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本來是回覆棧友 Rebecc在另欄的回應《好大喜功的賀德芬》,我將之另開新欄貼出。
參與聯網討論政治時事至今,我從來沒有遇到像這次「凱道運動」如此讓我自己矛盾困惑、難以立論的事件,所以,我才會有關棧的動作,逼使自己保持靜默。
施明德發動倒扁,我最先表態「不參與」,後來,情況反應無比熱烈,一再讓我「超乎想像」,尤其,頭一天凱道的夜晚,群眾坐臥於斜風細雨之中,令我深深感動,我才違反自己的設限(十九日立法院開議後再重新開棧),立即恢復發言。
然而,我還是繼續保留「不談是非」的原則,因為,我不想澆冷群眾的熱情,所以我都還是在「政治解決」上思索對策。當然,我的思索亦是非常凌亂,常常跟著街上的熱度而有變化。
如今,我覺得還是得多少回歸運動的本質,仔細探討「施明德現象」的內涵與後續影響。
一、我對施明德「倒扁拯救民進黨政權、延續美麗島命脈」的認知不變。去掉陳水扁、擁上呂秀蓮,是一種超完美的結果,只不過,民進黨並不領情,反而泛藍群眾意外熱烈。
二、我對倒扁後呂秀蓮依法接位的結果並不滿足。民進黨是一個結構性的腐化政黨(李敖語,昨晚在電視上說的),光是推倒陳水扁,總令人覺得「還不對勁」。
三、我對施明德在「後扁時代」(可以從現在算起,因為,陳水扁的「總統」職位已經實質僵化)的政治發言權與影響力深感疑慮。這也是我在最早發言表達「不參與」時的內容之一。
四、民眾臉上的笑容(以張小燕為範本)顯示民眾發洩情緒的心態遠遠大於公民革命的心態,「單憑」這些群眾的力量,結果能否成事,並不樂觀。
五、報紙有所謂「藉此機會、藍綠共治」的說法,表示這次凱道運動讓兩批意識型態不同的人(台獨與反獨)聚在一起,可能達到藍綠共同形成第三勢力的結果,我對此並不同意。台獨與反獨是兩種截然不同、難以相容的政治主張,兩派人馬可以是職業上的同事,但不可能是政治上的伙伴(除非是純粹的政客)。
六、因此,宋楚瑜很難發揮他應有的功能,他不可能替台獨主張者做事;否則,陳水扁如果想請王金平組閣解套,不如讓宋楚瑜組閣。事實上,2005年初媒體炒作的「橘子綠了」就是看不清這個要點的胡鬧之作--宋楚瑜不會替台獨政府做事。同樣的,宋楚瑜與施明德也不會「共商後扁政局」(聽說,施明德與馬英九兩度密商後扁政局。)
我希望,在一陣激情過後,凱道群眾(也泛指反扁群眾)能夠冷靜思索:下一步該怎麼走?是該繼續接受施明德的精神領導呢?還是像委託律師一樣,應該尋找一位適當的政治代理人呢?這個問題,不能迴避。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