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评《海角七号》
2009/01/02 06:46 瀏覽2,439|回應3推薦3

Wangii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尿布小孩
laofu
riquelme

数月以来,《海角七号》在炒、吵的厉害。我的感部影片已到了“形式与内容高度一”、“美化皇民治于无声”的顶级毒草境界。昨天新年前夜,同《画皮》、《Crash》一起看在非常失望。就是台湾人民的顶级毒草?更有毒的上来!



好听的。



《海》细节从一开始的“我xxxx的台北”起,“雷霆小队”的交通警、精通日语的老邮差,细节的处理比比皆是。感觉非常生活化。相比《画皮》,可以说这方面超过了几个数量级。《画皮》一片画面还可以、造型也不差、故事的骨架子也不俗,可就是没有细节。




此外,两条线索的缠绕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可是处理得倒也中规中矩。比如感性男生用感性的日语叽里咕噜,即便我一句不懂,配上音乐竟也相当抒情。




让我很佩服的地方是人物的调度。一个小制作、人物众多,可在导演的调度之下竟然有序且有趣,实在把国内的所谓名家(此处专指陈凯歌)比到厕所里去了。




不足。在我看来有三点:


第一,生硬。剧本的功没有做足,情生硬。虽然是个人都知道哥必要和美女(阿嘉和友子)生点故事,可是这样生了未免也太不负责了!个失滚青年从台北回到故什么都看不眼、什么都不真做。那个自觉大材小用的模特被迫监督乡下水准的乐队。他们这两个怎么就有敌意的呢?我是真不觉得有矛盾、冲突的可能性。两个人都没有打算好好干,那就稀里糊涂混过去好了。这个日本女人较什么劲呢?OK,即便两人在编剧的逼迫下有了矛盾,更要珍惜这个矛盾,结果矛盾不到10分钟就上了床,实在俗不可耐。能想象《傲慢与偏见》的一对儿没碰撞几次就滚作一团吗?




第二,生硬。在丰富的细节之内,是人物的苍白和inconsistency。比如这个国宝级的邮差阿伯。注意到他整场正经过几次?一次:用日语给友子送请帖。其余统统是以老顽童的姿态出现。苍白。难怪给人美化皇民统治的印象。友子在美貌之余只剩下无厘头了。日本人真的跟正常的中国人不一样?先是极其不愿意地接下临时场督的任务,没有任何思想转变就突然开始充满责任感,这点责任感受挫之后就去借酒打人家玻璃,然后莫名其妙地就跟人XX。性爱真的是伟大的,所以第二天马上变成了一个真诚的人,全心全意要送一封信。这到底是日本女人还是变形金刚?该不会是妖吧?




第三,生硬。两条线索被拉到一起,非常生硬。为什么一个现代励志+乡土故事非要跟日本占领时期的爱情故事拉到一起讲?有没有1+1>2的效果?OK,就算非觉得它们缠绕在一起很cool,那也要敬业一些!比如,结尾友子1.0送别情郎的场面,是这样泰坦尼克(Titanic)式的邮轮送别更好,还是日本人惨惨地被赶走更好?仅从感染力而言,无疑是日本人灰溜溜被押送走的场面更感人。这样以来,第一可以凸显纯真台湾版友子对爱情的执着(情愿跟失败者受罪);第二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日本老师会躲藏;第三,最重要的是可以凸显勇气的重要。这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战败者灰溜溜的回家路上对情人的思念,被导演旖旎成了一个稍带童话色彩的旅行。暴殓天物。引起政治上莫名其妙的争议不说(也许是故意的炒作),更大幅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功课都做到了细节上,反而在胜负手上漫不经心。令人扼腕。




海角七号,可看,水准一般,励志+乡土片。大败笔反而成就盛名,也算是当代童话。




品论《海角七号》之余,忍不住对比一下两岸的电影。拿《画皮》来说,无非是聊斋的老故事,可非要在结尾加上“和谐”的种子,毫无品味地拔高、白痴的对话设计、生硬的表演(除周迅外)... 却让我感觉有希望。明显不足的是细节。至少导演、编剧还有点“大”想法。可是《海》片,在丰富的细节之内,却真真实实的让我感到了“小”。小人物、小环境、小理想、小叙事。要命的是,他觉得这是真正的大!


细节的不足和想法的小,都是致命的。可是细节的不足,总是可以补的。努力、加倍努力、引入人才、花钱、花时间,象Steve Bummer说:“work on it, work on it, work on it...” 。可是想法的小,怎么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85260
 回應文章
[借台灣宣揚日本]與[借日本宣揚台灣]兩者電影手法的一致性
2009/01/02 13:19 推薦4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乱石
尋緣
尿布小孩
Patch Adams

就像是海角魏德聖導演他詛咒的TMD台北城(台北城=中國城:代表在台灣的中國文化勢力),電影之外實際生活裡的魏德聖的好友台灣閃靈合唱團的主唱Freddy用他的重金屬合唱團唱出台灣就是要入聯,就是要獨立,與Gun N’ Roses ”Chinese Democracy”異曲同工一樣‧海角七號與莎勇之鐘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主旋律都是隱含著反中國統治(*主張中國文化是醬缸是劣等暴支文化)要接受更先進的外來文化統治(*例如台灣現代化=日本化的皇民化運動),無論這個中國是當時1945年接收台灣的中國國民黨軍隊還是在2008對岸佈署N顆飛彈的中國共產黨解放軍‧就連霧社事件也能被解釋成是抗暴事件而不是反日事件‧這個勵志也可以被轉化成勵志要台灣獨立(其實是想獨立後成為日本第五大島或美國第五十一州)”‧至於本土化本來就是針對中國的文化而言的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經打過一場鄉土文學論戰‧個人從不主張要禁演這部片子反而主張大家都該去欣賞這部片子裡所隱含的台灣深綠Loser意識(被殖民後產生的集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值得觀察的反倒是這片子的在台灣所創下破記錄的新台幣五億多票房(相對於另一部與日本有關的台灣電影1895的三千萬與大陸電影集結號八月在台灣首映的八萬),是否反映台獨與獨台兩股思潮所建構的"新台灣主體意識記憶"已經找到了共同點? 是否也反映閃靈Freddy在2008為民進黨謝長廷競選時跨下的海口" 選前支持謝長廷,選後支持馬英九 ,因為在我眼中馬英九也是獨派",已經透過魏德聖的電影得到馬英九認同並背書而獲得實現?!
--------------
宋念申﹕由《海角七號》想到《莎勇之鐘》
(作者是中國留美學人)


DWNEWS.COM-- 2008
12185:28:30(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聯合早報/:人類的歷史記憶是一件難以捉摸的事情。不但當事人對記憶的塑造會因各自立場而大相徑庭﹐後世也往往依據時代主題的變化而不斷重新解釋歷史。當一部《海角七號》在海峽兩岸引起激烈討論﹐我想起65年前另一部臺灣電影──《莎勇之鐘》1943年﹐《莎勇之鐘》在日本佔領下的臺灣﹑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地上映。該片由臺灣總督府﹑日本電影公司松竹映畫和偽滿電影公司滿鐵映畫聯合制作。全片日語對白﹐紅極一時的滿映當家花旦李香蘭主演並唱主題曲。《莎勇之鐘》取材于一個發生在臺灣宜蘭的事件。雖然學者對事件的真實性有爭議﹐但一般的版本是﹕1938年﹐日本為加緊對華北的侵略而擴充兵源。一位在泰雅族部落任警察兼教員的日本青年田北正記應召入伍﹐17歲的原住民少女莎勇冒雨為他搬運行李﹐途中不幸落水溺亡。
借臺灣宣揚日本 
在日本當局看來此事是宣揚日本成功治理臺灣的極好素材,其意在于:連原住民這樣的“化外蕃 民”也能在皇民教育感召下[忠君愛國]為“東亞共榮”事業捐軀。日本第十八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特意向莎勇所在的
利有亨社頒發一口鐘﹐以示嘉獎。此後“莎勇之鐘”就被不斷神化。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日本推出了一系列以莎勇為題材的歌曲﹑繪畫﹑文字﹑戲劇﹐其故事 甚至被收入臺灣的小學日語課本﹐流傳極廣。經歷過日據時代的臺灣人﹐據說今天很多都還會用日文唱《莎勇之鐘》。當然﹐故事的情節也隨神話過程而豐富﹑細膩
並且逐漸誇張。有文人就把莎勇和田北教員的關系演繹成戀情。
電影《莎勇之鐘》讓神話達到頂點。影片裡﹐莎勇不顧勸阻﹐自告奮勇為老師送行﹐不但是為了謝師﹐而且是為了向日本軍人表達敬意。導演甚至讓少女在落水前﹐還不忘振臂三呼萬歲”(*Bansai) 戲劇性情節可以是赤裸裸的皇民化宣傳﹐日常生活情景﹐也可以在政治的包裹下﹐具備宣教意義。電影 頭﹐原住民村落一派田園牧歌﹐村民們在清晨向日本國旗鞠躬後﹐開始了男耕女織的勞動﹔日語教員在上課﹐李香蘭扮演的莎勇也活潑﹑美麗﹑可 ……很難說這些日常場景是絕對虛假和不存在的﹐但日常生活背後的含義卻給人留下巨大的解釋空間﹐比如﹐村民鞠躬究竟是自願 還是被迫的﹖是感戴皇恩的還是例行公事﹖《莎勇之鐘》裡﹐人性﹑溫情就是軍國主義化的﹐它是借臺灣人來講日本帝國的故事。在臺灣學者周婉窈看來﹐莎勇神 正是日本本土軍國主義的對外延伸殖民國之軍國主義的殖民地 ’”(問題在于﹐神話雖是人為塑造﹐也還是會把痕跡帶到今天。這種痕跡有時是無意留下的﹕比如﹐當年由古賀正男作曲的歌曲《莎勇之鐘》風靡一時﹐戰後被重新 填詞為《月光小夜曲》﹐至今還在華語歌壇廣為傳唱。如果知道原歌的歷史背景﹐恐怕很多人會覺得很諷刺。但有的痕跡卻是有意選擇的﹕比如﹐盡 莎勇之鐘本是殖民宣傳﹐但臺灣宜蘭縣南澳鄉﹐就重建了光復後被毀棄的莎勇之鐘﹑紀念碑和紀念園﹐並將其作為旅游景點來推 廣。在鄉公所的網站介紹裡﹐莎勇之鐘是南澳鄉的象征﹐表彰了為送老師出征 可歌可泣的事跡。文字中沒有提到日本﹐只用年份標志著歷史背景﹐也許是有意回避﹐也許是不得已﹐不得而知。
借日本宣揚臺灣
如果60多年前莎勇神話的塑造﹐如周婉窈所說﹐體現出臺灣在此一特殊歷史情境中的被動性﹐那麼宜蘭南澳鄉重修莎勇紀念園 ﹐就不好用被動來解釋了。和今天《海角七號》的創作和熱映一樣﹐其背後的涵義恐怕是﹕臺灣正力圖作為一個歷史主體﹐主動地選 擇﹑塑造它自身的記憶﹐和以往的記憶劃清界限。(說到《海角七號》﹐有人說它美化侵略﹐有皇民化陰影﹔有人說它表現愛情和奮斗﹐體現超越國界的人性主題。我覺得都不是那 樣簡單。《海》片沒有宣揚大東亞戰爭共榮﹐它和《莎》片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它對戰爭沒有評價。但說它僅僅宣揚了人性之美﹐好像溫情可以是絕對抽象的﹐則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進入現代﹑特別是冷戰以來﹐大眾文藝作品中的溫情﹐常常與政治相互 包裹。當然﹐遭遇深度文化殖民的地方﹐很難擺脫殖民文化格調的影響﹐這很好理解。文學爭寵諾貝爾﹐電影獻媚好萊塢﹐乃是東亞普遍現象。但《海》片不只如此﹐在它浪漫優雅的情調下﹐有對自我記憶選擇的激進追求。表面上﹐它帶有很強的殖民地色彩﹐但和《莎勇之鐘》正相反﹐它是借日本人來講臺灣的故事。臺灣領導人向大陸觀眾推《海角七號》﹐說這是了解臺灣的起步。這個起步﹐恐怕就在于說臺灣是有自己的主體 記憶的。據說《海》片導演下一部作品(*是關於霧社事件)﹐將講述原住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故事﹐我懷疑﹐這個故事和大陸觀眾理解的歷史﹐恐怕不會有多大的精神關聯。(*被描述為反抗政策壓迫但不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成份會多些,勾起更多的對日本歌曲的回憶)



本文於 2009/01/02 18:38 修改第 1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85751
迎合台独思想而已
    回應給: Linan Wang(wangii) 2009/01/02 11:47 推薦0


xaogao2007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让我一言以蔽之,迎合台独思想而已。台湾人不敢说,我是大陆人没什么不敢说。

这个台独思想哪,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台湾人心理的深处都有那么一点,只不过有人愿意说出来,有人不愿而已。现今的台湾有几个东西是碰不得的:一是本土化,二是民主,三是所谓的爱。如果一个东西加上了这么三个东西,就 有了金刚不坏之身,不管它里面是什么败坏的东西。《海角七号》就是这么个东西。

套个典故,《海角七号》就是告诉被强奸的女人,回忆被强奸的经过时要回忆强奸犯壮实的肌肉和获得的快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85577
讓藝術歸藝術
    回應給: Linan Wang(wangii) 2009/01/02 08:54 推薦0


riquelm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頂 Linan 兄的客觀評論,跟據影片本身內容點評,比扣帽子式的口水戰有營養多了。
(就如這篇經典級的「色.戒」大分析

其實剝去了所有這些後來的「海角大拜拜」,影片本身不過是一齣針對年輕人的商業音樂片,魏德聖也不是李安,不需要過分大驚小怪。真的要比,跟崔健 1993 拍的「北京雜種」倒是可有一比。








假如真的要討論兩岸電影,拿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一一」)來 PK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還比較靠譜。他們講小人物故事的功力都是世界級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8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