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篇幅的關係,本文被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部:
甲部論述西方實質體系的崩潰;
乙部論述西方價值體系的崩潰;
丙部論述美國實力的消退;
丁部論述中國崛起之勢不可擋;
戊部論述未來的變化與結論。
(一)2008年影響最深遠的事件:金融海嘯
在「回顧2008,展望2009」這篇文章中 YST把經濟論述放在回顧的最後一項,又把金融海嘯放在經濟論述的最後一項,因為金融海嘯是2008年全球發生的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一件事。
YST 談國際政治離不開軍事,因為軍事是國際政治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其實政治也是一種手段,這個手段的最終目的是經濟。人類的一切活動最終還是要回到經濟層面來,一個更好的生活永遠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YST 承認歷史上有很多戰爭是因為其他的因素,譬如統治者的虛榮或政客的意識形態或宗教信仰,但是這些人都是愚蠢的失敗者,譬如高唱理想的台獨分子。
真正成功的政治人物,他們所有治國的重大決策都是為了經濟、為了明天有更好的生活。
(二)西方體系的總崩潰
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是一個偶發事件,它代表的是整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由於經濟制度的錯誤所導致的金融崩潰。這個影響是非常、非常深遠的,是整個西方經濟體系、價值體系和政治體系的總崩潰。
金融海嘯造成西方經濟體系的崩潰,這是實質的。
金融海嘯造成西方價值體系的崩潰,這是心理的,是論述能力的崩潰,屬於軟性實力的喪失。
不要小看軟實力,喪失軟實力的後果非常嚴重,它不但打擊西方人的驕傲,更重創西方人的信心。
金融海嘯之所以影響深遠就在西方體系無論是實質的還是價值的都崩潰了。
實質體系的崩潰造成政府運作眼前的困難;價值體系的崩潰造成實力恢復的長期困難。
(三)西方實質體系的崩潰
實質體系的崩潰大家都看得見,更感受得到。股市崩盤、房價慘跌,有的喪失工作,沒有喪失工作的退休金也大大縮水,很多美國朋友跟我說他們的401K(退休基金的代號)已經變成“201K”。這些人的埋怨和恐懼屬於個人的困難,雖然也很重要但不是我們政治論述的主要話題。政治論述是觀察一個國家的整體能力和整體價值觀念,不看個體。
西方實質體系的崩潰最具體、也最嚴重的就是金融機構的大量倒閉。
1. 金融槓桿
相信現在讀者已經了解什麼叫做金融槓桿(leverage)。如果銀行有一塊錢的本錢,卻做五塊錢的生意,槓桿就是五倍,只要賺一塊錢就是100%的利潤。但是同樣的道理,只要賠20%的資產就賠光了所有的本錢面臨倒閉。
高槓桿就表示高風險。
讓我們用簡單的算術來表達:如果銀行的投資採用N倍槓桿,那麼當銀行的資產下跌了N分之一(1/N)這家銀行就倒閉了。
所以一家用30倍槓桿運行的銀行,它倒閉的標準是資產下跌達到 3.34%。
2. 美國的金融機構
最近這些年來,美國的銀行都在30倍左右的槓桿下運行,屬於非常高的風險。
譬如華爾街某銀行以10億美元作抵押借錢買了 300億美元的「信用違約証券」(Credit Default Swap 簡稱 CDS),槓桿就是30倍。
如果獲利 5%,那就是15億美元,本錢只有10億美元,所以利潤是 150%,屬於暴利。銀行上下個個都分紅,從幾萬塊(小職員)到幾百萬(高級經理)到超過一千萬(董事、總裁、執行長、董事長)。
但是如果証券下跌了 5%,不但本錢賠光還負債五億美元。不過華爾街的銀行照樣分紅,而且數目不減。「雷曼兄弟」倒閉前,它的執行長富爾德(Richard Fult)從公司拿走了兩千兩百萬美元。
2008年,在金融風暴銀行面臨倒閉下,華爾街員工分紅的總額是5430億美元。這就是美國文化。
這些都是造成美國金融問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不顧一切、瘋狂地追逐短期利潤。高風險有什麼好怕的?這些銀行的決策者全都是無所畏懼,因為頂了天就是拿錢走人(grab the money and run),沒什麼大不了。
想想看,誰是傻瓜?YST 如果能抓到一千萬美元也什麼都不怕,什麼高風險的投資決定也都敢做,絕不會擔憂明天。
超級薪資使得決策者無所畏懼,加上同行之間的競爭,這就造成銀行業高槓桿的運作模式。
目前美國的銀行平均資產額已經下跌了8.68%,按照自由市場的機制早就應該倒閉了。事實上,如果美國政府不出面干預,美國所有的主要銀行全部都倒閉了,沒有一家能夠倖免,包括全球聞名的美國花旗銀行(Citi Corp)。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一些銀行已經資不抵債,於是政府撥巨款給他們紓困避免倒閉。這些銀行的高級職員一拿到紓困的錢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分紅。道理是:你既然怕我倒閉,你就拿我無可奈何。聰明吧?譬如美國花旗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都這麼幹。不但美國人民生氣,連歐巴馬總統都動怒了, 罵這些金融界的領袖們「不要臉」(Shame!)。
美國金融界的文化真的生病了,而且是重病,因為美國金融界人士已經沒有羞恥之心。沒有人要求這些金融人士學雷鋒,但是美國人要求金融人士有最起碼的做人的品格(minimun decency as human beings)是合理的,而美國金融人士距離這個最低標準太遠了。想想看,沒有羞恥到這種地步,居然把經營別人的錢(譬如退休基金)毫無羞愧地以各種名目放進自己的口袋、把政府(納稅人)為他們的錯誤善後的錢毫無羞愧地放進自己的口袋。美國的金融文化如此腐敗,YST 不相信這些人能扭轉美國的金融頹勢。
絕大部份的人和所有的美國人都不希望美國的銀行倒閉,影響太大了。今天大家都在賭政府會干預。美國政府怎麼干預呢?就是大量借錢給這些銀行不讓它們倒閉。但是錢從那裏來呢?向國外借錢能解決的機會是零,因為由金融衍生產品所造成的黑洞估計高達50兆到60兆,足以拖垮全世界。美國能借到的錢屬於杯水車薪。唯一的、最可行的、也最容易的解決方案就是印鈔票,這是只有美國擁有的特權。
3. 歐洲金融機構
歐洲的金融受傷比美國輕很多,但是解決比美國難很多。原因很簡單,歐洲不能隨意印鈔票。這是為什麼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元對歐元會逆勢上揚。
歐洲國家中英國特別不被看好,有消息說英國有可能追隨冰島面臨破產。為什麼?因為英國的金融業在 GDP中所佔的比重過高。
對英國最無情的批評來自美國的一位投資者,名叫羅傑斯(Jim Rogers),他是羅傑斯控股公司(Rogers Holdings)的董事長,曾經和索羅斯(George Soros)共同創立量子基金(Quantum Fund)。量子基金就是那個在1997-1998年製造亞洲金融危機並且差一點把香港金融搞垮、但是把曾蔭權急哭的對沖基金。
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葛海姆(Peter Garnham)在2009年01月22日做了下面的報導。
羅傑斯說,英鎊是一種沒有支撐的貨幣,英鎊對美元和歐元的匯率應該繼續下跌。
為什麼說英鎊是一種沒有支撐的貨幣呢?
羅傑斯說,“很簡單,英國沒有什麼東西可賣的。”
羅傑斯進一步表示,英鎊的兩大支柱一直是北海的石油和英國金融服務的實力,尤其是倫敦金融城的角色。但是當北海油田開始枯竭的時候,倫敦作為一個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就遭受打擊。
羅傑斯表示英國已經不值得投資,資本家最好把錢改投其他地方。
4. 香港的金融地位
羅傑斯看英國與 YST看香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令我們不得不用羅傑斯的話來檢驗香港。
A. 香港與英國
羅傑斯對英國的評論立刻使YST想到香港。如果我們把上一節用紅色標出的羅傑斯的評語改兩個字(「英鎊」改成「港元」,「英國」改成「香港」):
港元是一種沒有支撐的貨幣;
香港沒有什麼東西可賣的。
這就正是 YST在「漫談香港」對香港的評語。
羅傑斯批評英國的話和 YST批評香港的話幾乎一模一樣,不,不是「幾乎」,是完全的一模一樣。YST的「漫談香港」系列文章在去年12月01日就全部寫完了,羅傑斯批評英國是在今年的01月22日,YST 沒有抄襲羅傑斯。我們的論點一致,因為這是金融的ABC,屬於基本常識。
B. 港元是空殼子,只有心理價值,沒有實質價值。
在「漫談香港」這個系列文章,YST 說得很清楚,香港的金融業沒有支撐,因為香港不事生產,既無工業,也無農業,香港的金融業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空殼子,因為香港拿不出任何實物可賣。
所以港元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空殼子,港元只有心理價值,沒有實質價值。
「漫談香港」說得非常清楚,香港的土地和人工都被過分高估,港元至少有80%貶值的空間。也就是說,港元的正確價位應該是:
1元人民幣 = 5元港幣;或
1美元 = 34港元。
也就是說,港元的匯率應該大致等於新台幣。對毫無生產能力、買空賣空的港元來說,這個匯率已經太寬厚了。
如果香港一切回歸天命,也就是依據達爾文的進化法則,港幣最終的匯率應該以漁村的價格計算香港的土地價值,然後轉換成匯率。至於結果是多少,YST就把這個習題留給讀者好了。
羅傑斯說話的重點是強調貨幣必須有製造業或天然資源作為支撐,否則這個貨幣無法給人信心。
譬如日本有強大的製造業、沙烏地阿拉伯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他們都能夠拿出實物來賣,所以日圓和沙烏地利亞(Saudi riyals,簡稱 SAR,目前 1美元 = 3.75 SAR)都有堅強的支撐點。
為了強調他的重點,羅傑斯對英國的評語有些過分刻薄。其實除了石油,英國還是有少數不錯的工業,譬如勞斯萊斯的航空發動機目前在國際市場仍然相當有競爭力。英國在2008年的農業與工業總產值是6480億美元,這是實體經濟。但是英國走下坡是一個事實,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式微也是事實,英鎊疲軟與英國可能面臨破產都是事實,倫敦這個金融城將不再是「國際金融中心」也非常可能成為事實。但是英國還不至於、也絕對不會淪落到跟香港在同一個階層。
二十年來香港什麼實業都沒有,香港的工業與農業生產值都是0,比英國的今天與可預見的未來都差遠了。香港實物生產的能力是0,天然資源也是0,是確確實實沒有任何東西可賣。如果今天英國要追隨冰島去打魚,那麼二十年前香港人早就該去打魚了。
C. 香港頂多是一個“魁儡金融中心”
香港人號稱自己的小島是“國際金融中心”,可以靠金融業吃飯,這是一個笑話。
英國曾經是香港 155年的宗主國,英國在國際金融上的地位是有歷史的,我們不要忘了英鎊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是世界貨幣有如今天的美元。香港所有的金融本事都是從英國學來的,能比師父強嗎?香港人再怎麼吹牛也不敢把香港中環的金融地位和倫敦相提並論。
想想看,如果只因為北海石油枯竭英國師父就當不成「國際金融中心」了,屁都沒有的香港徒弟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
香港從來就不是甚麼國際金融中心,以後也不會是,連“廣東金融中心”都當不成。
香港頂多是一個“傀儡金融中心”,手腳都綁了繩子,繩頭捏在北京手裏。
香港人聽到「傀儡」兩字不要不服氣。大約十幾天前,有新聞(可能是「明報」,YST 不太確定)說李嘉誠偷偷賣掉大量手中「中國開發銀行」的股票沒有預先與北京商量,連通知北京都沒有,北京政府非常生氣。李嘉誠到北京請罪並企圖解釋,北京政府不見他。
YST 的記憶這些股票是「中國開發銀行」上市(IPO)的時候以極低的價錢配售給李嘉誠的,北京政府當然有理由生氣。
看到沒有?這就是香港首富的嘴臉和他財富的來源。李嘉誠不是北京飼養的傀儡是什麼?
如果不是李嘉誠的小動作惹毛了北京政府,他的傀儡面目還很難公諸於世。
香港人普遍瞧不起大陸人。其實沒有中國大陸的輸血,香港什麼都不是,只能是個小漁村。香港從來沒有條件成為任何金融中心。想想看,只要過一條河就有一個經濟實力遠比香港強大的城市,它的名字叫深圳。至於經濟力量更強大的廣州,我們就不提了。國際金融中心哪裏輪得到香港?連“廣東金融中心”都輪不到香港,何況國際。
別忘了,在長江口還有一個經濟實力遠比廣州強大的上海,華北平原京城旁邊還有一個經濟與政治並重的大港叫天津,它們的經濟和國際地位都遠高於香港,香港人看不見嗎?
香港人的愚昧無知和自我膨脹不是普通級的。
D. 香港的未來
香港的問題在香港人不知道如何為自己定位,不知道在這個邊陲小島能扮演什麼角色。YST 給香港人提供三個選擇:
選擇1:如果香港人認為自己有真本事,那麼放棄金融中心的幻想,腳踏實地發展尖端高科技產業,譬如高利潤的生化醫藥產業、新能源的研發...等等,用別人做不出的實物來合理化港元過高的價值。
選擇2:如果香港人認為自己很平庸,那麼自動將港元大幅度貶值,使香港變得有競爭力從事傳統低端的工業生產,尊廣州為龍頭,融入珠三角的大家庭。
選擇3:香港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也不願意就,不打算務正業,繼續投機取巧,終日幻想洋買辦的 easy life,向北京不斷乞求輸血,扮演“傀儡金融中心”。那麼香港人就等待有一天被大陸拋棄,回到漁村。
(未完待續)
牛年新春談世界大局:中美的消長(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