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以来,《海角七号》实在炒、吵的厉害。给我的感觉是这部影片已经到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美化皇民统治于无声处”的顶级毒草境界。昨天新年前夜,连同《画皮》、《Crash》一起看过,实在非常失望。这就是台湾人民的顶级毒草?换更有毒的上来!
先说好听的。
《海》剧充满了细节。从一开始的“我xxxx的台北”起,“雷霆小队”的交通警、精通日语的老邮差,细节的处理比比皆是。感觉非常生活化。相比《画皮》,可以说这方面超过了几个数量级。《画皮》一片画面还可以、造型也不差、故事的骨架子也不俗,可就是没有细节。
此外,两条线索的缠绕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可是处理得倒也中规中矩。比如感性男生用感性的日语叽里咕噜,即便我一句不懂,配上音乐竟也相当抒情。
让我很佩服的地方是人物的调度。一个小制作、人物众多,可在导演的调度之下竟然有序且有趣,实在把国内的所谓名家(此处专指陈凯歌)比到厕所里去了。
再说不足。在我看来有三点:
第一,生硬。剧本的功课明显没有做足,情节生硬。虽然是个人都知道帅哥必须要和美女(阿嘉和友子)发生点故事,可是这样就发生了未免也太不负责了!这个失败的摇滚青年从台北回到故乡,对什么都看不顺眼、对什么都不认真做。那个自觉大材小用的模特被迫监督乡下水准的乐队。他们这两个怎么就有敌意的呢?我是真不觉得有矛盾、冲突的可能性。两个人都没有打算好好干,那就稀里糊涂混过去好了。这个日本女人较什么劲呢?OK,即便两人在编剧的逼迫下有了矛盾,更要珍惜这个矛盾,结果矛盾不到10分钟就上了床,实在俗不可耐。能想象《傲慢与偏见》的一对儿没碰撞几次就滚作一团吗?
第二,生硬。在丰富的细节之内,是人物的苍白和inconsistency。比如这个国宝级的邮差阿伯。注意到他整场正经过几次?一次:用日语给友子送请帖。其余统统是以老顽童的姿态出现。苍白。难怪给人美化皇民统治的印象。友子在美貌之余只剩下无厘头了。日本人真的跟正常的中国人不一样?先是极其不愿意地接下临时场督的任务,没有任何思想转变就突然开始充满责任感,这点责任感受挫之后就去借酒打人家玻璃,然后莫名其妙地就跟人XX。性爱真的是伟大的,所以第二天马上变成了一个真诚的人,全心全意要送一封信。这到底是日本女人还是变形金刚?该不会是妖吧?
第三,生硬。两条线索被拉到一起,非常生硬。为什么一个现代励志+乡土故事非要跟日本占领时期的爱情故事拉到一起讲?有没有1+1>2的效果?OK,就算非觉得它们缠绕在一起很cool,那也要敬业一些!比如,结尾友子1.0送别情郎的场面,是这样泰坦尼克(Titanic)式的邮轮送别更好,还是日本人惨惨地被赶走更好?仅从感染力而言,无疑是日本人灰溜溜被押送走的场面更感人。这样以来,第一可以凸显纯真台湾版友子对爱情的执着(情愿跟失败者受罪);第二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日本老师会躲藏;第三,最重要的是可以凸显勇气的重要。这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战败者灰溜溜的回家路上对情人的思念,被导演旖旎成了一个稍带童话色彩的旅行。暴殓天物。引起政治上莫名其妙的争议不说(也许是故意的炒作),更大幅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功课都做到了细节上,反而在胜负手上漫不经心。令人扼腕。
海角七号,可看,水准一般,励志+乡土片。大败笔反而成就盛名,也算是当代童话。
品论《海角七号》之余,忍不住对比一下两岸的电影。拿《画皮》来说,无非是聊斋的老故事,可非要在结尾加上“和谐”的种子,毫无品味地拔高、白痴的对话设计、生硬的表演(除周迅外)... 却让我感觉有希望。明显不足的是细节。至少导演、编剧还有点“大”想法。可是《海》片,在丰富的细节之内,却真真实实的让我感到了“小”。小人物、小环境、小理想、小叙事。要命的是,他觉得这是真正的大!
细节的不足和想法的小,都是致命的。可是细节的不足,总是可以补的。努力、加倍努力、引入人才、花钱、花时间,象Steve Bummer说:“work on it, work on it, work on it...” 。可是想法的小,怎么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