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電影愛好者.
我不是要做影評,因為影評要評談的是劇本,演員,執導,拍攝,分鏡,配音,配樂,剪接,...等等,但以《海角七號》的票房表現而,是讓人覺得見面不如聞名的,是不如不看的.
《海角七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虛構的人物與虛構的情節,做為一部供觀賞娛樂的電影,這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但其最可議之處,也正在虛構,但不在虛構的情節上,而在虛構的歷史背景上.
一部電影若涉及歷史背景,則是不容虛構的,因為歷史或歷史背景應該是事實問題,是一項屬於公眾知識範疇的東西,若也把客觀存在的虛構了,那是造假,是欺騙,也是給觀眾洗腦了.
一般而言,在一部電影裡,若是涉及到歷史事實,在無傷大雅的小情節上,因劇情需要而虛構一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在大情節上,或者歷史背景也就是說更大情節上,不問史實,而是出於虛構,或是出於歷史及文化上的無知而虛構,甚或至是出於有意或目的或個人的某些情結而虛構歷史背景,或暗示著有那麼樣的歷史背景,那就是造假,就是欺騙,也就是給觀眾洗腦了.《海角七號》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而符合了既台灣,又本土,又傾獨,又懷日(本)的電影,所以才能得到台獨份子一致讚口不絕,政府當局為選票而力挺票房的局面.
我要舉出的是,若從一九四0年後的歷史背景之史實上,去探究與了解當時台灣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在故事發生地點的恆春那個僻遠地方,也就是說《海角七號》的地方,是絕對絕對不可能發生《海角七號》中日本人老師與台灣人女子戀情的故事的,這樣的故事完全隱去與掩藏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在殖民地台灣的真實狀況,及當時殖民地被統治的一般台灣人,特別是僻遠地方年輕女子的真實人生狀況,也與當時恆春那個僻遠地方的真實生活狀況,有極大的差距,更不要說一個台灣人女子有可能,而且還有可能穿的十分體面的,從當時的恆春到高雄碼頭上去給日本人老師送行了.這不是美化了故事中的愛情情節,而是美化了日本殖民地統治者.
我不想再多說了,我要說,當我看完了《海角七號》這部片子後,我在想,若真有影片中當時的那位台灣人女子,她沒被拉去當日本兵的慰安婦,就是極大的幸運了,她若還生下了有日本人血統的孩子,那也是合乎當時的常情常理的結果.
有日本人血統的或精神的孩子,長大了,有錢了,又想當家做主,起了美化了日本殖民地統治者,痛恨大陸或台灣〔中國人〕的統治心念,說來也正是今天在台灣的一些人合乎常情常理的結果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