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於凌晨病逝於台北榮總,讓我們向這位,把台灣推向國際舞台的長者,以及偉大的政治家,致上我們無限哀思與哀悼之意,以下是相關新聞報導:
經濟舵手 兩次奇蹟 扭轉台灣命運
| | | | | | | 孫運璿(右)推動電力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獲蔣中正(左二)及蔣經國(左一)父子重用。 翻攝自孫運璿傳 | | | | |
| |
| | | | | | | 90年,積體電路技術引進台灣25周年,陳水扁總統頒獎肯定孫運璿資政的供獻。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 胡聖堤攝影 | | | | |
| |
【聯合報記者徐碧華、李祖舜、丁萬鳴】 九十三歲的孫運璿,全程見證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的經過。他也是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人物之一,將台灣由農業社會帶到工業社會,為科技產業發展奠下基礎。
孫運璿早年任職台電期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二次大戰後,找了數百位專科學生,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搶修全省遭到戰爭破壞的電力設施,結果竟然在五個月內讓全省電力恢復正常供應達到八成,打破了日本人看笑話的「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譏諷預言,也創造頭一個「孫氏奇蹟」。
而隨後孫運璿先後出任過交通部長與經濟部長,全力推動各項經建計畫,讓台灣能在國內外經濟危難中持續發展茁壯,創造了第二個「孫氏奇蹟」。
前經建會副主委蕭峰雄說:「他是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人,他將台灣由農業社會帶到工業社會,並為科技產業發展奠下基礎。」在孫運璿行政院長後期,大陸喊出「學習台灣」口號。
孫運璿在民國五十八年接任經濟部長,那一年台灣平均國民所得是三百二十美元。他在七十三年腦溢血交棒,卸下行政院長職務,那時候的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已接近三千美元,以當時的匯率計算,是十一萬多新台幣。中國大陸現在的國民所得也不過一千多美元。
在那一段經濟起飛的時間,台灣經濟成長率經常是兩位數。孫運璿的經濟成長率好,不能歸於運氣好,事實上,孫運璿任內碰上兩次能源危機,經濟部長任內碰上一次,行政院長任內又碰到一次。
因應第一次能源危機,台灣推出十大建設,創造就業,這個危機也帶來轉機,台灣開始發展重工業,推動產業轉型,中鋼、中船、中石化就是那時孕育出來的。
當孫運璿接任行政院長時,十大建設已到驗收成果的時候。孫運璿又帶領台灣再次產業轉型,這次是往科技產業發展。例如,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台灣科技研發能力、籌設新竹科學園區、決定要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等等。
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說:「李國鼎先生和孫運璿先生是好搭擋,他們帶領台灣走上對的路。」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二次能源危機來臨,這一次政府並沒有再推出大規模的公共建設,因為財政出現赤字了,這一次是鼓勵民間投資。民國六十九年,中央政府首度出現財政赤字,赤字金額是一百三十億元。
很多人很好奇:在孫運璿時代,我國的國防支出龐大,大型公共建設也沒停過,但為何政府財政一直很穩健?這從孫運璿的立法院施政報告中,可以找到答案。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財政改革。先是改革土地稅,增加地價稅和土地增值稅的收入,另一個是推動加值型營業稅。在孫運璿院長任內已經決定要實施加值型營業稅。
另一個是「勤儉建國」,受蔣經國總統影響,行政官員夏天大都穿著短襯衫,和現在穿西裝、打領帶吹冷氣不同。為了杜絕奢靡浮華習氣,孫院長任內加重對奢侈消費課稅。
孫運璿還有一點很厲害的地方,他帶領台灣經濟快跑,卻能保持低度貧富差距,這是現在經濟起飛的大陸做不到的。
孫運璿要交棒時,媒體中出現了「財經內閣」一詞,亦即要求接棒的人能延續孫運璿的經濟成績。在孫交棒前的財經內閣是:中央銀行總裁兼經建會主委俞國華、經濟部長趙耀東、財政部長是徐立德。由俞國華接下財經內閣的棒子。
江丙坤為財經內閣下了註解,他說:「財經內閣就是經濟考量為最優先,也就是以老百姓為最優先。」
經濟部主任秘書范良棟說,當年孫運璿當經濟部長時,他剛到國貿局工作當一個小科員,孫每個月都要到國貿局召開進出口會報,他對國際貿易事務的了解簡直是鉅細靡遺。
他還透露孫運璿批閱公文的小習慣。如果有兩頁以上的公文,孫一定會把最後一頁前的公文折起來,在拆頁的齊縫線上簽名,讓每一頁公文都有他的簽名,必須把每一頁的簽名拼在一起,才能湊出完整的孫運璿三個字。
前外貿協會董事長武冠雄說,孫運璿擔任交通和經濟部長時,是台灣剛結束美國經濟援助不久的時候,孫運璿是幫台灣走出美援協助最大的功臣,當部長的時間最長,貢獻也最大。
【2006/02/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