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點批評。
吳玉山筆下的“臺灣選民/臺灣民眾”應該在措辭上明確限縮為“臺灣的中間選民/中間民眾”。“中間選民”這個詞不管在概念上還是在實指上都很有彈性,然而可以避免『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選擇』這類浮淺但卻氾濫成災的誤謬。
『至於台灣的民眾就像是寬容的看倌,他們為藍綠兩方演員的賣力演出而鼓掌喝采,即使超出了過去的尺度也願意接受。』 -- 這是極顯眼極典型的誤謬! -- 人人知道“寬容的看倌”指的是“臺灣的中間選民/中間民眾”。
其次,吳玉山在隱然稱美連戰登陸的時候完全不提扁宋會與連戰登陸之間至少也是隱然存在的關係,這是不妥當的。扁宋會是鋪墊,是前鋒,也是後衛,至少也是激活劑,宋楚瑜之功至少與連戰相等。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122900342,00.html>
震動2005.衝擊2006 連戰登陸 帶出台灣新政治
2005.12.29 中國時報 吳玉山(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
二○○五年台灣政壇風起雲湧,高捷弊案、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與年底三合一選舉都深具意義,但連戰訪問大陸影響最深遠。
台灣政治的主要推動力在哪裡?自從民主化以來,藍綠陣營逐漸成形,競相爭取選民的認同,而雙方的勢力在歷次選舉當中互有起伏。然而我們在觀察藍綠的政治版圖變動之際,更應該注意到這兩個陣營都在因應著選民偏好的移動而改變本身的政見。選民心態的改變,正是台灣政治發展的推手。
現在藍綠雙方的立場比起一九九○年代已經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在九○年代,藍綠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相互接近,而幾乎在統獨的中點上相會。二○○○年總統大選的時候,國民黨連戰承襲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民進黨陳水扁提出「國與國的特殊關係」,而獨立參選的宋楚瑜則主張「準國際關係」,三者在語意上幾乎無所區隔。在大陸政策上,連的放寬國統綱領限制、扁的「單向直航」,和宋的主張三通又有異曲同工之效。三位候選人在國家認同和大陸政策的中點上相會,競相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
曾幾何時,台灣的政治開始脫離了中間地帶,在廿一世紀的開端,出現了激進化的動作。二○○四年的總統大選是在公投和新憲的亢奮中進行的。在觸碰了制憲的敏感神經之後,陳水扁總統的聲勢大振,藍營被迫在公投的議題上跟進,接著就是雙方競相在制/修憲的日程上飆趕:李登輝提了要在二○○八年之前制憲、阿扁提前到二○○六年公投新憲法,而連宋也保證要在二○○五年大幅修憲。這種在國家認同議題上的激進化是在九○年代無法想像的。挑動統獨的敏感神經不但沒有成為民進黨的票房毒藥,反而成了催票劑。百萬人牽手護台更把綠營的政治訴求帶到最高點。看起來,台灣的民意是有從中間向獨移動的趨勢,民進黨在大膽訴求公投和新憲後獲得了超過半數選民的支持,這是四年前所不可想像的。
當綠拋棄了統獨的中間位置、並且從激進化獲利的時候,藍卻牢牢地身陷在緊箍咒當中。選前連宋親吻土地的動作是一種激情的防禦,其背後所反映的是對手主導了議題而且掌握了攻勢。藍營只能被動地消毒。然而,藍的攻勢在哪裡?
二○○○年以後,台灣民心的改變不僅是表現在更能接受獨的言論和動作,也表現在渴求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這是藍所擅長之處。然而,「不愛台灣」的緊箍咒限制了藍的政治人物,讓他們在選舉的時候小心翼翼,深恐和對岸的交往接觸會變成自己的票房毒藥。在二○○五年,藍在這裡做出了大膽的突破。
國民黨的連戰和親民黨的宋楚瑜兩位主席一前一後地訪問了中國大陸,和對岸的最高領導人直接接觸,握手言歡。連戰在北大的演講更直接攻擊台獨,伸張了中國的民族主義。這些大膽的動作,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因此繼綠營在○三、○四年在公投制憲議題上的突破之後,藍營也在○五年做出了它的突破。這兩個突破和九○年代兩個陣營所走的中間路線完全不同。
連戰訪問大陸雖然在起程的時候受到綠營的激烈示威抗議,但是一般民眾的反應卻是樂觀其成的。連的個人聲望更在訪中後升到高峰。此種情況出現在大陸剛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之後更是富饒意味。在傳統的理解上,北京的新法必然激起台灣民眾的激烈反應,連戰此時的大陸行只有坐定藍營的裡通外敵,是綠營大肆攻擊的好時機。然而就像陳水扁在一年多前沒有因為公投制憲的主張而吞下票房毒藥、反而獲利,此次連宋的前後訪中也沒有傷到藍營。
年底的三合一選舉綠軍大敗、而藍軍氣勢如虹,固然和連戰的大陸行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台灣的民眾沒有因為藍營和大陸的交往施以政治懲罰則是很清楚的事實。他們的懲罰是落到了在改革和廉潔上讓他們失望的綠營一方。由於藍軍的政治人物在台北和北京之間絡繹於途,國共的關係空前大好,甚至跳過政府邀請陳雲林訪台,兩岸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轉變。當前的態勢確實是藍與紅共同促進兩岸交往、並抑制綠的台獨傾向。有趣的是,就像在○四年總統大選時台灣民眾對於綠營的公投制憲沒有排斥,現在他們對於藍營和北京握手也樂觀其成。在這兩點上,藍綠各自在本身擅長之處做了突破。綠營本就長於激起本土意識,公投制憲是這個意識昂揚的高點。藍營則天生較能和對岸互動,黨主席在北京進行政黨外交為這個趨勢帶來了高潮。至於台灣的民眾就像是寬容的看倌,他們為藍綠兩方演員的賣力演出而鼓掌喝采,即使超出了過去的尺度也願意接受。
這一切是怎麼產生的?現在台灣民眾的心態究竟和九○年代有甚麼不同?其實從八○年代、到九○年代,再到現在,我們看到一個清楚的脈絡;一方面民眾的中國意識在不斷減弱、台灣意識在不斷加強;一方面大家又越來越體會到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經濟和人們切身利益的重要,必須要妥善處理。這樣的心態變化恰好給了藍綠雙方可以操作的空間。藍的可以抓住民眾利益的主軸,要求緩和兩岸關係,攻擊綠方以意識形態治國,扼殺了台灣的發展生機。綠的則可以緊握民眾認同的主軸,要求突出台灣的主體性,對抗北京的打壓,攻擊藍方出賣國家。
由於民眾又想要有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又想要維護兩岸關係的利益,因此藍方也必須在認同上走向本土化,以回應民眾的認同需求,而綠方則必須展現出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和能力,以回應民眾的利益需求。然而藍在走本土化的認同路線時總是瞻前顧後,因為國民黨有其中國民族主義的傳統,不願意接受排他的台灣意識;而綠在發展兩岸關係時也是進退躊躇,一心恐懼被對岸的經濟併吞。台灣民眾的想要在認同和利益上兩全的心態讓藍綠都有表現的機會,但也都感受到本身的極限,沒有辦法全面滿足民眾的要求。
回顧二○○五年的台灣,我們看到藍的第一次突破。這個突破必須要和陳水扁的公投制憲一起來看,二者共同顯示廿一世紀的台灣政治和上個世紀的不同。面對中國大陸,台灣民眾在認同和利益上的需求都深化了,對於藍綠雙方陣營而言,這是機遇、也是限制。在二○○五的突破之後,藍的政治人物是會繼續深化突破口,還是向回擺盪,現在還難以斷定。國民黨的新主席在和北京交往上顯然不像他的前任那樣積極。在另一方面,民進黨的接班天王們對推動制憲也未必有阿扁總統的衝勁。無論如何,在藍綠各自的突破之後,台灣政治人物可以操作的空間是大幅增加了,而這也帶來更大的可變性。
唯一可以確知的是藍綠在調整自己的腳步時,一定會先判讀民眾的意向。從這個意義來說,台灣未來的政治會再激進化、或是走回一九九○年代的向中間匯合,將會是由選民來做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