.

存檔後利用PhotoShop之類的修圖軟體,把不要的邊裁掉,存檔.這時的檔案可能很大,我都會利用ACDSee的看圖軟體重新打開此檔,使用同樣的檔名”另存新檔”,存檔時檔案格式選擇jpg,存完檔也就自動瘦身了.


http://weibo.com/1946156414/profile我的微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759
教教我
    回應給: oldoak(江苏省)(oldoak)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澄清而已。

我很想知道您這個網頁照片是怎麽照的,能教教我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662
繼續討論吧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很顯然,您在文字學方面是有一定功底的。在這方面,我必須給您應得的尊重。“給您編教材”之類的話,一方面可以說是故意噎人的話,就好比您先前“你是什麽東西”的話一樣,另一方面也請您重視它真實的一面,那就是您對我的引述並不是很精確(我說的明明是兩隻手,您卻説成兩隻象,其他的例子還有,舊事重提沒有意義),讓我不得不強力反駁。

您是專家。我在文字學上只能算個“小學”生。但是專家有時會有盲點,外行人有時候反而能夠旁觀者清。我能理解您可能認爲我在“狡辯”,那麽我們可以拿“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作一個例子。皇帝赤身露體,自己卻渾然不覺,諸位王公大臣有的是不敢說,有的則是在官場混久了,自己也和皇帝一樣戴著有色的眼鏡看東西。反而是天真無邪的小孩,沒有任何保留地把真相大聲說出來。我覺得您總用一種“你是外行”的語氣來和我辯論,我也能理解,但是有些全局觀的東西往往是“外行人”一眼就能看透。我們學音樂的人也有這個毛病,因此西方有句話説:“最好的音樂家就是‘業餘音樂家’”。當然,這話絕不是永遠正確,但有時候的確如此。

上一篇回應文,我少打了一個“為”字,現在已經更正過來了,更正文是這樣的:

先聲名,为(為、爲)這個字,在我看來,作爲簡化字不是大問題,因爲它是象形的省略,……爲字除了先前列舉的(为、為、爲)三種寫法外,還有如同孔壁古文的“兩隻爪子”寫法,以及介於爲和为之間的寫法。因此到此爲止我們已經有五種“爲”的寫法了。

您的觀點我依然不能同意:

关于字,您所说的孔壁古文的兩隻爪子寫法和《康熙字典》里的古文第一种写法其实是一个字,是篆书隶定后的结果。我举这个字的隶定情况,是为了方便您理解回转之形隶定后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您要按古人的思维,理解隶定规律,您才能理解是字形那个是简,那个是繁。

我的開欄原文提到: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的確,用刀刻字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化圓為方就是爲了讓書寫更容易,但我不認爲它是結構上的簡化,光看孔壁古文的兩隻爪子和康熙字典的宋體字“兩隻爪子”就知道,化圓為方讓這個字好刻,但是這是筆法的改變,而不是結構的簡化,就像楷書帶了彎和鈎比方方扁扁的隸書好寫一樣只是筆法的改變,而非結構的簡化一樣。結構上,或說視覺上,我個人不覺得這個筆劃繁瑣的宋體字比古文彎曲的兩個爪子簡單。(讀者請注意紅圈内的字)

對我來説,刻字的辛苦,化圓為方已經解決了。我們不應該忽視這兩種寫法表達的其實是同一個結構,數學裏有一種拓卜學好像講的就是這個概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和衛簡化成“卫”這種結構上的大變動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如果說化圓為方非得算作結構上和視覺上的簡化,那麽我們不妨說,楷書是行書的簡化,英文印刷體是英文書寫體的簡化。我一個外行人必須說:這樣說沒道理。

也,为是工作,劳作的意思。最古则是单指某个能驯服大象的人,是一个古代祖先。所以是一个猴的形状,突出其爪,只是后来其本意也是丢失了,字形中的母猴也只剩下爪了。同样的商人的先祖的原始形是一个母猴,写成夔,突出其有一个短尾巴。《说文》的大意应该还是有根据,的假借,也就是说其字形的本意是一直流传的的,字形的改变后,把象误为。而为另外的简省是简掉,到最后只剩下了两个爪。其实是一个字的两个变化,重点在上。这里我把《说文》断句,您可能更好理解: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謝謝您以上的解説。古文的斷句讓人頭疼,假借也讓人頭疼。這也是我另一篇文章講到同音字合併造成簡化字轉成傳統漢字出錯讓人讀了頭疼的道理一樣。這是現代版的“假借”。

另外说一下,为字的字形还不算太简化,但相对第一个古文还是笔画少。唐以后的行书都是写成现在的字形。我并没有躲闪,我说过了,您是无视整个文字发展历史而仅以秦短短的十几年替代。这是不正确的。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特別聲明我對行書和草書的定性。雖然您也許覺得是“外行”,但是天下再大,大不過一個“理”字我們還是可以就事論事的談談。這是開欄原文的摘選: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我的開欄文標題是“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爲什麽要這樣定位?因爲行書和草書是一種速寫,雖然很有藝術價值,但閲讀不易,屬於“速寫”,和有些筆劃簡省的俗體字一樣,有它特定的用途,但不是正式場合使用的文字。我想,武松在景陽崗看到的榜文,絕不會是龍飛鳳舞的草書,而肯定是筆畫清楚,結構完整的楷書吧!

開欄文中另外有這樣的論述: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我的確考慮過各種長短綫的觀點,然而我並沒有把速寫的行草包括進去,我的理由前面已經講過了。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共和國的憲法是用狂草寫的,恐怕大家連法律條文是什麽都可以自由發揮了。

由此可見,我對長短綫的趨勢看法和您大概相反。這個也可以從甲骨文-楷書對照表看出來。做這種分析不需要對甲骨文到楷書的一連串變化有所深究。這就好像賽跑一樣,就算途中我多次超過你,但如果你先到達終點綫,你就是冠軍。我們不用分析賽跑途中的拉鋸。

從甲骨文表可以看到,很顯然有的字楷書比甲骨文複雜,有的字甲骨文比楷書複雜。複雜指的是視覺上的結構,而不是要不要用刀刻這種技術性問題。退一萬步說,至少是一個繁化與簡化的雙向道,而決不是“漢字簡化是趨勢”可以一言道盡的。

最後關於“俗體字”我再貼一個圖。這個圖裏面有古文的“禮”字,古文的“平”字,以及“愛”的異體字。

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叫它們為“異體字”。康熙字典裏面的異體字多不勝數。而他們爲什麽沒有取代大家常見的這些繁體字呢?這裡面當然也有歷代政府的力量,而另外,同樣的字若有多種寫法,他們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邏輯性、以及與其它字關聯的合理性邏輯性是會有高下之分的。而根據物競天擇的文化力量他們被棄而不用,成爲只有字典裏才看得到的“怪”字。這就是我所謂的“次品”。並非他們不是中國字,而是從官方到民間佔較多數的人認爲這些寫法不是最好的選擇。而這些官方或民間的力量保持了漢字從漢代到民國的穩定性。這裡頭的官方絕非“漢字必須簡化”的一項考慮,而是包括了小如合理性,關聯性,大如文以載道,文化傳承等考慮。而民間的“看不見的手”也是一樣由有智慧的知識分子在主導。您可以把它們貶為“士大夫特權階級”,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對中國文化是有功底的。這和六十年代以簡省筆劃為目的,而犧牲“筆畫書聿劃”之間的合理關聯性的“大躍進式”文字政策是不一樣的。如果今天我們單純就筆劃多少來判定一個字是否應當成爲規範字,那麽筆劃少的異體字在康熙字典裏多如牛毛,有很多根本就是莫名其妙,是不是都應該採用?

汉字在演变的时候有很多是汉字本身发展的结果。举一个您甲骨文表中的字,其实甲骨文只有上半部分,您表中三个甲骨文以中间的为最早,最上面的那个最晚,这本身就是简化。隶定后加了,其实和字加差不多。但是其基本的字形并沒有变,注意我多次说基本字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还是请您复习一下六书。表中的字如等字您也仔细看一下。看看其简化和演变规律。比如凤字,隶定是只剩下了其中的鸟形,外面的,是后加的是声符。原始字形里还有比如口、礼拜的人等,全部省略了。

您的這段話舉出了甲骨文曾有一些字有簡化的痕跡,但並未舉出甲骨文有些字遠比楷書簡單。同時,對我來説這是短綫,就和秦國的大篆變成小篆一樣,遠不如用起跑點(甲骨文)和終點(傳統楷書)看問題來的寬廣如果您單要談基本字形,非要說“云”變成“雲”不算繁化,那麽您說的是圖畫變成符號的抽象化化,不是漢字的簡化。更何況,今天有許多簡化字如“离”、“亲”只是抛棄偏旁,而沒有簡化部件,我們是不是也不該叫它們為“簡化字”?而且圖畫變成符號一樣也是雙向道,無論是“乘”、“承”還是“呈”,“阜”還是“耳”,“白”還是“才”,“玉”還是“封”,我看到的是複雜化。而且我明白爲什麽有些漢字會變得複雜。當圖畫變成符號時,很多本來各有特色的圖畫會變得相似,這時候爲了杜絕混淆,有的字就必須添加東西,不管它是偏旁還是個別的筆劃,讓他們之間有特徵可以區別。而特徵多了,有時成爲累贅,就會被刪減,例如“雷“字就被刪去兩個田。但是由於文明不斷的發展,文字所需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多,因此繁化與分化不斷的發生。而另一方面由於各種原因,比如複合詞的增加以及時代的變遷導致一些字不再有用,他們就被打入了康熙字典的冷宮,平常人再也不用了。您不能單從一個字的部件來看出簡化的趨勢,何況但就篆隷楷而言(這是本篇的主旨)以《千字文》為例,您會看到大部分的簡化都只是連筆型的,好似今天的草字頭從四劃變成三劃。絕非“幾”變成“几”、“豐”變成“丰”、“龍”變成“龙”這種大手筆。這類大手筆只在求速寫而不顧結構的簡化字或者草書才看得到。

关于同音合并,我也是说了很多次了,同音合并的简化方案是被否定了的,简化字里的同音合并的字都是有约定俗成的先例,很多其简化字形的本意已经丢失成为其单一的俗写体

您說的不精確。被否定的是二簡字,其中有非常多並非同音字合併的簡化,而一簡字裏面也有許多同音合併。如果真是廣泛的“約定俗成”,那麽今天傳統漢字使用者就不會“看中華書局版不頭疼,看網友亂轉繁體字頭疼”了。何況二簡字裏的“旦”、“亍”、和一簡字裏吃虧的“亏”一樣“約定俗成”雖然不全是同音字合併,但道理是一樣的,爲什麽捨棄?可見“約定俗成”是一個非常不精確的理由。


-----------------------------7d935e320288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_IMG"; filenam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本文於 修改第 1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563
谁有资格“为繁体呐喊助威”
    回應給: 逍遙昱昕(xiaoyaoyuxin) 推薦1


冥想深空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就因为被称是“口水攻击”,逍遙昱昕展开了猛烈的极尽刻薄之能事的攻击,好好让我领教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口水攻击”,我承认与现在的刻薄相比,逍遙昱昕先前的那个“口水攻击”只能算是寒暄。

仅就攻击来说我可以无视,而且很不愿扰乱楼主的议题及气氛,但是透过连篇的刻薄语言,逍遙昱昕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话题,就是谁有资格“为繁体呐喊助威”。以往所知道的反对繁体的论点都是从底端的攻击,就是说“繁体无用”“大家用简体一直都好好的,根本没必要用繁体”,而逍遙昱昕是占据制高点的攻击,就是说“就凭你的水平也来支持繁体”“好好回去补补课,不要拉低了支繁派的平均水平”;这种攻击的本身很荒唐,然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种相对新的论调。

支持繁体需要读几车的古书才有资格?繁体是给专家用的还是给大众用的?“支繁派”应该是什么“平均水平”?我倒宁愿“平均水平”是开出租的水平也不愿是大师、国宝、珍惜动物的水平,那真离灭绝不远了,越南会读自己史书的人都是国宝,他们“支繁派”的平均水平比我们高。

作为所有赳赳“斗士”的最热衷一手,逍遙昱昕亮出其“必杀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抓住我说的“现在市面上所出版的古文书籍没有不是简体的”不放,这也是其人把自己逼进牛角尖的逻辑起点。

常看到一些全称判断,例如“甲A全是假A”、“女博士生都是灭绝师太”、“中医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这些都只是表达说话者对某种现象之严重程度的观感,而且是以个人身份在非严谨场合说的,听者如果大脑正常的话都是会其意而已,谁会把这些看成国家统计局报告一样的精确?我写这句话时完全斟酌过要向一个正常人传达什么,也很清楚使用夸张手法的限度,更何况我补充了好多作为这句话的后续:不否定有影印版的古籍、不否定有大量铅字时代的整理版古籍,只是对于是否有电子排版的整理版古籍无法确定,即使对这一不确定点也持虚心求证的态度,愿意随时改变看法,这些你为什么不提?

还有关键一点,我是谨守“对事不对人”原则的,自以为对“简体古籍充斥”表示不满不会侮辱到任何一个网友的尊严,完全没想到要与人掐。

如果看帖完整的话应该清楚我关注的正是大量不严谨的简体古籍充斥的现状,这也在逍遙昱昕的发言中基本证实(虽然是以很不屑的方式带过),你不屑于提那些书,对那些视若无物,那是你的侧重点,无可非议,我提到那些书为什么就成了“完全没有事实作为支撑”?是不是非要把那些“垃圾出版社”的书一样买上一本来才叫“有事实作为支撑”?

还是那句话,视角不同,接触面不同,你无视的东西别人可能看着眼晕,各自以各自的所见所知互相补足,如能以一句“没有不是简体的”抛砖引玉,逐步完善对事情的完整拼图,这本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若干年前在某个古生物迷的论坛上看过一个著名的帖子《我们是否处在一个乏味的时代》,开帖的人很悲观地认为很多著名的物种都灭绝了,当今是一个最乏味的时代,此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种热烈不是互相掐成一团,而是在起码的谦虚和礼貌的气氛下,众网友纷纷用自己的知识说话,不乏大量精彩发言,在观“战”者看来,对结论的支持与反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该帖成为知识的盛大飨宴。

然而有一类人将网上的发言完全看作掐架,与人斗其乐无穷,每一点滴的知识都用作砸人的利器以及避免被砸的坚甲,每句话都看作出招,出招没有应招就称什么“东绕西绕,却不能直面反驳”,我把网上发言看作是有用信息的交流,口水的东西尽量忽视,有价值的东西直接接受,这却成了“东绕西绕”?而且觉得默默接受别人有用的信息不太厚道,表示一下感谢,在逍遙昱昕看来“看到我给你的基本丛书就高兴成那样,我只得苦笑”,别人说道谢的话正好成了你挖苦的好靶子?不要说文人,就算是“斗士”也不应该是这风范吧?

除去侧重角度之别,要说真正的不同见解,大概也就是对于“普及讀本,為了方便普通人了解、接觸而出版的,用簡體字合情合理”这句话不认同,我分几点进行了认真说明,对于我写的这几点,逍遙昱昕有半点回应吗?到底是谁“东绕西绕,却不能直面反驳”?你“不直面反驳”我也并不因此就精神胜利,因为这是关于“小篆和隶书”的帖子,过于离题的话题对方不去接也是应该的;见解性的东西原本就是点到为止,求同存异,爱理解不理解。

学海无涯,信息爆炸,我们有了便利寻求我们感兴趣的很多知识,但人生有限,我们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在涉猎的所有领域(尤其是非主业)一定要达到“被人看得起”的造诣不可,达不到专家程度也没什么可耻的。网上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很多高人,例如军事、古生物、动漫、编程等等,很多知识性的领域遇到的网友都会很谦和,如果知道的比别人多而且舍得分享的话可以娓娓道来嬴得喝彩,知识不如人则可以平心接受别人的知识奉献;本来《天下縱橫談》就是个充满理性和秩序的讨论区,CXZ18的这个帖子更是个谈文的帖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一种本来是怡情养性的学问在某类人看来是用来砸人和被人砸的?什么学问会使人读书越多脾气越大、修养越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475
對不起,鄙人犯了隨意的錯誤,特向樓主道歉!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oldoak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抱歉,鄙人犯了隨意的錯誤,特向樓主道歉!對不起!

        翻看了既往的討論,見到無言網友于一月二十五日的發言,見附圖:https://city.udn.com/3011/3215675?cate_no=0&pno=2&tpno=&f_ORDER_BY=#reply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016
不敢
    回應給: 樂透彩秘笈(ABIAN748DPP2)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其实秦汉以前文字掌握的人范围极小,所以《诗经》实际上是以传唱保存下来的。汉唐以后文字也还是俗雅区别很大,甚至语音也是如此。这个应该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古音流传很多都在民间。大陆的语言还是非常复杂。

我倒是读过《尔雅》《方言》《广韵》,但《尔雅》还好,越往后越复杂,其实实在没有读进去多少。说后生可畏实在不敢。

2000年的时候江苏古籍出版社出了一本《广雅疏证》,算是善本,错误很少。可以读读。不过我自己还没有认真读过,实在疏懒的罪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0886
其实无言故意忽略的四声
    回應給: oldoak(江苏省)(oldoak)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一字多形和一字多音是汉字的特点。一字多音就是用来传唱是区别字义的。所以很多字合并以后,字形虽然相同,但语音声调却不同,这些字在组词是就表现出来了。这个不是简体字特有的,是古代就有了的,繁简一样。基于这种普遍的情况,又何有“繁体字”更精准一说?

如果要精准,那么非得要一个字义创出一个字形不可。所以我问他这个问题。

无言的其他问题实在没有回答的必要。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0725
请您仔细观察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关于“为”字,您所说的孔壁古文的“兩隻爪子”寫法和《康熙字典》里的古文第一种写法其实是一个字,是篆书隶定后的结果。我举这个字的隶定情况,是为了方便您理解“回转之形”隶定后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您要按古人的思维,理解隶定规律,您才能理解是字形那个是简,那个是繁。您还要理解这些字在雕刻印,启蒙教育汉字笔画规范时的难度,这些字是要简化到一笔一划来教小孩子的。设身处地为古人想想。

为“作”也,为是工作,劳作的意思。最古则是单指“某个能驯服大象的人”,是一个古代祖先。所以是一个猴的形状,突出其爪,只是后来其本意也是“丢失”了,字形中的母猴也只剩下爪了。同样的商人的先祖“契”的原始形是一个母猴,写成夔,突出其有一个短尾巴。《说文》的大意应该还是有根据,“禽”是“擒”的假借,也就是说其字形的本意是一直流传的的,字形的改变后,把象误为“猴”。而为另外的简省是简掉“象”,到最后只剩下了两个爪。其实是一个字的两个变化,重点在“爪”上。这里我把《说文》断句,您可能更好理解:“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另外说一下,为字的字形还不算太简化,但相对第一个古文还是笔画少。唐以后的行书都是写成现在的字形。我并没有躲闪,我说过了,您是“无视整个文字发展历史”而仅以秦短短的十几年替代。这是不正确的。

汉字在演变的时候有很多是汉字本身发展的结果。举一个您甲骨文表中的“宾”字,其实甲骨文只有上半部分,您表中三个甲骨文以中间的为最早,最上面的那个最晚,这本身就是简化。隶定后加了“贝”,其实和“云”字加“雨”差不多。但是其基本的字形并沒有变,注意我多次说“基本字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还是请您复习一下“六书”。表中的字如“楚”等字您也仔细看一下。看看其简化和演变规律。比如凤字,隶定是只剩下了其中的鸟形,外面的“凡”,是后加的是声符。原始字形里还有比如口、礼拜的人等,全部省略了。

关于“同音合并”,我也是说了很多次了,同音合并的简化方案是被否定了的,简化字里的同音合并的字都是有“约定俗成”的先例,很多其简化字形的本意已经丢失成为其单一的“俗写体”。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0594
先說“爲”這個細節問題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3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元君
riquelme
黑雨

謝謝您提供有關顧顧和聖的資料。您說的“顧”從前右邊是鳥字,恐怕是指“𪄮”字吧?關於這兩個字,我也有我的話要說,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談談您的一些舊論點。

這一整篇回應文,都是從以下您這句無中生有的話開始的:

就像为字,你到康熙字典上面去查,看有没有你所说的“两头象”隶定后的字形,然后还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字形,这两个字隶定的时候根据的是当时“为”字不同的写法,然后再去查甲骨文的“为”是怎么写的。那么你就了解那个更加简便。顺便看看行书和草书的“为”字是怎么写的。

我的原文是:

“為”字,楷書比古文繁雜。手牽著大象的象形似乎變成了兩隻手

這裡的“古文”,指的是樂透彩秘籍先生所貼出的“孔壁古文”,請注意。

我什麽時候說過“爲”字是兩頭象?您真的讀了我的回應文嗎?我很懷疑,我值得費這麽大精力替您編教材嗎?

您的每一個論點,我都得用證據説服您,這是很累的事情,希望您下次自己把出處列舉,就用不着讓我爲了一個篆隷楷的“爲”字是不是比孔壁古文裏的“爲”更繁複,這麽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還要給您編寫教材了。下圖左邊第三個字就是孔壁古文的“兩爪”“爲”字:

先聲名,为(為、爲)這個字,在我看來,作爲簡化字不是大問題,因爲它是象形的省略,而不是爭議性較多的假借,聲符也表意的形聲字被省略為單純表音,或同音字合併之類的問題。不過,既然是知識交流,我也查了查資料。

先說您也看過的康熙字典:


爲字除了先前列舉的(为、為、爲)三種寫法外,還有如同孔壁古文的“兩隻爪子”寫法,以及介於爲和为之間的寫法。因此到此爲止我們已經有五種“爲”的寫法了。
《康熙字典》引《說文》的解釋是“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這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可以實言相告,我的文言文很差,在這裡請各位高手幫忙翻譯以下。不過大概是和母猴與爪子有關。

但是,請注意,下面兩個結構較簡單的寫法,被康熙字典標為“古文”,也就是說,從康熙字典的編寫者角度來説,“為”字是“今字”,查康熙字典,所看到的“古文”,比康熙字典列舉的“今文”結構來得簡單。

再説李敖的説法(摘自《獨白下的傳統》:
“現在我們寫“爲者常成”的“爲”字,古字中…左邊的象形是手,右邊的象形是象,“為”字的原始意思就是“用手牽象”。牽象幹什麽?打仗、做工,都是最起碼的。中國人在用牛用馬以前,早就用到了象。象不是外國貨,最早在黃河流域,就有這種龐然大物…”

另外,中國華人教育網也有相同的解釋:中国华文教育网-“为”

這個圖例不但説明了“爲”字的“手牽象”寫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來,甲骨文不比金文繁複,在我看來甲骨文比金文簡單,而篆文看起來比甲骨文和金文都複雜。至少,他們是各有各的繁複,絕對無法給人逐漸簡化的印象。

跟您談話很累,因爲您不聼別人說,只管自言自語,害得我還得替您查資料。
孔壁古文的“爲”用的是“兩隻爪子”。比現在不管是“用手牽象”還是“母猴也”的“爲”字就是簡單。這雖然是一個細節問題。但是我們當時應該就事論事,“手牽象”就是比“兩隻爪子”寫起來繁複。如果您對這個論證都視而不見,以下的我們還怎麽談?您也不用躲閃。現把這句話回答了再説。

請不要動不動就拿出甲骨文來唬人。這就是甲骨文,真想您想象的比楷書複雜嗎?


(對於“顧”和所謂的“聖”的簡化字“圣”我可以為您花時間,但先等您真正讀了我寫的是什麽,我們不妨再論。)



本文於 修改第 1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0549
對不起,打岔一下
    回應給: oldoak(江苏省)(oldoak)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就拿樓主當初為強調同音字合倂的麻煩,所舉的“下麵條”與“下面”的故事,卻是不恰當的。

對不起,打岔一下。這個例子不是我擧的。

特此聲明。

謝謝oldoak網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0519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