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5月21日完成了為期十天六百七十五公里的「青春鐵馬環島行」。對愛好運動的 YST而言,這是一件非常健康快樂的事,我十分羨慕小馬哥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對觀察政治的 YST而言,這是一件乏善可陳的政治秀。
我看過很多「青春鐵馬行」的報導,都是一些博感情的空洞話語和婆婆媽媽的事情,譬如讚美台灣山水如何之美、台灣人民如何之善良、台灣西瓜鳳梨如何之美味....等等,讓他對台灣的感情達到前所未有之濃厚云云。這些無關痛癢的話語和事情也許對選票大有助益,但是對我們瞭解馬英九的政治思維沒有任何幫助,因此 YST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
我要學老美在此大叫:「牛肉」在哪裏?
6月1日馬英九的「牛肉」終於端出來了。馬英九在1日上午參加了「2007政治大學台北模擬聯合國會議」的開幕典禮,並發表揭幕演說。這場演說的主題是「活路外交」,馬英九提出四個E,Engagement(交往)、Economy(經濟)、Elasticity(彈性)、和 Equality(平等),作為台灣外交的新出路。
馬英九全程以英語演說,凸顯其國際視野。長達十四頁的演講稿可視為馬英九競逐總統大選的首次重要演說。這件事非同小可,對觀察馬英九的外交路線是非常關鍵的重點,我們的評論就從這裏開始。
根據這篇演講,馬英九的外交路線可以簡單敘述如下:
1.Engagement(交往):馬英九如果執政,將和中國大陸展開談判和交往。
2.Economy(經濟):馬英九說,沒有經濟,就沒有實力;沒有實力,當然就沒有主權可言。馬政府的外交工作將著重在經濟方面。馬英九主張台灣應該積極參與各種功能性的國際組織,特別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IMF)。
3.Elasticity(彈性):馬英九認為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名稱是可以有彈性的,譬如「中華民國」、「台灣」,或是「中華台北」都是可能的選項。
4.Equlity(平等):馬英九強調,不管用什麼名稱加入國際組織或是參加國際活動,都必須要遵循「平等」原則。
YST 對馬英九的外交路線先下評語:
方向正確,內容虛幻,華而不實;有理想,沒有可行性,理想變空想。
現在就上面所說的評語我們提出詳細的分析。
(一)「活路外交」是一個簡單的經濟路線,並不是一套整體的外交政策。
馬英九整篇演講的內容都在經濟上打轉,所以他提出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沒有仔細規劃的、粗淺的經濟路線,而不是一套整體的外交政策。「活路外交」是殘缺不全的,沒有經過仔細評估,可行性幾乎是零。
我們要知道,外交的界面很廣,除了經濟,還有政治、軍事和文化。經濟和軍事屬於硬實力,政治和文化屬於軟實力。這四樣東西相互影響,很難說出那個最重要,那個最不重要。
馬英九的外交演講只談經濟而不談政治、軍事和文化是非常狹窄的論述,所以我稱之為外交路線,談不上外交政策。這樣的論述不但過份簡單化而且非常誤導,因為中華民國的外交最大的困難是政治和軍事,「本土化」以後文化也變成外交的困難,只是很少人能看到這點。
(二)馬英九的外交路線方向正確
馬英九的4E路線以第一個E最為正確。是的,中華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就是和中國大陸展開談判和交往。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其他一切都是空談。可惜的是馬英九在這一點上避重就輕,不肯多說,怕惹出麻煩。
說到「交往」,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的領導人都訪問了大陸,而且與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席胡錦濤面對面地會談,所以「交往」早就開始了,只是他們都沒有公權力。唯一有公權力的民進黨卻不能與中國大陸交往,知道為什麼嗎?
中國大陸公開地發出正式聲明,大陸不承認台灣的政權,所以兩岸交往只能用黨對黨的形式而且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承認「九二共識」(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二是不能有台獨黨綱。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中國大陸的交往條件是政治掛帥,不是經濟掛帥。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則,在這一點大陸絕不可能改變。歷史上的談判,中共可以在實質上吃一點虧,但是在原則上絕不會妥協。所有跟中共打過交道的都非常清楚這一點。我舉一個在今年發生的例子。
印度有一個外交代表團要到中國訪問,向中國提出簽証申請。中國政府發現其中一位團員是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 的官員。阿魯納恰爾邦的絕大部分都被中國政府宣稱擁有主權,中國政府稱這個地區為「藏南」,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中國政府拒絕發簽証,理由是:「居住在中國藏南地區的人民屬於中國公民,中國公民來北京不需要簽証」。印度政府不同意,中國政府就取消整個訪問團的簽証,所有的訪問行程都被取消。
看到沒有,這麼小的一件事情,但是一旦牽涉到主權,就變成原則問題,中國大陸絕不鬆口,也絕不會妥協。
民進黨和台聯黨都跨不過大陸政府設定的這一道政治門檻。
處處要求Equality(平等)的馬英九執政以後,國民黨跨得過這道門檻嗎?
我們要搞清楚,連戰可以訪問大陸,那是因為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而且反對台獨,連戰這才能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進行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的會談。馬英九如果當選總統,不可能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與胡錦濤會談。除非馬英九身兼國民黨黨主席,否則只能派黨主席進行交往。
如果國民黨在6月24日通過新黨章,大陸是否會接受國民黨黨主席都有問題。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台灣的主體性」就是「台灣獨立」的代名詞,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國民黨在打「擦邊球」,這就要看大陸政府怎麼解釋了。
再退一步,即使是中國國民黨執政,國民黨的決定能代表中華民國的決定嗎?我不知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宣稱「中華民國」已經滅亡,因此絕不會把「中華民國」和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要求平等的馬英九能怎樣?還要不要交往?
如果答應交往,那就自己承認台灣是地方政府,馬英九就是台灣地區領導人,根本不是總統。
如果不交往,「活路外交」怎麼辦?第一個E就不能實現,下面的三個E也不用談了。馬英九抱著「平等」與「尊嚴」和台灣的經濟一同沈淪,這和民進黨政府有什麼不同?
所以馬英九的第一個E,Engagement(交往),是「活路外交」的關鍵。這個「交往」是不是能過關有很大的問題,不過方向是正確的。
(三)發展經濟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內容是虛幻的。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所以任何政客強調經濟問題都沒有錯。但是影響經濟的因素很多,要能夠成功發展經濟是需要多方面考慮的,經濟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經濟的問題。國家經濟只談經濟因素一定出問題。
馬英九發展經濟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在參加「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IMF) ,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也是一個不必要的任務。
「國際貨幣基金」明確規定只有聯合國的會員國才能參加。中國大陸不單是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是「國際貨幣基金」八個執行董事之一。中華民國有任何可能進得去嗎?
「世界銀行」的結構與管理與聯合國的關係比較鬆散,但是技術上仍然是聯合國的一部分。台灣要想加入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退一萬步,台灣即使能加入,世界銀行貸款的對象是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台灣不屬於「發展中國家」,加入世界銀行對台灣的經濟能有甚麼好處?馬英九的想法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馬英九批評民進黨不考慮國際現實,逕自以「台灣」的名義硬闖「世界衛生組織」(WHO) ,其實馬英九的經濟路線也在做同樣的事。參加「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困難的程度跟進聯合國是一樣的,而且實際的經濟好處非常少。
「世界銀行」不可能貸款給台灣,因為台灣屬於已經高度開發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倒是有可能在台灣經濟面臨崩潰的時候給予援助,就像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下的韓國。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的會員必須是聯合國會員國,這是一項硬性的規定,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的機率是0。
馬英九提出這種不可行的經濟路線有甚麼意義呢?這不是畫一個大餅給台灣人民吃嗎?
馬英九的「活路外交」不是在解決台灣的經濟問題,而是為台灣做政治宣傳。
YST 向各位預告,「活路外交」最後的結果就是向台灣人民哭訴中國大陸打壓,這種避實務虛的作法和民進黨政府並無差別。
(四)馬英九外交彈性的底線是甚麼?
馬英九說他的外交具有彈性,譬如「中華民國」、「台灣」,或是「中華台北」都是可以接受的選項。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因為毫無突破性,與民進黨也沒有任何差別。不要說是前兩個,如果能用「中華台北」加入任何世界性的組織,民進黨都會高興得跳起來。馬英九說的是欺騙性的廢話,騙選票的。
中華民國外交的最大障礙是不被國際承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任何世界性的組織,如果是要求會員必須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是不可能以任何名義進入的。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前面說過中國大陸絕不可能在這個關節上鬆手。
我們必須瞭解中華民國能以「中華台北」參加奧運會,那是因為「中華民國」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奧運會的會員。中華民國能以「台澎金馬關稅區域」參加 WTO是因為美國堅持這是中國大陸加入 WTO的條件。
如果有一個世界性的組織並不要求會員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只要中國大陸已經是該組織的會員,中國大陸一定要求中華民國以「中國台灣」的名稱才能進入,把中華民國降為中國之下的台灣地區。馬英九能答應嗎?
(五)國際上沒有真正的平等
國際上從來沒有平等,有幾分實力才能說幾分話。譬如世界銀行某些部分的表決權是按照成員國繳納的會費比例而有所不同,發展中的國家是受到發達國家控制的。美國擁有16.4%的表決權,日本有7.9%,德國有4.5%,英國和法國都是 4.3%,這是根據聯合國繳納的會費比例決定的。有趣的是,由於任何重要的決議必須獲得85%(不是一半,也不是三分之二,甚至不是四分之三,而是一個奇妙的魔術數字0.85)以上的表決權才能通過,所以美國一個國家就可以否決任何改革。這就是國際上的「平等」,接不接受悉聽尊便。
這個世界是強權政治和實力外交,總是有國家覺得被欺壓。被欺壓的如果是強者,就鴨子划水爭取出頭的一天;被欺壓的如果是弱者,就悶不吭聲,尋找夥伴結盟來對抗;被欺壓的如果是弱者,又高聲呼叫要求「平等」,那是自欺欺人的傻瓜。
馬英九最後一個E是廢話,屬於上面說的最後一類。
(六)結論
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有理想,但不實際,沒有實施的可行性,更沒有成功的可能性,理想變成空想。
馬英九的格局太小,他對政治的觀察沒有洞穿力。這是馬英九作為國家領導人最大的問題。
馬英九的格局太小使他的「活路外交」顯得淺薄無知,華而不實,處處是漏洞。馬英九拼湊出四個E開頭的英文單字做主軸的確使他的演講非常「華麗」,但是他忽略P開頭的Politics(政治)、M開頭的Military(軍事)、和C開頭的Culture(文化),這就是「不實」。華而不實的外交是不會成功的。
馬英九的對政治的觀察沒有洞穿力使他的外交路線沒有支撐點,流於天馬行空式的空談。馬英九不瞭解中共在談判上寧肯實質上吃虧也從不做原則上的退讓,就証明他對政治的觀察沒有洞穿力。馬英九的想法屬於一廂情願,將來必定處處碰壁。
最後奉勸馬英九一句話,以後在台灣演講請用國語,不要用英語。
首先,在台灣聽得懂英語的並不多,能夠全部聽懂的不會超過5%。這樣的演說有意義嗎?
其次,英文流利並不見得就有世界觀或國際觀,小布希總統就是一個例子。馬英九的英語不見得比小布希流利。
最後,馬英九不是在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嗎?做總統的人即使外語非常好也最好不用,這是國格的問題。李登輝在接見日本友人時總是使用他流利的日語而不用翻譯,幕僚屢勸不聽,成為國際笑話,被日本人看不起,更使國人蒙羞。我們希望馬英九在使用外語時有所節制,從總統候選人的時候就做起。
馬先生,即使你真的是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會演講也應該使用國語(中文),因為中文是聯合國的法定語言,這不但是國格,也是我們的驕傲。
不過無論如何,馬英九總算正經八百地提出一點政見,我們需要給予鼓勵。希望馬英九再接再厲,下次想出一些更實際、更有可行性的政策,是「實而不華」的政策。
「實而不華」遠勝過「華而不實」。馬先生,請讓我們相信你不但長得好、身體好、會跑步、會游泳、會騎單車、會說英語、會風度翩翩地走T字型的伸展台,這些都是令粉絲們著迷的「華」,而且你還有經世濟國的才能,這才是我們深切盼望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