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
 瀏覽22,598|回應107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元君
YesYouGotIt
egjc888
黑雨
YST
愛台也愛中
an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尿布小孩

自從在“天下”這個世外桃源開始貼出討論簡化字、傳統漢字以及同音字合併的文章後。就不斷有網友提醒我以及向我推薦YST市長幾年前針對中國文字發表的一系列好文。而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些文章仔細的都讀一遍。我這個人有時候辦起事來拖拖拉拉,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磨蹭,終於定下心來拜讀了市長的《YST個人對簡體字的看法》,對市長支持簡化字的理由我雖不完全同意,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市長在文中針對同音字合併有這麽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中國文字可以「簡」,但是絕對不可以「省」。簡化某些字給我們帶來書寫和辨認的方便,但是消滅某些字,文字便失去精準性,失去「文以載道」的基本目的了。”市長因“同音字合併”而感覺到的“小遺憾”,對我來説則是“大遺憾”。 市長為文一貫的以全局觀論事,有很強的説服力。而我和市長若有不同的看法則屬於相對的以及局部的差別。對於市長的回應我也收在自己的網誌中“別亂用繁體字”和“同音字和倂才是問題核心” - CXZ18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現在說到正題,那就是今天終於又拜讀了市長更早的一篇文章:優美又科學的中國文字: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說起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這又是一篇精彩的好文。市長以一貫的幽默與生動文筆闡述了中文獨特的優越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評論有二。一是說中文是“二度空間的文字”,這個形容特別能讓人在相比之下體會一度空間的拼音文字串是多麽單調枯燥。第二就是說中文是“收斂性”的文字,因爲收斂才能穩定,好學,這又是對中文乃至漢字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定性。由於市長的一系列文章互相關聯性強、視野寬、格局大,必須等到全部消化以後才可能對原則性的問題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因此打算在看完另外幾篇有關漢字歷史的評論之後,看看能不能寫出一些“讀書心得”。但是現在想先針對一些小細節“斷章取義”拿出來引申出我的一些和市長原文無關的論點,和大家交換意見。

市長在原文第三段有以下的評論:

“原 來 春 秋 和 戰 國 時 代 , 由 於 各 封 國 政 治 獨 立 已 久 , 各 自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文 化 , 到 後 來 每 個 國 家 的 文 字 都 變 得 複 雜 而 又 各 不 相 同 。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 , 並 下 令 全 國 一 律 用 這 個 簡 體 字 。 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

我願不揣冒昧,從其中的粗體字部分的三句話引申出個人一些不同的見解:

先引用市長的第一句話:

 “到後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又各不相同。”

在這裡摘選“中國文化網—"什么是战国文字?"裏面的一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再請大家看開頭圖例1至3的戰國文字統一圖。

秦“繁體字”統一六國“簡化字”圖

大家可以看到,六國的文字雖然互相之間尚可辨認,但你多一撇、我少一點,的確各行其是。

市長所說的六國文字各不相同,的確如此。這個現象對比今天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星馬,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一些相似性。以下是内地、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漢字對照表:

内地:产画裴劝涩艺
臺灣:產畫裴勸澀藝
日本:産画裴勧渋芸
韓國:産畵裵勸澁藝

但是,針對市長所說的“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這句話,讓我們回頭看看戰國文字統一圖,再讀讀“什麽是戰國文字”摘要中的兩句話:

“…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

我們應可看出,“馬”和“陽”兩字被六國隨意簡化的情形比較嚴重,而其他幾字,有的結構不同,有的也有繁化的現象,可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說“各國文字都變得複雜”,而“各國文字都變得各不相同”則是很明顯的。在這裡我們再讀市長的下一句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以 後 , 創 造 了 簡 體 字……這 個 統 一 使 用 的 簡 體 字 就 是 「 小 篆 」”

從先前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文字比其它各國文字複雜的多。原因是其他小國把文字簡化了,而秦國依然保持與籀文相似的傳統寫法。若從秦國的個別字與他國比較,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安”字與其他六國一樣複雜,平字略微簡單些了,而“馬”、“陽”兩字則遠比其他諸國文字複雜。所以,真正說起來應該是六國都在推行“簡化字”,而只有秦國依然使用許多“繁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再把這種與六國相比顯得繁化的大篆重新設計,略爲刪減而成爲小篆。這種新的小篆字體相對於秦國原有的大篆當然是一種簡化,但相對於六國來説,則依然是“繁體字”。

再從縱的歷史來看。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篆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所有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秦篆,另一種定義則專指秦篆。如果拿小篆與廣義的大篆--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則小篆無疑是繁化了。以下圖例是《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二行就是小篆,與第一行相比顯得複雜得多。

現在假設一下,如果今天臺灣和大陸決定統一文字,然而在互不相讓的情況下,經過幾番磋商,最後施行一種比大陸的簡化字複雜,而比臺灣的傳統漢字簡省的新字體。那麽對於臺灣民衆來説,這已經算是簡化字了,而對大陸居民來説,這反而更像“恢復繁體字”。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説,秦始皇的書同文正是恢復了周宣王時期的“繁體字”,而只有對居住在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的秦國人來説才是筆畫略爲刪減的“簡化字”。

現在讓我們談談市長的第三句話:

“後 來 又 更 進 一 步 把 「 小 篆 」 簡 化 為 「 隸 書 」”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六體千字文》,其中第三行就是隸書。在“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幾個字中,有哪些字真正的簡化了呢?調的言字旁形態略變,騰字右上方將幾個字素連在一起,雨字的雨點恢復到甲骨文的四點,為字的爪加上象同樣的連成一氣。這些“簡化”實際上是非常微小的,就好像把草字頭原有的兩個“十”連在一起一般。

隸書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化圓為方”。圖例中的“調”、“露”“結”等字裏面的“口”本來用曲線來寫只有兩筆,化爲正方形後多了一筆變成三筆。筆畫實際上非簡反增,只是曲線換成了比較好寫的直線。這樣看來,隸書相對於小篆應該是筆畫增加、化圓為方、反而好寫、結構相同。而真正如同六十年代將“叢”變成“丛”,“衛”變成“卫”的大手筆簡化不但在《六體千字文》全文中找不到,也不是當初小篆變成隸書真正的用意。

在這裡順便要提及,第四行的草書真正意義上來說只是隸書的“書寫體”,而行書是楷書的“書寫體”。這兩種字體從來沒有用作印刷體或正式文書字體,這和阿拉伯文報紙連印刷體也彎彎曲曲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說了這麽多,相信有人要問了:“講這些有什麽意義?”因此最後讓我解説一下如此“鑽牛角尖”實際的用意。當然,雖然是看了市長的文章有感而發,真正的用意卻完全不是針對市長發文的主旨。果真是那樣,就不能光挑三句話來説事,豈不真的成了斷章取義?

在網上有人討論繁簡之爭的時候,常聽到一些大而化之的論點,例如: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繁化和簡化是雙向道同時進行。

“簡化字好學,繁體字難學”—從草書難認,臉上有特徵的的人好認就知道此話不見得。

“簡化字古已有之,因此合理”—恐龍也是古已有之,行政命令不能代替進化論。

“形聲字形苻表意、聲符表音,因此可以換一個筆畫少的聲符”—聲符時常也表意。

“同音字合併減少漢字的數量,幫助學習漢字”—反過來說,漢字的分化對學習有害?

“隷變早已破壞漢字結構,因此說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是強詞奪理”—建議大家仔細看《六體千字文》,有哪些漢字結構破壞了?

“漢字是方塊字,橫寫竪寫都一樣”—非也,漢字結構其實是針對竪寫設計的。(下一篇文章將探討)

這些論點今天不可能一一討論,但是在這裡我要說一說頭一條—漢字簡化是不是歷史趨勢?

首先,制定小篆是不是證明了“簡化是歷史趨勢”呢?如果從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大小篆只有更繁複,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唯有從小篆這樣一個短綫的觀點來看大篆才能看到一些簡化。

第二,隸書是不是“簡化字”呢?如果從剛才的論證來説,筆畫增加,形態不變,化圓為方、反而好寫--光是某些部件連起來了,算不算簡化字,我只能說“證據不足”,至少不是重點。

第三,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分化是歷史趨勢。分化的結果就是筆畫增加。我們今天用的“紋”字,古代寫作“文”,我們今天用的“釘”字,古代寫作“丁”,我們今天用的“蛇”字,古代寫作“它”,筆畫當然增加了,字數也在增加。分化的目的是避免混淆。如果沒有分化,那麽我若寫“我今天看到它”,各位讀者就得猜我說的是蛇還是其它東西了。

由此可見,簡化和繁化是同時發生的,不能以一句響亮口號“簡化是歷史趨勢”來大而化之,要不然就好像“臺灣人出頭天”一樣具有誤導性。各位支持簡化字的朋友們,支持簡化字的例子必然是有的,不然六十年代漢字簡化的這段歷史也不會發生。而反對繁體字的好理由也很多,其中也包括“木已成舟”這樣的理由。這也是市長的理由之一,讓人不得不承認的確如此。另外西方人打垮了中國人的自信也可以是歷史性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人云亦云,說些相當於今天獨臺分子所發明的“中華民國早已獨立,不容大陸侵略”一類的詭辯理由或是口號式的誤導性論點,就不符合“做事當於不疑處存疑”的學習態度了”。

最後離題一下,談談如今各國與地區漢字各行其是的現象。這讓我想起了前文摘自中國文化網的那段話: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我們不妨把這段文字略改,以符合今天的情況:

漢字指的是漢字文化圈陸港澳臺,日韓越星馬等地區與國家曾用或仍在使用的文字。其中大陸、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文字與傳統漢字(三國至民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註一),形體結構極爲混亂(註二)。港澳臺韓使用的傳統漢字接近正統的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字,比較嚴謹統一,而秦朝文字又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本來就比較嚴謹統一,舉世稱爲“傳統漢字”。

註一:例如“顾”爲什麽不念“厄”,“雇”是不是也應該簡化成“厄”)
註二:
“筆畫劃聿書”一家人變成
“笔画划聿书”五家人,
“堇艱難謹勤”一家人變成
“堇艰难谨勤”兩家人)
這算不算“形體結構混亂”?



本文於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48510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您是一個有知識的人...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riquelme

雪城先生:

.

這次我減少了黑體字,也算是對您讀文章能力的一種尊重。

.

您是一個有知識的人。我能看出來您有您的一套觀點,但是讓我感到痛苦的是您的表達能力,看了您這麽多篇的回應文,到如今我依然不得不從您的字裏行間去猜測您到底想說的是什麽。您將來要是做了教授,痛苦的就是您的學生了。一個一肚子學問的人,不能用最鮮明,最形象的方法把高深的學問化作最容易理解而又有説服力的觀念,這是很可惜的。另外,您文章常有的邏輯性漏洞,也讓我感覺到雖然對您能不能説服我感到好奇,但又對於我們不能精確的交流感到無奈。

.

您若仔細觀察,您就會發現在我對您的回應中我並沒有貶低您的學識,也沒有貶低您的理解能力。說了您不懂,寫了文章您沒看清楚,我是不厭其煩的一再重復,直到得到滿意答復爲止。我總覺得,您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是我的責任,是我表達的不清楚。而當您以我的“學問淺”、“程度不夠”規避我的問題時,我的方法是繼續對您提出質疑,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一種什麽態度呢?這是愛迪生的態度,這是孔子的態度,這是對真理有興趣的人的態度。

.

我開的這個欄目談的是非常簡單的問題,在我看來,和小學生都可以討論。我是學音樂的。當外行人問起有關音樂的問題時,這是我感到快樂的事情。我決不會要求他們去先把樂理和音樂史都讀完了才可以討論。實際上,這些知識的堆砌,對談論音樂毫無用處。禪宗初祖慧能,是個文盲,一字不識,多少人拿著經典問他,他都請對方把經典念給他聼,然後給與最深刻的解答。可見眼光和智慧與知識沒有一定的關聯。

.

以上這些,和我下面具體回應您有著密切的關聯。不過在具體和您討論之前,我要再次抗議。因爲我之前對您的回應並沒有“政治問題”,您說“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我必须避开政治议题,因为这不可避免地让你我情绪失控”不知又是何理?人與人的交流,有時爲了需要,必須針鋒相對,在適當處“當頭棒喝”也是一種手段,和“情緒失控”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如果情緒失控的是您,那麽我提醒您一句俗話“別人氣我我不氣、我若氣時中他計”。不過我並沒有要激怒您的意思。以下我用斜體標出您的句子。

是的,我回避了一些问题,因为我认为在您没有认真考察汉字演变历史的时候说之无益。

這句話我首先就不同意,原因上面已經說過。再以“皇帝的新衣”為例。看穿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子,他不需要是個紡織專家,也不需要是個時尚流行專家,他需要的只是眼力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其一、“笔画多的‘宋体字’比笔画少的曲线要复杂”。这是您的观点。

我的觀點和您引述的依然有邏輯性的差別。我不認爲同樣的一個兩爪形,宋體字的印法比曲綫的孔壁古文簡化。我的原文是:“我個人不覺得這個筆劃繁瑣的宋體字比古文彎曲的兩個爪子簡單”從邏輯上來講,我的意思可以是您說的那樣,也可以是兩者複雜的程度一樣。因爲一個是筆劃繁瑣,另一個是帶有曲綫,各有各的難度。您既然是做學問的人,請不要小看小小的邏輯性漏洞。將來您要在學術上有成就,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俱不可少。

那么我的观点是,汉字在“隶书化”也就是我说的“隶定”的时候,就不可能存在曲线,因为既然是曲线,又何来笔画?而取消曲线而取代以“点横竖撇捺折”这样的笔画,正是要求文字简化的表现

現在請容我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與您討論:

上圖是“日”字的兩種最常見的甲骨文寫法。其中一種和今天的“日”字幾乎一樣,我們就沒什麽好談的了。另外一種則是一個圓圈裏頭打一個點,這個寫法後來也變成了今天這個“日”字。在我看來圓圈和方形沒有什麽簡化或繁化可言。圓圈一不小心就畫成了不太圓的方形,而方形一不小心就畫成了不太方的圓形。如果從最粗淺的“拓卜學”觀點來看,兩者根本就是一回事。那麽,我們的看法分歧在哪裏呢?

您從書寫的角度來看,認爲“點橫撇捺折”取代曲綫是一種簡化,我可以理解。但如果將這種觀點用到現代,那麽我也可以從書寫的角度說“用拼音輸入法打出來的繁體字比手寫的簡化字簡化”。很明顯,這是爲了給您舉例而特別設計的“理論”,但不可迴避的是您的邏輯引出了這麽一個荒謬的結論。“書寫方法”和“漢字結構”是兩個概念,用最簡單的説法“漢字結構”包括“寫”和“讀”,如果您真要“全面”就不能厚此薄彼,將“書寫方法”以偏概全的等同於“漢字結構”,而對漢字結構的“讀取方法”(視覺結構)視而不見。

其實這麽說還是客氣的説法。事實並非對這麽簡單。上次我提到,曲綫的小篆和直綫的隸書其實要表現的是同樣的結構,被您譏為“西方思想”,在這裡您又犯了邏輯性的錯誤。邏輯用中文說其實就是“天下在大、也大不過一個理字”這句古話。古人用刀把字刻寫出來,難道沒有人用眼睛去讀嗎?“書寫方法”是製作過程,和成品的結構一點關係都沒有。您可以花大錢去買一副梵高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真跡,也可以花幾十塊錢去買一副幾秒鐘就印刷出來的複製品。這兩幅畫的結構一模一樣的,和製作過程沒有關係。

我想你可能不明白中国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说文》里就说到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汉字也是如此,认为汉字是由“一”这样的一笔一划演变而来的。当然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哲學思想和我們討論的技術性問題關聯不大。東方哲學往往是超越因果和邏輯概念的。而我們談的是“小學”,是邏輯範圍以内的事情。我說的是漢字的演化是雙向道,有的字變簡單了,有的字沒變,有的字變繁複了。而實際上從大篆、小篆、隸書一直到楷書,簡化是非常有限的。您可能沒有注意到我開欄原文一句關鍵性的話:

如果我們把小篆看作是漢字終於從圖畫變成抽象文字的第一種成熟文字,那麽我們應該把漢字的各種字體這樣列表:

小篆

隸書(寫得快變成草書)

楷書(寫得快變成行書)

(簡化字屬於楷書,因爲筆法絲毫未變。

爲什麽我沒有提甲骨文?因爲甲骨文和圖畫的界限分不清楚,屬於半圖畫、半符號的狀態。如果我今天拿著一副房子的照片和一個表達房子的象形符號來説繁說簡,這沒有任何意義。我要討論的是篆隷楷這些成熟文字的結構相似性,從而質疑“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這和“圖畫變成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拿符號和符號相比才能從而引申到“繁簡字”的對比。拿圖畫或半圖畫(未成熟的文字)和文字相比沒有太大的意義。

您的观点是可笑的,何况现有我上次的回帖里的应用问题。所以我说您是以“西方的,现代的”眼光看问题。

一個愛譏笑別人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

其二、汉字的简化,与汉字发展的关系。这个是一分为二,但也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早期的汉字几乎都在逐步简化成为“简化符号”我们叫做偏旁部首也是可以的,但是汉字如果仅是如此,那么汉字不是要消失,或者变成西方式的音符符号?但远不是如此,汉字实际上由这些逐渐简化的单字组成了新的文字。这就是文字的发展。您没有理解其中的演变规律,始终不理解我说的“基本字形”的简化。那么您显然不了解汉字的演变史。

對漢字偏旁的演進,我的開欄文已經敍述過,也分析過所謂的“簡化”是小規模的連筆,如同今天三筆的草字頭原來是四筆,篆書則是曲綫。

我爲什麽選擇“千字文”?因爲這些字不是我為自己的論點量身定做的。為的是公平性和隨機性。我也想請各位讀者看看,圖例中那個偏旁簡化了。我再不厭其煩的說一遍:這和“衛”、“擊”、“漢”簡化成“卫”、“击”、“汉”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順帶提及,傳統漢字的“陸”和“擊”一點關係都沒有,傳統漢字的“怪”和“聖”一點關係都沒有,傳統漢字的“顧”和“厄”一點關係都沒有。由於二十世紀初無論國共的簡化字方案在選字時接受了合理性不足的俗體字,造成了今天這些字給人了有關聯的錯覺:“陆”和“击”看似有關聯“怪”和“圣” 看似有關聯“顾”和“厄” 看似有關聯文字的演化中出現錯誤的關聯不稀奇,因爲有這個小的概率存在,而適者生存的定理會將不合理的字淘汰,這我在前文已經敍述。但是由於錯誤的政策造成大量的錯誤關聯這是很“稀奇”的。

您舉例的說文以及漢書,說的若是大篆之前的半符號文字,那麽請看前文。

轉注字我看過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同一個意思,由於各地讀音不同而加注方音變成多字一意,例如“犬”與“狗”。不過也有說“老”和“考”是專注字的説法。我對轉注字很有興趣,將來有機會要多讀一些這方面的書。

第三,市长的文章我本来就不认同,所以我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他认为篆书是简化字固然错误,但您利用这一点否认“汉字简化趋势”同样也是错误。因为这不是全部历史。我也详细说明了秦始皇对汉字的贡献。我想是非常客观的,没有“政治和意识形态”在里面。

我的原始標題多了一個“嗎”字,是“小篆和隸書算不算“簡化字”--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嗎?”如果您同意,我可以恢復原標題。本文的重點在於指出漢字從大小篆到隸書楷書,結構一直是非常穩定的,而這兩千年的歷史常被誤解成“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從而被用作簡化字推行的理由。我要反駁的是這種謬論。在這之前的“文字”,我們從前文的甲骨文圖就可看到,變數很多,同一個字,有很簡單的寫法,也有很繁雜的寫法。

隨便拿“甲乙丙丁”這四個非複合字來說,甲原先的寫法是一個十字,乙原先的寫法是S型,丙原先的寫法比現在少一橫,丁字原來是一個方塊或圓點。這四個字的原形比現在還簡單。還有的例子是同一個字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比現在簡單有的寫法比現在複雜這裡面有地域性、歷史性的變數,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時空它們的差別太大,到底誰先誰後還是同時在不同地域存在?加上那時的“漢字”到底是文字、符號、還是半文字、半圖畫都説不清楚,這種討論有何意義?您以極其肯定的語氣説是簡化,我完全不能同意。

第四、所谓“木已成舟”的说法毫无道理,本来我实在不想在这上面多纠缠。但您一再提起。我还是说一下我的看法。汉字是发展的汉字,任何现象出现都有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每一种变化都不是一夕之功。冰冻三尺,岂一日之寒。汉字简化说是两百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宋元就开始了。简化字本身就是基于汉字简化规律的“规范化”,与其任由汉字在民间随意简化,出现汉字使用上的混乱,又为什么不能使之在一定的规则的制约下进行法定的简化?什么叫做“木已成舟”,木早在宋元就成舟,为什么不正视现实?顺应时代的要求?你们支持繁体字的是人,那么千年来支持简化的就不是人?那么民间支持“二简字”的人就不是人?即便到现在,网络上还有支持汉语拼音化的人就不是人?

您這就唱高調了,我何時說別人不是人?您倒是說我“是什麽東西”,我被逼無奈,才回答“我是東西,您呢?”請不要太進入角色。“木已成舟”是我對您說的話作的詮釋。您的原文是“只是文字的简化已经不可逆转,原来繁体字使用时的混乱情况也将被终止。”我認爲這和“木已成舟”是一個意思。

您這段話説的還是俗體字問題,我都回答過了。最近一次不厭其煩的解釋就在上上篇回文。拜托您不要讓我再剪貼一次。算了,還是剪貼一次吧!

“您對俗體字的看法我不能同意。一個字就算有十種寫法,裏面也有優劣之分。康熙字典裏面怪字多的是,被淘汰自有其理。當然,有時候也是偶然。

“您對行草的理解我更不能同意。行草以速寫為目的而犧牲結構,和楷書不但並存而且用途不一樣。我無法把它們拿來作爲楷書也可以犧牲結構的理由。

“是的,只要把不合理的簡化字都說成“假借”和“草書”,就都合理了。我不同意,我不贊成規範漢字裏有太多新的假借字。

“從前學歷史學過。埃及文字的滅亡就是從假借開始的。課本上用英文比喻說將Believe寫成“蜜蜂”加“樹葉”(Bee-Leaf)就是埃及文字變成表音文字的開端。

“最後關於“俗體字”我再貼一個圖。這個圖裏面有古文的“禮”字,古文的“平”字,以及“愛”的異體字。

 

“其實這三個字都可以叫它們為“異體字”。康熙字典裏面的異體字多不勝數。而他們爲什麽沒有取代大家常見的這些繁體字呢?這裡面當然也有歷代政府的力量,而另外,同樣的字若有多種寫法,他們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邏輯性、以及與其它字關聯的合理性邏輯性是會有高下之分的。而根據物競天擇的文化力量他們被棄而不用,成爲只有字典裏才看得到的“怪”字。這就是我所謂的“次品”。並非他們不是中國字,而是從官方到民間佔較多數的人認爲這些寫法不是最好的選擇。而這些官方或民間的力量保持了漢字從漢代到民國的穩定性。這裡頭的官方絕非“漢字必須簡化”的一項考慮,而是包括了小如合理性,關聯性,大如文以載道,文化傳承等考慮。而民間的“看不見的手”也是一樣由有智慧的知識分子在主導。您可以把它們貶為“士大夫特權階級”,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對中國文化是有功底的。這和六十年代以簡省筆劃為目的,而犧牲“筆畫書聿劃”之間的合理關聯性的“大躍進式”文字政策是不一樣的。如果今天我們單純就筆劃多少來判定一個字是否應當成爲規範字,那麽筆劃少的異體字在康熙字典裏多如牛毛,有很多根本就是莫名其妙,是不是都應該採用?

而您自己說的電腦化造成二簡字已經沒必要存在,我說同樣的道理可以說一簡字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您這次卻略過不談,當時我的回應是:

“針對您說“汉字的运用在电脑上的问题已经解决,现代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字使用时“阅读”功能和象我们这样仅用文字就可以交流的情况的加强。二简字已经不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文字的简化已经不可逆转,原来繁体字使用时的混乱情况也将被终止。我的回應是“同樣的理由完全可以用在一簡字上。

所以汉字的发展不能放弃传统,但也要创新发展。问题在顺应时代的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少消耗社会成本。“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规范。

簡化字方案,從我列舉的各種例子就可看出,都是為了筆劃簡省犧牲合理性。這一筆交易值得不值得實在很有討論的必要。而且這本就是干預文字的自然發展,根本不符合您所說的這句話。現在木已成舟,這句話倒是說的琅琅上口。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6046
如果真想浪費時間繼續辯論: [截彎取直]就像兩岸航線當然是種簡化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2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XZ18
riquelme

建議你們先把雙方對"正統","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的定義,清楚下個定義‧
否則[ 若依文字出現時間先後順序總筆劃(工具刻寫時間)多寡來論正統,全部甲骨文總筆劃數少於後出現的會焚書坑儒(消滅了孔氏壁中書的蝌蚪文)的秦篆字體總筆劃數,是簡體字,所以目前所發現的甲骨文(簡體字)才是中國文字的正統 ]‧因此而推論出[ 簡體字才是中國文字正統 ]也是可以成立的‧
[****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許慎 說文解字:[……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 ]‧(想像一下,當時官吏刻寫一篇秦篆公文,好比你找人刻一顆手工木質篆體印章幾十倍的時間,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說的唱的比刻的寫的容易",許多風雅頌賦比興以傳唱的形式在秦焚書坑儒滅六國文字後被保留了下來)‧漢隸書體總筆劃數少於秦篆(直線較曲線刻寫在木竹上容易省時間很多),隸變後出現的章草書體(符合現代一般定義的毛筆紙張開始出現)更是大幅簡化總筆劃數是大簡秦篆,魏晉南北朝出現的楷書體總筆劃數也少於秦篆,與行書體總筆劃數是中簡秦篆,唐朝歷代朝廷官府楷書體書寫總筆劃數不斷減少是簡化楷書體‧........(鉛筆 原子筆 墨水筆開始出現).......
對電腦而言,他才不鳥一些爛人類爭TMD的正統,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只是一組編碼,全部統一在Iso/Unicode編碼之下,你要什麼[ 大繁 中繁 小繁 大簡 中簡 小簡 ]字體,電腦都能轉換給你,雖然偶而還會出現小差錯(誰叫正常人都能識繁寫簡(或識簡寫繁),專門寫給"有讀寫障礙人士"的軟件商業價值不高)‧下次改進!呵呵~
****(http:art.2222.idv)
筆劃的[ 截彎取直 ]就像兩岸新航線,當然是一種省錢省油又省時間的簡化‧草書體更像是"大圓航線 ",是最省時間的書寫方式‧
台北故宮書畫琳瑯展‧1999 年11月,對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有一段簡要的說明,摘錄如下:[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自殷商甲骨文迄今三千餘年,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書法美。風格雖云變化多端,概括而言,皆奠基於「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以時代論,秦以前無書體名,秦併天下,統一文字,以秦文為基,省減籀文,變為勻整的篆書。秦漢之際,又孳生出隸書。隸書歷經百餘年的發展,形成章草。漢末由章草發展出點畫相連的今草,當在東晉時已臻完備.漢末魏晉間,楷書亦漸出現。行書結體介於楷草之間。中國今人通行的各種書體,至此大致底定。 ]
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古文,刻於龜甲獸骨,稱為甲骨文,筆畫多為直線。出土於黃河、長江流域的殷周古文,鑄之於銅,稱為金文或鐘鼎文,筆畫渾厚而圓轉由於古文的象形成分高,結構複雜,書寫不易。且因地域各自發展,一字多體,辨識困難。西周後期的周宣王命太史官收集古文制訂新字,稱為篆書。因太史官名籀,故又稱籀文。籀文主要通行於秦國,為別於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丞相李斯制訂的秦篆,周朝的篆書稱大篆,秦朝的篆書稱小篆。
古文書寫不易,而有籀文。秦始皇統一天下,除秦國使用籀文之外,各國多用古文,為了執行「書同文」的政策,命丞相李斯制訂新字而有秦篆,又稱小篆。李斯以[ 秦文為基 省減文 ]作成.小篆,雖較古文、籀文容易,但其弧形筆畫仍然書寫不便。秦朝政務多端,始皇日批奏章以斤論計。時縣吏程邈因罪入獄十年,將小篆的許多弧形筆畫改為直線筆畫,作成秦隸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用為御史。因此[ 奏事煩多,篆字難,]秦隸因多直線筆畫而書寫便利,成為秦朝通行的一種書體。


小篆(嶧山刻石)


章草(三國)











本文於 修改第 2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5663
時代犧牲品罷了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1


黑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我知道漢字簡化的基礎建立在繁體字之上,否則怎麼能叫簡化方案?

當年不管是世界語,拉丁化,還是簡化的呼聲,都是建構在教育掃盲,強國復興的願望上.中國,早叫列強打怕了,文字簡化等見解因此應運而生.那個時代,全面檢討中華文化的聲音很多,文字變革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但今天看來,有些不好的東西被改掉了,也有好的東西被改掉了.繁體字這樣好的東西,不過一時代犧牲品罷了.

簡化字優點不少,但繁體字也差不到哪兒去,豈不可惜!?


http://weibo.com/1946156414/profile我的微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5616
实际情况就是
    回應給: 黑雨(blackrain)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实际情况就是:简化方案本身就是基于“繁体字”的基础之上的。

当时的文字改革情况你了解吗?

你知不知道新文字运动?

你知道汉字改革方案有多少套吗?

你知不知道当时就有拿“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替代汉语的方案?

您批驳方舟子可以,但要分清楚是非,了解史实。中共花了五年的时间,逐渐分化新文字运动的压力,最后采取了最为实际,最保守的汉字简化方案,实际上是对几千年中国文字的一次梳理和规范。当然其中并不是没有波折,但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历史选择了正确者。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5509
因為...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黑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这里顺便回答黑雨的指责:“为什么不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规范?”那么你又怎么知道不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的规范呢?那你认为简体字是基于什么的基础上呢?”

我要問的就是直接在繁體字上進行規範:有什麼不好?

文字規範化的事情,以繁體為基礎,得到的效果和簡化字所達到的成果是一樣的.

反正意思就是一個字只能有一種寫法嘛!

規範成功那是中共的政策執行成功,與是否簡繁無關.則方舟子拿來說理,豈不引人疑問?所以我對他的駁文方式,頗不以為然.


http://weibo.com/1946156414/profile我的微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5421
一堆抱殘守缺的Loser失敗者遺老遺少輸不起心態而已
    回應給: 叼根稻草看夕陽(saxphonewang)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黨從在大陸當權時開始進行簡體字推行標準,到失去政權敗逃台灣後,態度180度大轉變,反過來污衊攻擊自己是始作俑者的簡體字(民國錢玄同簡化方式),基本上就是種輸不起的心態(Loser Mindset)‧就像是"正統馬桶"一樣好笑,當笑話看看就好‧
" 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 這是"正統"繁體數字寫法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 這是"非正統"俗簡體數字寫法
兩者總筆劃數,足足相差了四倍之多(還沒計算"零"與"0"的筆劃差異) ! 筆劃多寡與有多少"繁體人"能不看範本就寫的出完全無誤的"正統"繁體數字,這還不是主要問題,更嚴重的問題是台灣使用繁體教育出來學生的語文程度嚴重低落的問題(中學生自己的文言文體的國歌歌詞都寫的"2266"七零八落),就連中華民國教育部長杜正勝(三隻小豬),曾志朗(羽扇"論斤"),也都白字連篇,繁體五十步笑簡體百步,"坐威坐福"這種聯合網的文字記者鬧的錯別字笑話更是層出不窮‧再怎麼看,也看不出來繁體字教育出來的,除了[ 樹葉飛斜(夙夜匪懈) 主已失蹤(主義是從) ]國家認同混亂台羅字抬頭,這一點是簡體字教育所無法辦到了,實在看不出來繁體字教育"正統性"在哪裡?!海外人士早已與大陸台灣嚴重脫節,也沒帶過大陸台灣大學與研究所的學生,談的東西又是根本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枝枝節節",依自己"達官貴人"意識形態所做的選擇性的小樣本論述完全缺乏整體性瞭解,最新出土的文物也一竅不通‧是失了根的[ 以管窺天 ]選擇性的論述‧論述有著嚴重的邏輯問題卻渾然不知(或想混水摸魚: 企圖以可笑的小樣本代表大樣本全體)‧
關於聯合網文字記者的錯別字與烏龍新聞,有位YOYOMAN網友專門收集了"一拖拉庫"
https://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yoyoman







本文於 修改第 1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5188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回應給: 叼根稻草看夕陽(saxphonewang) 推薦0


an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曉得你的中文程度是到什麼程度﹐需要靠英文髒話來表達﹖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4874
我们的分歧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是的,我回避了一些问题,因为我认为在您没有认真考察汉字演变历史的时候说之无益。现在我把主要的分歧整理一下。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我必须避开政治议题,因为这不可避免地让你我情绪失控。

其一、“笔画多的‘宋体字’比笔画少的曲线要复杂”。这是您的观点。那么我的观点是,汉字在“隶书化”也就是我说的“隶定”的时候,就不可能存在曲线,因为既然是曲线,又何来笔画?而取消曲线而取代以“点横竖撇捺折”这样的笔画,正是要求文字简化的表现,我想你可能不明白中国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说文》里就说到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汉字也是如此,认为汉字是由“一”这样的一笔一划演变而来的。当然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可是却是当时汉字“隶书化”的原则。所以任何曲线都将被“点横竖撇捺折”所取代。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孰简孰繁?您的观点是可笑的,何况现有我上次的回帖里的应用问题。所以我说您是以“西方的,现代的”眼光看问题。

其二、汉字的简化,与汉字发展的关系。这个是一分为二,但也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早期的汉字几乎都在逐步简化成为“简化符号”我们叫做偏旁部首也是可以的,但是汉字如果仅是如此,那么汉字不是要消失,或者变成西方式的音符符号?但远不是如此,汉字实际上由这些逐渐简化的单字组成了新的文字。这就是文字的发展。您没有理解其中的演变规律,始终不理解我说的“基本字形”的简化。那么您显然不了解汉字的演变史。

这里我提一下“六书”。汉字的造字规则“六书”有多种说法,有些十分模糊。我以《汉书》班固的说法来解释(因为它较《说文》要适合您)“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象形与象事《说文》叫做指事与象形。这两部分汉字出现的最早,也是简化趋势最明显的。这里不再多说。

所谓象意《说文》叫做“会意”“比类其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武是止戈组成,信是人言组成。段玉裁直接说“会者合也,合二体之意也。”认为“一体不足以见其义,故必二体以成字。”这些字实际上是由“字符”组成,为了避免字形太复杂,这些“字符”一直都在简化。

象音字也就是形声字。这类字是由形符与声符组成。您似乎了解较多,不在多说。但与会意字一样,这些形符与声符也在迅速简化。

假借字我也不多说,多半分两类,音同而假,形近而假。

转注字出现最晚也是最难分辨,大体“意思和所指”略同,略加变化就可以了,相当于“注解”。关于转注字历代的解释太多,我也不能完整解释,但它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用字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汉字造字方法,就注定汉字是在不停地发展的文字。同时其基本字形也在不停地简化,以保证“新创”出来的字简便易写,不至于太复杂。我举了“蝙蝠”这种现代新创的汉字举例,说明了汉字基本字形的简化并不妨碍汉字的发展,事实上这样的字在新的字典里非常之多,特别是在外来译字方面,如果您要把它叫做“繁化”,那岂不是笑话。

我这样解释不知道您能够理解多少。但我绝对没有“只看简化”,我看的是汉字的演变规律。

第三,市长的文章我本来就不认同,所以我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他认为篆书是简化字固然错误,但您利用这一点否认“汉字简化趋势”同样也是错误。因为这不是全部历史。我也详细说明了秦始皇对汉字的贡献。我想是非常客观的,没有“政治和意识形态”在里面。

第四、所谓“木已成舟”的说法毫无道理,本来我实在不想在这上面多纠缠。但您一再提起。我还是说一下我的看法。汉字是发展的汉字,任何现象出现都有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每一种变化都不是一夕之功。冰冻三尺,岂一日之寒。汉字简化说是两百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宋元就开始了。简化字本身就是基于汉字简化规律的“规范化”,与其任由汉字在民间随意简化,出现汉字使用上的混乱,又为什么不能使之在一定的规则的制约下进行法定的简化?什么叫做“木已成舟”,木早在宋元就成舟,为什么不正视现实?顺应时代的要求?你们支持繁体字的是人,那么千年来支持简化的就不是人?那么民间支持“二简字”的人就不是人?即便到现在,网络上还有支持汉语拼音化的人就不是人?

所以汉字的发展不能放弃传统,但也要创新发展。问题在顺应时代的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少消耗社会成本。“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规范。

这里顺便回答黑雨的指责:“为什么不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规范?”那么你又怎么知道不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的规范呢?那你认为简体字是基于什么的基础上呢?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4686
本质是政治之争论罢了。。
推薦0


saxphonew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繁简之争,很长时间了,其实是政治之争。

其中的细节 ,哪个好,哪个不好,纯粹是争论的包装。

简体字行走几十年了,一丁点看不出有啥影响交流的地方,也没见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有甚都,马英九居然够胆说长沙马王堆,挖出来的古董,大陆人看不懂,用此来推论简体字的危害性,简直是胡说八道。

我就够胆说,马英九你认识繁体字,你就看得懂古文吗?答案是当然很明显。因为古文,你认识字,但你不一定了解,当时的文化,风俗,习惯,内涵。
举个例子说,同是一个“天”的概念,孔子口中的“天”,庄子口中的“天”,老子口中的"天",概念一样吗?

算了吧,明白这一点后,繁简之争其本质不过是两岸政治之争的延续而矣,加那么多屁论神化字体,还不如认真翻故纸堆,学点先人的知识,有意义多了。

马英九说,台湾保留了中华正统文化。
shit,还有这样不要脸的,若果他说的是实情,我看中华正统文化是活该消亡的。中华正统文化的“上善若水”估计就被这种烂茄给遭踏的体无完肤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3911
也來插花
推薦2


黑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CXZ18

方舟子說,懂簡體字的人來讀繁體文是一點兒困難也沒有的.是的,此話不錯.但這是不是也證明了繁體字並不難學?
多了幾筆就學不會了?
問題核心在教育,不在簡繁.

有人說,簡體書寫快.好吧,請問書寫要多快才符合我們對於速度的要求?繁體字筆劃雖多,對於書寫同樣長短的文章,簡體字又能夠快多少?
為了求這個一點點的快,把字改得亂七八糟,熟輕熟重?

有人說,簡化字的研究從民國就開始了.不錯,問題是,不對的對策就是不對,沒什麼國民黨先搞了沒搞成,換共產黨來搞就變成只是順從前人腳步的說法.
更何況,我們討論的是文字應不應當改,不是要幫國民黨擦粉.把問題向國民黨身上推,就好像是說:是你們先搞的.
這是精神勝利法,把問題扯遠了.

方舟子提到,當年的一個字最少有兩種用法,造成混亂,學習不易.問題是,繁體字就不能夠標準化嗎?簡化字雖造成了文字規範標準化,可是繁體字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因此方舟子認為的簡化字之功,不過是虛有其表的.共產黨當初若使用繁體字進行標準化,效果是相同的.
這不是簡化字之功,而是共產黨標準化政策執行之功.

方舟字又說”难道为了保存繁体字,就必须剥夺汉字的手写功能?”我不明白的是,繁體本來就可以手寫,方舟子何以這般糊塗?還是老話一句,繁體字並不難識,書寫上慢一點也慢不到哪兒去,掃盲更不會比較慢.既然沒有特別大的差異,改了卻有損中華文字的傳承性,造成文化的損失,則有何意義?

其破壞性遠大於優異性,不是倒行逆施麼?

”还有的说,简体字破坏中华文化,因为古籍没法简化,用简体字就看不了古文了。这种论调,反映了某些繁体字使用者的无知的狂妄自大。”

這種論調的確不對,論理基礎薄弱.可是對於中華文化的破壞,並不是這條簡單理由可以解釋的.在這裏CXZ18兄的文章已經很好的說明了中華文字是如何的遭受了人為的破壞,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損失.


http://weibo.com/1946156414/profile我的微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3848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