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麥克風》石之瑜:馬英九現象=逃扁現象
本報記者黃雅詩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高人氣,蔚成一股政壇的「馬英九現象」,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認為,民眾想跟馬站在一起,不是因為能從馬身上得到什麼,而是因為怕了陳水扁總統的攻擊式政治文化,只好「逃」到馬英九身邊去。
他說,馬英九現象其實是一種「逃陳水扁現象」,是陳水扁現象製造了馬英九現象,結果民進黨愈努力攻擊馬,愈強化馬英九現象,因為民眾就是要逃離攻擊式的政治文化。
以下以第一人稱記述:
沒扁攻擊文化 馬不吸引人
馬英九現象,就是大家覺得跟馬站在一起是種好事,因為馬給人一種防衛性的感覺。過去陳水扁一直是攻擊性政治文化,無所不在的攻擊,因此遇到扁帶頭的場合,大家就擔心,但馬相反,是極度防衛性。
馬自我感覺良好,不需藉由對外進攻平撫自己的焦慮。「扁式法學」是要把所有法條解釋成支持他的進攻,「馬式法學」則是要把所有責任丟到法條裡,解釋成都不是他做的。
像馬這種性格,若不是對應扁的攻擊文化,可能不會很吸引人,因為你從他身上得不到什麼東西。民眾在馬身邊求得一種安全,知道馬不會對付人,但要求得到馬的熱情擁抱,我想不也太可能。
俏皮迴避看法 不陳述立場
造就馬英九現象,另一原因是馬有種女性氣質,可把許多看似不一致的價值,透過文字技術處理,容納在自己身上。在充滿矛盾、衝突的台灣社會,馬此種特質令人感到心安。扁就沒這種氣質,扁必須在不同場合輪流講極端的話,迎合不同期盼,所以外界覺得扁搖擺。
馬碰到不一致,則會把文字重新定義得更寬泛。馬解釋的方式很難說服人,但在法律邏輯上,你就沒辦法找到漏洞說他不一致。馬用法條把自己團團守衛住,他在這方面能力很強。
不過馬看來表現一致,卻易給人不誠懇的感覺,因為馬永遠在文字上把不一致說成邏輯上一致,問到馬看法,他總用俏皮方式去迴避,讓他永遠不必去陳述自己的立場,永遠在程序問題裡打轉。
換馬領導六年 會有扁現象
所以如果換成馬英九領導六年,可能會有陳水扁現象,大家會想看到一個誠懇、拚命想做事的政治人物,而不是永遠嘻皮笑臉,從身上擠不出什麼東西來的人。
但扁六年來把攻擊政治文化發揮得太淋漓盡致,使民眾感覺像「逃到」馬英九身邊。馬的女性特質使他不用去辯論、擊倒對手,只要防衛好就好,你跟他不同他就四兩撥千斤,不用對付你。
馬不需外界認可,只擔心外界把他對自己的美好感覺破壞,所以就變成了「馬更正」,不斷對外說他不是什麼,至於他是什麼?他覺得他很滿意自我,不必跟外界講。
大家今天願跟馬站在一起,不是因大家理解馬是什麼,是因大家需要像馬這樣一種令人安心的政治人物,讓民眾在歡迎政治人物時不用談政治。
沒有大的理念 也沒有漏洞
但馬也很難扭轉討厭他的人,因為馬沒有大的理念去說服別人。例如馬談國民黨的本土論述,往往讓綠營的人聽了更憤怒,只是對方可能沒辦法在文字上找到一個漏洞,馬最厲害就是這招。
馬也會批評別人,但他的批評給人感覺是在論理,有時是論個他自己也不知對不對的理。馬的講話都是沒有對抗性的,照理他是要講一個確定自己位置的話,但講出來卻是個不知是啥的東西,舉些有的沒的例子。
拿掉所有立場 擋外界攻擊
民進黨覺得,馬有可以被揭露的本質性東西,例如終極統一,馬卻讓他們揭露不了。民進黨可能誤判了,馬並沒那樣的本質。
最好的例子是,連戰從大陸帶回共識,馬要求國民黨中常會先決議,否則他一字不講,然後他就對外說這是國民黨的決議,不是他的立場,一切又變成程序了。他拿掉所有立場,以便抵擋外界一切攻擊。
【2006/04/0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