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597|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简体版的古文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冥想深空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本人也非常痛恨同音字合并,如果没有胡乱的合并,如果能可逆的转换,简体未尝不是可爱的。

同时非常痛恨的是简体版的古文。现在市面上所出版的古文书籍没有不是简体的,
我不反对平时网文及书信聊天中随意地自由地使用文字,哪怕中外文、拼音、谐音、符号混用也无不可,
但成系统地把祖宗留下的遗产作这种不可逆的单向改变完全是犯罪!
越南、南韩虽然取消了汉字但是并不至于动手毁灭自己国家的汉字典籍,
但我国的这种残版驱逐原版的势头如果发展到极端有可能毁掉原版!
但愿是杞人忧天,但愿原版的典籍都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但愿不会发生原版集体湮灭的悲剧。
至少现在一般人想要得见原版古籍是越来越不可能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0501
笑話窮舉法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笑話窮舉法 ]是無法證明任何"字體正統論",說穿了頂多只能編本"笑話大全"罷了!
---------
轉貼一則新聞

 台北1231日電
(
記者 康子仁)台灣新舊任新聞局長今天舉行交接典禮,主持監交的政務委員曾志朗在台上致詞時,也犯了和藝人伊能靜相同的錯誤,把成語羽扇巾,念成羽扇巾。由於曾志朗還負責推動正體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發生這樣的錯誤,讓人有點意外。擔任監交人的曾志朗,特別在台上稱許新上任的局長蘇俊賓能言善辯,看起來像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一樣,有羽扇巾、談笑用兵的風格,他雖然年輕,但是頭腦靈光。他把羽扇巾當中,應該唸的音,唸成了。最近在兩岸鬧出緋聞的藝人伊能靜在2007年發行專輯,主打歌念奴嬌當中,就曾經把羽扇綸巾念錯,招致兩岸不少網友撻伐,甚至最後為了此事,不僅公開道歉,還重新錄製正確的版本。曾任教育部長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目前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推動正體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犯了和伊能靜一樣的錯誤,實在有些尷尬。.............

繁體字教育部過去鬧出[ 音容苑然 ],[ 三隻小豬 ]的笑話就甭提了 !

另外關於[ 聯合網的錯別字或烏龍新聞 ]可以參閱YOYOMAN的Blog:

http://blog.udn.com/yoyoman/article

YOYOMAN的網誌「聯合滋事庫」主要收錄聯合報系的烏龍新聞。完全免費,不需另外申請試用帳號密碼,也沒有只能查七天內新聞的限制,更不必在學校圖書
館才能查詢。但如果您推薦給好友,也沒有贈送點數。另外,「聯合滋事庫」絕非「聯合知識庫」跟「聯合新聞網」的惡搞版或山寨版,KUSO「聯合知識庫」其 實就是聯合報自己。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60051
漢字的趨勢
推薦0


runrunton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字受政治力影響最大,由各位討論中的變化時間點可知

若秦不統六國,如今的漢字會是如何,中共建政後多年才又以行政力推行了簡字

以後的漢字的變化,將視兩岸的統一或戰爭而有所不同

各位的討論或許在統一談判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決定可能是官老爺們

我個人認為,簡字在台灣的手寫的文書中,是常見的,有著簡便的好處.但所簡之字因人而異,著重的意思的表達,但在知識文化傳播政令法律而需準確的表達的場合,則需精準的字,句.豐富的文字,代表著文化內涵的多元.

繁體優美,以中文特圖像的特性.消除文盲是其他方式可以解決.絕對不是簡字可以達成的.反而是字的政治性功能己經開始變大,大到可以讓兩岸成為兩個國家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9999
根源還是在“同音字合併”
    回應給: SuperCogito(SuperCogito)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要是取消“同音字合併”,連設計轉換程序這種瑣事都可以免了。

“同音字合併”的背後至少有兩個假設。一個是漢字消亡論。這個思想的主旨是既然漢字是落伍的、不科學的文字,遲早要被拼音文字所取代(例如韓國、越南),那麽合併幾個字又算得了什麽。這一部分在yichun網友的從拼音講起---1)漢字音(非英)譯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三部曲裏面敍述的很詳細。

另一個思想就是白話文運動將使得中文以詞組代替單字,所以同音字合併不會影響到現代漢語。這個假設乍看還說得過去,但是就算在白話文早已成爲百分之百的主流的今天,我們依然會發現白話文也有李敖所謂的“好中文和爛中文”之分。而其中的差別往往就在於使用者能不能以單字作爲思考的出發點。

比如説臺灣記者常用的“記者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或者“在做一個XX的動作”之類的爛中文,以及現在國内時興的歐式翻譯中文,很好不說很好,偏要故作客觀狀說什麽“比較成熟”,壞也不說壞,而要說“相對落後”。看起來好像很科學,實際上是把中文豐富的表達能力大材小用了。

梁實秋先生是一個白話文文筆極好卻又極簡練的作家。讀者若去品嘗梁先生的短文,就會發現他的白話文雖然樸實平順,卻絕對是掌握了“單字”的精確度才寫得出來的白話文。梁實秋自己也曾以“討厭”一詞舉例,如果明白漢字的表意是以單字為根源時,就知道“討厭”一詞乃是“討人厭”或“惹人嫌”的簡稱。“討厭”是被動的,和“厭惡”的主動不一樣。如果我們說“我討厭你”,其實我們說的是“我討人厭你”,而這樣很顯然是說不通的。

另外,就算是今天的白話文已經和單字疏遠了,我們在讀古文的時候依然要和單字打交道。因此有些比較激烈的批評就會說“同音字合併”造成了文化斷層。而我不知道當初“同音字合併”背後是不是還有這第三種念頭,那就是既然是新中國,我們就要和過去的一切分道揚鑣、一刀兩斷呢?

最近翻開《尚書》,看到裏面有段話: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人、缀衣、虎贲……乃敢告教厥曰、拜手稽首……

(咸=+鹹、于=+於、准=+準、后=+後)

由於我以前不大研讀古文,現在有些興趣,手頭卻只有簡化字版(嶽麓書社—國學基本叢書)。而我的古文理解能力畢竟有限,使得我有些好奇:“用咸戒于王”用的是哪個“鹹”?“于王”是不是單于的祖先?“准人”是文官(批准文書)還是武官(射箭射的準)?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是往後或以後的意思嗎?(後來看了註釋才知道后指的是君王,這件事倒是沒法怪在“同音字合併”上頭)

古文本就難懂,如果再過一百年,大家都忘了“同音字合併”的來龍去脈,瞎解釋古文的情況會不會越來越多呢?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9445
簡化字影響所及,不僅是個別字體的變化,連表達方式都受影響
    回應給: 無★言(junk200) 推薦1


冥想深空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To 無★言

说的太好了!「簡化字影響所及,不僅是個別字體的變化,連表達方式都受影響,不是嗎?這不是程式轉碼所能解決的」
我以前也认识到一些简化字较之传统汉字缺失,但这句话道出的是一个新的重要补充!
汉字之美在于其言简意赅,「曆史」转为简体后不止是「曆」「歷」不分、转换不可逆的问题,而是表达能力的退化,要想表达同样的意思,势必改成「历法之变迁」之类的。

To CXZ18老大:


并非是为了正统而正统。因为绝大部分人的学识不足以明瞭每个字的由来、变迁和精微意涵(就比如凭我自己的知识不足以分辨有何异同),于是参照某个现成的规范就成为最优方法。这个“现成的规范”当然不是越古老越好(所有反繁体者都会抬杠说“你那么喜欢正统何不用甲骨文”),而是简化字推出前的最近代、最稳定、最广泛的某个规范。

关于,只想确认一下是否有意为之和另有深意,如果只是输入法造成的疏失则没任何议论必要。
输入法确实是大陆网民使用繁体的一个障碍。很多大陆的输入法即使有“繁体”功能,但是完全不是按正规的组词方式输出的,比如“心髒”“肝髒”“頭發”“臉麵”“惡人榖”这些都是输入法或简繁自动转换的杰作!一个好用的输入法尤其是其自带的词组本身就是一套最好的规范,比一百个中文大师都管用,也比一万个繁体支持者奔走呼号管用。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9270
^_^
    回應給: 無★言(junk200) 推薦0


dreamilylibr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少用一个引号就可以引出这样的问题,呵呵,抱歉,我不是砖家,也不是叫兽,没有那种能力与您纠结细节问题

另: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数据,您若真有心知道,百度一下就什么都有了(您可以看GDP、PPP、去年申请专利数、火箭技术、卫星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等等,相信不难找:)

至于您说的“談簡繁字體就專心談簡繁字體,不要牽扯一些有的沒的”,首先,我并没有说楼主的简繁论证不正确;其次,若您不喜欢我的延伸话题完全可以不理采,专心论证您的简繁,何必又来问我数据呢??

还有,我就是有些发散性思维,还好这是论坛允许的,只好请您见谅了^_^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9016
抛磚引玉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riquelme

抛磚引玉:每個人都有他看問題的局限性,我只能把我看到的一隅都招供出來,和大家交換從別的角度看問題的方法。

和而不同:文化議題是永遠不會找到惟一的“正確答案”的。市長一篇文章中提到“經濟學不是科學”,我自己大學時期和一幫經濟系同學混在一起,每天聼他們抱怨經濟學的“莫衷一是”,早已留下深刻印象。文化議題比經濟議題涵蓋面更廣,大家自然不免見仁見智。

本文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用意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於把小篆和隸書看作從先前文字的“簡化”的觀念提出質疑。從幾張圖例來,我的感覺是有的地方筆畫增加,有的地方筆畫相連,繁化簡化平均下來互相抵消,並不能算是以簡化為趨勢,化圓為方倒是有的。而一種符號化圓為方的時候會給人一種簡化的錯覺,例如英文印刷體看起來就好像比書寫體簡化,其實繁簡程度是一樣的。如果要拿秦統一天下這段歷史佐證“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我認爲證據不足。至於能不能在其他方面找到“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的證據,這就不是這篇討論範圍較窄的文章所能論斷的了。

愛夢想的天秤網友:

您說的有一點我完全同意,秦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重點在統一文字而不在簡化文字,這也是本欄爲什麽不同意“秦簡化了六國文字”這個説法的原因,如果光說“秦統一了六國文字”,我就沒話可說了。

另外秦文字是繁是簡和秦國統一六國有沒有直接關係,我想應該沒有吧,至少我淺薄的歷史水平是做不了這樣的引申的。

對於您說的第三點,的確“木已成舟”是一個無法辯駁的事實與理由,比起“漢字簡化一向是歷史趨勢”更有説服力。但是對於您對改革的定義我卻有相反的看法。我們都知道在政治上有右派、左派、改革派、保守派、激進派以及反動派的分類。而尤其是“反動派”這一詞常常被誤解。“反動”的真實定義其實是“反對變動”。在今天“木已成舟”的這樣一個局勢裏,為“木已成舟”辯護的行爲,其實也是一種“反對變動”的例子。那麽“反動”好不好呢?這也是相對的,如果今天政策規定不許再吃中國菜了,從此以後只能吃漢堡薯條,那麽對這樣的政策只能反動到底了。歷史往往是以螺旋形前進的,套句劉佩琦在大宅門裏面的名言“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才幾年兒啊,他怎麽就河了西了呢?”昨天的進步,在今天看來是反動,昨天的反動,在今天看來反而是進步。改革者的聲音在一開始永遠是微弱的,不是“士大夫”的守舊可以一概論之的。

SuperCogito網友:

正統不正統真的不是重點。就像一個人有沒有博士的頭銜並不能直接説明這個人有沒有能力與學問一樣。若從人數來看,簡化字當然是正統,若從歷史來看,傳統漢字也是正統。但是比正同不正統更重要的話題很多,例如筆畫少重要不重要?漢字之間的合理性重要不重要,一個政策實行的理由到底經不經得起推敲等等,都比“正統”來的重要。

鬧字在臺灣應該還是用鬥字頭吧?我用的是PRC版的中文輸入(改成繁體字輸出),但是PRC版很多常用的繁體字排在很後面,常常爲了找一個字花半天工夫,這次也算是偷懶了。惰性是人類的通病。二簡字早已廢止多年,然而今天在農村依然隨處可見以“旦”為“蛋”,以“行”字的右半邊代替“街”的簡化方式。在臺灣以“台”代替“臺”也是常見的簡化。但是就如同李敖所說的,為政者往往必須比老百姓看的更深更遠,當年大陸在如此落後貧窮的狀態下依然要發展核子武器的原因就在這裡。後來廢除二簡字,用意也是如此,不能光因爲筆畫少好寫就忽視二簡字對文化造成的傷害。所以一般來説為政者往往都比民間更爲保守,因爲他背負了更多的使命與責任。有一個網友舉例說過去帝王時期對於“正體字”的規定極爲嚴格,這和秦朝的“書同文”政策一樣,都是一種雖保守卻負責任的態度。

相反來説,對於民間的文字發展有時也必須“從善如流”,因爲這是一種自然的演化,經濟學叫做“看不見的手”,達爾文叫做“物競天擇”,這是一種與六十年代特別推崇的“人定勝天”信仰相反的觀念。我們知道今天環境的惡化就是人類太自信“人定勝天”所造成的惡果。有許多字,雖然古已有之,筆劃也較簡省,爲什麽一直被當作“俗體字”看待,直到“文字簡化方案”實施才被破格錄用,成爲“正體字”?這和T-恤、熱褲沒法穿到人民大會堂的道理是一樣的。除非為政者用一種“人定勝天”的決心,立法規定從今開始必須如此,否則合理性弱的俗體字大規模的取代合理性強的傳統字這種劣幣驅除良幣的事情是低檔不了“物競天擇”的力量的。

類似“閙”與“鬧”這種形態的小差異早在小篆變成隸書時就存在了,近代把拼(pin1),拚(pan4)合而為一,幷、并合而爲一都是屬於同一種類的簡化。這種簡化當然對漢字結構也不能說沒有小程度的損失,但是比起“衛”變成“卫”,“衝”變成“冲”,這相形之下就不算什麽簡化了。拿日文來説,日本人把“辯護”寫成“弁護”,“圓”寫成円”我覺得是大幅度的簡化,但把“歡”寫成“歓”我覺得只是小幅度的簡化,至少相互之間辨識不成問題。可見文化爭論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而試圖解答從甲骨文經小篆到隸書這個過程中漢字到底有沒有簡化則是比較容易的一件事。我覺得“化圓為方”的“符號化”自然是有的,但具體結構在“簡化”的同時也有“繁化”、更有“分化”(一個字變成好幾個字),所以我依然說“證據不足”。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8931
你的疑问比较特殊
推薦0


allenyu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问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文字对语言使用的约束。我相信,如果是使用简体字的人们在给这个文档起名的时候是不会这么写的。可能的写法会是西历的由来,或者是儒略历与格里历。你找的这个例子是非常特殊的,而使用简体字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疑问的,因为根本就不会这么去写。历史已经是个专有名词了。谁都不会用历史去表示历法的历史,所以你写的暦史转历史的问题是不会发生在使用简体字的人群中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8818
楼主好文,却无法说服我的理由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dreamilylibr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楼主的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是一篇学术上的好文。但我无法被您说服,理由如下:

第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面无论是度量衡也好,车轨、文字也好,强调的都不是长短、距离、繁简,而是强调的一个“同”字,也就是“统一”!若当时统一六国的秦国用的是简体文字,可以想见,这“同”出来的文字也必是较符合战胜国——秦国的书写习惯的、相对较简体的文字。

第二,从第一点引申而来,若您说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坚持较符合甲骨文的复杂文字,也就是说坚持正统,那我相信您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吧。首先,秦统一六国不是文化上的,而是战争统一,那些秦国士兵能写字的都不会有几个。其次,那就是所谓的事实摆在眼前了。大陆实行简体字,短短六十年的发展就超英赶美,台湾实行繁体字,现实状况您比我清楚;大陆实行简体字,如今的旗号是中华复兴,台湾实行繁体字,却连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都所剩无几,还谈何“正统”。可见,简繁字体不是重点,重点是人的思想!“文以载道”,重点不是用何文,而是载何道!

第三,也就是市长所说的,简体字已经成为现实,楼主太过纠结于学术上的“正统”与否,让我联想到历朝历代罔顾现实、阻止任何改革的“士大夫”们。相信您已经看过许多网友列举的大陆实行简体字的种种现实因素,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和而不同”嘛,期待楼主的下一篇文字^_^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8045
秦國存在幾年?!
推薦2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YST
riquelme

秦國從統一六國到滅亡短命十五年,會不會也跟用大小篆有關?
十五年是多長的時間? 夠秦帝國推廣文字嗎? 要記得當時還沒有現在"一般定義"的紙張與印刷術‧[罄竹難書]呀! 試過在竹子上雕刻嗎? 何況秦時不是"焚書坑儒"嗎?!怎麼將"焚書坑儒"的供奉為"正統"的?! Short Memory ?
歷史上繁雜的西夏文也早已滅絕 !不說別的先搞清楚兵馬俑製造工匠刻下的字體吧
"正統古文" 文?還是孔壁蝌斗文?
http://teach.mcsh.kh.edu.tw
古文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凡小篆以前的文字都可稱古文,一是指秦以前書冊中的字。書冊中的古文,通常是指「孔氏壁中書」。秦始皇焚書,許多學者將書籍藏於牆中。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壞孔子宅,由壞壁之中發現古書,有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都以古文字書寫。其文字當時人多不能識,其筆畫尾部纖細,狀似蝌斗,故稱為蝌斗文。此孔壁中所出古文,未能流傳,不能正確考見其形體。許慎說文解字中收有「古文」,其形體與籀文又有不同。全書所收古文係出孔壁中字,或出張蒼所獻古文春秋左氏傳。王國維以為孔壁古文為周秦間東土文字,齊魯地所用。籀文為西土所用文字。孔壁古文字體,至魏三體石經,仿效其形狀,然是否為蝌斗文原來形狀,難以考信。
"孔氏壁蝌蚪文摹本"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57991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