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堅定地要追隨民進黨,以返聯公投來爭取選票,雙方競選策略顯與二○○四年大選時一樣,藍營盡量往綠營立場靠攏以爭取中間選民,而綠營則不斷以激進議題激化選民的對立,揭發藍營缺乏立場,從而贏回中間選民。
照過去投票紀錄顯示,近年台灣主要選舉中的選票結構呈現M型,但這不代表選民立場分布也是M型。而且,就算選民立場分布是M型,也不能就此認為中間選民沒有立場。這些問題都已有研究說明過,但對藍綠雙方競選團隊似乎沒有影響,尤其藍營,目前仍在幾項假定下設計競選策略:一、選民分布呈現雙峰;二、中間選民沒有立場;三、藍營選民除選擇國民黨別無他途。
前兩項假設已有研究質疑。在中間選民理論開展下,第三項假設也已有所修正,修正後的理論認為,基本支持者有某種最低限度的期盼,當某方候選人為獲得中間選民而向另方立場大幅靠攏時,如違背最低限度的期盼,即使這位候選人的立場距自己立場還是比另位接近,選民也不會去投票支持。
政治心理學對政治情感的研究,足以支持修正後的中間選民理論。根據心理學家的歸納,在競選過程中產生的主要情感有三大類:焦慮、熱情、厭惡。其中促使選民投票的主要是對候選人的熱情,起次要作用的是對另一方候選人的厭惡。至於焦慮,則對敦促投票的作用有限。
藍營的競選策略是溫和且迴避立場,就算如此可以接近中間選民,中間選民也缺乏投票的熱情,且若立場游移過於劇烈,原屬藍營的選民也會失去熱情。不過,綠營受執政形象破敗所牽制,同樣很難激起選民熱情。
既不能以熱情激發投票,訴諸選民對另一方的厭惡,便成兵家常事,這也是為何各地負面選舉風行。在製造選民對國民黨的厭惡方面,綠營不僅不遺餘力,而且往往十分有效,包括指控國民黨強姦台灣的女兒等言論,都屬仇恨選舉。這種行為固然引起藍營選民焦慮,但焦慮尚非促成投票的有效動機。當藍營向綠營無限靠攏後,如果藍營支持者繼續投票表達支持,恐係對民進黨的作為深痛惡絕所致,而非因國民黨堅持高格調選戰所吸引。
不過,若國民黨過於靠近民進黨,則藍營選民對民進黨的厭惡也會轉移為對國民黨,甚至因國民黨與預期落差太大,厭惡國民黨還會超過民進黨,即使他們不支持民進黨,也絕不會支持國民黨,於是等於退出選舉。由於他們退出,中間選民的位置會向民進黨方向移動。事實上,國民黨競選團隊一再要擺脫國民黨核心支持者的糾纏,等於自己在趕走核心支持者,同時將中間選民的位置趕向民進黨。
簡單說,國民黨推返聯公投的假定是,政策立場比國民黨更疏離於台獨的選民,最後一定票投自己。可是選民如因失去對國民黨的熱情,或更厭惡國民黨而退出選舉,國民黨每次調整後所掌握到的中間選民,便已失去中間位置。國民黨總說自己必須務實調整才能拉到選票,並勸告藍營核心支持者不要攪局。但真正務實的話就會看到,溫和與裝傻並不能贏得選票,民進黨的毀謗與激烈才是更為務實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