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大開殺戒,故意擺出一副草菅人命無法無天的凶樣。他不但強迫人民去看他殺人,還強迫那些臉上被濺滿鮮血的人民給他叫好。隨之的一波又一波運動,人民看見他手裡那滴著鮮血的屠刀,望著那些被送上革命祭壇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沉默著。』
*****************************************************
SCF註:注意楊奎松的這篇大論文是在大陸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楊奎松是大陸近年最有名的中國近代史家之一,在政治環境的約束下他的論述已經盡量接近客觀真實,即便在人事評價方面有時不得不有所屈從,至少他在史實方面盡量多給真實史料。我相信有一天他會重寫那些人事評價,而他現在的努力在某個意義上就是為了使那一天早些到來。
*****************************************************
<http://www.ncn.org/asp/zwginfo/da-KAY.asp?ID=69964&ad=10/23/2006>
《新世紀》
楊奎松新中國「鎮壓反革命」運動研究讀後感二
張鶴慈
2006-10-23
看了楊奎松教授的文章讓人不寒而慄。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鎮反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為什麼一直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普遍看法:對中共的否定從反右開始?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的人為五十年代唱讚歌?
[括弧內是引用楊奎松的文章,下同。]
[毛澤東相當瞭解,這種大規模鎮壓行動,不僅對反共的舊勢力會有強大的震懾力,而且會對廣大基層民眾起到一種相當形象化的政治教育的作用,會極大地樹立起新政權的政治權威。對於剛剛取得全國政權的共產黨人來說,這一點特別重要。因此,「雙十」指示即特別按照毛澤東的意見,明確提出:這次鎮壓反革命,要特別注意對群眾的教育作用。其作法就是:「當殺者,應即判處死刑。當監禁和改造者,應即逮捕監禁,加以改造。對於這些案件的執行,必須公佈判決,在報紙上發佈消息(登在顯著地位),並採取其他方法,在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
要特別注意對群眾的教育作用,就是中共要殺服老百姓的自供狀。
[殺得太多,會不會引起資產階級的不滿呢?毛澤東明確回答:「只要我們不殺錯,資產階級雖有叫喚,也就不怕他們叫喚。」因為,「現當反美土改兩個高潮的時機」,只要善為處理,就不會有問題。時機迫促,稍縱即逝,各地務必要抓緊照此辦理。」]
殺的錯與不錯不是資產階級敢不敢叫喚的關鍵,而是現當反美土改兩個高潮的時機才是關鍵。反美就是朝鮮戰爭,戰爭時期可以無法無天。這就是毛澤東對羅瑞卿說的這是鎮反的唯一機會,這就是毛澤東看到的任意殺人的大好機會。
[因此毛澤東一直格外關注上海的鎮反問題,已再三督促。上海終於放開手腳,毛澤東自然高度肯定。電稱:「如果你們能逮捕萬餘,殺掉三千,將對各城市的鎮反工作發生很大的推動作用。你們注意在逮捕之後迅速審訊,大約在半個月內就應殺掉第一批,然後每隔若干天判處一批。群眾才會相信我們肯殺反革命,積極起來幫助我們。」]
看來不是毛澤東,而是群眾要殺反革命了。如果毛澤東不殺,群眾都不會積極起來幫助我們。這個痞子王玩弄人民的手法也可以稱得上是登峰造極了。
[目前各地「對反革命分子的活動,報紙揭露太少。對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各界民主人士參加鎮反工作,真正與聞其事,各地做得太少。很多地方,畏首畏尾,不敢大張旗鼓殺反革命。這種情況必須立即改變。北京天津兩市最近兩星期來大有進步,對鎮反大張旗鼓,廣泛宣傳,普遍揭露,利用幾十人,百餘人,幾百人,幾千人乃至萬餘人的會議,利用報紙和廣播電台,利用展覽會,大肆宣傳,使家喻戶曉,使全體人民及各界民主人士均參加鎮反工作,粉碎了神秘主義,小手小腳,畏首畏尾的作風,收穫非常之大。」]
矛頭直指廣大人民群眾各界民主人士。
[「還有兩件事是出於許多同志意料之外的,一件是不敢大張旗鼓地鎮壓反革命,不敢邀請黨外人士參加審判委員會和我們共同審判反革命。結果恰好相反,愈是打破了關門主義的地方,情況就愈好。這是對於人民和黨外人士的積極性估計不足的一個例子。又一件是不敢邀請民主人士、工商業者、大學教授、中學教員分批地大量地看土改,看殺反革命。」]
又一件是不敢邀請民主人士、工商業者、大學教授、中學教員去看殺反革命,殺雞給猴看?
[處決人犯的規模也一波勝過一波。毛澤東對此同樣感到歡欣鼓舞。在3月18日表揚天津一個半月準備先處決500人,以人民之口讚揚這「比下一場透雨還痛快」之後,他進而又於4月22日藉公安部的報告,公開表揚北京一天處決200個反革命「殺得好」,說「這是正確執行毛主席關於人民政府要大張旗鼓鎮壓反革命的指示的第一次。」]
只知道文革中毛澤東自己寫偉大的導師毛澤東如何,不知道五十年代毛澤東就自己給毛主席捧臭腳。一天殺200人是痛快的雨,馬上就有後來居上者。上海在被毛澤東批評後,僅4月30日一天就槍斃了285人,……6月15日又一天槍斃了284人。
[據報,不到5月,兩廣地區就已捕了188,679人,處決了57,032人,其中「廣東四月份即處決一萬零四百八十八名。至今年四月底止,華東共捕反革命罪犯三十五萬八千餘人,共殺反革命罪犯十萬零八千四百餘人,佔人口的千分之零點七八。」中南地區更是驚人,不到 5月中旬,「殺人已近二十萬,距人口千分之一點五只差五萬左右」,遠超出處決人犯一般不超過人口千分之一的原則規定。而根據中南地區還要在7,000萬人口的地區進行土改,還沒有消滅會道門,城市鎮反也才開始進入高潮,「還有一大批人要殺」。]
從千分之零點五變成千分之一,也仍然是原則。倒下的死屍多了一倍,也是原則。有的地方還要比著革命,邀功請賞,要求殺千分之五。
[毛澤東這個時候對殺人失控,而各地還一個勁兒地想要大殺特殺的情況,也感到不妥了。4月20日,他專門致電各中央局書記稱:雖然2月中央會議決定先規定殺人數以人口千分之零點五為準,但「現在西南已達千分之一,中南和華東的某些省區亦達到千分之一,個別地方且已超過。一般地看來,華東、中南、西南三大區似乎均須超過千分之一的比例才能解決問題。但是,超過太多似乎不妥。柳州專區要求殺千分之五,顯然是錯誤的。貴州省委要求殺千分之三,我也感覺多了。我有這樣一種想法,即可以超過千分之一,但不要超過得太多,不要規定一般以千分之二為標準。而(應)將許多犯人列入為無期徒刑,離開本縣,由國家分批集中,從事築路、修河、墾荒、造屋等生產事業。例如西南區準備再殺的六萬人,殺掉三萬左右以平民憤,而將其餘的三萬人左右各省區負責分批集中生產 ……如果以人口千分之點五計算,西南、中南、華東三區就有十五萬人以上,是一批很大的生產力。貴州省認為不殺千分之三就不符合準和狠的原則,我倒覺得按貴州人口一千萬已殺一萬三,省委要求再殺二萬二千至二萬五千,我們可以允許他們再殺一萬多一點,留下一萬多不殺,已經超過千分之二的比例,已是按照貴州這樣的特殊情況辦事,已經算得準和狠了。上述意見的缺點就是執行起來很麻煩,不如殺掉好,爽快。其好處就在經濟方面有利益,政治方面也有某一方面的利益,使我們對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好說話。蘇聯過去對許多重罪犯就是這樣處理的。此事是否可行,請你們和一些同志商量一下,以其結果電告為盼。」]
人們能夠相信毛澤東在電報裡是在談人嗎?
1958年的經濟大躍進我們都知道,但不知道五十年代的殺人大躍進同樣是上有所好,下面跟進。
貴州省委要求再殺二萬二千至二萬五千。不問這些人該不該殺,「我們可以允許他們再殺一萬多一點,留下一萬多不殺。」這個數字的根據是什麼?我聽著像澳大利亞在討論國家應該允許多少袋鼠存留似的。
毛澤東的「不如殺掉好,爽快」七個字,血淋淋的暴君面目清清楚楚。手握生殺大權的共產黨真是為所欲為了。
[而(應)將許多犯人列入為無期徒刑,離開本縣,由國家分批集中,從事築路、修河、墾荒、造屋等生產事業。例如西南區準備再殺的六萬人,殺掉三萬左右以平民憤,而將其餘的三萬人左右各省區負責分批集中生產…… 如果以人口千分之點五計算,西南、中南、華東三區就有十五萬人以上,是一批很大的生產力。]
毛澤東的勞改政策正式出籠。
[其好處就在經濟方面有利益,政治方面也有某一方面的利益,使我們對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好說話。]
也用不了多久,就不必和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說話了。對其中不知趣的,送進勞改隊就是了。
再一次感謝楊奎松教授,他發掘了血腥的歷史。[雖然文章中有不少對中共肯定的敘述,但我認為這是在國內出版的必要的妥協。]
殺人也有計劃指標。七十萬、千分之一、千分之二都只是數字,但這次數字後是多少屍體多少破碎的家庭。就是執行死刑的子彈,七十萬或應該是成倍數字的子彈將能堆成一座小山。
不是基層發現了多少反革命,而是上級要求下面發現或製造多少反革命。不是有多少罪行需要懲罰需要處死,而是有多少人必須被殺死的任務下級必須完成。
如同生產指標一樣,上面給數字,下面按計劃辦,只許超額完成。稍微有那麼一點點不同的是:這個任務指標不要產品,只要人頭。
一個只知道掰手指頭數數的痞子王偏偏對數字有特別的愛好。這個千分之零點五到千分之一之二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只有天知道。但這個千分之幾的數字只要有微小的變動,就是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如果說1949年是兩軍對峙,成王敗寇,還可以不深究,但1949年後的血腥鎮壓就沒有任何辦法辯解。
今天的毛澤東像依然佔據天安門城樓,今天的毛澤東依然佔據在很多人的心中。
四十多年前我對毛澤東就是持否定的態度,但毛澤東的邪惡仍然是超出了我的想像。
鎮反不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而是為了建立獨裁統治的需要。鎮反殺的七十萬人不是為了對付國民黨的殘餘力量,而是為了殺服中國的人民。
毛澤東大開殺戒,故意擺出一副草菅人命無法無天的凶樣。他不但強迫人民去看他殺人,還強迫那些臉上被濺滿鮮血的人民給他叫好。隨之的一波又一波運動,人民看見他手裡那滴著鮮血的屠刀,望著那些被送上革命祭壇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沉默著。
毛澤東的鎮反殺服了中國的人民。
22/10/06 墨爾本
(10/23/2006 13:16)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 <http://www.ncn.org/asp/zwginfo/www.ncn.or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