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走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心路歷程 - 命運共同體 VS 文明衝突論》聽後
 瀏覽604|回應0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0.  前言

熊建劬博士20231014日在台北永和「平行空間」發表:「走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心路歷程」演講;子標題是:「命運共同體 VS 文明衝突論」。我和建劬兄有台大同屆之誼;過去20多年來在「保釣論壇」討論中,從他得到很多啟發和教益。所以,雖然這個演講有網上直播,我還是到現場聆聽。建劬兄講題深遠,內容豐富,顯示出他廣博的學識。

不過,我對建劬兄講題中提到的三個概念有些意見。本來想借這個就教於建劬兄的機會,詳細談談我對「戰爭」、「文化」、和「認同政治」的了解;可惜我最近腦力退化步調驚人,嘗試多次都無法寫出符合我自己「嚴謹」標準的文章。只好以青蜓點水方式表達拙見,草成此文。難稱「評論」,姑名「聽後」。依照慣例,簡單說明我思路的淵源和基礎於下。

0.1
基本假設

我接受「唯物論」、「相對觀」、「社會建構論」、和「社會契約論(霍布士版)等理論的基本假設。

0.2
基本觀點

根據我過去讀書心得,和本文相關的三個觀點如下:

a. 
唯物人文觀
b. 
資源不敷分配論
c. 
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該文「前言」)

由於受到以上基本假設和基本觀點的制約,我很自然的傾向以「現實」為焦點來觀察所有的人際活動;就理論和政策來說,我分別以「可實現性」和「可執行性」為「判斷依據」。

1. 
歐洲中心論

1.1
概念分析

導致「地球中心論」和「人類中心論」這些觀點的邏輯可說古已有之。地區式「中心論」如「『中』國」、「『天』朝」、「日『本』」、「白人優越論」、「歐洲中心論」、美國優越論等等,則是這個思想進程衍生出來的產物。

從哥白尼到目前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地球中心論」已經被徹底推翻;今天也沒有太多有識之士還唱和「人類中心論」。這類邏輯或思路大概基於以下兩種心理活動:

1) 
源於「夏蟲型」或「井蛙型」的無知和/或虛驕。
2) 
源於自卑感防衛機制的逆向投射。

因此,我認為各式各樣的「XX中心論」都是半吊子理論。但是,由於自我定位」和「認同政治」在當下蔚為風潮(1),兩者推波助瀾下,對「XX地區」人士來說,「XX中心論」很可能會繼續看俏走紅一段時間;什麼時候被放進思想史檔案室,目前還不好說。

非「XX地區」人士而相信或走進「XX中心論」,可能是錯覺,可能是迷戀,也可能是某種「情結」(如「西瓜偎大邊!」);問題應該都不大,走不走出其實無傷大雅;端視這個錯覺、迷戀、或「情結」能不能讓這個人感到爽。

1.2
政治評論

本小節談談「XX中心論」在某些情境的「正面」作用。

面對強勢中國,許多台灣民眾,包括我一些身居總經理、董事長高位的同學在內,有著「台灣中心論」的錯覺或認知偏差。在她/他們的腦海中,台灣是美國地緣戰略布局「島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政客更把台灣政治領袖視為至死不渝的夥伴(走狗?)。在這種一廂情願的情境中,如果共軍犯台,美國當然會傾舉國之力保護台灣;日、韓、菲等「友邦」也將奮不顧身的馳援。所以,她/他們得到這樣的結論:

1) 
老共不敢犯台!
2) 
如果老共膽敢來犯,台灣安啦!

在我看來,上述「台灣中心論」有加強台灣老百姓心理建設,以及維持台灣社會穩定運作兩大功能。這些人一旦「『走出』台灣中心論」,我相信台北街頭立馬會看到一拖拉庫或呼天搶地,或喃喃自語的「被迫害狂」症候群(2)。對其它「XX」地區的人來說,「XX中心論」也具有類似「路過墳場吹口哨」的效果。

2. 
命運共同體

2.1
概念分析

我從「資源不敷分配論」得到「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這個定義;國內政治如此,國際政治亦然。做為政治理論,「命運共同體」的「可實現性」相當薄弱。

在現實世界中,好消息是:全球人口增長率呈現降低趨勢;爭奪資源的壓力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高。壞消息則是:202211月全球人口達到80億;到2080將增加到104億,然後維持到2099 - 2100。這個預估值已經超過以往所計算的「人口承擔上限」。隨著科技進步,「上限」值可能上調;但在「氣候改變後果」這個未知數的陰影下,地球「資源不敷分配」程度只會越來越高漲;從而,各國、各地區人民爭奪「資源」的狀況一定越來越火爆。如果「命運共同體」是一種政策宣示,其「可執行性」幾等於零。

戰爭登上人類史舞台已經有12,000年以上。且不說手握核武牌的普丁會不會真的跳牆;有記載以來,戰爭次數的頻繁,規模的龐大,殺戮的慘烈等等,「變本加厲」四字不足以形容其萬一。如何建立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分配資源方式,以及如何維護劍及履及的仲裁爭端機制兩者,是當務之急,也才能合理性的減低無辜老百姓被荼毒的數量。空口說白話,天上畫大餅;殊非國際政治領袖的風範。

2.2
政治評論

大東亞共榮圈生命共同體之後,以「命運共同體」做為政治口號,習近平總書記(或他的文膽)難逃「了無創意之譏。在經過慘烈政治鬥爭上位後,提出這個構想更有冷笑話或言不由衷之嫌(該欄04/24/2023文附註5)。我可以想像:薄一波和周永康們在放風的時候暗暗詛咒:

他媽的!你為啥不跟老子共同一下你吃香喝辣的命運

3. 
文明衝突論

我對「文明衝突論」向來懶得批評。二十多年來我雖然對「文化」議題發表過幾次淺見,但一直沒有嚴肅的對待它。借此機會略做分析,以正視聽。

3.1
概念分析

1) 
什麼是文化

我對「文化」的興趣,跟我讀書的基本動機一樣,都是為了回答「倫理學」問題。基本上,我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來了解「文化」。40多年前趁工餘之暇,我在加州堀伯汀洛市的迪安薩社區大學選修過一學年的「文化人類學」。

我對「文化」的了解是:

文化是人類為了解決和應付生存及現實的問題,而設計出來的生活方式、典章制度,以及根據這兩者而來的文學、藝術、知識、和行為規範及模式等等。所以它是持續的和(隨時、空)改變的

我對「文化」的觀點也見於這兩篇拙作人性和文化
文化和「王道思想」此外,對「文化」稍有皮毛之見的人都知道,「文化」的特質包括:「傳承性」「傳播性」、和「可學習性」等等

根據這些觀點我是一個「文化『貓論者」:不管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能夠解決問題的文化就是我們需要接受的文化

2)  文化和文明

就我所知,「文明」一詞的「用法」可以分成兩種:

a. 
學術領域

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博士在回答:「文化發展到什麼階段可以稱為文明?」這個問題時,她的回答是:

「基本上,這要看各人對『文化』和『文明』的定義而定回顧過去,當一個社會具備大城市、精細的分工制度、和某種保存紀錄的方式時,我們會認為它是文明社會;這三件事是構成『文明』的因素」(該文第22頁;我的翻譯)《維基百科》對文明」的解說相當詳盡。就「定義」而言,它也列舉了以上米德教授所說的三點

從米德博士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文明」一詞在學術界最初的「用法」是「分類」。學術界區分「文化」和「文明」,是為了讓研究工作更為細緻;換句話說,「文明」是「文化研究」領域下,專注於具有某些特色「文化」的一個「次學門」。

b. 
政治領域

《美國國家地理》網頁對「文明」一詞的解說中有以下這段話(3)

「當下大多數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文明』一詞頗有爭議;原因在於,這個標籤被用來把全球各個不同社會建構出一個造成惡劣後果的對比:『文明』社會比『非文明』社會來得優越。」(我的翻譯)

此一「對比」是「文明」一詞在政治領域,尤其在帝國主義者及其擦脂抹粉師筆下的「用法」。我可以舉出上面這段話中「惡劣後果」的四個具體例子:

A.  用「文明『化』」來替帝國主義者的燒殺搶掠行為漂白(請見以下3.2-2)小節所列的四個超連接)
B. 
用「現代『化』」來替後帝國主義者的巧取豪奪行為漂白(羅斯陶4)
C. 
用「全球『化』」來替經濟面新自由主義者的坑矇拐騙行為漂白(紀登斯巴瑞特)

D.  用「文明衝突論」來替後帝國主義者的燒殺搶掠行為建立「正當性」(杭廷頓巴瑞特)。

如果接受以上分析,就能了解何以我認為:龍應台女士就「文明」一詞的用法(該欄開欄文)相當膚淺甚至近於無知(該欄01/28/2006貼文)

3.2
政治評論

1)
「擬人化」謬誤

許多研究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學者,常常因為有意無意的使用「擬人化」論述方式,把思考方向或思考結果搞得不合邏輯;也許這樣一來,小市民才比較容易上當。

比照我的20字真言,我會說:「宗教不打仗;文明無衝突」。就像「數字不會說謊」,但是「人」會拿「數字」來「幫他/她『說謊』」一樣;有些「人」會拿「宗教」或「文明」做為「戰鬥口號」,激勵愚夫愚婦們「幫他/她『打仗』」和「把差異上綱到『衝突』」。

2)「文明」概念的羊頭性

以上的分析可以說明:在「文明衝突」這類「用法」中,「文明」一詞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這種詐騙行為的「羊頭」。它並沒有什麼「精神性」、「崇高性」、或「認同價值」。我現在沒有腦力和精力深入討論這個議題;摘錄過去看過三篇解構批判「文明」的論文,謹供參考d項是一本書我只看過它的書評。

a.  Civiliz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b. 
The Philosophy of Colonialism: Civilization, Christianity, and Commerce
c.
 Introduction: Christian “Civilizing Mission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d.
 The Empire of Civilization:The Evolution of an Imperial Idea

美國選戰即將開打,時下美國媒體上和名嘴口中一個當紅的流行詞是「文化衝突(5)。但根據史特恩博士的精緻分析(該欄12/25/2023貼文),美國社會中所謂的「文化衝突」,其實是利益不同的群體在爭奪資源分配權。「文化」一詞在這裏也淪為一顆羊頭。

4. 
結論

我對建劬兄講題中三個概念的詮釋跟他的不同;這些差異有些是程度上的,有些是了解上的;導致我們對三者的評價也有落差。我相信它們來自我們兩人採取了不同的思考前提以及判斷立場。歡迎建劬兄和網友們批評指教。


附註:

1. 
前者請見該文附註 2;後者請見該欄01/23/2024的兩篇文章。
2. 
話說回來,由於某些人掉進了太超過的「台灣中心論」,才會誓死維護「台灣獨立」這塊神主牌。「『走出』台灣中心論」也許可以幫助她/他們認清並面對現實。
3. 
原文為: Most historians, anthropologists, and archaeologists working today feel that the word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way the label has been used to set up harmful oppositions among world societies, with “civilized” societies being seen as superior to “non-civilized” societies.”
4. 
我並不排斥「現代化」這個概念;我接受啟蒙運動傳統下韋伯哈伯瑪斯等人對「現代性」/「現代化」的闡釋,以及他們的相關理論。我對「現代性」/「現代化」的看法請見此文(該欄9-6)
5. 
這是照字面翻譯;我傾向使用意譯的「觀念爭論」或「價值觀齟齬」。

本文於 修改第 2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2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