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前,就讀國小六年級的阿美族少年林德昌,原本以為眼睛的不舒服只是因為感冒發燒的緣故,但最後卻因青光眼而導致視神經受損。因為從小頑皮的天性,家長及老師都在他感覺狀況變嚴重,而告知這種狀況時,認為他在惡作劇,並未加以理會。直到六年級下學期,有一天,當他拿成績單回家,竟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在何處,母親才發現事態嚴重。
但此時他的狀況只是無法看見文字,生活仍舊能夠自理;直到十二歲那年手術失敗,才真正開始了他生命中不再有色彩的日子,「從拆開紗布到睜開眼睛,那短短幾秒鐘的時間,我的世界整個都變了,那瞬間的絕望令我想要逃避,並湧起離開這世界的意念。」林德昌說著自己當時的想法。
因為無法接受再也不能看見東西的事實,林德昌休學了一年,跟著父母親走遍全台灣的廟宇,到處去求神問佛,也嘗試過各種的偏方,只要聽說有任何一絲絲重見光明的機會都不放過。「當所有方法都用盡,所期待的任何人、事、物都落空時,就越來越覺得,整個都完了。」
灰心的他,曾有四次差點動手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也許因為年紀還小害怕面對死亡,也或許對人生並未真正的絕望,他聽從了父母的意見繼續接受教育。
民國六十六年,他在父母安排下進入了台北市啟明學校國中部,接受盲人特殊教育。林德昌因為是後天失明,必須一切由零開始,去探索黑暗世界的生涯。因為心中仍不願接受失明的事實,所以連最基本的點字學習,都讓他學得非常辛苦。
學習上的困難,以及跟當時同齡的眼明的朋友比較下,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沮喪;在啟明的八年中,他必須學會料理自己所有的飲食起居、學會獨處,「對我來講,這是很大的挑戰。」「我想對一個小孩子而言,尤其是後天失明的,這真是一個非常悲涼的感覺。」
因為從小志願就是要投效軍旅、報效國家,所以從小對體魄的鍛鍊,他一直都非常的注意,因此,縱使看不見,在啟明時,林德昌還是參加了柔道社。柔道不僅鍛鍊了他的體魄,也增加了他身體的平衡感,很多人都對他走路時,有別於一般視障同胞的穩健步伐表示驚訝不已。
經過三年的苦練,高中起,他年年參加中正盃都抱走冠軍獎盃,在其他全國大賽,也都名列前茅,更在一九九二年,國家第一次組隊參加的巴賽隆納殘障奧運中,贏得盲人柔道比賽銅牌的榮耀;其間,因為已有四年多沒有練習,且是賽前二個多月才臨時被徵召,集訓過程可說是更加的辛苦,但他秉持的理念是「我要抓住每個機會,為上帝做見證。」
從許多盲人朋友的經驗中,讓他認為就算念再多的書,到最後盲人唯一的路還是走進按摩院中,所以,高中畢業後,他在按摩院那個燈紅酒綠的世界中,放逐了自己二年多,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的生活。
後來,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毒藥一般在吞噬著自己的生命,於是在七十七年時,他考進了台灣宣道神學院,攻讀學士學位;更在無點字資料及任何特殊環境設備,只能由義工念書給他聽、及錄音帶輔助的情況下,於中華福音神學院,完成碩士學位。因為信仰的緣故,他不僅堅強的一路走來,並且在他的自傳中他說道「眼雖盲但心不可盲,要做更多公益事業,就必須更多提升自己、裝備自己,才能更加服務別人。」
因為喜歡音樂,且想要讓生活有一點改變,所以在得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要成立一個盲人的詩班後,他開始接觸伊甸。久而久之,他覺得似乎如此的信仰能夠幫助自己,找到一個生命的定位和生活的目標,所以他開始持續的參加這樣的活動。
之後,在劉俠女士希望成立盲人四重唱的機緣下,他放棄了按摩院的穩定薪水,加入月俸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伊甸喜樂四重唱。雖然一開始因為他們的盲人身份而差點租不到房子,拮据的經濟也讓他們的物質生活很辛苦,但他表示,「進入喜樂四重唱,讓我的生活從絕望、憂傷的生命記號中,重新活得有意義及朝氣。」因為他們證明了,殘障朋友在適當的訓練下,也能夠去表達生命中不一樣的色彩。
林德昌在訪談中數度表示,能有如今的他真的是很感謝上帝,因為信仰,他黑暗的世界才得以重現光明,他並表示,雖然他們殘障朋友是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但是卻也不能因此而只是不斷的自艾自憐,應該自己努力的勇敢站起來,「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生命中的標竿直跑」應該前瞻未來,立定自己生命中的標竿,引導自己更積極、努力。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