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永遠會關心孩子,
只是當孩子越大就越能體貼父母的心,
父母的心就能慢慢放下來了,
不然當孩子上大學離家時,父母豈不擔心死了?
*********************
子女是沒有"叛逆"期的,這是逐漸開始轉變的觀念.
青少年時期尋求自我,與學習自主與決定的空間;
若是父母能夠明白孩子這段期間的需要,給予適當與足夠的空間,
孩子雖然在父母的規範下可能覺得不夠自由,但是"叛逆"是可以降低與減少的.
我们做父母的有沒有想過,一個可愛的孩子,怎麼會到了青少年期會如此與父母的意見相左?(這與惡意的叛離或是背叛是不同的.)
原因就是在生理,心理與情緒的相互激盪中想找一條出路,這時的孩子需要的父母的理性上的引導與情感上的支持.
不少父母不是常聽孩子說,"你不了解我..."而不是說"我就是要跟你作對!"所以不是兒女真的造反.當孩子的個性與父母相異的程度越大,產生誤解的機會也就越高.
過去的父母因為誤解,也多少因著父母自己的"方便",把孩子成長中的困惑,甚至掙扎定義成"叛逆",對子女而言是真的會傷了他們的心.
有沒有想過,當孩子上了大學,或著畢業了,似乎又慢慢轉好了?父母也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把他們"收服"了,或是"平亂"了.原因是兒女經過清少年的階段後,已經找到自己的定位,有能力作出正確的決定,讓他們當初徬徨與掙扎的原因逐漸消失了,情況就"自然"改善了.
個人的觀察是,青少年期越是被父母認為"叛逆"的兒女,成長以後與父母的關係遠不如與不認為兒女有"叛逆"的父母來得親密(不是說他們就沒有關係了)
父母與孩子是一同成長,一起學習.孩子學習瞭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父母學習如何做又長一歲孩子的爸媽.
兩代之間的關係,一直要學習更新,一直要學習維持與維護.關係是有機的,情感是有生命的.昨天有很好的關係,有助於建立今天新的更加成長的關係,但不是今天關係良好的保證.(不少父母就是在這裡跌了個大跟頭,以為十歲以前的關係"應該"自動延續到青少年期,這是對於子女成長階段性挑戰的誤解與低估).
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是一路走一路學,不像拿駕駛執照,要讀交通規則,要筆試,路試.上了路依然是膽顫心驚.今天青少年的心理比簡單的紅綠燈可要複雜多了.試問有哪位父母在孩子在進入青少年期就"考到"青少年父母的執照了.
即便讀了不少書,事到臨頭會依然有"岸上看書學游泳"不夠踏實的感覺.
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若是對於非常需要父母支持的青少年子女用"叛逆"的態度來看待的話,他們會非常地困惑,同時作父母的可能會失去了這段與子女建立深切親密關係的最佳機會.
特別是做父親的要珍惜這段時間,子女幼小時比較起來母親會花多些時間與孩子在一起,青少年時期是子女開始向外,向社會探索與人際關係的時候,父親的角色就特別重要.
我自己就很後悔沒有真正抓住這段時機,五六年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隨然孩子沒有叛逆,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這與完美主義是不同的,關係是可以培養得更好更親密,不是為要"完美"而在關係上處處要求沒有瑕疵).
祝福兒女尚且年幼,或是還在青少年期的,好好珍惜你那寶貴的孩子.不要讓兒女的青春留白,也不要讓自己的"親子關係"留白.
↙↙↙快快快...按我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