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596|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知識、學問、智慧、格調、心胸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yichun
黑雨

看到您給逍遙昱盺的回應文,文中卻過半是針對我的回應。我不能不再説幾句。
首先,我想知道您對我們這些討論的性質,到底有沒有充分的認識。如果您把它當作一場辯論會,那麽“贏”就是您的首要目的。如果您是以官員應付記者會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討論,那麽“顧左右而言他”、“轉移焦點”都是正當的戰術。但是,如果我們的討論是以對真理的追求為目的(就算最後發現沒有什麽真理),那麽我願意繼續和您討論。下面,請讓我解釋說前面這段話的原因。

首先,您的不吝賜教,替我將說文“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斷句為“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再看就豁然明白,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假借字在古文中的使用範例,以及假借字容易使讀者產生誤會的例子。比如説,在您沒有斷句之前,我對文中的“禽擒”不分,“象像”不分,“爪抓”不分就很容易產生誤解。這種討論,,令我從中獲益匪淺。這是我很樂意與您再次交流的原因。

然而,我先前對您是否認真讀過我的回應文產生的懷疑,似乎又得到證實。請您看這個例子:

您文中說:

“首先偏旁的出现,形声字的出现。出现的新文字往往可以有“旧文字”组成。所以在演变的时候,很多字原来没有“声符”,没有“形符”,后来也加上了声符和形符,也就是CXZ18所说的“繁化”现象。其实这不是繁化,而是为了更好的识别和唱读,呵呵“秀才认字认半边”也能够八九不离十。”

針對您所說的“其实这不是繁化,而是为了更好的识别和唱读”,我做了以下的反駁:

“這就是繁化。爲了更好的識別和唱讀,把囯還原成國,过還原成過,赵還原成趙,仅還原成僅,顾還原成顧,何如?老大媽從此可以有邊讀邊了。既然反正這不是繁化。”

爲什麽要擧“囯還原成國,过還原成過,赵還原成趙,仅還原成僅,顾還原成顧”這些例子?

第一,您既然不承認“很多字後來也加上了聲符和形符不算繁化”,我爲了指出您的邏輯的荒謬性,借用您的邏輯指出:如果加了聲符和形符不算繁化,那麽“國、過、趙、僅、顧”以及我現在還可以順手拈來的“盤、漢、難、雞、嚴”都可以不算“繁體字”了。請注意,這是利用了您的邏輯,不是我的邏輯。

第二,這些字本來都有聲符可供“老大媽”有邊讀邊,也許聲符並不完全準確,但是幫助記憶的功能是有的。這些字轉成“国、过、赵、仅、顾、盘、汉、难、鸡、严”之後,聲符沒有了,筆劃固然簡省,發音卻要死記硬背。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代價。不過現在我希望您先別急著回應,因爲這不是我這篇回應文要說的。
我要說的是,您在下一篇給逍遙昱昕的回應文中,摘要了我的話

汉字基本字形的简化并没有改变这些偏旁部首的“形声”作用。所以CXZ18所提到的“爲了更好的識別和唱讀,把囯還原成國,过還原成過,赵還原成趙,仅還原成僅,顾還原成顧,何如?”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些基本字形从出现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简化”和“合并”。又哪里会影响了其识别和读写呢?基本字形的简化又哪里会影响新的文字出现呢?要是如他所说,岂不是已经影响了两千年了呢?不过汉字也有选择过程,由于新的需要,新的汉字出现了比如“蝙蝠”,那么蝙蝠是不是就“繁化”了呢?不是这样的。但随着部首的简化合并也有文字消失了。这是文字发展的常态。

您把我利用您的邏輯指出您的立論荒謬的例子“囯還原成國,过還原成過,赵還原成趙,仅還原成僅,顾還原成顧”搖身一變,變成了“我的意見”來反駁,不但與這個例子的原意驢脣不對馬嘴,而且完全沒有回應我的問題。接下去您的自說自話,恕我不再贅述。

如果您真是來交流學問的話,對我的問題不應視而不見。還請您不要像官員開記者會一樣“顧左右而言它”

問題1:您說的“秦始皇對文字的貢獻不是簡化而是規範”,我認爲正合本欄主旨。因爲本欄開頭便推薦YST市長的好文,列舉我所讚嘆的理論,而後對其中一小段無損市長理論的文字提出不同見解。以下是市長文中我不同意的部分: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反對市長以“秦始皇創造了簡體字”作爲秦始皇對文字的貢獻,您認爲“秦始皇對文字的貢獻不是簡化。我說“正合本欄主旨”,您是視而不見嗎?

問題2:您說“总的来说是由复杂的图形逐渐简化成为符号”,我說“總的來說是由圖形逐漸抽象化成爲符號不見得是簡化,有一樣多變複雜的例子”,我是根據到目前爲止我貼的所有的圖例,而說“不見得是簡化,有一樣多的變複雜的例子”這樣的公允之言。您爲什麽只看簡化的例子,這不是偏頗是什麽?

問題3、4、5:我對您的回應包括:

“化圓為方就是爲了讓書寫更容易,但我不認爲它是結構上的簡化,光看孔壁古文的兩隻爪子和康熙字典的宋體字“兩隻爪子”就知道,化圓為方讓這個字好刻,但是這是筆法的改變,而不是結構的簡化,就像楷書帶了彎和鈎比方方扁扁的隸書好寫一樣只是筆法的改變,而非結構的簡化一樣。結構上,或說視覺上,我個人不覺得這個筆劃繁瑣的宋體字比古文彎曲的兩個爪子簡單。”

還有:

“對我來説,刻字的辛苦,化圓為方已經解決了。我們不應該忽視這兩種寫法表達的其實是同一個結構,數學裏有一種拓卜學好像講的就是這個概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和衛簡化成“卫”這種結構上的大變動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如果說化圓為方非得算作結構上和視覺上的簡化,那麽我們不妨說,楷書是行書的簡化,英文印刷體是英文書寫體的簡化。我一個外行人必須說:這樣說沒道理。”

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您有沒有想過爲什麽您説服不了我?您有沒有去試著説服我,好讓我們同時受益,得到研究學問的快樂?您用一句“而用简单的“CXZ18用表面视觉感受”来看待繁简两种字体”就打發了?不但我沒有從和您交流之中得益,而且您的這句斷章取義得來的結論近於誹謗。你不敢碰我的論證,因此您的各篇回應文中不斷地,避重就輕地以我是“表面的、膚淺的、愚蠢的、外行的、西方的”等等來打發我。我要的是您把我説服,從此我不再妄言,自動讓這個欄目沉底。您能試試看嗎?

問題6:針對您說“汉字的运用在电脑上的问题已经解决,现代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字使用时“阅读”功能和象我们这样仅用文字就可以交流的情况的加强。二简字已经不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文字的简化已经不可逆转,原来繁体字使用时的混乱情况也将被终止。”我的回應是“同樣的理由完全可以用在一簡字上。不過,木已成舟是吧!”以及“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您還沒有回答,如果不考慮“木已成舟”,那麽一簡字和二簡字在電腦時代都不是必要存在的呢(這也是用您的話)?

問題7,請問您是來爭勝的呢,還是來交換意見的呢?

您顯然是很有知識的人。然而知識不見得是學問,學問也不見得是智慧。有知識的人不見得有格調。有學問的人也不見得有心胸。我看到了您的知識,而對您的學問、智慧、格調、心胸我依然在觀察。和而不同有和而不同的方法,您認爲筆劃多的直綫比筆劃少的曲綫簡化,而我認爲筆劃多的直綫比筆劃少的曲綫好寫而非簡化。這是和而不同。我在這兒費功夫思考,給您找資料,您卻“CXZ18沒有看見全局”一句話打發,這不是討論學問的方法。在此提醒您“皇帝的新衣”這個比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3834
你们纠结这些鸡毛小事累不累
推薦0


tt00223366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日本都全面封锁掉鱼岛了,你们却还在纠结繁体简化字的问题,累不累啊,文字的本身意义不是就在于记录和沟通么?

要说道规范,英语还分美式和英式呢,单词也没有OK这个~现在不还是满世界OK OK的~,纠结这些?和老八股有什么区别?!文字也是秦之后才统一的,要正宗去写甲骨文岂不是更好.

我不希望在一个这样的论坛里,每天看到的是如此无聊的争端,就好象看台湾某个文章举例不同用的词,举个例子说"大陆人叫厕所叫卫生间"一样的无聊.难道一个个非要关注这些到"回有四种写法"的境地才开心?

中国人没什么别的不好,说不好有2~空话太多和窝里斗.不然,咱中华民族能沦落到日本越南等小国家都感挑衅的如斯地步?!这个可就不是"大陆政府"或者"台湾当局"的责任,而是全体人华夏民族该想的问题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2740
《说文》里的部首
    回應給: 逍遙昱昕(xiaoyaoyuxin)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说文》是汉时的作品。其完成的时候,对于部首还没有十分清晰的区分。汉字形声部分的分化并没有“完善”。到了《字汇》,就已经和《说文》时期不同,已经可以完成释义与检索了。

但是要想说明汉以后的汉字演变,作为汉字组成的基本字形,两相比较才能明白汉字演变的过程。汉字基本字形的简化并没有改变这些偏旁部首的“形声”作用。所以CXZ18所提到的“爲了更好的識別和唱讀,把囯還原成國,过還原成過,赵還原成趙,仅還原成僅,顾還原成顧,何如?”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些基本字形从出现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简化”和“合并”。又哪里会影响了其识别和读写呢?基本字形的简化又哪里会影响新的文字出现呢?要是如他所说,岂不是已经影响了两千年了呢?

不过汉字也有选择过程,由于新的需要,新的汉字出现了比如“蝙蝠”,那么蝙蝠是不是就“繁化”了呢?不是这样的。但随着部首的简化合并也有文字消失了。这是文字发展的常态。

CXZ18因为没有通盘考察整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所以不明白汉字的演变简化规律,也没有认识到繁体字本身的种种不合理的地方,没有考察繁体字本身的应用。而用简单的“表面视觉感受”来看待繁简两种字体。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2320
正是本欄主旨。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这里说一下秦始皇对文字的贡献不是“简化”而是“规范”。

正合本欄主旨。

总的来说是由复杂的图形逐渐简化成为符号。

只同意一半:

總的來說是由圖形逐漸抽象化成爲符號不見得是簡化,有一樣多變複雜的例子。

与此同时行书草书的出现,实际出现了大量的“俗体字”。

這些屬於速寫體或簡寫體,和楷書並存而多半沒有取代原先結構完整的字。

很多字原来没有“声符”,没有“形符”,后来也加上了声符和形符,也就是CXZ18所说的繁化现象。其实这不是繁化,而是为了更好的识别和唱读

這就是繁化。爲了更好的識別和唱讀,把囯還原成國,过還原成過,赵還原成趙,仅還原成僅,顾還原成顧,何如?老大媽從此可以有邊讀邊了。既然反正這不是繁化。

汉字的运用在电脑上的问题已经解决,现代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字使用时“阅读”功能和象我们这样仅用文字就可以交流的情况的加强。二简字已经不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文字的简化已经不可逆转,原来繁体字使用时的混乱情况也将被终止。

同樣的理由完全可以用在一簡字上。不過,木已成舟是吧!本欄早說過:

“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

您的學問是有的,但是您的量身定做式語言也是大大地有的。

您說了半天,終於和本欄主旨差不太遠了。

不過,和您說點見解上的根本不同處:

您對俗體字的看法我不能同意。一個字就算有十種寫法,裏面也有優劣之分。康熙字典裏面怪字多的是,被淘汰自有其理。當然,有時候也是偶然。

您對行草的理解我更不能同意。行草以速寫為目的而犧牲結構,和楷書不但並存而且用途不一樣。我無法把它們拿來作爲楷書也可以犧牲結構的理由。

是的,只要把不合理的簡化字都說成“假借”和“草書”,就都合理了。我不同意,我不贊成規範漢字裏有太多新的假借字。

從前學歷史學過。埃及文字的滅亡就是從假借開始的。課本上用英文比喻說將Believe寫成“蜜蜂”加“樹葉”(Bee-Leaf)就是埃及文字變成表音文字的開端。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2006
关于部首
推薦0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基本认可兄台的看法,不过关于“部首”,拿《说文》和《字汇》相比,恐怕有些不妥。因为《说文》的部首,是用来“解字”的,相当于对汉字进行解剖,而得出的基本部分;而《字汇》之类的部首,则属于“检索”,它用来归纳字之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字,虽然和《说文》中仍有联系,在内里已有本质的区别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937
我不得不重复汉字的简化与汉字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为了避免无谓的争吵,我列举一些汉字简化的基本现象。

其一、早期的汉字基本上都是“象形字”。但是这种“图形”书写非常复杂,而且由于其象形,多一画,或者少一画基本与辨认关系不大,也十分不规范。所以后来这些“图形”就开始符号化。比如“车”“鱼”“象”“矢”等等。这种简化在早期非常普遍。

其二、稍后出现了很多“复体字”这也是“象形字”的遗留,同时“会意字”也多了起来。这个时侯也出现了“偏旁”这一概念。有些字常堆砌想象相同的符号和偏旁。这些重复的部分,后来也被逐渐删除。比如“韦”“庸”“霍”等等。重复的偏旁比如“服”“家”“曾”“渔”“败”等等。

其三、尽管如此,汉字还是太复杂,所以也有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以取代原字的现象。比如“旗”“旅”“召”等等。

汉字的发展,总的来说是由复杂的图形逐渐简化成为符号。汉代以后,字形基本定性,但简化依然在进行,主要是简化复杂的“偏旁部首”,比如“酬”“牺”等等。也有用简单的“形声字”代替复杂的“会意字”。比如“鲜”“粗”。截取字体的一部分代替本字也在进行,比如“声”“乡”“飞”等等。以上都是楷书化以后的简化。与此同时行书草书的出现,实际出现了大量的“俗体字”。

从汉字简化的同时,汉字的规范化也在进行。首先偏旁的出现,形声字的出现。出现的新文字往往可以有“旧文字”组成。所以在演变的时候,很多字原来没有“声符”,没有“形符”,后来也加上了声符和形符,也就是CXZ18所说的“繁化”现象。其实这不是繁化,而是为了更好的识别和唱读,呵呵“秀才认字认半边”也能够八九不离十。但是其“基本字形”也就是大多数偏旁部首都在简化合并。《说文》里收了有九千多字,五百多个偏旁部首。到了明代《字汇》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两百多个偏旁部首。繁体字也有许多问题存在。

比如“人”旁和“女”旁、“土”旁和“阜”旁、“心”旁和“言”旁,“衣”旁和“巾”旁、“羽”和“飞”,他们之间往往都是通用的,多得数不胜数,读书的时候老师曾归纳了十种,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字不仅存在在官方字体,异体字、俗体字多半也产生在其中。只是俗体字其使用的原则基本上是以简为主,后来的“简化方案”服从了这一规律予以了简化与合并。至于近代的汉字简化运动和简化方案的出炉,我已经说了很多了,不想重复,那些史实网上随处可见。

另外二简字并不是没有其道理,部分字本身就在民间使用。但是汉字的运用在电脑上的问题已经解决,现代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字使用时“阅读”功能和象我们这样仅用文字就可以交流的情况的加强。二简字已经不再有其推广的紧迫性,短短的时间推行两次简化不仅不能得到其便利,反而会消耗极大的社会成本。只是文字的简化与成熟是不可逆转的,原来繁体字使用时的混乱情况也将被终止,现在要做的是规范。

这里说一下秦始皇对文字的贡献不是“简化”而是“规范”。第一,它规定了偏旁部首的形体,注意不是简化,而是统一,削掉了六国其他国家的异形偏旁写法。其二,它固定了每个偏旁部首的位置,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先秦古字的偏旁是可以上下左右随意变动的。第三,每个字采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这强行湮没了许多已经简化的字形。第四,规定了每个字的书写笔数。这实际上导致了笔画的规范与简化。为隶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925
呵呵
推薦2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XZ18
riquelme

呵呵,要是如此,自可以去寻影印本,岂不方便?

整理本自然有整理的规则,其不同于影印本者,其一便是有“去伪存真”的尝试。定文未必绝对正确,但总试图能找寻出原貌,哪里有将抄本一字不动地整理出来的校排本,那还是“整理本”么?

拿影印本的要求去衡量排印本,岂非风马牛?

再者,以《石头记》为例,现存抄本,各不相同,其间出入甚大。除甲戌本文字明显优于他本外,各本的各有所长,而又有所短。偏偏甲戌仅存十六回。这样,“整理”的通例,自是互校各本,在差异处择善者而定之。更进一步者,则在此之外加入校记,更便通检及了解。
另外指出您的一个小瑕疵,《石头记》第六回,“强拉”的出现,乃是迟至程本才出现,程乙本哦,连程甲都不是,凡了解《红楼梦》版本者,对于脂本与程本、程甲与程乙之间的差别,应该都清楚。您这个例子举的,有些不妥了。除了程乙的整理本,谁会在整理中采用此词?

这个例子,倒更说明整理的重要,否则,读者随便拿到一本,却是草率之作,岂不悲哉?而避免之途,正是在整理中要努力择取优秀版本,汰除劣文,绝不能“一字不易”。行文都是如此,所谓连俗体字、异体字都要一仍其旧,实在可笑。

你举的乐谱之例,与古籍整理并不相同,因为你例子的前提,是存在“手稿”,而流传下来的古籍,“手稿”存者几何?以特殊例子,评论古籍整理,窃以殊为不当。

若说影印凌乱而非要用“整理影印本”,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古籍中恐怕少之又少,以在下所知,并不知道。不过这种情况下,邓遂夫曾先后整理甲戌、庚辰、蒙府三本,亦未如某人所愿,“一字不动”。不过,这些整理的影印本,虽然看起来方便,但缺陷更大,纵然出了校记,但无人敢不校影印而直接采信;平常阅读,却又不如汇校本来得通畅,更像是鸡肋之作。

话题越岔越远,就此打住吧。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887
插一下嘴
    回應給: 逍遙昱昕(xiaoyaoyuxin)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元君

我不參與你們的細節辯論,因爲我還沒時間細讀。我只插嘴擧一個音樂界的例子:

現在古典音樂最好的版本都是“手稿印刷版”,或稱URTEXT,意思就是將手稿中的一切原封不動的照抄,印刷,出版。比如貝多芬的交響曲,裏面有很多漏寫、零亂、前後應該相同卻又不一致的内容,統統原封不動照抄。這和幾十年前的“潤色修訂版”是很不一樣的。

爲什麽要這麽做?因爲“潤色修訂”的人沒有貝多芬的水平,他很可能把神來之筆誤以爲是錯音,而潤色修改成平庸之筆。而且前後不一處到底哪一個對,潤色修改的人也可能搞錯。學音樂的人爲了看到貝多芬的“真跡”(手稿影印版更貴,而且演奏起來無法閲讀,因爲太亂),不惜花三倍的價錢去買原始版,也不買便宜的修訂版。

因愚人潤色修改而改優為劣的例子,在“賈寶玉初試雲雨情”一章裏面就有。“乃強襲人同試雲雨之事”被改成了“乃強拉襲人同試雲雨之事”。半推半就變成了暴力硬上。無辜的讀者那裏知道原來文字並非如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848
截图用EPSnap
推薦1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这个方法太麻烦了,用EPSnap,截图软件,非常好用。装上试试,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了。

而且EPSnap保存格式为png,非常清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832
接着说
推薦0


xiaoyaoyux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话当中,到底有多少东西,相信凡阅过诸公皆了熟于心。

所谓未知其实,而妄下定论,再洋洋洒洒多少,亦是废话。

一个能说出大陆古籍出版“没有不是简体的”,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指出你的错误,却又百口狡辩。与你,无可谈者。

请勿复言。

最后啰嗦一点,若古籍整理,原文非得用繁体,那么,整理《论语》,是否就要用春秋鲁国的文字?整理《史记》就要用汉隶?整理苏轼文集就要用苏轼的手稿?笑话。
还说什么整理《石头记》之类的书,不要修改,只照原字搬上去,我真是无语至极。你问问,哪一家整理石头记会把“黛玉”按“代玉”整理出来?
我今始方知,原来秦汉以降,凡是抄书,及唐后刻书者,皆毁坏我中华文化。哈哈,有趣有趣,着实有趣。

至于所谓“资格”,你也不必到处引申,我意所指,乃是支持哪一派本无所谓,但每一言论,当有事实支撑,而不要信口雌黄,先扯一通了虚乌有之事,然后又作痛心疾首状,发故作深沉之语。好笑,好笑。
倒是辩论中,拿虚假之事当作事例来谈观点,反过又来指责别人的“风度”,倒叫我无言。所谓“占据道德制高点”,抱歉,请你收回,在下无意占领什么制高点,因为我打从开始就没想说服谁,只是去戳破某些人口中的“事实”而已。尤其不必作可怜状以博取同情。
除了某信口开河之人,我可有一语刻薄加诸他人?
刻薄缘何,明公心中自知。

对于简繁之争,我个人向来不参与,因为始终认为这种讨论很无聊,争来争去总无结果。“约定俗成”的东西,就让历史去选择。不过是看某人信口开河,所以便就我所知,举例一二。其它的,雪城网友剖析甚深,我的水平差之甚远,也就不赘言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1778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