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北上,直嚷著要去九份玩,但是當天下雨,且路途不熟悉,所以就改去101逛。
上週整裡磁碟,竟然有我以前去九份玩的照片和資料,於是趕快整理下來。
九份原本是一個面海背山的山城,曾經是台灣最繁華的城市。白天礦工開採金礦,晚上歌台舞榭。後來金礦開採將盡,九份就隨之沒落。九份雖沒落但仍保留有古老的建築和生活,成為一個懷古的小城。
最近九份被炒成觀光景點,一些老的酒樓重新裝潢。這些近代的裝潢使得九份像是一個老婦畫上濃妝,豔俗不好看。不過九份的晚上,坐在山上看點點魚火映照著深藍色的夜空,又有另一番脫俗的靜美。
**************
九份隸屬台北縣瑞芳鎮,相傳在陸路尚未開通之時,一切物資供給仰賴海路進行,由於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久而久之,人們便以此命名。
九份之發展過程可謂一段先民採金史,隨採金人潮的湧入而繁華,又隨搽金事業的沒落而褪色。約略西元1890年左右,居民在福山宮土地祠巨小金瓜鳥遠處掘到金脈,這使得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貧窮村落,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人口,此為九份的第一次繁華。
日據時代,大量的黃金被輸往日本,致使九份產金量達到顛峰。三0年代,隨著金價上漲締造了「亞洲金都」繁華絢麗的輝煌盛況,當時由海上遙望九份聚落,燈火燦爛,時人稱之為「小上海」、「小香港」。
台灣光復之後,礦因前期的開採殆盡,產量大幅下滑,終在缺乏開採價值與經營不善之下而結束,採金事業也因此走入歷史滄桑中。曾幾何時,隨著電影「悲情城市」一片在威尼斯影展中造成轟動之後,這個沒落數十埔的小城,又三度勾起了人們的注視與回憶。
昔日繁華的老街、廢棄的礦坑、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金史,經由媒體的一再傳播,吸引了四方尋找靈感的藝術家尋蹤到此,嚮往復往的遊客也大量前來緬懷思古、細細品味這悲情城市中的有情天地。
同時擁有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的九份,除了有首屈一指的山海風光,春夏秋冬晴雨晨昏日夜景緻各具特色。區內任何面海窗戶、陽台、門哉等地,均可欣賞到不同季節、相異時段的自然景觀、青鬱尖聳的「 雞籠山」與開闊碧藍的港灣海濱。
九份人於台灣東北部丘陵地,是依山面海的山城聚落,受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與居民職業、發展背景等人文條件之影響,形成錯落不齊、饒富礦工之力與美的獨特建築景觀。 九份地區常年飽受海風侵襲,除了建築物依山勢而建,高低層次分明外,為了要與颱風與霪雨季節的天氣型態相抗衡,因此屋頂使用屋樑,上覆木板,再橫直覆蓋兩層油毛氈(俗稱黑紙)以柏油塗黏保養,防風防雨。另為了增加使用面積,防止土壤流失與坍塌,當地以石頭為建材,運用類似修城牆方式駁坎建造。放眼望去,房屋沿著傾斜的山坡拾級而上,層層疊疊的漆黑屋頂與冬暖夏涼的石頭厝,形成一座座灰黑色的迷人山城聚落景觀。
曲折迂迴的階梯、狹窄交錯的暗巷與門口埕(門前活動小廣場),為九份聚落內另一特色。至於主要道路則呈「丰」字型,從南而北依序為一0二縣道的「汽車路」、當年小鐵路所在的「輕便路」與俗稱暗街仔的「基山街」三條東西衢道,中間則由石階構成的「豎崎路」貫穿,以上即為最能展現九份人文風情的老街。
海拔 588公尺,昔日稱雞籠山(形似雞籠),若由福山宮上方觀此山,又恰似躺臥的「大肚美人」。因錐形死谷山兀立挺拔的秀絕山姿,遂登此山可從「隔頂」進入,全線皆為石皆,沿途設有四個涼亭供休憩。立於山頂平台可做 360度展望,自鼻頭角、水湳洞、 八斗子、 和平島 等一連串一線海岸,為欣賞海景,濤聲的最佳地點,故亦稱觀濤坪。
聖明宮:當地的信仰中心,廟會集中地,主祀關聖帝君,舉凡地方政商事務、公益善舉,甚至一年一度(農曆四月一日)的迎媽祖盛典皆以此為指揮中心。現今廟貌(包括廟哉前的戲台與其旁之圖書館)為1985年起陸續修建而成,據說當年興建圖書館開挖地基時,還曾掘出重達46兩的金球。 聖明宮頂的交趾燒
福山宮:距今已有兩百年歷史,日據時期金礦工人常於此廟許廟,因每求必應,還願人數遽增。為容納接踵而至的人潮,村民在不動原來風水的原則下,採原址加蓋方式,遂形成現在三開間「廟中廟」(重疊式)的特殊景觀。另外,本廟以裸女為斗拱,此乃別具特色之廟宇建築雕飾。可說是全台灣數一數二的大土地公廟。
福山宮的廟中廟
福山宮廟樑上的百年蛇皮
基山街 在這裡每家店可都是有二、三十年歷史,因店家緊緊相依,屋宇相接,使得街寬僅僅有3.4 公尺的街道,難以見日,故有「暗街仔」之稱,而這條暗街仔上有市場、銀樓、布莊、西裝店、理髮店、雜貨店、藝品專賣店等商店陳列其中。現在,由於遊客日益增多,新興餐飲店及住宿旅館,應運而生。沿著老街漫步,不乏許多由舊屋重新規劃、精心設計的品茗休憩處;復古懷舊的環境彷彿又回到了日據時代的感覺。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