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正方】 2011.08.01 02:12 am
參觀坊間的英語補習班教學。老師教學生念多音階英文單字,採分段處理,每個音階的發音如一個中國字,重複多遍,學生跟著學舌,然後連起來念。說這種教法,能克服孩子的發音障礙。倒像我們小時候的土法煉鋼,在英文課本上注上發音相近的中文字:Good morning姑爹摸你。
數十年來,台灣人十分熱中學英語,但總體成績普通。某次國際英語評鑑,台灣學生在亞洲落在韓國之後,奇恥大辱。一般的現象是:學過英語的人有點閱讀能力,聽力不強,對話諾諾,寫作不成章句。台灣的英語環境不好,合格教師少,教學法也頗值得商榷。
孩子英文不好,怎麼跟人競爭?只要出得起補習費,家長都送孩子上課後英語班。經濟條件好、自認英明的父母(不乏高級知識分子),紛紛送十三、四歲在國中就讀的子女去國外上學。有的託經紀公司辦理,找學校、寄宿家庭。國外有親戚更方便,小孩住在自己人家裡怎麼不放心?我們那位大姑,斯巴達式管理,遠近馳名。何況台灣的教育制度搖擺不定,學習刻板無趣,不重啟發,孩子崇尚自由,受到壓抑不快樂。
大導演丁善璽曾告訴我,他有太多小留學生的故事,有血有淚,拍出來會感人至深。心智初開的孩子們,闖入陌生國家,無親無故,面對著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的龐大壓力,不時會產生困惑、彷徨、委屈、傷感,又向誰去訴說?有誰會關心、協助,度過人生的難關?教育子女的任務整個外包,每個月只撥一筆錢過去,輕鬆得有如付房屋貸款。不時上網視訊一番:你好,我好,可得爭氣呀!只管生卻不親自教養的父母,不如非洲母獅。因為從來沒聽說過,有母獅子把未成年幼獅送到國外姑媽那兒去的事。
往往是花大把銀子,孩子在某學店上學(家長忙,根本沒去過那間學校),美國俗語、穢語流利,認識了狐朋狗友、喝酒抽菸、嗑藥嫖娼,家長震怒,斷絕經濟支援,從此成為路人。有的孩子長期受寄宿家庭的惡質待遇(多數是精神上的),態度消極,就讓課業一律「當」掉,走投無路,效命山姆大叔部隊,轉戰中東。這都是為了提升子女的英文程度?
有位小留學生獨立奮鬥,畢業自長春藤名校,中英語流利。她卻懊悔沒能留在台灣多學幾年中文,因為中文還是她的母語,提升外國語文程度,必須先有堅固的母語基礎。國中學的中文太有限了,否則她的中英文應該更好。過來人現身說法,想學好外國語,首先要打好中文底子,廿歲以後再下功夫K英文,只要有毅力也來得及。
中文則一定要從小奠定基礎,反過來先學外語,長大了再學中文就難多了,能以雙語寫作同等精彩的,到現在還是只有林語堂(他受英語啟蒙教育)一人。更有英明過度的家長,把小孩送到美國學校去,英語不見得能學好,孩子的中文保證給耽誤了。
廿一世紀了,能講流利的英語,便具備競爭力了嗎?前歐盟駐台代表夫人認為,現代人必須要學好中文。她和一兒一女都在師大國語中心學習,成績不錯。台灣是全世界學中文環境最好的地方,競爭力的獲取就在當地。
(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