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貼自【尋王之盟】 : https://city.udn.com/57666/2951416
0. 前言
在【尋王之盟】網頁上看到文市長關於「偽知識」的大作。我對「知識」議題也很有興趣。在這裏就自己粗略的了解,提出一些淺見,向【尋王之盟】的市民和文市長請教。
1. 知識
「認識論」是傳統哲學中三大次領域之一。它主要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a. 「知識」是什麼?
b. (這樣的)「知識」是不是存在?或
b-1 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看成是(這樣的)「知識」?
c. 如果(這樣的)「知識」存在,我們如何取得它?
就我所知,(傳統)認識論中對「『知識』是什麼?」的一個主流共識是:
「『知識』是一個人在有充分根據的條件下,同時自己也完全接受的觀點。」
(這句話中的「根據」也可以用「理由」一詞來代替。)
至於什麼是「根據(或理由)」?怎麼才算「充分根據(理由)」?怎麼才算「完全接受」?這些問題,目前還是眾說紛紜。(當代哲學家對此議題的種種精緻分析我就不在這裏多說。)
(我認為)「哲學」是探討人類最基本問題的活動。由於我們現有的「知識」仍然相當有限,人類目前對「最基本問題」的探討,並沒有非常大的進展。或者說,「哲學」領域中目前所有的理論都還在「推測」、「推論」、「臆測」、「假說」、甚至於「瞎子摸象」的階段。
換句話說,人類目前對「『知識』是什麼?」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對「怎麼樣才算『知識』?」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判準。
因此,(我認為)我們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關於「偽知識」的定義或判準。
2. 偽科學
一般人對「科學」的定義是:
「在某個特定領域,就某個特定課題所得到的有系統知識。」
各門「科學」有它各自的「方法論」。
因此,一個理論算不算「科學理論」,比起某種觀點或意見算不算「知識」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得到廣泛的共識。
波柏對「什麼是『科學』?」這個議題提出他「反證論」這個判準。波柏根據「反證論」(或對接受「反證論」的人來說),認為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都是「偽科學」。
但是當下「反證論」已經不再是「科學基礎論」中的主流意見。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雖然也不再是「顯學」,但兩者是不是「偽科學」,大概並不是波柏有資格或有地位來拍板定案。
3. 意識型態
柏拉圖在大約2,500年前就區分「知識」和「意見」。在(不屬於知識領域的)「意見」這個項目下,我們還可細分「偏見」、「胡說八道」、「無稽之談」、「樣本不足下的錯誤推論」、「樣本不足下的錯誤判斷」、「違反邏輯規則的錯誤推論」、「思考不夠周全的局部性判斷」等等這些「無意圖性」的錯誤、以及有缺失或有爭議的「意見」或「判斷」。
大家常聽到的「意識型態」,則可分成「無自知性」和「有意圖性」兩類。馬克思稱前者為「錯誤意識」(通譯「虛偽意識」);馬克思(及盧卡契)視後者為「階級鬥爭」或「政治鬥爭」的「武器」。
受到「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思考模式移轉論」、以及到今天仍然頗為時髦的「『後現代』主義」這些思潮影響,時下有些學者認為所有的理論都是「意識型態」。
我接受上述前四種理論的部分論述。但我不同意,也拒絕接受以上最後(所有理論都是意識型態)這個觀點。
4. 知識和偽知識
我們中國人說:「學海無涯」。
《莊子》有段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
知識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動態性和增長性的東東或西西。只要我們一直追求探究,我們將不斷的取得新知識、更具有深度的知識、以及更具有廣度的知識,來取代現有的,從過去累積下來的,可能有缺失的知識。
知識不是一個靜態性的,一成不變的,或一個人可以指著它說:「這就是『知識』。」的東東或西西。
「偽知識」是不是一個「有所指」的概念呢?
我想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某種說法要能被稱為「偽知識」,它至少要有一個「知識」的架勢。也就是說,這個說法即使沒有足夠的「根據」,也要能提出某些看起來像「根據」的支撐;如果它看起來不像一個(被多數人)「完全接受」的觀點,至少在某一社會中要有萬分之一的人接受它。
其次,由於目前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可以判斷什麼是「知識」的標準,所以就「知識」來說,「真」、「偽」的判準在「根據」是否「充分」和是否「(被一定數目的人)完全接受」之外,我認為還要加上第三個條件。我稱之為:
「提出此『知識』者的『動機』」。
a. 如果提出此「知識」者的「動機」在欺騙他人以謀取某種利益或優勢,而這個所謂的「知識」同時缺乏「充分根據」,或/和在「被完全接受」與否上有很大的爭議,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偽知識」。
b. 如果提出「知識」者並沒有試圖欺騙他人,則雖然這個所謂的「知識」缺乏「充分根據」,或/和在「被完全接受」與否上有爭議,我們大概只能說它是一種「意見」,或許說它是一種有爭議的「意見」。
5. 《論語》
文市長的大作中有以下這段話:
「古時的偽知識從聖經、論語、本草綱目中處處可疑,...」
我不是很清楚「可疑」一詞在這裏的用法,也就無法正式的討論這句話。但我想提出一個閱讀或處理古代文獻典籍的態度和觀點。
《舊約》是本記載神話、史話、和鄉野傳說的書;《新約》和《論語》則是本記載對話和軼事的書;前者也包括一些神話和鄉野傳說。它們的作者或記錄者並不宣稱自己在提供「知識」;一般人大概也不會認為它們在提供「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
從經驗論者的角度看,所有的「知識」來自經驗。《舊約》、《新約》、《論語》、和其它古代文獻典籍記錄了一些前人的經驗。從而,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取得知識的資源,但它們的內容不一定是「知識」本身。
因此,在經過適當的分析、檢驗、比對、或/和綜合後,我們應該能夠從它們之中提鍊或焠鍊出一些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和/或其他有關學門的知識,以及一些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和社會科學基礎論方面的思想。
***** 後記 *****
我一時沒有時間正式寫作。「參考文章」及相關術語的解釋從略。
這裏只提供兩項網路資料(請不要依賴線上中譯),和一篇拙作給有興趣的網友參考。
* 文俠隱,《諸君參考一下「偽知識」》,https://city.udn.com/57666/2896232?raid=2917818#rep2917818,2008/06/23
* Epistemolo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stemology
* Epistemology, http://www.rep.routledge.com/article/P059
* 胡卜凱,《社會變遷 – 淺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210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