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一般討論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吳玉山政論》
 瀏覽2,744|回應3推薦2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SCFtw2
likolalo


SCF最欣賞的臺灣政治觀察家之一。學術功夫一流,但從不賣弄,從不抄書,永遠從現實中立論而歸於現實,理路平順,不鋪天蓋地,不酸不迂,不唱高調,真實自然如尋常人,然而靜水流深。文字流暢。

這個高明的觀察家不常寫。

*****************************************************
<https://city.udn.com/v1/city/guestbook/index.jsp?gid=667>

SCFtw2 (SCFtw2) 2005/05/09 23:10 回覆 刪除
吳玉山那種水準的政論文字在聯網這裡不會受歡迎,沒人讀。我早就察覺到了,所以我沒什麼動力。

牆上掛個大大的“中”字,在聯網就很吃得開了。

中時那裡人自為戰,有時覺得煩,有時倒也爽快。

聯網這裡沒水準沒頭腦的罵客太多,煩。很多人避戰,我當然也沒辦法。

中時要是願意開闢適合受過學術訓練思維訓練文化素養高的網民的場子,又容許開戰,我會轉去那裡。

聯網非常平民化,正如《聯合報》。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502092
 回應文章
[ZT] 吳玉山2006-4-22〈防獨三人組:出現與消解〉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list/0,3545,110514,00.html>
防獨三人組:出現與消解
2006.04.22  中國時報  ◎吳玉山(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


    前天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會晤,雙方在台灣議題上各自重申了既定的政策,沒有出任何意外,也沒有批評台灣的領袖。政府方面可能因此鬆了一口大氣,認為由陳總統「終統」所引發的緊張局面現在已經緩和下來了。然而這口氣可能鬆得太早。想要瞭解這個情況,我們必須把視野放大拉長,看看過去這段時間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發展。

    自從陳總統「終統」之後,引起了外界一連串的反應,其中受到衝擊最大的是三個方面:北京、華盛頓、和泛藍。北京認為終統是往法理台獨更進一步,華盛頓憂慮台北的躁進會把美國拖進和中國大陸的對抗當中,而泛藍憂心民進黨政府遲早會終結中華民國。就像以往民進黨向「獨」的方向進行的任何一個動作一樣,北京、華府、和泛藍都一起為「終統」緊張起來。很自然地,它們形成了一個默契,認為應該約束住民進黨政府走向台獨的動作,可以稱之為「防獨三人組」。

    然而過去北京、華府、和泛藍對於向民進黨施壓防獨都有投鼠忌器之處。北京從以往的飛彈威嚇和朱鎔基選前喊話等經驗中發現,對台直接施壓只有反效果;美國由於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大陸多所疑懼,深恐破壞了台海的權力均衡,所以不敢對台強力壓制;泛藍則在「台灣主體性」的大纛下不敢大肆聲張,深恐被冠上不愛台灣的罪名。

    猶有甚者,由於「防獨三人組」各自希望其他兩方出手防獨、自己卻投鼠忌器,因此當看不到另外兩位組友有積極動作的時候,便容易興起「被搭便車」的感覺,於是自己也退縮下來。在二○○三年當陳總統競選連任、公投新憲高唱入雲之時,美方給了進行過境外交的阿扁相當的禮遇,布希總統更被說成是台灣的「秘密守護天使」。藍軍在沮喪美國沒有好好把關、約束住陳總統台獨言論之餘,便棄守公投法,從完全反對變成有條件贊成,而且開了第十七條「防禦性公投」之門,使得陳總統得以在大選中持續操作公投。

    然而「防獨三人組」是有學習能力的。從二○○四年總統大選之後,北京學得了放軟身段,對台發動綿密的和平攻勢,從開放水果進口、到核准大陸觀光客來台,甚至打出熊貓牌,決意要「入島、入戶、入心」。在藍營方面,自從連戰去年大膽訪問中國大陸,基本上獲得了社會的肯定之後,便大開大闔地進行了「國共合作」,越過政府,直接向大陸要到了大批的實惠措施,對當局形成了強大的壓力。而美國更三番兩次用最直接赤裸的語言來干涉台灣的內政,從憲改到終統,無一不加以評論,到現在還對台北的終統進行「不承認主義」,堅持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只是「暫時休止」(in abeyance)。

    「防獨三人組」在終統提出之後,更彼此串聯,隱約出現了協同的動作。國統會和國統鋼領是在二月廿七日被終止,接下來馬英九在三月十九日訪美,獲得美方高規格的接待歡迎,並提出針對陳總統「四不」的「五要」。然後連戰在四月十三日訪問大陸,帶去了大批台灣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和胡錦濤一一握手,並回頭反諷阿扁。胡錦濤在見了連戰之後,便在四月十八日赴美,廿日和布希會面,也就台灣議題進行討論。在短短一個月之內,「防獨三人組」的要角們各自會面,而民進黨政府卻完全被排斥在外,異常孤立。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僅是因為布胡會沒有像二○○三年底的布溫會一樣出現對台灣領袖的斥責之詞,便感覺局勢穩定,顯然是過度樂觀了。

    很清楚地,「防獨三人組」已經出現了相當的默契,要來共同管理未來幾年的台海局勢。「不武不獨」便是這個管理的核心,而且三方都往這個方向調整姿態。馬英九的「五要」,根本就是美國當年提過的「中程協議」,自然容易獲得美方的認可;而「胡四點」中要阿扁遵守他的「四不一沒有」,也是防獨大於促統,簡單地說,也就是「我不武、你不獨」。美中藍三方正把「不武不獨」定義為現狀,而要強迫民進黨政府接受,這個態勢是很清楚了。

    其實把美中藍三方推到一起的正是民進黨政府趨獨的動作。由於在防獨這件事上美中藍有共同的利益,因此促成了三方的默契。這不表示三方彼此之間沒有矛盾:美國害怕中國大陸的崛起、也憂心國民黨對北京交心;國共間基本立場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到現在仍然只能各表「九二共識」。此外,華府和泛藍內部也不是沒有分歧。

    然而,民進黨政府越是往美中藍所認定的獨的方向操作,就越是促使「防獨三人組」化解彼此嫌隙,一起來處理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可能當民進黨調整政策,不再觸動統獨,因而減少了美中藍的疑懼時,便是「防獨三人組」默契消失、相互矛盾出現,無法一致對民進黨施加壓力之時。然而現在的局面,卻是在往反方向發展。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652471
[ZT] 吳玉山2005-12-29〈震動2005.衝擊2006 連戰登陸 帶出台灣新政治〉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CFtw2
likolalo
蓮心


兩點批評。

吳玉山筆下的“臺灣選民/臺灣民眾”應該在措辭上明確限縮為“臺灣的中間選民/中間民眾”。“中間選民”這個詞不管在概念上還是在實指上都很有彈性,然而可以避免『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選擇』這類浮淺但卻氾濫成災的誤謬。

『至於台灣的民眾就像是寬容的看倌,他們為藍綠兩方演員的賣力演出而鼓掌喝采,即使超出了過去的尺度也願意接受。』 -- 這是極顯眼極典型的誤謬! -- 人人知道“寬容的看倌”指的是“臺灣的中間選民/中間民眾”。

其次,吳玉山在隱然稱美連戰登陸的時候完全不提扁宋會與連戰登陸之間至少也是隱然存在的關係,這是不妥當的。扁宋會是鋪墊,是前鋒,也是後衛,至少也是激活劑,宋楚瑜之功至少與連戰相等。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122900342,00.html>
震動2005.衝擊2006 連戰登陸 帶出台灣新政治
2005.12.29  中國時報  吳玉山(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


二○○五年台灣政壇風起雲湧,高捷弊案、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與年底三合一選舉都深具意義,但連戰訪問大陸影響最深遠。

台灣政治的主要推動力在哪裡?自從民主化以來,藍綠陣營逐漸成形,競相爭取選民的認同,而雙方的勢力在歷次選舉當中互有起伏。然而我們在觀察藍綠的政治版圖變動之際,更應該注意到這兩個陣營都在因應著選民偏好的移動而改變本身的政見。選民心態的改變,正是台灣政治發展的推手。

現在藍綠雙方的立場比起一九九○年代已經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在九○年代,藍綠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相互接近,而幾乎在統獨的中點上相會。二○○○年總統大選的時候,國民黨連戰承襲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民進黨陳水扁提出「國與國的特殊關係」,而獨立參選的宋楚瑜則主張「準國際關係」,三者在語意上幾乎無所區隔。在大陸政策上,連的放寬國統綱領限制、扁的「單向直航」,和宋的主張三通又有異曲同工之效。三位候選人在國家認同和大陸政策的中點上相會,競相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

曾幾何時,台灣的政治開始脫離了中間地帶,在廿一世紀的開端,出現了激進化的動作。二○○四年的總統大選是在公投和新憲的亢奮中進行的。在觸碰了制憲的敏感神經之後,陳水扁總統的聲勢大振,藍營被迫在公投的議題上跟進,接著就是雙方競相在制/修憲的日程上飆趕:李登輝提了要在二○○八年之前制憲、阿扁提前到二○○六年公投新憲法,而連宋也保證要在二○○五年大幅修憲。這種在國家認同議題上的激進化是在九○年代無法想像的。挑動統獨的敏感神經不但沒有成為民進黨的票房毒藥,反而成了催票劑。百萬人牽手護台更把綠營的政治訴求帶到最高點。看起來,台灣的民意是有從中間向獨移動的趨勢,民進黨在大膽訴求公投和新憲後獲得了超過半數選民的支持,這是四年前所不可想像的。

當綠拋棄了統獨的中間位置、並且從激進化獲利的時候,藍卻牢牢地身陷在緊箍咒當中。選前連宋親吻土地的動作是一種激情的防禦,其背後所反映的是對手主導了議題而且掌握了攻勢。藍營只能被動地消毒。然而,藍的攻勢在哪裡?

二○○○年以後,台灣民心的改變不僅是表現在更能接受獨的言論和動作,也表現在渴求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這是藍所擅長之處。然而,「不愛台灣」的緊箍咒限制了藍的政治人物,讓他們在選舉的時候小心翼翼,深恐和對岸的交往接觸會變成自己的票房毒藥。在二○○五年,藍在這裡做出了大膽的突破。

國民黨的連戰和親民黨的宋楚瑜兩位主席一前一後地訪問了中國大陸,和對岸的最高領導人直接接觸,握手言歡。連戰在北大的演講更直接攻擊台獨,伸張了中國的民族主義。這些大膽的動作,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因此繼綠營在○三、○四年在公投制憲議題上的突破之後,藍營也在○五年做出了它的突破。這兩個突破和九○年代兩個陣營所走的中間路線完全不同。

連戰訪問大陸雖然在起程的時候受到綠營的激烈示威抗議,但是一般民眾的反應卻是樂觀其成的。連的個人聲望更在訪中後升到高峰。此種情況出現在大陸剛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之後更是富饒意味。在傳統的理解上,北京的新法必然激起台灣民眾的激烈反應,連戰此時的大陸行只有坐定藍營的裡通外敵,是綠營大肆攻擊的好時機。然而就像陳水扁在一年多前沒有因為公投制憲的主張而吞下票房毒藥、反而獲利,此次連宋的前後訪中也沒有傷到藍營。

年底的三合一選舉綠軍大敗、而藍軍氣勢如虹,固然和連戰的大陸行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台灣的民眾沒有因為藍營和大陸的交往施以政治懲罰則是很清楚的事實。他們的懲罰是落到了在改革和廉潔上讓他們失望的綠營一方。由於藍軍的政治人物在台北和北京之間絡繹於途,國共的關係空前大好,甚至跳過政府邀請陳雲林訪台,兩岸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轉變。當前的態勢確實是藍與紅共同促進兩岸交往、並抑制綠的台獨傾向。有趣的是,就像在○四年總統大選時台灣民眾對於綠營的公投制憲沒有排斥,現在他們對於藍營和北京握手也樂觀其成。在這兩點上,藍綠各自在本身擅長之處做了突破。綠營本就長於激起本土意識,公投制憲是這個意識昂揚的高點。藍營則天生較能和對岸互動,黨主席在北京進行政黨外交為這個趨勢帶來了高潮。至於台灣的民眾就像是寬容的看倌,他們為藍綠兩方演員的賣力演出而鼓掌喝采,即使超出了過去的尺度也願意接受。

這一切是怎麼產生的?現在台灣民眾的心態究竟和九○年代有甚麼不同?其實從八○年代、到九○年代,再到現在,我們看到一個清楚的脈絡;一方面民眾的中國意識在不斷減弱、台灣意識在不斷加強;一方面大家又越來越體會到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經濟和人們切身利益的重要,必須要妥善處理。這樣的心態變化恰好給了藍綠雙方可以操作的空間。藍的可以抓住民眾利益的主軸,要求緩和兩岸關係,攻擊綠方以意識形態治國,扼殺了台灣的發展生機。綠的則可以緊握民眾認同的主軸,要求突出台灣的主體性,對抗北京的打壓,攻擊藍方出賣國家。

由於民眾又想要有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又想要維護兩岸關係的利益,因此藍方也必須在認同上走向本土化,以回應民眾的認同需求,而綠方則必須展現出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和能力,以回應民眾的利益需求。然而藍在走本土化的認同路線時總是瞻前顧後,因為國民黨有其中國民族主義的傳統,不願意接受排他的台灣意識;而綠在發展兩岸關係時也是進退躊躇,一心恐懼被對岸的經濟併吞。台灣民眾的想要在認同和利益上兩全的心態讓藍綠都有表現的機會,但也都感受到本身的極限,沒有辦法全面滿足民眾的要求。

回顧二○○五年的台灣,我們看到藍的第一次突破。這個突破必須要和陳水扁的公投制憲一起來看,二者共同顯示廿一世紀的台灣政治和上個世紀的不同。面對中國大陸,台灣民眾在認同和利益上的需求都深化了,對於藍綠雙方陣營而言,這是機遇、也是限制。在二○○五的突破之後,藍的政治人物是會繼續深化突破口,還是向回擺盪,現在還難以斷定。國民黨的新主席在和北京交往上顯然不像他的前任那樣積極。在另一方面,民進黨的接班天王們對推動制憲也未必有阿扁總統的衝勁。無論如何,在藍綠各自的突破之後,台灣政治人物可以操作的空間是大幅增加了,而這也帶來更大的可變性。

唯一可以確知的是藍綠在調整自己的腳步時,一定會先判讀民眾的意向。從這個意義來說,台灣未來的政治會再激進化、或是走回一九九○年代的向中間匯合,將會是由選民來做決定。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502104
[ZT] 吳玉山2005-12-4〈貪腐壓垮了綠營版圖〉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蓮心
likolalo
SCFtw2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120400230,00.html>
貪腐壓垮了綠營版圖
2005.12.04  中國時報  吳玉山(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


台灣在經過了多次選舉之後,「北藍南綠、中部間雜,東部外島歸藍」的政治版圖已經逐漸浮現。在過去由於第一大縣的台北縣和宜蘭縣長期為民進黨所長期掌握,因此「北藍」的描繪和實際現象有所差距。然而在昨天的縣市長選舉之後,由於周錫瑋和呂國華分別為國民黨拿下了台北縣和宜蘭縣,北部盡歸藍營所有,因此藍綠政治版圖的地理分佈就更為清楚了。另一方面,昨天選舉的結果也再一次地顯露出南台灣是綠色政黨最強固的根據地,因此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綠營仍然能夠堅守南部的縣市,僅有嘉義市例外。當然東部和外島不出意料地由藍營支持的候選人獲勝。

這樣的選舉結果不能不說是綠營的一大挫敗。在早期台灣的縣市長選舉當中,一開始就有兩、三位無黨籍的候選人能夠當選,但是其餘的席次盡歸國民黨。到了一九七七年黨外運動串連開展,一舉拿下了五席。等到解嚴之後,民進黨和無黨籍的候選人在一九八九年便奪得了七席。然而最為戲劇性的轉折是一九九七年的縣市長選舉。當時全國從北到南一片綠,國民黨僅在彰化、雲林和東部與外島的七個縣市殘喘。到了二○○一年,北邊開始變天,形成了「北藍南綠、中部間雜,東部外島歸藍」的格局,藍綠各擁半邊天。

昨天政治鐘擺更向藍的方向擺去,讓國民黨增加了台北縣、宜蘭縣、苗栗縣、南投縣、彰化縣、與嘉義市,僅失去了雲林縣,從席次上來看,幾乎是把藍綠的力量對比扳回到一九八九年民主化初期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綠營仍然能夠在「深南」(deep south)維持根據地。從幾次選舉觀察下來,我們發現大致上北部和中部的縣市可以轉換顏色,時而藍、時而綠;但是南部一旦染綠,就堅持不變;至於東部和外島則是始終投藍。

在這次的選舉當中,藍綠陣營整合是否成功產生了若干影響,但還是脫不出雙方政治版圖的格局。以基隆市、南投縣和台南市為例,三個地區都出現了一方陣營整合成功、另一方整合失敗的情況。但是在北臺灣,即使是國親整合失敗,藍營還是能夠在基隆獲勝,讓台聯的陳建銘無法漁翁得利。相對地在南臺灣,縱然民進黨和台聯競爭到最後一刻,綠營還是可以守住台南市,讓國民黨的陳榮盛無功而返。只有在藍綠分庭抗禮的中部,是否整合成功才成為勝選與否的關鍵,這就是南投國民黨的李朝卿能夠擊敗兩位民進黨對手的原因。可見整合與否固然重要,但還是脫不出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

當然基本的政治版圖並不能決定一切。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這次選舉的大環境是對執政的民進黨不利的。在選戰的攻守態勢中,民進黨第一次失去主動,而必須在藍營所設定的弊案主軸上應戰。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不是國民黨的選舉策略大幅改進,也不是臺灣的經濟急速惡化,而是高層的腐化。民進黨當初奪得政權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本土意識,一是清廉形象。在這次的選舉當中,由於是在地方的層次,因此不容易打本土牌,雖然在選戰後期,綠營還是試圖把選舉拉高到國家認同、「臺灣vs.中國」的層次,但那無法構成選戰的主軸。至於在清廉形象方面,民進黨在選戰尚未大規模展開前便受到極大的創傷。

由於媒體和立委在選前的持續爆料,從泰勞暴動引出高捷弊案,並牽扯到總統府副秘書長、陳總統的左右手,結果民進黨再難以用黑金攻擊對手,本身更大為受創,成為影響選情最重要的因素。弊案的爆發對於長期訴諸清廉形象的民進黨打擊特別重大,造成選情的普遍低迷。而TVBS等有影響力的媒體對於高捷案的持續揭弊爆料,鍥而不捨,更是所有單一因素當中對執政黨形象殺傷力最大的。從高捷案以降,民進黨在全國的支持率普遍下跌,藍營獲得了「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政治大氣候由此而定。當然國民黨新主席馬英九的清新形象,和最後把個人的政治生命大膽賭下,也發揮了催票的作用,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大氣候。

在各地區有其藍綠基本盤的情況之下,對執政黨不利的政治大氣候所造成的影響是藍營鞏固了原先佔優勢的地區,領先了原來爭執不下或些微落後的地區,甚至嚴重地挑戰到原先綠營大幅領先的地區。選舉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綠營只能在基本盤最穩固的南部維持局面,而在其他的地區都瞠乎落於對手之後。變天的縣市包括了從黨外開始執政了二十四年的宜蘭縣、執政十六年的台北縣、彰化縣、南投縣,和嘉義市。民進黨的地方版圖一下子倒退了十六年,真是驚天動地的政治大地震。

這次選舉民進黨受創最深之處是從高雄牽扯到中央的弊案拖累了地方,破壞了民進黨的清廉形象。由於問題直指中央,因此從中央政府空降到地方的政務官候選人都沒有表現出原先預估的吸引力。這包括台北縣的羅文嘉、台中縣的邱太三、台中市的林佳龍,甚至宜蘭的陳定南。又因為問題出自中央,因此中央大員的賣力助選效果有限。在選戰後期民進黨雖然針對藍軍候選人大肆爆料反攻,並且提出了廢止十八%、拉法葉案、黨職併公職等議題,但是這些對於民眾的震撼比不上當朝政府高官的貪腐。

權力造成腐化,這個規律對藍綠一體適用。過去的反對黨一旦勝選成為執政黨,不論以前如何清廉,總會有人受不了誘惑,出現貪腐的現象,造成支持者的失望。而且執政的時間越久,這種現象越嚴重。另一方面,過去的執政黨縱有黑金記錄,一旦失去政權,它能夠貪腐的機會當然大幅減少,而民眾對它過去黑金的印象也會逐漸淡化。此時如果能有形象較為清新廉潔的新一代領導者接位,更可以造成「洗心革面」的效果。於是朝野易位後,雙方的清廉形象也會跟著倒轉,這毋寧是自然的現象。執政黨這次在地方選舉中受到中央的拖累,關鍵點就在這裡。媒體的窮追猛打、反對黨的趁機攻擊,不過是凸顯了權力會造成腐化的問題。

在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執政黨的貪腐醜聞是造成政權不斷輪替最重要的原因,波蘭就是最近的例子。國民黨當初失去政權,黑金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這次的選舉顯示出,選戰的大氣候是如何重要,而政府的腐化又是如何地影響到這個大氣候。在高捷案尚未爆發之前,沒有人想到選戰會在這種狀況下進行。經過此次選舉,執政黨應該已經看到貪腐的殺傷力。若要以後的選舉不再被醜聞籠罩、未戰先失氣勢,執政者必須要對自己的貪腐明快開刀。而國民黨也要瞭解,當它的權力加大後,腐敗的誘惑也隨之大增。如果不能夠好好表現,選民一樣會在將來的選舉中對它處以政治極刑,就像這次對民進黨一樣。

這次的選舉證明了一件事:權力真是在選民手中,他可以慷慨地給執政者,也會毫不客氣地收回。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5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