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淺談知識和偽知識
 瀏覽1,688|回應4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文轉貼自【尋王之盟】 : https://city.udn.com/57666/2951416 

 

0.     前言

尋王之盟網頁上看到文市長關於「偽知識」的大作。我對「知識」議題也很有興趣。在這裏就自己粗略的了解,提出一些淺見,向【尋王之盟的市民和文市長請教。

1.     知識

「認識論」是傳統哲學中三大次領域之一。它主要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a.     「知識」是什麼?
b.      (這樣的)「知識」是不是存在?或

b-1    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看成是(這樣的)「知識」?

c.     如果(這樣的)「知識」存在,我們如何取得它?

就我所知(傳統)認識論中對知識是什麼?」的一個主流共識是

知識是一個人在有充分根據的條件下,同時自己也完全接受的觀點

(這句話中的「根據」也可以用「理由」一詞來代替)

至於什麼是「根據(或理由)」?怎麼才算「充分根據(理由)」?怎麼才算「完全接受」?這些問題,目前還是眾說紛紜(當代哲學家對此議題的種種精緻分析我就不在這裏多說)

(我認為)「哲學」是探討人類最基本問題的活動。由於我們現有的「知識」仍然相當有限人類目前對最基本問題的探討並沒有非常大的進展或者說,「哲學」領域中目前所有的理論都還在「推測」「推論」「臆測」「假說」甚至於「瞎子摸象」的階段

換句話說,人類目前對知識是什麼?」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對「怎麼樣才算知識?」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判準

因此(我認為)我們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關於知識」的定義判準

2.     偽科學

一般人對科學」的定義是:

「在某個特定領域就某個特定課題所得到的有系統知識。

各門「科學」有它各自的「方法論

因此,一個理論算不算科學理論比起某種觀點或意見算不算「知識」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得到廣泛的共識

波柏對「什麼是『科學』?」這個議題提出他反證論」這個判準。波柏根據反證論(或對接受「反證論」的人來說),認為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都是偽科學

但是當下反證論」已經不再是「科學基礎論」中的主流意見。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雖然也不再是顯學,但兩者是不是偽科學,大概並不是波柏有資格或有地位來拍板定案。

3.     意識型態

柏拉圖在大約2,500年前就區分「知識」和「意見」。在(不屬於知識領域的)「意見」這個項目下,我們還可細分「偏見」「胡說八道」「無稽之談」「樣本不足下的錯誤推論」「樣本不足下的錯誤判斷」「違反邏輯規則的錯誤推論」「思考不夠周全的局部性判斷」等等這些「無意圖性」的錯誤、以及有缺失或有爭議的「意見」或「判斷」

大家常聽到的「意識型態則可分成「無自知性」和「有意圖性」兩類。馬克思稱前者為「錯誤意識」(通譯「虛偽意識」);馬克思(及盧卡契)視後者為「階級鬥爭」或「政治鬥爭」的「武器」

受到「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思考模式移轉論」、以及到今天仍然頗為時髦的「『後現代』主義」這些思潮影響,時下有些學者認為所有的理論都是意識型態

我接受上述前四種理論的部分論述。但我不同意,也拒絕接受以上最後(所有理論都是意識型態)這個觀點。 

4.     知識和偽知識

我們中國人說:「學海無涯

《莊子》有段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

知識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動態性和增長性的東東或西西。只要我們一直追求探究,我們將不斷的取得新知識、更具有深度的知識、以及更具有廣度的知識,來取代現有的,從過去累積下來的,可能有缺失的知識。

知識不是一個靜態性的,一成不變的,或一個人可以指著它說:「這就是知識』。」的東東或西西。

「偽知識」是不是一個「有所指」的概念呢

我想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某種說法要能被稱為「偽知識」,它至少要有一個「知識」的架勢。也就是說,這個說法即使沒有足夠的「根據」,也要能提出某些看起來像「根據」的支撐;如果它看起來不像一個(被多數人)「完全接受」的觀點,至少在某一社會中要有萬分之一的人接受它。

其次,由於目前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可以判斷什麼是「知識」的標準,所以就「知識」來說,「真」「偽」判準在「根據」是否「充分」和是否「(被一定數目的人)完全接受」之外,我認為還要加上第三個條件。我稱之為:

「提出此知識者的動機

a.    如果提出此「知識」者的「動機」在欺騙他人以謀取某種利益或優勢,而這個所謂的「知識」同時「充分根據」,或/和在「被完全接受」與否上有很大的爭議,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偽知識」

b.    如果提出「知識」者並沒有試圖欺騙他人,則雖然這個所謂的「知識」缺乏「充分根據」,或/和「被完全接受」與否上有爭議,我們大概只能說它是一種「意見」或許說它是一種有爭議的「意見」

5.     《論語》

文市長的大作中有以下這段話

「古時的偽知識從聖經、論語、本草綱目中處處可疑,...」

我不是很清楚「可疑」一詞在這裏的用法,也就無法正式的討論這句話。但我想提出一個閱讀或處理古代文獻典籍的態度和觀點。

《舊約》是本記載神話、史話、和鄉野傳說的書;《新約》和《論語》則是本記載對話和軼事的書;前者也包括一些神話和鄉野傳說。它們的作者或記錄者並不宣稱自己在提供「知識」;一般大概也不會認為它們在提供「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

從經驗論者的角度看,所有的「知識」來自經驗。《舊約》、《新約》、《論語》、和其它古代文獻典籍記錄了一些前人的經驗。從而,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取得知識的資源,但它們的內容不一定是「知識」本身

因此,在經過適當的分析、檢驗、比對、或/和綜合後,我們應該能夠從它們之中提鍊或焠鍊出一些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和/或其他有關學門的知識,以及一些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和社會科學基礎論方面的思想。

***** 後記 *****

我一時沒有時間正式寫作。參考文章」及相關術語的解釋從略

這裏只提供兩項網路資料(請不要依賴線上中譯),和一篇拙作給有興趣的網友參考。

*      文俠隱諸君參考一下「偽知識」https://city.udn.com/57666/2896232?raid=2917818#rep2917818,2008/06/23

*      Epistemolo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stemology

*      Epistemology, http://www.rep.routledge.com/article/P059

*      胡卜凱《社會變遷 – 淺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210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951434
 回應文章
自析文風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文轉貼自【尋王之盟】 >> 《網頁介紹》:

https://city.udn.com/57666/2951416?tpno=0&raid=2952904&cate_no=0#rep2952904

回應坦白網友留言

我一向認為台灣媒體和政治亂象的一個基本原因,是許多人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或習慣。培養理性思考能力或習慣的方式有很多,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

a.     使用「清楚明確」的概念;

b.     遵守一定的「推論規則」以及「論述規範」。

過去六年多來,我在網上的文章除了論政以外,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針對這兩點寫的。在這兩個要求下,我的確很努力企圖做到「嚴謹」兩字。「博士論文」就不敢當了。

自從今年一月老百姓給民進黨一個慘痛教訓後,我就不怎麼寫討論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文字。也逐漸淡出街頭運動。一來是因為台灣多數人民表現出高度政治智慧,不用我來GGYY;二來是因為我越來越感到時間(或死神)的壓力,覺得來日不多。於是我決定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求知上,也就是讀書和討論知識性議題(切磋琢磨)。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954303
「知『如此』」和「知『如何』」
    回應給: Tomas(TomasTso)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笛卡爾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者,當然談(現代)西方哲學都要從他談起。但是20世紀的「西方哲學」有相當劃時代的發展,笛卡爾的體系現在大概只有在「思想史」中有一席之地。

傳統「認識論」和「意識哲學」議題,現在都在以(大腦)神經科學為理論基礎的「認知科學」和「意識科學」中討論。

西方哲學家將知識分為兩類:

a.     「命題知識」

b.     「步驟知識」

「命題知識」俗稱「知『如此』」。它指對自然現象間關係的描述,以及對人際活動一些通則或常態的整理。前者如「原子結構理論」(物理學)和「氣流和氣候的關係」(氣象學);後者如「邊際效用遞減原則」(經濟學)。

「步驟知識」俗稱「知『如何』」。它指解決某類問題、完成某類工作、以及處理某類情況或關係的方法或方式。例如開車、燒菜、蓋房屋、帶小孩等等。「知『如何』」當然也包括「如何做人」或「如何處世」,這就屬於「倫理學」的領域。

「認識論」中只討論「命題知識」。原因很簡單,(傳統)理論上「命題知識」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才能成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而「應用知識」則不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我曾用「依他起性」來指示這種受其他因素影響或制約的性質。為了分工(研究效率)的目的,「知『如何』」是各種「應用科學」所研究的對象。

我對「王學」並不了解。就常識來說,「知行合一」的「知」應該指「知『如何』」的「知」。也就是「良知」(西方倫理學中所謂的「道德感」)和/或「經世濟民」一類的「(應用性)知識」。所以,王陽明和毛澤東的理論不屬於「認識論」的領域。它們屬於「倫理學」或應用(政治、經濟、市場、...)學的領域。

馬克思的理論則是另一個話題,只能且聽下回分解了。

區區淺見,僅供參考。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952037
多謝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以後請多指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951620
"知識"是我們對事物"認識"的反應!!
推薦0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知識",不應該是"真偽"的兩分判斷,而是認識深化的程度;

歐洲比較系統討論"認識"的應該是勒奈·笛卡爾René Descartes)開始,大約是1620年左右,形成思想體系;但探討"認識"的源頭就可會朔到希臘柏拉圖式代了!!

中國第一個系統討論 : 知行關係的是王陽明,大約在1517年提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毛澤東在1937年,在吸收了歐洲馬克思的"唯物辯證實踐的歷史觀"後,系統整合的"實踐論"-----應該是ㄧ個"比較"完善的體系----說明"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比王陽明的更深化!!

"實踐論"要理解,就要"全文閱讀"------任何引用都可能"失真",閱讀全文可到 :

http://blog.udn.com/TomasTso/1516388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95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