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心理學 – 開欄文
 瀏覽2,198|回應11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如我在拙作大腦神經學:一般研究》中所說,我對大腦神經學的興趣來自倫理學--認識論--認知科學這個讀書過程。我的另一個讀書過程則是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包括考古人類學)—基因學(包括生物學、演化論)。這些都可從本部落格二十年來轉載的相關評論和研究報導看出。

現在的確是把所有蒐集到的資訊和知識做個整理和整合的時候。它們應該是我玩到掛前的最後一個計劃。不過,心理學和社會學一樣,有許多次領域和學派。我既不是科班出身,也談不上半路出家;自然沒有什麼師門、學派、傳承之類。各欄也只能是個炒雜燴的形式。如果我還有個三、五年時間又不退化成癡呆,或許能把自己在各領域的讀書心得寫下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16424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40%的人會有意忽視事實》讀後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1.  全文要點

這篇文章報導「有意忽視事實」的實驗,以及對其它和此議題相關實驗結果的「整合分析」(請見本欄第三篇文章)。「有意忽視事實」在心理學上的正式名稱是:「選擇性無知」(請見「索引」)。這個概念可以參照我在其它幾篇文章中提到的:「認知偏差」和「認知扭曲(拙作1拙作2)

此實驗內容在該文「道德扭捏空間」這一節中有簡略說明。它的結果顯示

40%
的人會為了個人利益而有意不去了解或追究自己行為的負面後果

既然是「有意識」的行為,也就蘊含它們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這篇報導提出兩個可能的「動機」:

a) 
免除自己「道德感」的壓力。
b) 
免除社會「公評公論」的壓力。

2. 
評論

1) 
人基本上是自私的。但在「社會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出「道德感」。這個「道德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維持社會的穩定運作。

2) 
如該文所提到的選擇性無知」,「道德感」的作用相當有限。這是達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人就什麼事都可以做了」這個觀察的基礎社會「公評公論」的作用比個人「道德感」要強;但仍不足以維持社會穩定運作。這是為什麼一個社會必須落實「法治」的原因。

3) 
法律是有形的條文,它不可能繁瑣成面面俱到。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加深社會「公評公論」的力道。在下不才,幼承庭訓鳴鼓而攻之言常在我心,行文弘道其義本於春秋。這是我在文風上不以溫、良、恭、讓自許的原因。

索引

built-in excuse 不足採信的辯解
cognitive inattentiveness –
思考惰性
meta-analysis整合分析
Moral wiggle room「道德扭捏空間」
willful ignorance –
選擇性無知」:指有意不去了解或追究自己行為的負面後果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16425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