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639|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怪不得秦国能一统天下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lhdtigerblu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单看文字,秦国的文字就比其他国家的漂亮,而且象形功能更佳。
秦国的文字是从周的文字发展而来。周秦同源,一于秦,天意啊。

汉字的长处在于象形,分担人脑的压力。但随着科技发展,汉字原来所象的形于当今已有所变异。
英文的长处在于精准,短处在于人的发音差异较大。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7799
请教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冥想深空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以今天被“獨臺”人士閙得臭不可聞的臺灣來説,就算大部分人選擇了用“台”和“個”而不用“臺”和“箇”,

请教老师,
用“台”和“個”而不用“臺”和“箇”原来跟台独有关?哪篇文章有详情?我想瞭解一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台湾的繁体字用法是比较正統的,凡有繁体字的用法问题也一直去GOOGLE查台湾人怎么用,如果台式的繁体字也非正统,那可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另外,您说“得臭不可聞”,为什么不是“
得臭不可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7309
符號與符號—先回應一部分觀念
    回應給: 流浪的云(allenyun)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riquelme

符號是一個涵蓋很廣的術語,有的符號代表的意義很單調,而有的符號則承載了非常多的訊息。(符號還有高低等級嗎?各位網友請讀YST市長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是一篇精彩好文

“蘇”和“甦”,“蘇”是草字頭,裏面又有“禾”以及“魚”,就算當初造這個形聲字時並非要把“草”、“魚”、“禾”三個意義包含進去,但人的大腦聯想力是很豐富的。看到這個字,首先會想到植物,然後是魚和水,以及很具體的“復蘇”。而另一個“甦”馬上會讓人想到“更生”兩字,從而聯想到人生,大地,浴火重生等等的概念,而且與“蘇”相比,“甦”字更抽象與形而上。聯想力豐富的人類看到“蘇”、“甦”和“Su”的感覺是有微妙差別的。這就是文字承載文化的功效。在網上曾看到文章說“文字簡化簡化了思想”,這話我不敢說是否言重了,但是“文字合併簡化了文化”這是我的真實感受。歐洲人到了美國這個“速食文化王國”,首先感覺到的就是“文化的貧乏”。有一次成龍和美國人在香港拍片,連續幾天請美國人嘗試中國的“食文化”,最後美國人統統跑到速食文化總舖—麥當勞去了。

像“台”、“臺”兩字有很多意義重疊之處,實際上有些狀況是不能混用的。文化就是這麽複雜而又有趣的一種東西,箇中趣味也只有沉浸在這個文化裏面的人才能體會。對内地朋友來説,如果讓我們體會“凋謝”、“發洩”、“拆卸”、“解脫”、“鬆懈”、“泄密”、“瀉肚”這幾個xie4字的微妙分別,就能理解中國文字作爲不僅僅是低等符號而更是文化載體的特性了。而對會用傳統漢字的同胞們,“沖”和“衝”,“禦”和“御”,甚至“個”和“箇”也是一樣的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以今天被“獨臺”人士閙得臭不可聞的臺灣來説,就算大部分人選擇了用“台”和“個”而不用“臺”和“箇”,這兩個字也並沒有消失,沒有被法令強行合併,沒有被降格為“不規範字”。您若是開店挂招牌,寫合同,寫書,也不會有任何“語言文字法”來告訴你“對不起,這個字已經被開除了”。現在聽説連湘菜、川菜也要立法規範,立意雖高,然而這又給人政治干預文化明顯撈過界的感覺。萬一我今天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做“麻婆豆腐”,比原來的做法好吃一百倍,只是因爲法律限制,明明還是麻婆豆腐,偏就不能叫麻婆豆腐,這種法律有必要嗎?

說到“箇”字,内地的朋友們,眼下就有著個字“還活著”的一個例子:

中國評論新聞:石之瑜:馬英九為何不回應胡六點?

在此文中,石之瑜在頭一段文字末尾就用了一句“中三”:

不過,沒有提出公開回應其實也是某種回應之道,起碼身在台灣之人,應該好好學習體會箇中三味。

可惜的是石先生把三“箇中三”寫成了“箇中三”,讓人好奇石先生說的是哪三味?酸甜苦、甜苦辣、酸甜辣還是酸苦辣?三昧是印度文,又叫三摩地,中文叫“定境”。日本則把三絃叫做三味線。石先生莫不是錯把印度貨當成了日本貨?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5026
续前
推薦1


allenyu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同音字的合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合并的字是否会造成误会。LZ给出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汉字的分化是为了实现更准确的意义表达。“它”字的例子说明同音字是不能随意合并的,也同时表明为什么汉字会分化。但是应当注意到现行简体字所合并的汉字在意义上是没有重合的。合并后的简体字在做不同用法时读音上甚至都是有区别的。如“隻”读作一声和“只”三声,虽然都写为只,但是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著名的面和麺的故事则是更加让人哭笑不得。下面和下麺的意思区别是非常大的,使用的语境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正常情况下,大家在谈论吃东西的时候,你说下麺和下面谁都知道是要吃麺而不是别的什么。下麺是个动作做动词,下面是个方位做状语或者补语。语言的结构和上下文决定了下麺和下面是不会混淆的。来看苏和甦的区别,苏是典型的地名,使用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表示江苏,甦则是动词。苏表示甦的时候是否会有混淆呢?答案是没有,苏醒,复苏是非常固定的搭配。事实上,与甦这个字搭配使用的词语寥寥无几。而表取代錶的使用则毫无障碍可言。錶字出现于近代,被同样表示时计的表取代是很容易理解和易行的,特别是当古代使用的表已经退出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这种合并是不会造成任何困扰的。

还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现代汉语普遍使用的词语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而不是类似于古代使用的单字词。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被合并的字只要意义不同,都是不会发生理解混乱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9472
lz的担心有些是没有必要的,有些证据则不够有说服力。
推薦1


allenyu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有周一代,山东诸国的文化水平是高过秦的,而且在血统上山东诸国都更加符合周的正宗。秦国是东夷后裔,殷商的贵族,商灭以后被周迁居到周地附近,以便削弱商的复辟力量,同时就近监视。秦人在周代初期一直没有什么政治和经济地位。直到东周初年才受封为贵族。而山东诸国主要是周的功臣和王族,周初在广大的商地上封了40余同姓诸侯,姬姓和姜姓是王族和功臣的典型代表。由于一直在帝国版图的西部和戎狄作战,生活环境艰难,民风彪悍,不修文治。山东诸国其实对秦和楚的看法区别不大都以之为蛮夷。秦国的文字继承于周,但是发展缓慢,由LZ给出的图例来看,山东诸国的文字大致相同,而与秦的文字相距甚远。由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很难说到底哪一方的文字发展方向是一个历史的方向,也就很难说山东诸国的简化是过度简化了。

小篆基于秦字,细微处做了些修改,但依然是与汉字的本源表象相近。而李斯创造的小篆和后来隶书的最大区别,我认为是在于隶书远离了小篆所代表的那样一种较为纯粹的象形文字阶段。汉字从隶书开始真正的成为了一种表意为核心的文字,而不像之前的甲骨文,篆书,金文带有很多的作画风格。隶书相对小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化了的,不仅是化曲为折这么简单。自隶书起,随着文字意义的发展变化和字形的变化,汉字已经很难直接从字形本身就可以追溯到其源头本意,也即其象形本源。现在使用的汉字,无论简繁,对于对文字没有研究的后来人来说更多的是纯粹的表意符号。今天的你我不经过学习不会知道“冬”这个字最早是一根绳两头打结,表示终了的意思。但不妨碍我们知道它代表着冬天这个季节。“宰”这个字已经完全脱离其被创造时的本意了但是我们使用中不会弄不清屠宰是什么。这便是汉字的意象分离,其表达的含义和其本来表象的形象事物已经不再紧密联系了。中文不同于其他文字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是表意的,而其他文字则是表音的。因此,实际上汉字的字形具体怎样对使用汉字的人来说是不具有什么影响的,只要能够清楚分辨,便于书写,利于日常使用。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随意的修改汉字。汉字的传承有它自己的历史。俗体字在历史中一直存在,盛于明,到清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清廷规定科举考试中不可以使用俗体字。于明代俗体字繁盛之时行禁止之事,是否是反潮流的行为。自清开始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分离,众多士子因在科举中写了俗体字而被绌落的故事,不能不让人去思考这样的政策对知识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的传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俗体字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因为俗体字是被士人接受的文字,并不是仅仅流传于粗识文字的人群之中。有理由相信,士人也参与了俗体字的改进,使之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9433
答案很簡單!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就像選擇Obama與McCaine的發音一樣,小Baby都知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795
較清楚的六體千字文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較清楚的六體千字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731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