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玄聖觀苑
市長:玄聖觀( 深觀己心)  副市長: PC9527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傳統民俗【玄聖觀苑】城市/公告區/
字體:
公告區 共有 72 則公告
  頁/共8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恭祝 大慈大悲無量度人 太上老君道德大天尊暨九天玄女無極元君 暨精 忠 岳 王 暨三山國王聖誕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恭祝  大慈大悲無量度人   太上老君道德大天尊   萬壽誌慶

        大慈大悲無量度人   九天玄女無極元君  

        精 忠 岳 王          三山國王     聖誕千秋     

天運歲次 丙申 年二月十五日


道德天尊,全稱「一氣化三清 太清 居火赤天 仙登太清境 玄氣所成 日神寶君 道德天尊 混元上帝」,通稱「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

道德天尊乃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

老君誕辰為二月十五日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左位,手執蒲扇。相傳老君居住在太清聖境。

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其從神有尹喜徐甲等。

 

許多道教祖師都自稱得到老君顯靈的啟示與教誨,如漢朝張道陵南北朝寇謙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為其始祖。

 

據記載,太上老君的形象是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居金樓玉堂,穿五彩雲衣,有十二條青龍、二十六隻白虎、二十四隻朱雀、七十二隻玄武、十二隻窮奇、三十六隻辟邪護衛在身旁。

 

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其化身眾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記載,玄中法師、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文邑先生等皆為老君降生的化身

 

西遊記》中,老君居「離恨天兜率宮」,有法寶「金剛琢」、「八卦爐」等,曾助二郎神降伏孫悟空,後想將孫悟空用八卦丹爐煉化,反被其逃脫並踢翻丹爐,爐磚化作「火焰山」。其座下青牛怪、金爐童子、銀爐童子曾下界為妖,使取經隊伍遭蒙劫難;《封神榜》中,則是居「玄都洞八景宮」,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兄,有法寶太極圖玲瓏塔等,曾下山助姜子牙破誅仙陣、萬仙陣等。

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九天玄女,另稱九天玄姆、玄女,俗稱九天玄女娘娘或九天娘娘,據古代經典記載為人頭鳥身之上古玄鳥,下蛋而生,最初源於《詩.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所載之玄鳥的化身,所謂「玄鳥」即「神玄、神異之鳥」,《說文》云:「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因此玄鳥在神話中被解釋為燕子或鳳凰,且為殷商之始祖。古代文獻中「人首鳥形」之記載,《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也為地理師的法主、祖師,傳下奇門、堪輿、道術、兵法...,為法力高強之神。因製香業奉為守護神,九天玄女亦尊稱為香媽。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上古女神,後經道教增奉為先天女仙。在道教與台灣民間信仰中有人供奉。截至20158月台灣內政部宗教系統總計,台灣寺廟中共有44間主祭寺廟,其中以苗栗縣獅潭鄉仙山協靈宮供奉九天玄女娘娘最為知名。

學者孫紹先認為玄女乃是中國上古天神,起源於古人對天的崇拜,亦與對女性的生殖崇拜有關。「玄女」之「『玄』,本義為天色,《易.坤卦》有『天玄而地黃』之語,《康熙字典》解『玄』為天色;《說文》釋『玄』為『幽遠』,當是『玄』字的第一引申義。故『玄女』即是『天女神』之意。」

《中華道教寶典》中描述九天玄女「道教神名。又稱元女、九天娘娘。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後為道教所信奉,成為其神系中地位僅次於西王母的女天神。據《雲笈七籤》記載,九天玄女原是聖母元君弟子,黃帝之師。……在民間傳說中,九天玄女經常是以救助危難、諳熟兵法、替天行道的女仙形象出現。」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紀載「九天玄女乃先天真仙」。

 

天運丙申年庚寅月戊辰日(正月初九日)恭祝 金闕玉皇大天尊 萬壽佛辰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天運丙申年庚寅月戊辰日(正月初九日)


恭祝     金闕玉皇大天尊   萬壽佛辰
   

 普天同慶    四海昇平    國泰民安   

 五穀豐登   天災永熄    世界和平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稱為「天公生」,一般家庭要在當日凌晨開始到四時之前祭拜,以前漳州、泉州人各有不同的祭拜方式和禁忌,近年來已經式微,尤其禁止燃放鞭炮以後,再也聽不到凌晨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的熱鬧氣氛,倒是祭品一定使用公雞,而且要留下尾巴毛的習俗還在,有別於一般牲禮,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祀奉玉帝的廟宇,祭拜典禮極為隆重,祭程繁複不輸給其他神祇。

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和民間信仰的地位是有差別的。正統的道教認為天界共有三十六重天,越多重的天,所居住的神仙越尊貴,其中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重天合稱為三清境,在三清境之上的還有更高的第三十六重天,叫做大羅天,裡面住的尊神,叫做元始天尊,因此並沒有所謂的玉皇大帝,掌管天下諸神之說。可能因為明朝流傳極為深遠的通俗小說《西遊記》將玉皇大帝塑造為至高無上的神仙,於是後世信眾,在不明瞭道教教義下,或者是受西遊記的影響,則將玉皇大帝當作掌管天上所有神祇、權位最高的「大天尊」。

台灣人最敬仰的神祇是玉皇大帝,基本上是沿襲明代以來的民間信仰,因為玉皇大帝是掌管上下諸神至高無上的神,所以不知道應該給玉皇大帝什麼樣的面貌,以別於其他的神祇,因此在台灣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一般都只有香爐而無神像,此香爐稱為「天公爐」。不過在大陸地區,玉皇大帝還是有神像、有具體面貌的,和台灣方面顯然不同。早期道教的神祇裡面,並沒有玉皇大帝這位神祇,後來道教教義屢有增修,有些教派將玉皇大帝收入教義中,但是民間信仰往往不能接納艱深的教義,明朝民間信仰開始信奉玉皇大帝為天上諸神的領袖而流傳到台灣,至今仍接收這樣的信仰。漳州、泉州籍貫之不同,敬神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送神 清塵 儀軌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送神 清塵 儀軌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我們中國人送神的日子,我們稱之為﹁清塵﹂。

我們要清什麼塵,送什麼神呢?塵者,囤積的塵埃,清塵就是清除我們這一年來

所囤積的不好的塵埃心念、不愉快的念頭和心情;也就是送走我們心中的﹁瘟神﹂。

而我們家中也供奉許多神聖,每天在家裡護佑一家大小的平安,尤其灶君︵九天

司命真君︶,主掌一家廚房伙食平安,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連。

所以,每年的送神日,是我們對諸佛菩薩,諸天神聖感恩的日子,也是反省懺悔

好的日子。

一、時間: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午五點至中午十二點整。

二、供品:壽金一仟,太極金一百零八張,香,花,六果,清茶。

三、程序:

1. 點香三炷,誠心禱告:   

花花世界朵朵連,法海智慧渡無邊,   

今逢乙未清塵日,一切罪業皆懺悔;    

一年四季本分明,可惜我心仍無明,   

今逢歲末送神日,奉送回庭繳法旨;

若有違背天理道,日後更加勤修行,  

有恩有德世間人,一切功德皆迴向;   

今此香花懺悔果,供佛供祖供養法。   

來歲重新立志向,願此發心證菩提;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2. 等一炷香過三分之二時,先燒化太極金、壽金,清茶倒於金爐邊,再將供品收

起來。

 3.行三叩頭跪拜禮後,將金身請下來,用清潔布擦拭乾淨。再將香爐中的香腳及

香灰清理乾淨,但香爐不可移動,用清潔布擦拭乾淨即可。

 4. 日後每天早晚各點一炷香即可。  

今逢﹁乙未﹂清塵日,為該年歲次天干地支,

例如104年為﹁乙未﹂,105年為﹁丙申﹂,順年推之。 

 

神位坐南,忌申子辰時。坐北,忌寅午戌時。    

        坐東,忌巳酉丑時。坐西,忌亥卯未時。

  

若神位不是正東西南北向,則以所偏方向為基準,例如坐東南朝西北,偏東多一

點,就注意煞東的時辰,偏南多一點就注意煞南的時辰。

恭祝 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聖誕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恭祝   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聖誕

關羽(?-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聖帝君,聖帝祖,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民間尊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帝君等而流傳至今。

 

    中國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關聖帝君、翊漢天尊等,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鸞堂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帝為「文衡聖帝」。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以前,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于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且《三國志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而後人為表示對關羽的尊敬,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倣他。而且關公亮相姿勢就有48種之多,稱為關公48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10天要齋戒獨宿,熏沐凈身;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叩頭,在後臺殺雞拜祭;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挂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走麥城》時,更要臺上台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禁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帝、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京城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粧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粧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泰定帝 天歷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

 

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

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北韓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天運乙未年 三月三日 恭祝 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蕩魔大天尊 聖壽誌慶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天運乙未年 三月三日 
 恭祝      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蕩魔大天尊     聖壽誌慶

玄天上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其象徵北極星,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統領所有水族(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在日本佛教 ,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劍(武士刀),腳踏龜蛇之像,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上帝誕於農曆專門用來消災解厄的上巳節三月初三,一如其他神明的誕辰,善信均帶備香燭元寶紙錢祭拜,以祈消災解難,平平安安。其中以武當山進香朝拜為最盛,其他各地的賀誕活動亦壯觀非常。


由來與信仰功能


水神
《佑聖咒》稱玄天上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

因此,北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北帝鎮攝龜精蟒靈於腳下的功勞,又被元始天尊封其為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不僅僅統率所有水域的安全,祂還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不會迷失於海上。


戰神
玄天上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是著名的武神、戰神,元明以來,咸視其為保佑武運的大神。許多征戰,舉事者皆宣稱得到玄天上帝之庇佑,一如唐朝的毗沙門天一般。


庇佑明朝諸帝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獲真武大帝護佑而躲過敵兵追殺,登基後冊封其為玄天上帝。朱元璋與陳友諒交兵落敗遁入武當山,藏身真武廟內躲避追兵。被朱元璋扯破的蜘蛛網,在他進入藏身後,竟又自行癒合如舊,得以騙過追兵耳目,平安脫險。 因此,朱元璋登基後,立即下旨改建廟宇,重塑神像,獻上「北極殿」匾額,開封真武大帝為玄天上帝,從此明朝各帝均奉玄天上帝為護國神祇,民間則尊之為北極玄天上帝。


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曾宣稱靖難起兵得勝乃真武相佑,朱棣更自詡為真武化身,御用的監、司、局、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北斗七星人格化
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斗七星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禮記載稱「前朱鳥,而後玄武」,朱鳥指的是南方七星,而玄武則是北方的七星,也就是北斗七星。古人以為北極星是治天界的神,權力很大,因而在漢朝即頗受民間敬重,直到宋朝才將北斗七星人格化。
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王子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說,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慾天宮,為凈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據《洞冥寶記引真武報恩經》及《神仙通鑒》,則謂:『玄武帝乃淨樂國王之嫡子,其母善勝天后,入懷而有娠,誕降之期,正應虛危之宿,生有奇表,穎慧非常。國王后僅生帝一人,正位青宮,備極鍾愛。帝於問寢侍膳之餘,每念父母深恩,非常常服勞所能報答,遂捨青宮之貴,而入武當之山,踐形鍊氣。


幾四十載,大道將成,值國王年邁,日夜繫思,特遣五百壯軍,邀迎太子還朝嗣統。帝知力不能卻,劃地成澗,隔絕道途,五百壯軍,一齊感悟,解兵卸甲,願同入山,修真養性。後又數年,帝於九九之辰,功完行滿,向日飛昇,五龍捧聖,上朝天闕,敕授真武,永鎮玄天,生身父母,榮享褒封,五百壯軍,亦授靈官之職。證果以後,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報恩經以訓世。
[  
歷代封號
唐太宗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 
宋太宗封為『翊聖將軍』 
宋真宗加號『翊聖保德真君』 
宋真宗再號『真武靈應真君』 
宋欽宗加號『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 
元成宗加號『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明太祖加號『玄天上帝』 
明太祖復封『真武蕩魔天尊』 
明成祖封號『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 
北宋開寶年間,據說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聖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北宋宋真宗、宋徽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

玄天上帝聖號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脩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仁宗皇帝御讚
鎮天真武,長生福神,萬物之祖,盛德可委。精貫玄天,靈光有偉,興益之宗,保合大同,香火瞻敬,五福攸從。

玄天上帝聖降日
正月初七日。二月初八日。三月初三日。 。四月初四日。五月初五日。六月初七日。七月。初七日。八月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南山嚴宮五龍捧聖,白日飛昇。十月二十日。十一月初七日。十二月二+七日。閏月相同。

玄天上帝的人格化既源於北斗七星,其神像自不免與北斗七星有關,宋代玄天上帝塑像多係披髮赤足(或頭戴圓帽),手持北斗七星劍,右腳踏蛇,左腳踏龜,亦可謂其來有自。
春秋戰國起,即有玄武人格化之記載,至東漢順帝,道教始創以後,歷代帝王為永保帝業更極力推崇,更進一步使之神格化。
恭祝 濟公活佛 聖誕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濟公活佛:濟公1133年(紹興三年)二月初二-1209年(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又稱濟癲和尚、濟公活佛,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

天台臨海督尉李文和的遠孫。父李茂春,母王氏。十八歲時雙親繼喪,後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瞎堂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蘸大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3] 故又被稱做濟癲。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淨慈圓寂,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葬於虎跑,後人建有濟公塔院。《淨慈寺志》卷十九中收載其《入龕文》、《起龕文》、《掛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神通傳奇,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仙佛之一,其張天然祖師實為濟公下凡。另外,東井圓佛會亦供奉濟公。佛教徒大致認同濟公禪師是因為某些因素而不守戒律,不過並不認同對濟公破戒的崇拜。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爲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廣爲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爲廣泛,這是因爲那裏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爲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迹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迹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裏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爲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成爲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少年濟公】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爲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沈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爲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裏,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爲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爲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
【外俗內仁】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爲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爲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遊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衆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遊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 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出岸桃花紅 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畫面 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名宦富室慕名,競相訂交。道濟卻輕易不入侯門。而用他精湛的醫術爲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時下風靡全國的香功,據說就是經他的傳授而嘉惠後人的。淨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嚴陵山一帶募化,使之恢復舊觀。他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爲"濟顛",尊之爲 "濟公活佛"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爲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岩。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爲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衆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樂善好施】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臺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字爲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爲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爲: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爲將門;二是爲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臺,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臺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爲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濟公傳》】
  
《濟公傳》主要講述濟公濟困扶危,懲治強梁,與爲富不仁者作對的故事。敘濟公原名李修緣,系羅漢轉世,二十七歲出家靈隱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顛,故稱濟顛,曾治癒宰相秦熹之子病,爲秦子之替修。該書目多由濟公降世、十度說起,至三探娘舅、九僧擒韓殿、西天朝佛繳法旨止。其中有淫賊華雲龍盜走相府珠冠,濟公三擒華雲龍;金山寺八魔煉濟顛,太乙真人、長眉羅漢助濟公降魔;小西天盜賊狄之昭殺人移禍,狄小霞、譚宗旺錯配夫妻,濟公點化狄小霞共破小西天;五雲陣鬥法等主要回目。 
    
該書目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塑造了一個普救世人的濟公形象,在書壇久演不衰。張泰然之後有陳勝芳、張沛然、伊勝麟、玉勝川等說演《濟公傳》。陳勝芳技藝最精,人送綽號一聲雷;伊勝麟書道兒老成,一時無人匹敵。清末民初擅說此書的有雙厚坪及其師弟海文泉和世殿成、李致清等。雙厚坪擅長當場抓哏,詼諧百出,令滿堂聽者大笑不止;世毆成以蔫包袱兒著稱;李致清以摹擬濟公形象見長,人稱濟公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雙厚坪的弟子楊雲清說《濟公傳》,口風老道,包袱兒獨特,尤以官人辦案濟公鬥蟋蟀兩段書最爲拿手,又因有爲官經歷,說到忤作驗屍等情節,細緻入微、近情近理,使聽衆宛如眼見。他長於說書中的武段子,不喜從十度開書,多從威震丹陽刀劈三寇說起。民國十八年(1929),說《濟公傳》的藝人開始分派,其情節於八魔煉濟顛後,有說小西天薰香會的,有不說的。說者,則從柳端誤入開水鍋起岔,進入短打一類故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劉繼業及其弟子段興雲說《濟公傳》頗享盛名。劉繼業曾得秘本,能說前後套《濟公傳》,他長於渲染濟公法力,語言幽默風趣,形象滑稽,使包袱兒餘味無窮,人稱噴飯哏;段興雲有其師之風,善於摹擬人物形象,邊說邊學,擡手動腳令人發笑,他曾在電臺播講《濟公傳》,很受歡迎。同期,有馬華鑫在天橋說《濟公傳》,也小有名氣。
【濟公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臺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裏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祖居】
   
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衆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牆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聖迹,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臺縣人民政府爲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牆頭複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臺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遊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

濟公神像容貌:濟公身穿破僧衣,右手拿把破扇,左手拿酒壺,面部表情十分生動。

 

恭祝 福德正神 聖誕千秋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福德正神:土地神,又有各種稱謂包括 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 地主爺, 土地爺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琉球稱為土帝君(トゥティークー)。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孝經》:「社者土地之王,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春秋公羊解詁》云:「社神者,土地之主也」;《通俗篇》則載:「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社稷之神為上公。」杜預解釋之曰:「用幣於社,謂請教於上公。」《後漢書.方術傳》亦有社公之名。後世遂稱之為土地公。《春秋左氏傳》載,炎帝十一世孫句龍,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而成為土地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社,地主爺」,顧名思義,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稷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2]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稱為社日,分春社和秋社。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眾說紛紜,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一說為:周朝時,一位上大夫的家僕張福德(或張明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民間信仰中,土地神是各地不同的,也是有任期限制的。甚至有德之人死後,可被上帝封為土地神。如蒲松齡《聊齋誌異》書中,就有一位溺死於河中的「王六郎」鬼魂,頗有慈愛之心,不忍以一位抱著嬰兒的婦女為替身,被上帝任命為山東招遠鄔鎮的土地神。

土地神的神格與職能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若縣長為土地公加冠晉爵,代表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城隍爺的位階。

故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也有財神的性質。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牙祭日)。

土地神的造像

在廣東、香港、澳門、閩南、潮州、台灣、琉球等地區,有的土地神旁伴有土地神的夫人,稱為土地婆、伯婆、伯姆等。

而土地神的造像有塚(塚土型伯公見於六堆),石,樹,祠,偶等類型。一般都是以長者形象出現,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富人樣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寶、銀錠。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有騎馬、騎虎甚至騎龍、麒麟的。有些地區會將土地神像以文官樣貌呈現,以崇高其神格。

土地神也兼具財神的神格,持有物品主要是,左手拿金元寶或銀錠、右手拿拐杖或如意為主。官帽則是丞相帽或員外帽為主,有少數地區則是狀元帽(例如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徳宮是台灣唯一戴狀元帽的土地公,由清朝道光皇帝所敕封。花壇鄉白沙坑(文德村)曾維楨氏,天生賢能,十六歲進舉,並赴京城參加會試,且榮獲雁塔題名,又在殿試時成績優異,名列翰林高冊,並蒙皇帝召見,皇上在接見新科翰林時,見其後有一白髮蒼顏的老翁,但忽而不見,便詢問:「曾卿後面所立老翁何人」,曾翰林奏曰:「臣並無帶人上殿,只有結帶轄境之福德正神香火,藉護考途平安」,皇上稱其靈驗,故敕封與翰林同格,並頒給御製烏紗帽乙頂,由翰林代領,是為文徳宮福德正神之由來。)參考資料:

台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騎也常被認為是虎,也有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故許多廟宇會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謂之「虎爺」、「虎將軍」。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布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布。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位於台灣屏東縣南州鄉七塊村之傳說藝品公司甚至有工廠開模具,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祭祀

於土地公生日(土地誕:農曆二月初二)或得道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或八月十六作牙)可在前一晚上行還願祭典,當日則準備牲禮水果祭品到土地廟壇祭拜。

《諸羅縣志卷之八》:「二月二日,街衢社裡斂錢演戲,賽當境土神;蓋仿古『春祈』之意。」 《諸羅縣志卷之八》:「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仿『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謂之『社戲』。會飲賞月,製大餅以象之;士子硃書『元』字,用骰子擲四紅奪餅,預取『秋闈奪魁』之兆。」,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本地財神」(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有些地方是朔望(初一、十五)祭拜土地公。

·                    掃墓: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恭祝 天官: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聖誕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恭祝   天官: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聖誕

堯(拼音:yáo),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勳,起初被封於陶,後遷徙到唐(今臨汾和襄汾),所以又稱唐堯,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傳說出生於「三阿之南」。。道教中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誕日為上元節。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後,以其年齡最大的兒子摯繼承帝位,為帝摯。堯好學而能幹,十三歲時就受命輔佐帝摯。帝摯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於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帝摯,而歸附於堯。帝摯也自覺不如堯之聖明,終於在繼位九年以後,將帝位禪讓於堯。

 

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一歲(一說十六歲),以唐縣(今河北唐縣)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聰明,年輕有為,當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驕橫傲慢。他勤於政事,未敢休息。禮儀簡單,生活儉樸,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飯淡湯,只求能飽。

 

堯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詐。他設置諫鼓,讓普通人都能對國事發表意見。他樹立謗木,鼓勵百姓批評自己的過失。他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堯無微不至地關心百姓,輕徭薄賦,因此百姓都十分擁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與和順,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處,使天下萬國和諧一致。

 

帝堯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曆法,授民農時。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負責觀察日月星辰萬物生靈,以通報氣候變化,使百姓能及時下種和收穫。

 

帝堯年老以後,到處都出現洪水泛濫,影響百姓生活,於是問四岳誰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說:「鯀可以。」帝堯說:「鯀違背教命,敗壞宗族,不行。」四岳說:「看法不同啊!讓他試試,不成功再說。」 帝堯聽從了四岳的意見,讓鯀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還沒有成功。

 

帝堯與四岳討論繼承人問題。帝堯說:「四岳,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您幾位中間有誰能承天命、繼帝位呢?」四岳齊聲回答:「我等鄙陋無德,不能辱沒神聖的帝位。」帝堯說:「那麼,把近親貴戚和隱匿民間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薦上來吧!」大家一致推舉道:「有個民間的鰥夫,叫虞舜。」帝堯說:「噢,我聽說過。這個人究竟怎樣?」四岳說:「他是一個瞎子的兒子。父親固執,母親放肆,弟弟傲慢,他卻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於出亂子。」帝堯說:「那就讓他試試吧!」於是帝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來觀察他的德性。

 

舜讓二妃回媯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盡行婦道。帝堯很滿意,又讓九個兒子跟隨舜,來觀察他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帝堯派舜負責協調民間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人倫關係,取得成績,連帝堯的九個兒子也受到教育,變得更加淳厚謹敬。帝堯又派舜輪流到幾個官府任職。舜都盡職盡責,制定製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規。帝堯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見的部族酋長和使者,舜態度嚴謹和睦,處事得當,使者都很敬仰中朝。

 

帝堯派舜到山林川澤中去,在暴風雷雨交加中,舜都沒有迷路。堯覺得,權力傳給舜,天下人會受益,卻不利於丹朱;如果將權力傳給丹朱,就會使丹朱得益,而不利於天下人。他想:「我總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只對一個人有好處!」於是他召見舜,說:「你謀劃事情詳盡周到,言論意見都獲得了實效,試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辭道:「我的德行不夠,總覺得還不能穩妥地擔當大任。」最後舜接受了堯的禪讓,登上共主之位。

 

也有部分古籍記載,帝堯受舜的挑唆,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行,不能將天下交給他。舜讓人在堯的面前舉薦自己,讓堯覺得舜很聖明,終於堯決定將權力交給舜。

另外,堯曾計劃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堯又要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也沒有接受。

 

堯讓位後,繼續關注國事,經常巡視天下,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禪位二十八年以後,堯以一百一十八歲(有說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歲)的高齡逝世,安葬於濟陰城陽(今山東郵城縣南)。百姓們聽到堯逝世的消息,無不悲痛萬分,如喪父母。在此後的三年中,人們自動停止了各種娛樂活動,以表達對堯的哀思。三年喪期結束,舜提出讓位給丹朱,自己避居於南河以南的荒野。人們都不服丹朱的號令,還是向舜朝覲,百姓照樣謳歌舜的盛德。舜說:「這是天意啊!」於是重新回到國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竹書紀年》中記載,舜將堯放逐到平陽囚禁,先立丹朱為帝,後奪取帝位

關於舜脅迫堯父子讓位,在古代並非只有竹書紀年孤證,戰國時期的荀子、韓非子亦先後有類似說法。《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而《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成書時代約略同期的《山海經·海內西經》更稱呼丹朱為帝(「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間接否定了堯直接禪位予舜的觀點。

 

因此後來的《汲冢瑣語》依據《竹書紀年》,而對此提出了疑問:「舜放堯於陽,而書雲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受為疑。」,從現實面來說,即使堯認為丹朱不肖(《孟子·萬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而有讓國的個人想法,但仍須面對整個家族利益集團的反對,因為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個舉動會涉及到急遽的權利與資源重分配,必然產生新舊團體間的紛爭。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禪觀點,亦有三苗不服,舜於是發動戰爭解決的記載。無論如何,在西漢後獨尊儒術、採納單一史觀的發展下,有關舜逼堯的說法逐漸隱沒,而不為人所重視。

《史通·疑古》引《汲冢瑣語》文:「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據傳說,堯因命羿殺十日,夏人聯合有仍氏、有虞氏復仇,滅戈,滅過,殺澆,堯王城成為一片廢墟。

 

道教認為天官大帝為堯,與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合稱三官大帝。

周武王時,追思元聖,褒封堯裔二十三世名京。遷至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其裔改姓堯。

西漢宣帝,因為漢宣帝說堯有犯諱:「具奏曰:『唐堯乃百聖至聖,五帝盛帝,今京兆尉堯濙,實其後裔!應合避諱』。」,故加食字改為饒。

 

《呂氏春秋·召類》記載:堯在丹水戰勝三苗。

宋代的學者羅泌在《路史·後紀十》中記載:堯教兒子丹朱如何下圍棋,想以此來改變丹朱的性情。

 

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15日)。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節起源自中國,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祈求豐收。

另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恆登基,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也有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而大陸某省民間則相傳:二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後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

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源於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人們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並祭祀滿月初期是點火把,後來分別發展成點篝火、掛燈籠的習俗。

習俗:燃點燈火

 

朝鮮大滿月的鼠火戲

  

元宵節為東亞地區常見節慶,其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也有些習俗是各地相通的。例如與火有關的習俗,除了驅除害蟲、猛獸外,傳統上人們認為燈火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徵意義,所以燃燈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義。也有把一盞燈掛在竹桿上插放於田間,從火勢顏色預測來年水旱情況,稱為照田蠶,火色偏紅預示有可能會乾旱,火色偏白則表示可能有水災。後來用於照田蠶的彩燈愈益講究和精緻,是後世掛燈籠鬧花燈起源之一。還有認為燈節是放哨火的發展,古人在春耕之前將田裡的雜草燒掉以除蟲害。

除了中國不同地區皆常見的掛燈籠、鬧花燈外,還有其他與燈、火相關習俗。在中國部份地區、日本、朝鮮半島都有燒火塔的習俗,其中中國山西省的稱為旺火,陝西省榆林地區神木縣的稱為點火塔塔,朝鮮半島的稱為燒月屋,日本的稱為左義長。閩南、廣東、台灣等地在元宵節前後祝賀添丁的開燈儀式,也有些地區在元宵節前由娘家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或親友送給不育之家祈求添丁。也有不少地區有放天燈祈求平安的習俗  朝鮮半島又有稱為鼠火戲的習俗。

走橋[

 

晚明的元宵走橋

走橋也是不同地區皆可見的元宵節習俗,又稱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朝鮮半島稱為다리 밟기,也有些地區會冠以當地橋名,如廣東佛山稱為「過通濟橋」,浙江稱為「走太平」(「太平」是指太平橋),以祈求健康、驅除百病。在古代,這天是婦女少有可以外出四處走動、出遊的日子

盜褔

也有地區有在田裡偷農作物或泥土的習俗陸廣東稱為「偷青」,即偷人家菜園裏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挨了罵是最吉利的,台灣是偷蔥,朝鮮則是偷泥土,稱為「盜福土」。 在台灣是有俗語要未婚女子在晚上去採別家的蔥,以祈求今年能結婚,而男子則是要走菜園裡植物旁的溝。

跳繩        韓國小孩在元宵節跳繩

中國和朝鮮都有小孩在元宵節跳繩的習俗,作為祛病延年的娛樂活動,並有歌聲鼓聲伴奏。中國元宵節的跳繩活動可以追溯至南北朝

一如其他東亞傳統節日,祭祖在元宵節也是習俗之一。又因為這是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會祭土地神、田神一類掌管土地的神祇。瑞獸舞如舞龍、舞獅、舞麒麟等也是常見的習俗。

各地情況

中國

元宵節 (華人)

作為元宵習俗發源地,中國的元宵活動發展歷史亦悠久。主要有吃元宵、猜燈謎、放天燈等。一些地區會有大型的花燈會,青年男女會出外賞燈,也是結識的機會,因此有「中國情人節」之稱。

香港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情人節,香港每年都會在不同地區的公園或公共休憩用地舉行元宵綵燈晚會。到了晚上,不少家庭或情侶們,也會到花燈會去慶祝,賞花燈、猜燈謎,處處洋溢著濃濃的中國情人節浪漫氣氛。

 

台灣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裡的「迎鼓仔燈」活動。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閩南語發音)。即使在日本時代同與日本人過西曆元宵節,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殖民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躦燈腳的信俗。

日本本土

岐阜縣海津市今尾神社於農曆正月十七舉行的左義長祭

主條目:日本小正月

日本的元宵節稱為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15日,但仍有部份地區的傳統習俗於舊曆正月十五前後進行。習俗有迎年神、祖靈,祈求豐收,有在早上吃紅豆粥的習俗。不少地區皆有舉行稱為歲德燒(どんど焼き)的火祭,祭祀年神

在日本山梨縣地區,111日清晨,農民們會起床後帶著鏡餅和鎬到田間,進行象徵性耕作,供上乾淨的大米,並將之前供在神棚里的松枝插到地里,祭祀田神。在山形縣地區,則會在115日,由20多歲的青年男女戴草帽,扎圍裙,系腰帶,挽褲腿,打赤腳,穿插秧姑娘的服裝,挎秧苗筐,到各家院中進行插秧表演,在另一些地區則於114日傍晚,扮作少女的婦女在前面象徵性地插秧(用茅草或豆秸桿),而男青年則在後面手持鐮刀作收割狀。山梨縣甲府市自江戶時代起則有甲府道祖神祭禮,祭祀道祖神。

宮城縣仙台市小正月前夕舉行的火祭稱為歲德祭,以仙台市大崎八幡宮的松焚祭(まつたきまつり)規模最大。松焚祭除了焚燒年飾,祈求豐收、平安外,還有「裸參(裸参り)」習俗,信眾頭戴白色鉢卷,身上僅纏著稱為曬的裹肚布,腳穿白足袋、草鞋,淋過冰水後,口含著含紙(含み紙),左手持鐘,右手提燈籠,徒步走過火堆

現代日本把小正月定為成年禮(男性的元服禮和女性的裳著禮)舉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節。

§朝鮮半島

 

朝鮮大滿月的燒月屋

大滿月

朝鮮半島的元宵節又稱為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或簡稱「大滿月」或「大보름」,有踏銅橋、盜福土(到田裡偷泥)、咬堅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獅等。也會以月亮的顏色和位置占卜農事。有些地區會有石戰。會吃藥食和五榖飯。

越南

越南元宵節

越南的元宵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會一起吃飯,並且會去寺廟祈福。

琉球

 琉球元宵節和十六日祭

琉球的元宵節由正月十四開始,稱為小正月(ソーグヮチグヮー),這天會吃醃漬的豬肉和番薯餅(ウムニー),在正月十六,稱為十六日祭(ジュウルクニチ,主要是祭祖

著名詩詞

朱淑真(一說作者為歐陽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辛棄疾《青玉案之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唐寅《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有些習俗見於多個地區。

華人元宵節延續了初期與燈火相關的習俗,如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見於多個地區。西南地區有燃篝火的習俗。在中國南方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話、圍頭話中「燈」和「丁」諧音,元宵點燈意寓添丁,故客家人、福建、潮州、臺灣、廣東、香港地區人認為元宵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掛燈籠。俗稱「開燈」。也有些地方是小孩提燈籠、玩煙花等。除了紙紮燈籠外,有些地區還會用蘿蔔製成蘿蔔燈。

鬧社火

鬧社火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鬧社火除了燃燈火,還有各種民俗表演

走橋

  

晚明南京的元宵走橋景象

元宵走橋的習俗見於各地,又稱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祈求健康。廣東佛山將之形容為「行通濟,無贔屭」。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不會犯愁。

偷青

在廣東、台灣農村有偷青的習俗,廣東是偷菜,台灣是偷蔥。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青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台灣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灣話發音)。

迎紫姑

有些地區會在元宵節拜祭紫姑,稱為迎紫姑。

食品

 

元宵

元宵、湯圓是華人元宵節的代表食品,其雛形為唐代的面繭和焦譔。面繭是一種外形似繭的一種麵食,而焦譔則是烤餅的一種,吃時會和糖一起放在湯裡吃。這些食品都呈圓形,是代表月亮,有著祭月、賞月的含義

 

天運乙未年戊寅月甲戌日(正月初九日) 恭祝 金闕玉皇大天尊 萬壽佛辰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天運乙未年戊寅月甲戌日(正月初九日)


恭祝     金闕玉皇大天尊   萬壽佛辰
   

 普天同慶    四海昇平    國泰民安   

 五穀豐登   天災永熄    世界和平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稱為「天公生」,一般家庭要在當日凌晨開始到四時之前祭拜,以前漳州、泉州人各有不同的祭拜方式和禁忌,近年來已經式微,尤其禁止燃放鞭炮以後,再也聽不到凌晨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的熱鬧氣氛,倒是祭品一定使用公雞,而且要留下尾巴毛的習俗還在,有別於一般牲禮,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祀奉玉帝的廟宇,祭拜典禮極為隆重,祭程繁複不輸給其他神祇。

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和民間信仰的地位是有差別的。正統的道教認為天界共有三十六重天,越多重的天,所居住的神仙越尊貴,其中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重天合稱為三清境,在三清境之上的還有更高的第三十六重天,叫做大羅天,裡面住的尊神,叫做元始天尊,因此並沒有所謂的玉皇大帝,掌管天下諸神之說。可能因為明朝流傳極為深遠的通俗小說《西遊記》將玉皇大帝塑造為至高無上的神仙,於是後世信眾,在不明瞭道教教義下,或者是受西遊記的影響,則將玉皇大帝當作掌管天上所有神祇、權位最高的「大天尊」。

台灣人最敬仰的神祇是玉皇大帝,基本上是沿襲明代以來的民間信仰,因為玉皇大帝是掌管上下諸神至高無上的神,所以不知道應該給玉皇大帝什麼樣的面貌,以別於其他的神祇,因此在台灣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一般都只有香爐而無神像,此香爐稱為「天公爐」。不過在大陸地區,玉皇大帝還是有神像、有具體面貌的,和台灣方面顯然不同。早期道教的神祇裡面,並沒有玉皇大帝這位神祇,後來道教教義屢有增修,有些教派將玉皇大帝收入教義中,但是民間信仰往往不能接納艱深的教義,明朝民間信仰開始信奉玉皇大帝為天上諸神的領袖而流傳到台灣,至今仍接收這樣的信仰。漳州、泉州籍貫之不同,敬神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恭祝 無極西王瑤池金母大慈尊 萬壽佛辰
重要性: 玄聖觀( 深觀己心) 

恭祝  無極西王瑤池金母大慈尊    萬壽佛辰

淨口業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梭哈。

淨身業真言

唵。修哆利。修哆利。修摩利。修摩利。梭哈。

淨意業真言

唵。縛曰囉怛。訶賀斛。

安土地真言

南摩三滿哆。母馱喃。唵。度嚕度嚕地尾。梭哈。

大聖大慈。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三稱十二叩)

是時。

無極聖母。龍華勝會宴 瑤池。

萬靈統御傳教旨。諸仙獻壽。列聖稱觴。

天威咫尺。功高德重。代燮權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樂。百歲蟠桃。開金碧之靈園。救眾生之苦難。灑甘露於塵寰。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三稱十二叩)

是時。

瑤池金母。在無極光中。命彩女董雙成仙姑恭傳經言。

金母曰。自古吾師。

玄玄上人。傳道於 木公。

木公傳道於 吾。而後口口相傳。不記文字。而今。

天開宏道。普度東林。願世人。早求明師。參透心性。無如紅塵火宅。墮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欲求解脫先須定慧。時

慈航大士合掌恭敬。而白母言。願

母開方便之門。說解脫之道。眾生之幸。

則 慈航之幸也。爾時

金母慈顏大悅。對 慈航大士言。爾以

大慈心。顯化東土。今以解脫相請。

爾其靜聽。

吾為宣說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彼時。

天放祥光。彩雲繞戶。鸞鶴侍衛。旌旆布空。

金母乘九鳳之輦。駕五色之雲。一時。三教聖賢。俱來擁護。天花繽紛。仙樂節奏。於是

金母。悲憫東林兒女。放 無極之光。即於光中而宣說曰。 天從

無極中開。 太極日月三台。 日月陰陽運轉。人從陰陽胚胎。或為男兮為女。皆從

無極而來。只為中間一動。霎時落下塵埃。墜入五濁惡世。貪戀酒色氣財。

因此輪迴旋轉。情波慾海生災。血水週流可愍。尸骸遺脫堪哀。老母說經至此。 婆心慈淚頻催。爾時

慈航尊者。合掌恭敬而請曰。弟子。聞

母金言。

無極。既生 太極。 兩儀又分三家。萬物由此而生。又復由此而滅。何不令其不生不滅。以免血流滿地。骨脫如山。豈不甚幸。

金母曰。 太極分判。 天地生物之心也。血流滿地。骨脫如山。萬物自作之孽也。爾今問此。但有不生不滅之道。而無不生不滅之理。爾時。 慈航尊者。長跪

座前。敢請宣說不生不滅之道。

金母。撫膺良久曰。居。 吾語汝。道者。反本之用也。萬物皆有本。由本。而生枝。由枝。而生葉。由葉。而生花。由花。而結果。人與萬物。不同質。而同理也。本立。則根生。根生。枝葉茂。本枯。則根朽。根朽。枝葉零。是以修道固本。固本者。何。人以孝悌為本。道以精神為本。孝悌立。而人無愧。精神足。而道可修。修道無他。還全本來面目而已。精神從何處散出。還從何處收來。

慈航尊者。聞

母所言。心中大悟。又復稽首請曰。弟子

緣深。幸蒙闡明。 道果。敢叩

慈悲。再示解脫之道。可乎。

金母曰。解脫非難。難在定慧。身心大定。

便生智慧。智慧既生。解脫亦易。欲明解脫。先除六賊。耳不聽聲。目不視色。身不觸污。意不著物。鼻不妄嗅。口不貪食。

六賊既空。五蘊自明。受想行識。如鏡見形。五蘊既明。三家會合。精氣與神。長養活潑。上下流通。何難解脫。 慈航尊者。聞聽

母言。心中朗悟。稽首

金容。而作頌曰。

自從

無極生 太極。或為人兮。或為物。輪迴生死幾千遭。墜落由來難解脫。不識固本而修身。又如樹枯無枝葉。

瑤池老母發慈悲。 親駕白雲賦貝葉。先言道果合三家。後說智慧須定力。六賊掃除五蘊空。返本還原為上著。

瑤池侍 駕彩女仙姑頌曰

慈航道人大慈悲。至三再四求解脫。

荷蒙

金母說分明。指破 天機真妙訣。

大成至聖興儒治世天尊

頌曰

人以孝悌為根本。道以精神為妙藥。本立而后道自生。成 仙成 佛憑人作。

太上老君掌教天尊

頌曰

恰如久病遇良醫。又如

青天現白鶴。拳拳服膺朝五氣。三花聚頂能脫殼。

釋迦牟尼古佛天尊

頌曰

老母真言不忍秘。句句都是波羅蜜。解脫定慧大工夫。留與眾生作舟楫。

眾聖賡頌已畢。

老母說經方完。 彩女侍衛。 鑾駕騰空。時

三教聖賢。十方諸佛。頂禮恭敬。信受奉行。

流傳此經度世。收圓定慧。紅塵兒女。早夜誦念。即口應心。心心上朝。

老母自派 護衛神祇擁護。身無魔考。家有平安。國有清泰。日念此經。保護安寧。夜念此經。夢裡無驚。行念此經。土地衛靈。舟車念此經。旅途保長亨。念念皆清吉。口口盡超昇。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終。

瑤池金母 聖記

  瑤池金母乃天界眾仙女之首,凡是天地間得道女真神仙,皆屬其管轄,其地位在眾仙中最為崇高。

  鴻濛未判,天地混沌,日月不分,斯時,無窮盡先天聖佛仙真混元一氣,放無量亮光,運轉虛空,即是玄玄上人,又稱元始天王。

   因位居至上,又稱上帝。又為萬物之始祖,故有稱天父、老母。因不知其名,故稱玄玄;不知其原,故稱元始,則是大道之元,無名之始。

    運轉既滿週圓,氣自分散,故化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玄、元、始三位一體,三我既成,三清分化有形,清輕之氣上昇,而子會開天,日月星現,三寶完成。

  天尊位居三清,再化五老;東華木公、西華金母、南華火精、北華水精、中華黃老,五老既成,而五行全,重濁之氣下降,丑會地闢生。

  天地生,人種無,玄玄上人為造化天地,用心默運真氣,五方定位,世界成形,無人可立,而三才不貫,故命五老運化原靈下種,五老受命後,共推金母、木公,主持原靈孕化之事。

  黃老以須彌山坳為丹丘,尋真孔穴處,取黃土為懸胎之釜,製圓蓋方墊,覆載設立周全。

  木公冶山左五金之精,故為三足鼎。金母陶西南五土之神,為偃月罏。

  水精子闢山後玄英之石,滲真水掬貯於罏,安土釜於中,覆金鼎於上。

  赤精鑽真南搏桑之木,取真火運烹其水。薰蒸逼逐鼎內之氣。

  自太和中滴沉罏底,釜腹下有氣透出,司吸水中所含之金華自然橐籲盈虛,河夷升降,滿中暢美,溢外盈盈。

  五老能消息玄關,默會丹頭凝結,撒去鼎器,抱釜出視,晶光四注,七日始歛。

  黃老、赤精、水精靜坐高處神觀,金母,木公乃重立壇灶,移釜架於其上。

  朝畏其寒,下復陽光之焱;暮死其燥,上施太乙之精,木公、金母以金液煉形之道。

  至於存神靜養,滌慮忘機,處之咸中,其節抽添既畢,歲候將周,至已成之期,彩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覺鼎內有聲,木公、金母二老知丹已熟。

  掀開頂,金母順手攜一視之,乃陽象嬰兒;木公舉起視之,是陰象?女,兩人即是盤古氏、太玄玉女,寅會降人,正在此時。

  創世既成,嬰兒?女下凡,本為清淨之體,因食凡間動情禁果,陰陽相交,故人類生生不已。

  原由無極元始一動而生太極,太極含兩儀陰陽,而化三才四象五行。

  一本散為萬殊,故曰眾生,又謂之九六原靈,意取天九地六之象,包羅無窮無盡,非僅九六億位也。

  原靈下凡,初而本性純樸,入土既久,變質變種,性靈濁重,濁重之氣下沉,故地獄自此成矣。

  金母在五老之天,哀傷原子一去不回,故頒命真道普降,廣度緣人。助金母收原之願,願天下眾生皆能回心向善,修赤子天真之心,返樸方能歸真,而登三清,聚一氣,享逍遙之樂。

  西王母與東王公,可說是生育萬物之主宰,調和陰陽兩氣之統領,天地間至尊之神靈,列仙全傳與葛仙翁枕中書,所記載的是大同小異,只是多了眾神仙在世間的功德,必須經過東王公與西王母檢驗,然後再向元始天尊稟奏。

  道藏對王母的尊容有詳細的記載,王母上殿東西坐,著黃金褡褥,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太綬,腰帶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纓之冠,履玄璚鳳文之寫,觀之,年約三十,沈魚落雁之姿、閉月羞花之貌,幽居靈山勝境之中,仙蹤緲沓不定,凡人難能得見其冰肌玉骨的仙貌;金母容貌絕美,誠為國色天香,身穿彩衣、肩披錦綬,或高踞雲端,遨遊四海,或凝神昂首、蓮步輕盈,神采煥發,望之使人油然而生景仰之心。天姿掩藹,靈顏絕世,真靈人也。而其他的記載,西王母是宇宙之主宰,所化的自然神。

  在台灣將近有上千間,信仰王母的廟宇,義子義女稱呼王母的聖,有西王母、王母娘娘、金母元君、西華金母、太靈九光龜台西母、九靈太妙龜山金母、金母娘娘、西漢母人、西漢九光夫人、瑤池金母、瑤池金母大天尊、無極瑤池金母、俗稱母娘。在『台灣』西王母、瑤池金母都以農歷七月十八日做為聖誕千秋。

 

頁/共8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