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抗戰和胡秋原先生 -- 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
 瀏覽2,155|回應5推薦8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星火
笑周
ray3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蒙成真
YST
麥芽糖
☆Princess蕾蕾☆

「中國統一聯盟」今天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60周年,也同時紀念先父胡秋原先生逝世一周年。我在這裏代表家母和家人,感謝統聯王主席和各位工作同仁的辛勞,也感謝在座各位的參加。津平兄要我就「抗戰和胡秋原先生」為題,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謝謝他的好意和這個機會。

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能力像曾祥鐸教授和王曉波教授一樣,把史實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我對國際現勢也沒有研究,不能像毛鑄倫教授一樣,把抗戰的前因後果,做一針見血的精闢分析。我選擇了三個不同的角度,從先父個人一生的生活,來談談:「抗戰和胡秋原先生」。

我首先要指出,「七七抗戰勝利」本身是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這個歷史脈絡中,一個重大、有決定性的事件;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又是在世界帝國主義肆虐全球這個歷史舞台上,整個中華民族求生存的奮鬥史詩中,一個慘痛而光輝的樂章。這個樂章,到現在還在進行著:目前,它正在由中國的反日愛國民眾進行著;也正在由從蘇澳到屏東的全台灣漁民進行著;將來,還會在春曉油田和釣魚台列島進行。

所以,我今天的題目:「抗戰和胡秋原先生」中的「抗戰」兩個字,指的不只是,從我們今天紀念七七」開始的「抗戰勝利」,而是指近代史上,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日聖戰」。我今天報告的內容,在時間上,要從馬關條約一直談到今天、此刻。不過,大家不要緊張,津平兄只給了我20分鐘。

1.          存在決定意識

選擇的第一個角度是:「存在決定意識」。

先父不只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或文化哲學研究者。所以,我選了這句聽起來很有哲學味道的句子。「存在決定意識」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用普通話來說就是:

「一個人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決定她/他對事情的看法,例如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

各位只要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就能體會馬克思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我父親出生於民國前一年,他兒童時期所受的的教育,以傳統的儒家思想為主。五四運動那年,他才十歲左右,五四對他當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到他初中畢業,開始在大環境衝擊下思考以後,一連串的日本侵略行動,引起了他「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壯志豪情。民國17年五三慘案後,他編寫了他的處女作 -- 《日本侵略下的滿蒙》。

民國19年,先父以公費生的身分,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20年他回國省親,遇上九一八事件。他非常的憤慨,拒絕回到小日本。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公費和學業,選擇留在國內,和全國人民在一起。他進入上海的《讀書雜誌》社,這是他以寫作為生,以及和19路軍人士交往的開始。同時他也發行自己的刊物,積極批判日本軍國主義,鼓吹武力抗日。也正式開始了他一生從事的抗戰大業。

民國21年,一二八松滬戰事發生,先父替上海「中國著作者抗日會」起草《抗議日軍屠殺民眾宣言》。2219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件」,先父參加了福建人民政府,擔任文化宣傳工作。

「福建事件」結束後,先父流亡國外。先後到西歐各國及蘇聯讀書、觀察、和工作。開始他和「馬克思主義」因了解而分手的過程。在他應紐約僑界邀請,離開歐洲到美國宣導抗日前,先父加入在巴黎的「全歐華僑抗日聯合會」,起草成立宣言。民國26年,他在紐約市的唐人街,聽到蘆溝橋事變」發生,蔣中正宣佈抗戰。他立刻買了船票,趕回中國,積極獻身全民抗戰的行列。

回國後,先父在漢口出版《時代日報》和《祖國雜誌》,激勵民心士氣。民國30年,他和家母敬幼如女士共同編著《日本大陸政策之原形》。這本書根據日本「大陸政策」的原始文件,詳細分析及報導日本侵華的「野心和罪惡」,對凝聚抗戰意志,有巨大貢獻。這種「夫唱婦隨,全家抗戰」的情節,恐怕不是今天的新新人類或草莓族能夠想像。

武漢失守後,他隨政府遷都重慶,舉家搬到四川。並在張群先生辦公室擔任文字工作。國民參政會成立,擔任第二屆參政員。抗戰勝利後行憲,先父回家鄉參選,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

先父一生出入於學術和政治之間,實踐書生報國的理念。他留下5,000萬字的著述。它們即使不是句句嘔心、至少篇篇瀝血。這5,000萬字的著述,都是在抗戰和反帝背景下,所形成的思想和行動。

這就是「存在決定意識」。

2.          蝴蝶效應

選擇的第二個角度是: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科學家用來說明「混沌理論」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混沌」不是紅油抄手的「餛飩」。「混沌理論」也稱為「亂中有序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用它來解釋很多現象。「蝴蝶效應」的意思是:

如果所有條件都剛剛好,一個在西太平洋,例如在中國大陸或台灣的蝴蝶,抖動一下它的翅膀,有可能引起美洲的一場風暴。

這句話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句:「如果所有條件都剛剛好。」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因為聽了這個生動的比喻,就養成隨時搖頭擺腦的習慣。

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寓言。這個寓言要傳達的訊息是:

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行動,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或者說,這個美麗的寓言要傳達的訊息是

如果你不斷的行動,也許某一天,在某一個地方,你會造成影響深遠的結果。

先父在「抗戰」,也就是「抗日聖戰」這個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史詩中,不停的抖動著他的臂膀、留下5,000萬字的著述。可能起、曾經起那些風暴?造成那些影響呢

我們剛剛提到民國22年的「福建事件」。「福建事件」的歷史定位或形象,和「西安事變」一樣,要看觀察者站在那一個立場來決定。從國民黨或蔣中正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事變」甚至「叛變」。從當時中國老百姓的感受來看,它們則是一聲聲要求「外抗強權」的吶喊。

我們雖然不是歷史學家,不是社會心理學家,但我們回顧一下,就可以了解:如果沒有「福建事件」、沒有「西安事變」、沒有類似的,在全國各地「外抗強權」的吶喊,也許我們今天紀念的就不是「八年」抗戰也許不是「七七」,而是「六六」大順、一路「八八」。同樣光輝,但在日曆上不同的日子。

先父的5,000萬字著述,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發表在《中華雜誌》。在座有很多《中華雜誌》當年的同仁和讀者。我現在偶而會認識一些小我一、二十歲的新朋友,很多人告訴我,他/她們在學生時代,曾是《中華雜誌》的讀者。我的交遊圈很小,如果他/她們年輕時沒有讀過《中華雜誌》,我現在大概也不會有機會碰到這些熱愛國家的朋友。

我要講的是,《中華雜誌》在先父和錢江潮先生、蔡天進先生、祥鐸、寄虎、曉波、鑄倫、映真、津平兄,和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等先生的努力下,曾經在台灣形成一股堅持中華文化道統、宏揚中華民族正氣的清流。這股清流,今天在台灣仍然是一股撥亂反正的力量。

「馬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奇恥大辱。今年是「台灣光復60周年」紀念。但是60周年後,我們仍然看到許多「皇民餘孽」,像踩不死的蟑螂一般,在台灣街頭到處趴趴走。各位想想,如果沒有《中華雜誌》這股清流的「蝴蝶效應」,今天在台灣的「皇民餘孽」,不知道還有多囂張、多下流、多齷齪!

我們上面提到,日本軍國主義是世界帝國主義下的支流。台灣歷年來,除了「台獨」勢力外,還有「革新保台」的「獨台」勢力。先父和《中華雜誌》同仁,在「抗日反獨」外,對維護民族尊嚴,反對和批判美國帝國主義的買辦,也不遺餘力。我記得先父常常用不屑的口氣說:「這些假洋鬼子!」

七十年代開始,到今天仍然在進行的,號召和持續五四運動:「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全球保釣運動,可以說也是《中華雜誌》同仁,如曉波兄造成的「蝴蝶效應」。這批保釣的朋友,現在仍然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打擊台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先鋒。

前兩個月,連、宋兩位主席先後「登陸」,引出一齣:「連爺爺,你回來啦!」的笑劇。在幾乎20年前,「珍寶島」事件發生後,先父放棄了他一貫的「反共」立場,舉起民族的正正之旗,號召統一的堂堂之義。今天在座的許多女士、先生,都捲進了先父和在座《中華雜誌》同仁,十八年前「蝴蝶效應」所掀起的風暴,現在正在為「中國統一」的大業,抖動著你/妳們雄壯的臂膀。

3.     士不可不弘毅       

最後,我想從先父一生和抗戰,談談它們對我的啟發。我第三個角度是:

士不可不弘毅」。

先父給我最深的三個印象是:

他的知識及學問

先父一生用功讀書,「學貫中西」當之無愧。他的學問,表現在他對世界局勢的分析,也表現在他對對重要議題的見解。《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一書,最能表現他在歷史學和文化哲學領域的功力。

他的人格及勇氣

在白色恐怖時代,尤其在《自由中國》案以後,立法院中稱得上諤諤之士的,成舍我、費希平、和先父等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後來在美麗島事件、高雄事件、和鄉土文學事件中,先父都一貫的表現出「有守有為」的風格,仗義執言,捍衛人權、法治、和言論自由。這是我做兒子的人,深深以為傲的。

他的關懷及遠景

家父最心儀王陽明和明末的知識份子。他讀書求學,並不是要立一家之言。「經世濟民」四個字,最能表現他的胸懷。他孜孜不倦,埋首書卷70年,就在替苦難的民族和人民,找一條道路。「超越前進論」就是在這個苦心孤詣下,他對自己、對青年的期許。值得告慰的是,他終於在在21世紀,看到中華民族「和平崛起」。

在他親身經歷列強侵凌和倭寇荼毒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儒家風範,自然成為他弱冠以後的座右銘「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先父在這個座右銘的鞭策下,一生志業的素描。

今天,我們在慶祝抗戰勝利60周年中、護漁保釣的聲浪下、「皇民餘孽」滿街走的陰影裏,紀念先父和「日聖戰」。我不能不聽到中先生:

「革命尚未成功」、「革命尚未成功」、「戰尚未勝利」的切切叮嚀。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儒家風範,也在聲聲呼喚:

「繼續抖動臂膀」!「繼續抖動臂膀」!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58143
引用者清單(1)
2007/07/10 03:03 【馬白臉沒有資格選總統】 第一屆立法委員 如何選舉出來的?
 回應文章
痞瘋尊重您的看法 雖然完全不能同意
    回應給: 胡卜凱(jamesbkh)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卜凱先生 鈞鑒!

痞瘋尊重您的看法,雖然完全不能同意,不過痞瘋已經有與您說理的經驗,知道您無限擴張議題與很難虛心接受他人專業看法之作風,了解沒有必要再與您做無謂之辯論,大家相互尊重即可!

雖然對您的看法搖頭,但還是非常敬佩令尊之學識,仍非常盼望有向他學習之機會!

痞瘋直言,先生海涵!

痞瘋 謹敬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305488
家庭和「一國兩制」等討論
    回應給: 梅峰《斷背騸馬 叛黨亡國》(MeiFeng)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稱我卜凱兄即可。我只有一把年紀。無德無能無學,稱「公」有點不敢當。

 我想家庭是公認的社會基本組成單位,以及人成長的必要條件。沒有家庭不可能有社會,更不可能有個人。這是一般人不會特別去強調家庭的原因。而「個人主義」和「世界主義」並非「主流論述」,才要特別去提到。  

《中華雜誌》在199312月出了四期季刊後以停刊。目前沒有復刊的計畫。謝謝你的盛情和支持。

我接受「一國兩制」。我不是很清楚家父晚年的立場。但我相信他以「和平統一」為大原則,其他技術層次的議題,他不是很在意。 

我想中華民國已完成其階段行任務。我同意它仍然存在,也有一定的主權。我並不無條件的擁抱當前的中國政府。但我接受中國目前幾乎已和美國平起平坐這個事實。 

政治不是完全講理想的領域。我認為「民主」需要堅持,但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才是最高的目的。我有一篇長文討論這個問題(請見本城市【知識及議題討論】欄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討論》一文) 

我不是很清楚當年的選舉是如何「執行」的。但絕對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而是在國民黨主導下協商或分贓式「喬」出來的。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305459
引用者清單(2)
2007/07/11 00:55 【馬白臉沒有資格選總統】 痞瘋尊重您的看法 雖然完全不能同意
2007/07/11 00:55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痞瘋尊重您的看法 雖然完全不能同意
第一屆立法委員 如何選舉出來的?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胡公 鈞鑒!

很高興看到這些文章,尤其是對當前藍軍叛逆斷背騸馬的嚴正撻伐!

不過痞瘋以為,「民族主義」除了要加上「個人主義」和「世界主義」外,尚得再加上「家國主義」,才是一個真正完備的思想!因為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此顧及「個人」、「家庭」、「國家」與「世界」的各個環節,才符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中華民族傳統理想!

中華雜誌現在如何,還存在嗎?如果答案為否,是否有復刊之可能,如果可能的話,痞瘋願為中華雜誌之未來,奉獻一己小小的心力;因為痞瘋雖堅定信仰,統獨只是手段,人家福祉才是真正目的,但痞瘋亦是中華民國派,基本上認為「民主統一」與「和平統一」,甚至未來以「家國主義統一中國」之「中華家國」,有利於我中華家族久久長長之福祉!

再者,不知胡公與令尊對中共的一國兩制,有何看法,痞瘋以為,令尊如主張「民主統一」,對此當不至支持吧!不過令尊不知當喜或憂,因為當初他的許多追隨者,現在都已經擺明只要統一,不顧民主,當一國兩制是目前救中國,救兩岸和平的萬靈丹!

最後一個問題,關於這段話:「抗戰勝利後行憲,先父回家鄉參選,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您父親是否有更詳細之說法,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是如何選舉的!

麻煩您了!

痞瘋 謹敬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303940
胡秋原民族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推薦4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星火
ray3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胡卜凱

今天是七七抗戰70周年和家父逝世三周年紀念。紀念七七是我們中國統一聯盟的傳統。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機會在這裏和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胡秋原民族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在主持人王曉波教授精緻的規劃下,今天的節目非常豐富和精彩。所以,我把這篇演講稿濃縮成四個單元,用20分鐘的時間來介紹家父的「民族主義」。我要強調,家父對「民族主義」的闡述很多,我不可能在這裏一一列舉(胡秋原1980a, 1979a, 1979b, 1964a)。以下只是我的「詮釋」。在座很多老朋友,如天進兄、曉波兄、鑄倫兄等等,他們和家父在《中華雜誌》共事近30年的時間,我在美國打混。我相信他們可能比我更了解家父他老人家的思想。請多多指教。

在我進入正題以前,我先提醒大家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買張樂透。因為今天不只是七七抗戰70周年,也是07/07/07的幸運日子。

1. 「主義」和「民族」的概念

我從討論「主義」和「民族」這兩個概念開始。

1.1 什麼是主義?

孫中山先生給「主義」下了一個非常精準的定義,他說:

「什麼是主義呢?主義就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孫文 2003:第1頁)

「思想」由理性思考而來;「信仰」則一定有情感或情緒的成份。因此,「主義」包含「理性」和「情感」(或「非理性」)兩個面向。而一個不能產生「力量」的「主義」,通常不值幾個銅板。

1.2 什麼是民族?

「民族」的概念就比較複雜,它也常常引起誤解。因為「什麼是『民族』?」的確很難說得清楚;所以,許多有各種見得人或見不得人動機的人,也就有了胡說八道,矇混欺騙的機會。例如,台獨人士所宣揚的「來源說」或「血統論」(林媽利 2001;Lin 2001)。

我們很難說清楚「什麼是『民族』?」的第一個因素,是「民族」形成的「自然過程」。因此,我就試著先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

1) 根據基因學和人類學的研究,世界上各地的近代人類起源於非洲。大約在10到15萬年前,近代人類從非洲大陸向地球其他地區遷徙(Marks 2003; Wells 2003)。這個結論可以從比較各地區人類語言和基因組合的相互比對,得到很有說服力的間接證實(Cavalli-Sforza/Cavalli-Sforza 1995);
2) 根據基因學和演化論的理論,世界各地所謂「民族」或「種族」的差異,來自各地區人群基因的隨機變化(Wade 2007;Yoon 2007)。根據演化論的理論,這個「變化」如果能增加基因所有者在他/她生活地區存活的機率,它就會跟這個人一起繁殖而保存下來;如果這個「變化」減少基因所有者在他/她生活地區存活的機率,它就會因為這個人的夭折或無後而一起消失或「淘汰」(Ehrlich 2000;Ridley 1999);
3) 根據基因學的研究,世界上各地區人群間的基因,差異大約在8%左右(Lewontin 1972, restated in Marks 2003; Wells 2003:17頁) 。

以上引用的基因學、人類學、和生物學中當代演化論等論述並不是「真理」。過去幾十年來,學者們一直根據新發現和隨之而來的新觀點,不斷的修正這些理論,包括我在此處所引用的數據。不過,以上的三個說法是當下這些領域中的「主流論述」。也就是說,它們都被大多數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們所接受。因此,這些論述應該可以做為客觀的參考依據。

一般而言,兩個生物能不能相互交配生育,是生物學家判斷它們是否屬於同一個「物種」的依據。加上以上這三個理論,我們可以說:

從絕大多數生物學家的觀點看,地球上只有一個「人種」。換句話說,生物學學者的主流觀點是:

「人種」不能再做進一步或第二階層的分類(Marks 2003)。

因此,「種族主義者」如台獨、納粹、和法西斯份子,他/她們對「民族」或「族群」一詞的「用法」,是一個沒有客觀或科學「意義」的概念。其論述也就只是口水或胡扯。

在討論這些基本概念後,我現在進入今天的主題。

2. 胡秋原民族主義的理論

在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信仰」兩個層面,我用「文化觀」、「生存觀」、和「知識觀」來概括家父「民族主義」的立場。

2.1 文化觀的民族主義

我們可以從上面自然科學的理論看出:

如果「民族性」的用法包含「先天性」、「固定性」、或「同質性」的意思,它是一個難以說得通或「無所指」的概念。另一方面,「社會性」和「文化性」則蘊涵「學習」和「演變」這些意思。

用普通話來解釋:

就一個「民族」或「族群」的成員來說,「民族性」或「種族性」具有近於「全體」和「永久」的意涵。

就一個「民族」或「族群」的成員來說,「社會性」和「文化性」則隨時間和情境改變;因此,它們有「局部性」和「時間性」的意涵。

因此,我認為人只有「社會性」和「文化性」,而沒有「民族性」或「種族性」。

如果有人說這個或那個「民族」的所有成員,有或沒有這種或那種(固定的)「性質」,他/她或者別有企圖,或者他/她沒有現代生物學的概念和知識。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並不需要是個電腦達人或懂得DNA檢定,才看得出或覺察到全世界各地區人(類)群(體)彼此間的差異。

我們怎麼樣才能調和「(地球上)人類同源」的理論和「(各地區)人群相異」的現象?或者說,我們要如何了解「民族」或「族群」,才能有意義的談論和使用這個概念。

家父曾給「民族」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他說:

「什麼叫民族?一個簡單的定義:

『凡是具有共同的血統、言語、文字、文化、共同歷史關係一群人,就叫民族。』」(胡秋原 1980:1203頁)

我還可以用更簡單的、更通俗的話來了解「民族」這個概念:

「『民族』或『族群』指的是:長期共同生活在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群人。」

在這個定義中,「長期」並不是指兩、三代或四、五百年;而是指幾千年以上。「地區」也不是指一個鄉村、城市、或行省;而是指一個有自然疆界的區域。這個定義的關鍵概念是「生活」。只要略做思考,我們可以看出:

1) 因為這群人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她/他們自然會通婚。所以,這群人有血緣關係或相近的基因組合;
2) 因為她/他們有血緣關係或相近的基因組合,再加上這群人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受到同樣自然環境的影響。所以,這群人有類似的外型;
3) 因為這群人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她/他們必須溝通。所以,這群人共有相同或相近的語言;
4) 因為這群人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她/他們分享相同的自然資源以及受到同樣自然環境的影響。再加上這群人使用同一種語言,她/他們也就一定使用相近的表達和思考方式。所以,這群人發展出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信仰或信念等等。一言以敝之,她/他們有共同的「文化」。

以上所說的這些「血緣」、「外型」、「語言」、「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是不同的人用來建立她/他們個別關於「民族」不同定義的內容。所以,以上的簡明定義包含了「民族」一詞的所指。

「語言」、「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則是「文化」一詞的具體表現。這就是「文化觀民族主義」的現實基礎。

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出版的《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一書中,家父具體明白的說:

「不是民族造成文化,而是中國文化造成中國民族。」(胡秋原 1988, 1956:33頁);

以及

「以車服文字為標誌的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之原型,亦即主流。這文化之範圍,即中國民族之範圍。如問什麼是中國人、夏人,那麼,答案一定如此:

『凡穿衣服,坐車子,而(同時)使用方塊字者,即是中國人。』」(同上:40頁。其中「同時」兩字是我補加的。)

我把家父這個觀點稱為「文化觀的民族主義」(1)。

前幾天在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辦的「兩岸和平學術研討會」中,黃嘉樹先生提出:

「只要『堅持中華民族不分裂』,就等於堅持了一個中國原則。只要民進黨當局承認『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就可以視為已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商談也可以隨之恢復。」(藍孝威 2007)

由於黃先生是中國官方智庫的學者,我可以合理假設:

黃先生的主張反映了當前的中國官方意見。

我想這是把「文化觀的民族主義」落實到兩岸關係的政策面。換句話說:

任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朋友,即使不是我們「中國統一聯盟」的盟員,也是「中國統一聯盟」志同道合的伙伴。

2.2 生存觀的民族主義

前東海大學教授孟德聲先生在他一篇論文中引用了七個對「民族主義」的不同詮釋(孟德聲 1995)。我在這裏摘錄其中三個:

「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達和民族圖生存的寶貝。」(孫文 2003, 1924:27頁)

「民族即國民全體,民族主義亦即國民主義,...。」(胡秋原 1977, 石明 1967;石明為家父筆名之一。)

「民族主義是愛國主義,愛同胞主義,民族主義是中國人愛中國人主義。」(胡秋原 1980:1208頁)

我也引用孫中山先生另外幾句在當時(民國13年)非常震聾發瞶的話: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國的地位在此時最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強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同上:第6頁)

我想雖然我們已經邁入中國世紀,但是:

「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十三億人成一個堅強的民族,中國還是有亡國滅種之憂。」

這段話仍然在陳述一個事實。

我還是用通俗的白話文來解讀上面中山先生和家父這四段話:

「『民族主義』是『求生存』主義,也就是同一個地區的人,共同爭取有一口飯吃的主張。」

這是上面提到「很難說清楚什麼是『民族』?」的第二個原因。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講,「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型態」(2)。

不同的「民族」在「求生存」的奮鬥過程中,有不同的「鬥爭」或「競爭」對象。因此,各國或各地區的政客和學者,往往建立不同內容的「民族」論述,來支持不同的「民族主義」戰鬥口號。我們面對的現實是什麼?我們戰鬥的對象又是什麼?

我描述五個現實:

1) 人,或者說99.99%的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活下去;第二是活得舒服一些;
2) 活下去和活得舒服需要資源;
3) 世界上的資源不夠讓每個人都活下去,或活得他/她希望有的舒服;
4) 不是每一個社會,尤其是國際社會,都能夠維持一個公平的,社會成員互動的規範;
5) 即使有這樣的規範,不是每個人或國家都願意或能夠依照這個規範來取得他/她所需要的資源。

這五個現實是社會上有騙子、流氓、政棍、和財團的根本原因;也是國際上有「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興起不是因為歐洲人或日本人精力過剩或窮兵黷武。而是因為「自然資源」不足和以上所說的這五個現實(3)。

我指出這個殘酷的現實,並不是要拿「自然資源不足」來替騙子、流氓、政棍、財團、「帝國主義」、或「軍國主義」辯護。我的目的在點醒大家:

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魔術師、和公理正義。如果你要維護自己生存的權利,你/妳必須付出爭取和保障這個權利的代價。直接的說,你和我必須「自力救濟」。政治「就是這麼簡單」。

以前中國有句俗話說:

「有坐黃包車的人,就有拉黃包車的人。」

我們也可以說:

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下,有魚肉,就有刀俎;有刀俎,也就有魚肉。

當整個地區被當做魚肉的時候,這個地區的每個人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刀俎。

一個地區的人需要以集體利益為優先考量,齊心協力的抵禦外敵;一個地區的人需要共同爭取自己和同地區這群人生存的機會和權利。

這種認識和做法就是「民族主義」。

射鵰英雄傳裏有個笑話說:

「金人有狼牙棒;宋人有天靈蓋。」

我們也可以說:

「歐洲人有『帝國主義』;亞、非人民有『民族主義』。日本人有『軍國主義』;中國人就非得要有『民族主義』不可。」

這就是:

「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達和民族圖生存的寶貝。」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國的地位在此時最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強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
「民族即國民全體,民族主義亦即國民主義。」和
「民族主義是愛國主義,愛同胞主義,民族主義是中國人愛中國人主義。」

這四段話的意思。

我把它們所表達的道理或思想稱為:「生存觀的民族主義」。

2.3 知識觀的民族主義

個人、國家、或社會在生存競爭的局勢中,都必須,也只能依賴實力。在現代社會中,實力來自知識和技術。因此,發揚和實踐民族主義,不一定要用街頭抗爭或馬革裹屍這類行動。

以下我從中山先生所說,「主義」是一種「力量」這個層面,談談家父「知識觀的民族主義」。

首先,我們從整個國家或「民族」的角度來看:

中國在過去110多年來對日本的各種鬥爭,是不同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在發揮「民族主義」的力量。中國過去近60年來的奮鬥,也是不同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在發揮「民族主義」的力量。

家父「知識觀的民族主義」表現在他下面這兩段話:

「一切學問,都是為了我民族生存與進步,否則不算學問。」(引用自:孟德聲 1995)

「所謂民族主義之內容是:

維護全中國人(以今日言,即九億十億中國人之全體)之共同利益,對外對內之自由平等和平,以及保障此自由平等和平之文化水準與創造力。」(胡秋原 1979)

在座大多數人都看過「大國崛起」的影片和聽過「和平崛起」這個宣示。

「崛起」的目的是什麼?是使中國邁入「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

什麼是「小康社會」?就是人人都有飯吃的社會;

什麼是「和諧社會」?就是自己人不要為了爭口飯吃,而打得頭破血流,爭個你死我活的社會。

在抗美援朝和珍寶島戰役中犧牲的軍民是「民族英雄」;

過去近60年來在各級政府實幹苦幹,維持中國龐大行政體系的技術官僚和事務官僚是「民族英雄」;

錢三強、錢學森、和目前在中國設計和修築鐵路、公路、三峽大壩,以及發展航太工業,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也都是「民族英雄」。

因為,沒有原子彈、洲際飛彈、和每年5%以上的經濟成長率,要談「崛起」,那是大宅,「門兒都沒有!」

「民族生存與進步」的基礎和武器是「文化水準與創造力」。「文化」的基礎和動力是「知識」。

家父個人實踐民族主義的方式和內容,就是他一生在從事的治學和知識論述。

家父在長達70年中,不斷的讀書和寫作。根據天進兄的估計,家父的著作大概有5,000萬字。這5,000萬字就是他老人家思想和信仰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也是他發揮「知識觀民族主義」這個力量的具體成果。

在討論胡秋原民族主義的實踐之前,我要同時強調:

家父的「民族主義」並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或「沙文主義」。他在不只一篇文章中說過:

「民族主義」要加上個人主義和世界主義才是一個完整的思想(胡秋原 1964:第6頁)。

3. 胡秋原民族主義的實踐

上面我討論的「文化觀」、「生存觀」、和「知識觀」民族主義,是孫中山先生所說,一個「主義」在「思想」和「信仰」層面的內容。

今天的主題不在深入的討論「文化」或「知識」。以下我就用家父在抗戰勝利後的三個活動,來介紹他老人家民族主義的實踐。

1) 反對中蘇友好條約

30 - 40年前,家父因為他分析時事的精闢和高瞻遠睹被稱為「名政論家」。本盟顧問曾祥鐸教授不但得到他的真傳,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我所知,他們都不能通靈。兩位「高瞻遠睹」和「成一家之言」的能力,來自太史公所說的: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這兩句話指的是他們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和隨之而來的深切了解。

家父看出1945年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蘇聯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木馬或羊頭。因此,他在國民參政會中極力反對簽訂這個條約。我想知道這個危機的人很多,但蔣中正當時的聲望如日中天,願意因為擔憂民族存亡的可能,挺身而出和蔣介石對著幹的人則屈指可數(4)。在威權當道的現實生活中,一個人需要相當大的道德「力量」,才能貫徹他/她自己的「思想」和「信仰」。

2) 批判台獨理論

在美國學者的指導下,台獨人士40年來,除了宣傳血統論外,也同時根據「文化族群」的理論,炮製「福爾摩沙民族」的神話或鬼話。陳水扁、杜正勝等等的「本土化」或「去中國化」,實際上是販賣「福爾摩沙民族」這塊臭豬肉的羊頭。「福爾摩沙民族」雖然是塊臭豬肉,但這種謊話、神話、或鬼話造成一般台灣人民在「認同」上相當大的困擾。也是使得台獨勢力能在南台灣擴散的動力之一。

40多年來,家父和《中華雜誌》同仁不斷的批判和駁斥台獨論述(徐高阮 1964;陳讚煌 1964),成為島內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代理商和反對國際台獨的急先鋒(5)。《夏潮》、《遠望》、《海峽評論》、和「中國統一聯盟」等刊物和團體,陸續加入了這個大是大非的思想及鬥爭。

馬英九了個人權位的一己之私,現在也在飆「本土化」和「加入聯合國」的把戲。泛藍人士或馬先生個人的粉絲,或許會用「選舉策略」,甚至「短線操作」來替國民黨的文宣幕僚和決策高層辯護及開脫。

我在這裏從「民族主義」大是大非的觀點,必須嚴厲譴責:

不論姓民或姓國,不論姓陳或姓馬,只要他/她搞「本土化」和「加入聯合國」,不是無知(6),就是無恥(7)!

3) 追求和平統一

在1950 - 60年代,任卓宣先生、鄭學稼先生、和家父是台灣「反共抗俄」的理論家。1960年代以後中、蘇當局從「修正主義」的意識型態爭論,走向領土和勢力範圍的爭奪,家父逐漸放棄他過去三、四十年堅決「反(中)共」的立場(8)。由於當時國內政治結構,《中華雜誌》社論的主軸逐漸從「反攻大陸」轉向「反共復國」和「兩岸協商」,終於舉起「民主統一」以及「和平統一」的大旗(9)。例如:

「防止蘇俄侵略戰爭,放棄馬列毛思想,迅速推進民主統一,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文化。」(胡秋原 1984a)。

「...

六. ... 中國要建設國力生存於世界,必須先求統一。
...
八. ... 我們主張經由國事決於公意,政權歸於全民的兩大原則,以求和平統一。...」(胡秋原 1984b)。

由於兩岸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本盟創盟的各位先生和女士們,在1988年四月毅然成立「中國統一聯盟」(胡秋原 1988b)。「統盟」、《夏潮》、和《中華雜誌》成為島內「反獨促統」的三劍客。

同年9月,家父回鄉探親,將「和平統一」的思想和運動帶向一個新的層次,對兩岸關係在意識面向起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表現在民間的觀念和行動上(胡秋原 1988c, 1988d)。他也因此被譽為「兩岸破冰第一人」(劉作忠 2005;秋石 2004;陳裴夏 2004)。

以上三者是家父民族主義在實踐層次或「力量」層面展現的案例。

4. 結論

我的主題到此告一段落。許多面向和細節需要用另一篇文章敘述(10)。以下簡單的為本文做個總結。

4.1 「文化觀」、「生存觀」、和「知識觀」概括家父「民族主義」理論層次的立場。

4.2 以下三個層面則描述家父「民族主義」實踐層次的成果或行動:

1) 思想 -- 他的《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超越前進論」、和人格、民族、學問、三大尊嚴的主張 (胡秋原 1988a, 1980c, 1966)。
2) 信仰 -- 他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他對中華民族前途的信心。
3) 力量 -- 做為一個中國知識份子,他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展現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風骨。

謝謝大家。

附註:

1. 這兩段對「民族」概念的了解,正是當下「文化研究」領域中的主流論述。「文化」一直是學者研究的對象和議題,1964年英國伯林翰大學成立「文化研究中心」,開始40多年來「文化研究」的風潮。到了1990年代和當下,「文化研究」一個重要的理論或結論正是:「『文化』是形成或構成所謂『民族』最重要的因素。」
家父胡秋原先生學問淵博,至少直到在1990年代前後,他不但熟悉當時各知識領域的「主流論述」,也對它們提出中肯的個別批判。我相信《中華雜誌》的長期讀者,都會同意我這個觀點。即使在家父青年或中年時期,他已經開始對當時的一些「主流論述」,如馬克思主義,進行修正(胡秋原 1959)。
我不是在這裏老王賣瓜,內舉不避親。前東海大學教授孟德聲先生在他1995年一篇論文中,對家父的「民族主義觀」做了深入周詳的論述,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孟德聲 1995)。
2. 「意識型態」一詞在此取其做為一種論述武器的意思。
3. 聯合國的官員和政客們最近終於承認和面對這個現實。他們在一份《聯合國環境白皮書》和今年六月份安理會主題論壇中都指出:非洲地區衝突的根本原因在爭奪資源(Peytermann 2007, Aziakou 2007)。
4. 「『中蘇友好條約,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賣國條約。』國民參政員胡秋原憤怒地指出。」(蕭雲竹 2007)
5. 徐高阮先生是在《中華雜誌》上第一個介紹並批判台獨論述的人。我的高中同班和好朋友陳讚煌教授,看了徐先生的大作後,站在本省青年的立場,著文駁斥台獨論述。當時他才20歲。
6. 台獨人士從生物或血緣面向來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論述,就像小朋友吹的肥皂泡,看起來五彩繽紛,可惜一戳就破(胡卜凱 2007)。他/她們從「文化」面向來建立台灣民族的論述,同樣是一戳就破的無稽之談。
7. 我們住在台灣,我們每個人當然都是「台灣人」。任何一個有大腦或知識的人,不會認為400年的時間,能夠發展出獨特的「民族」。一個標準漢奸如李登輝或陳師孟,至少還有LP公開宣稱:「我不是中國人。」任何人在高呼「我是台灣人!」,而不加一句「我也是中國人。」的時候,他/她就成了數典忘祖的「『次』漢奸」。一個偷偷摸摸做漢奸的人,連個LP都沒有。依孫中山先生的標準,他/她只能稱為「『次』漢奸」。
8. 「反共」一詞通常有兩個意思:「反對共產主義」和「反對中國共產黨」。家父「反對中國共產黨」有四個因素或面向:a. 反對中國共產黨將中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反對毛澤東個人的領導風格和政策;反對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國共產黨政策所帶給中國人民的災難;家父和中華民國一起成長,共過患難。所以他有「奉中華民國正朔」的個人和歷史情感。珍寶島戰役後的歷史發展,造成前三個因素先後消失。家父的反共和放棄反共,都是站在「民族主義」立場所做的決定。現實改變,改變了家父的決定。我沒有能力從歷史角度對這四個因素做「價值判斷」,我只是分析形成他老人家意識的認知和經驗。
9. 當時「反共抗俄」仍然是最高國策。我們現在了解,「反共抗俄」和「反攻大陸」這兩個口號,是兩蔣維持國民黨獨裁政權的羊頭。挑戰獨裁政權「反共」的「國策」,可能需要比反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更大的道德勇氣和力量。
10. 例如家父對費正清「中國理論」的批判(胡秋原 1964b),是在「知識領域」實踐「民族主義」的實例;他就「雷震事件」、「美麗島事件」、「鄉土文學論戰」等所發表的讜論,'當時都發揮了穩定民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力量。這來自真正愛台灣、愛同胞的思想和信念。《同舟共濟》一書是這種「民族主義」躍然紙上的典型(胡秋原 1961)。

參考書目及文章:

* Marks, J. 2003, What It means to Be 98% Chimpanzee, Apes, People, and Their Genes, University od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USA
* Aziakou, G. 2007, UN spotlights link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conflict, http://news.yahoo.com/s/afp/20070625/wl_afp/unresourcesconflict_070625201326
* Cavalli-Sforza, L. L. and Cavalli-Sforza, F. 1995, Tr. Thorne, S., The Great Diaspora: The History of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Perseus Books, Reading, MA, USA
* Ehrlich, P. R. 2000, Human Nature: Genes, Cultures, and the Human Prospect, Penguin Books, NYC
* Lin, M. (林媽利) 2001,The origin of Minnan and Hakka, the so-called "Taiwanese", inferred by HLA study, http://www.wufi.org.tw/eng/linmalie.htm 。作者應為:Lin, M., etcetera (林媽利等),
* Peytermann, L. 2007, Environment woes key source of Sudan conflicts: UN report, http://news.yahoo.com/s/afp/20070622/sc_afp/sudandarfurunconflict;_ylt=Aqz0XuUQ3JYTI1SdcLGSGVEbr7sF
* Ridley, M. 1999,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species in 23 chapters, Fourth Estate, London
* Wade, N. 2007,Recent Remolding of the Human Clay, The New York Times, 07/02, 聯合報轉載
* Wells, S. 2003, The Journey of Man: A Genetic Odyssey, Penguin Books, NYC
* Yoon, C. K. 2007,From a Few Genes, Life's Many Form, The New York Times, 07/02, 聯合報轉載
* 石明 1967,《民族主義即國民主義,為今日所必需》,《中華雜誌》,5月號,第4頁,台北
* 孟德聲 1995,《胡秋原與民族主義》,「胡秋原學術思想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 林媽利 2001,《林媽利教授談: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 -- 所謂「台灣人」的來源》,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articles/9-03/12.htm
* 秋石 2004,《胡秋原:兩岸破冰第一人》,《中華讀書報》, http://www.gmw.cn/01ds/2004-06/02/content_37456.htm
* 胡卜凱 2002,《解構批判陳師孟秘書長對國外媒體的談話》,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71
* 胡卜凱 2007,《評林媽利醫師的「來源說」》,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83
* 胡秋原 1959,《少作收殘集自序》,自由世界出版社,台北
* 胡秋原 1961,《同舟共濟》,自由世界出版社,台北
* 胡秋原 1964a,《民族主義與漢奸主義》,《中華雜誌》,7月號(社論),第3頁,台北
* 胡秋原 1964b,《評哈佛教授費正清之中國觀》,《中華雜誌》,10 - 12月號(共三篇),台北
* 胡秋原 1966,《人格尊嚴、民族尊嚴、學問尊嚴》,《中華雜誌》,1月號,第4頁,台北
* 胡秋原 1977,《民族主義與豺狼、老鼠》,《中華雜誌》,11月號,第7頁,台北
* 胡秋原 1979a,《將反民族主義的火炬燃燒下去》,《中華雜誌》,8月號,第45頁,台北
* 胡秋原 1979b,《略評台灣反民族主義的怪聲》,《中華雜誌》,11月號(社論三),第11頁,台北
* 胡秋原 1980a,《純民族主義》,收入《胡秋原文章類篇: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學術出版社,台北
* 胡秋原 1980b,《愛同胞與愛學術(節錄)》,收入《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學術出版社,台北
* 胡秋原 1980c,《超越傳統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進》,收入《胡秋原文章類篇: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學術出版社,台北
* 胡秋原 1984a,《最後最大的外患與十億人的四大任務》,《中華雜誌》,1月號(社論),7 - 13頁,台北
* 胡秋原 1984b,《中國統一問題之討論》,《中華雜誌》,10月號,27頁,台北
* 胡秋原 1988a,《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學術出版社,台北
* 胡秋原 1988b,《全世界的中國人團結起來!中國統一萬歲!》,《中華雜誌》,5月號(社論),11 - 13頁,台北
* 胡秋原 1988c,《和平奮鬥救中國,民主統一救台灣》,《中華雜誌》,10月號(社論),7 - 11頁,台北
* 胡秋原 1988d,《由和平統一到再建國家》,《中華雜誌》,9月號(社論二), 9 - 18頁,台北
* 孫文 2003,《三民主義》,美加各界推廣三民主義募印委員會,舊金山
* 徐高阮 1964,《評倫敦《中國季刊》的台灣特輯》,《中華雜誌》,3月號,16 - 19頁,台北
* 陳裴夏 2004,《海峽破冰第一人 -- 紀念臺灣著名愛國學者胡秋原先生》,《統一論壇》,http://www.zhongguotongcuhui.org.cn/06tybbs/next040428.htm
* 陳讚煌 1964,《論「台灣民族」和「台灣獨立」說》,《中華雜誌》,4月號,36 - 37頁,台北
* 劉作忠 2005,《胡秋原:兩岸破冰第一人》,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titleid=zonh20051208
* 蕭雲竹 2007,《外蒙古獨立內幕(第七章 下)》,《百年中國 論壇》,http://www.china1840-1949.com/Forum/topic.asp?TOPIC_ID=1517&FORUM_ID=28&CAT_ID=5
* 藍孝威 2007,《中共學者:「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算承認一中》,《聯合報新聞網》,http://www.udn.com/2007/6/12/NEWS/WORLD/WOR1/3884319.s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303576
胡秋原的抗戰精神和奮鬥
推薦5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星火
ray3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小白兔(雞兔同籠)
胡卜凱

主持人、各位盟友、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

今天是七七蘆溝橋事件69週年紀念。我們在這裏追懷八年抗戰中犧牲的軍民,省思八年抗戰對中國和台灣的歷史及社會意義。也紀念家父胡秋原先生逝世兩週年。我很榮幸能再度和大家分享我對家父的了解。

曉波兄規劃這個紀念會,他建議的題目是:《胡秋原的抗戰精神和奮鬥》。

去年我在這裏曾經提到:

「『抗戰』兩個字,指的不只是『八年抗戰』,它也指中國近代史上從甲午戰爭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抗日聖戰』」(胡卜凱 2005)。

「精神」兩個字的意思,我想在這裏指的是個人的「思想」、「信仰」、和「力量」。如果一個「精神」被多數人或一般人共有,那它就成了「時代精神」,或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主義」。

家父的歷史觀是:「一個事件要從歷史脈絡全球舞台的宏觀視野來了解。」

同樣的,我們需要從一個人所處的時代、他/她所處的社會、他/她所傳承的文化、和他/她的整個人生經歷,來了解這個人和他/她的「精神」。

以下我想先從三個角度來談談家父胡秋原先生的「抗戰精神」,然後再報告他在實踐面的奮鬥。這三個角度是:

1.     愛國主義;

2.     儒家思想;

3.     馬克思思想。

1.     胡秋原的抗戰精神

1.1   愛國主義

中國和日本間的衝突是世界近代史的一段故事,尤其是「現代化」和「帝國主義」這些全球活動下的插曲。民國以後,中、日間的大、小衝突有:

民國8年五四運動、

民國14年五卅慘案、

民國17年五三慘案、

民國20年九一八事件、

民國21年一二八松滬戰事、

民國21年日軍進犯熱河、

民國22年日軍全面攻陷國軍在長城沿線的各據點,同年5月31日簽訂塘沽協定。

凡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對這一連串的侵略行為,沒有不義憤填膺,急於一雪國恥的。加上日本軍閥、軍國主義者、和日本特務及其狗腿子在中國各地橫行霸道、惡行昭彰。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的引起中國人普遍的反感和反抗。家父也和其他人一樣,受到這種情操的感染和激發。例如,家父參加了武昌學生抗議五卅慘案的遊行,當時他才15歲。以上這些歷史事件,也都直接、間接的影響到家父以及和他同時代中國人的成長和際遇。

那個時代雖然處於主政者「不抵抗主義」或「不抵抗政策」的陰霾下,但除了借用日本人勢力來升官發財的個人或集團外,反日和抗日的情緒和思想,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或「精神」。

用普通話來說,這種情緒和思想就是「愛國主義」或「救國主義」。

在任何一個被外敵欺凌和被各種勢力分裂的國家或社會裏,「愛國主義」是一種普遍的「精神」或吶喊。例如,在費希特的《告德意志民眾書》和加里波底的《告意大利民眾書》中,這種思想斑斑可見(Snyder 1955:#5;#26)。家父對這兩篇文章不但耳熟能詳,更深受啟迪,在他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致留美學界書》、《致台灣青年書》、和《同舟共濟》這三本書中,內容並非針對日本,但都在發揮和宣揚「愛國主義」的「精神」(胡秋原 1972a:#1;#2,1961)。

1.2   儒家思想

民國十五年前後,家父胡秋原先生在家祖父康民公創辦的前川中學就讀,當然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薰陶(1)。中國傳統思想對知識份子有很大的期待,知識份子本身也有很高的自我期許: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誼不謀其利。」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些話,即使到了我這一代,唸初中時也能朗朗上口。七、八十年前,在列強侵凌的切膚之痛這個現實下,這些理想和情操更能感召熱情的青、少年。

家父的《中國文化的前途》、《中國文化的發展》、《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和最近即將再版的《中國英雄傳》,都在闡釋和鼓吹儒家這種「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和「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格和胸懷(胡秋原 1953,1955,1988,2006)。過去儒家政治學上忠、孝、節、義的思想,在20世紀就自然轉變成「愛國主義」。

家父對明末東林和復社的人物相當敬重。他一輩子著書、辦雜誌,多多少少也在繼承東林和復社的遺風。在《復社及其人物》一書的自序中最後幾句話是(胡秋原 1968):

「我以此書紀念這些偉大的人物,並熱誠的期望青年:

繼承復社之光烈,

重創中華之文明;

踵武七賢之足跡(2),

超越西俄而前進!」

從這段話可看出家父當仁不讓的以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為志業

1.3   馬克思思想

家父非常推崇明儒王陽明,認為他是:「(孔子之後)中國現代史上之第一人」。家父認為「知行合一」的學說近於現代哲學上的經驗主義和實驗主義(胡秋原 1972b,1948)。當然,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主要應用在個人修養層次,也就是「致良知」,而不在社會改革或救亡圖存。但是我想家父把「行動」和「實踐」的概念,從個人修養層次推廣到社會改革或救亡圖存,一定會得到王陽明的會心一笑。

「行動」的概念當然不是從王陽明開始。先秦的墨子和古希臘的亞理斯多德,都強調「實踐」和「行動」。易經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語。但近代「實踐哲學」的鼓吹者是馬克思。

馬克思是十九世紀的大學者。他的學說具有多面性。我這裏講的不是《資本論》中他的經濟學說,我指的是他的唯物史觀社會批判、或無產階級革命論的「實踐哲學」。下面這兩段馬克思的話,可說膾炙人口:

「共產黨人勇敢的宣稱:

我們的目的只能用以武力推翻現有社會秩序的方法才能完成。 

… 無產階級除了身上的腳鐐手銬,沒有其他的東西可失去;但他/她們得到的卻是全世界。

各國工人團結起來!」(Marx 1971:116頁)

「哲學家只能提出各種詮釋這個世界的說法,但重點在改變世界。」(Marx 1976:98頁)

這兩句話充分顯示:馬克思的思想具有強烈的入世性和現代性,它是一個以「行動」和「實踐」掛帥的哲學。

自從陳獨秀等在民國10年創立中國共產黨,《新青年》雜誌及其他刊物大量介紹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家父也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一樣受到影響(胡秋原 1959a)。家父早年曾將自己的思想稱為「自由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胡秋原 1962,1948)。所以,我把馬克思的思想看成是他老人家抗戰精神的一部分(3),是有脈絡可尋的(胡秋原 1959b:38頁;41頁;281頁)。

2.     胡秋原的抗戰奮鬥

2.1   筆比劍更有威力

筆比劍更有威力。」這句話是幾乎征服全歐的天才軍事家拿破崙說的。

我想誰都了解這不是誇大之詞。因為通常一把劍只能敵一人,如果你是令狐沖或張無忌,或許能敵十幾、二十個人。我們知道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號召了成千上萬像林覺民這樣的青年,拋頭顱、灑熱血,參加推翻滿清的革命;馬克思的一枝筆大概在全世界鼓舞了幾十萬人站起來抖落腳鐐手銬,走進監獄、走上刑場、或走上戰場。這些人包括曾經在台灣白色恐怖時代坐黑牢的四、五萬人;以及在馬場町及其他各地受難的五千多英魂。我想今天在場的有許多都曾是政治受難人。

家父手無縛雞之力,只能用他一枝健筆來達到他抗日救國的志業。我去年已談了一些家父這一部分的努力(胡秋原 1928,1936,1959b:37頁;胡秋原/敬幼如 1942,1993)。以下只報告三件家父參加過的實際行動。

2.2   福建事件

在談到「福建事件」前,我需要先把相關的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民國13年前後,家父從家鄉黃陂到武漢,準備武昌大學的入學考試。他那時已讀了《三民主義》和相關的書籍,雖不甚了了,但由於他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在族兄的引導下,加入國民黨。民國14年家父考入武昌大學。在同窗嚴達洙先生的介紹下,同年年底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或簡稱CY(胡秋原 1959a)。當時由於「容共」的政策,雙重黨性是正常現象。顧名思義,「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共產黨(CP)的附屬或外圍組織,由年齡不夠入黨的青、少年組成。

我想對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參加政黨還算不上「政治活動」,只能說是「讀書會」一類的「社交活動」。當時由於兩個組織的成員不多,家父在同窗中又略有文名,他在兩個組織的機關刊物都擔任編輯。民國15年北伐成功。16年開始,武漢政府及武昌大學的國、共兩黨,為了爭取勝利的果實,彼此鬥爭愈演愈烈。家父因為課業繁重和不習慣這種「現實政治」,就同時退出了國民黨和共青團(胡秋原 1959a)

同年武漢政府開始清共,家父好友嚴先生以19歲的英年,被桂系進駐武漢的士兵槍殺。家父倖免於難,但因名列共青團,也在被搜捕之列。於是,家父在民國17年離開武漢,到上海進入復旦大學。開始在當地文壇嶄露頭角。

民國18年家父決定赴日求學,數月後考入早稻田大學。他對馬克思著作的深入了解,就在這段時間(胡秋原 1962)。家父和神州國光社、《讀書雜誌》、及19路軍的關係,也是在他到上海後開始建立的。去年我曾提到,家父在日本求學兩年後,於民國20年回國,正碰上九一八事件,他因此決定放棄學業,留在上海共赴國難。

一二八松滬戰爭結束後,19路軍被調入福建勦共。對以因「抗日」而名滿全國的19路軍將士來說,淪為內鬥工具,真是情何以堪。民國2211月和19路軍有關的將領李濟琛、蔣光鼐、陳銘樞、蔡廷鍇,及幾位政治人物陳友仁、黃琪翔等,在福建組織「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要訴求是結束內戰,全國一致抗日。史稱「閩變」或「福建事件」。家父經由在《讀書雜誌》結識的好友王禮錫先生引介,參加了這個「政變」,並擔任文化宣傳方面的工作。當時他23歲。「福建事件」在民國232月落幕,前後三個月。

我沒有能力分析和探討「福建事件」。家父曾提到當年他是站在「抗日」和「社會主義」的立場,參加這個政治活動(胡秋原 1963:59頁)。在「家天下」和「黨天下」的「正當性」被挑戰質疑的今天,我認為「福建事件」可以被定位成「體制外」要求抗日的愛國行動。

民國26年七七蘆溝橋事件發生,蔣中正宣佈全國抗戰。家父從紐約兼程趕回國內投入他追求已久的偉大工作。他先在張岳軍負責的單位協助文宣工作,從此他參與了「體制內」抗日行動。後來進入國民參政會為參政員,行憲後獲選為立法委員。

2.3   森永事件       

民國45年日本發生了轟動世界的「森永奶粉」事件,在日本西部地區有一萬二千多嬰兒及成人中毒,一百三十多人死亡。直到十三年後的民國58年,大阪大學的丸山教授才證明其為砷中毒(劉培柏 2006)。但是日本政府在這段時間仍把已知有毒的「森永奶粉」傾銷到台灣,而台灣的衛生當局毫無作為。《中華雜誌》是揭發這個事件,提出強烈抗議,要求台灣政府採取斷然措施的團體之一。

2.4   椎名事件

民國60年尼克森總統宣佈將在次年訪問中國;10月台灣退出聯合國。民國61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9月宣佈與台灣斷交。當時日本政府派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為所謂的「特使」,於同月17日來台「摸摸頭」。家父邀約許多愛國朋友在松山機場和台北市區舉行抗議示威行動。《中華雜誌》社從民國62年起,開始舉辦紀念七七的演講會。

以上兩件事,我相信當年《中華雜誌》社的同仁和讀者都還能記憶猶新。家父及曉波兄和保釣運動的淵源,已經載入史冊,我就不在這裏報告。

3.     結論

最後,我做一個簡短結論。在《必須聯日亦須防日》這篇論文中,家父強調:

「為了東亞與世界和平,我們必須以追求中、日、韓一家之實現為永久之國策,…。」

也就是說,他站在國家生存的立場反日抗日。但站在個人或民族需要睦鄰的立場,他老人家並不「仇恨」日本人民。他在這篇文長中,提出另一個重要的觀點:

中國必須強大,才能防止日本或其他國家的覬覦或侵略

中國今天已然「和平崛起」。強大的中國是東亞與世界和平的基礎。我就以:

止戰莫如自強。」

來和大家共勉,並紀念家父的抗戰精神和奮鬥。

附註:

1.     家父說:他在抗戰回國後,才開始系統性的研究儒家典籍(胡秋原 1962:《談我自己的思想》)。但我在此處說的儒家思想,主要在文化面,並不需要從典籍而來。

2.     七賢指:黃宗羲(黎洲)、顧炎武(亭林)、王夫之(船山)、胡承諾(石莊)、方以智(密之)、唐甄(鑄萬)、顏元(習齋)等七人。

3.     家父說:他在訪問蘇聯後,放棄馬克思的思想(胡秋原 1962:《談我自己的思想》)。我相信他放棄的是列寧式的「共產主義」,不是我所描述的「實踐哲學」(胡秋原 1981:1035頁)。

參考書目及文章:

l Marx, K./Engels, F. 1971, Ed. Katz, J., Tr. Moore, 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NYC

l Marx, K. /Engels, F. 1976, Feurbach, Opposition of the Materialist and Idealist Outlook (New Publication of Chapter I of The German Ideology),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l Snyder, L. L., Editor, 1955, Fifty Major Document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 Nostrand Co.

l 胡秋原 1928,《日本侵略下之滿蒙》,大東書局,上海

l 胡秋原 1936,《日本雜談》,《救國時報》

l 胡秋原 1948,《新自由主義論》,《民主政治》社,上海

l 胡秋原 1953,《中國文化之前途》,自由世界出版社,台北

l 胡秋原 1955,《中國文化之發展》,台北

l 胡秋原 1959a,《少做收殘集:序卷》,文星書店,台北

l 胡秋原 1959b,《少做收殘集:上卷》,文星書店,台北

l 胡秋原 1961,《同舟共濟》,自由世界出版社,台北

l 胡秋原 1962,《在唐三藏與浮士德之間》,台北

l 胡秋原 1963,《此風不可長》,台北

l 胡秋原 1968,《復社及其人物:復社研究之一》,學術出版社,台北

l 胡秋原 1972a,《國事四書》,學術出版社,台北

l 胡秋原 1972b,《王陽明誕生五百年》,《中華雜誌》社,台北

l  胡秋原 1981《胡秋原文章類編:西方文化危機與20世紀思潮:《馬克思之唯物史觀及其批評》》,學術出版社,台北

l 胡秋原 1988,《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學術出版社,台北

l 胡秋原 2006,(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74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