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台灣的政治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竟然生活在一個鬱卒的時代,鬱卒得有些荒唐﹗好好一個台灣,怎麼會變成這樣﹖
泛藍選民當然覺得很不舒服,可中間選民對阿扁的執政也已感到不耐了,在三合一選舉時,強烈表態了。
阿扁那一套政治操弄本來可以有效果的,但是,社會大環境已經不一樣了,民怨已經出來了,所以這次不靈了。為什麼會有民怨呢﹖因為,阿扁治理經濟與民生議題失敗,造成很多人(尤其是泛綠的選民)現在有很強的相對剝奪感。
過去這幾年社會兩極化的現象很嚴重,中下階層的經濟狀況在惡化,然後,阿扁身邊的人卻在大搞以權謀私,唉…。治國無能也就算了,居然還貪污,還搞起利益輸送,聯合財團來掏空國家財政,真這是讓廣大的中間選民大起反感。
一般評論認為,民進黨在這次三合一選舉的慘敗,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高捷弊案的政治效應,嚴重挫傷了傳統民進黨支持者對民進黨的那種自豪感,使他們不願意出來投票(註﹕去年三一九槍擊案以來的藍綠對抗,泛藍對泛綠的進攻,是使藍的更藍,綠的更綠,形成了「雙峰社會」,是到了連打三個月的高捷弊案,才讓本土獨派選民終於對阿扁與民進黨失去信任的)。
第二,則是國民黨換新主席,馬英九的清廉、守法的形象,把民進黨的醜陋給對照出來了。
事實上,這兩件發展互相起到相加相乘的作用﹕高捷弊案擴大了馬英九現象的政治效應,而馬英九的崛起又讓中間選民更難忍受陳水扁、謝長廷在高捷弊案中的官官相護,與推諉卸責。
這樣的政治擴散效應,許多北部的、外省的馬英九支持者還沒感受出來﹔在南部深綠選區裡,我們則是老早已聽到深綠選民用閩南話在罵陳水扁了。(讓我再進一步講明白一些﹕這些深綠選民不會改投泛藍,但是,不出來投就已足夠讓泛藍贏了。台灣現在的選舉,比的是藍綠雙方各自的動員能量,也就是比各自的基本盤的投票率,而不是說泛藍要能去挖淺綠的票,而泛綠要能去挖淺藍的票。)其實,南部的民情並不難理解,他們沒料到民進黨政府會這麼壞,所以,「自己的孩子再壞也要疼」的心理在去年還有效,在今年反而不行,而是變成了「自己的孩子要自己來管教」,因為,陳水扁可以去對泛藍使壞,但是不可以對泛綠選民也壞。
陳水扁在經濟與民生議題的丟分,正是他無力照顧中下層人民的生計,還要加稅,
一大堆漲價,然後,自己人在總統府炒股,在官股董事中安插自己人拿分紅,從高
捷工程中拿好處,等等。這樣子,連南部深綠選民都看不下去了。這就說明了高捷
弊案在政治上的重大破壞力,它絕對不是什麼行政層次的問題,恰恰相反,這是陳
水扁上台以來政治層次上最重大的問題,直接造成民進黨人不再死忠支持陳水扁,
這對陳水扁很傷。
其實,有了民怨做背景,高捷弊案才會打得這麼震撼人心,因為,高捷弊案裡頭很多的話題其實老早就已被提出過,被檢舉過,有的也被偵查過,但是都不了了之,這一次泰勞抗暴以後,全都重新翻出來了,全都重新取得能量。這些情況是許多北部泛藍支持者所不了解的,他們沒有意識到正是社會大環境的改變,才使高捷弊案累積能量,正式引爆,好像每天都有新材料一樣。
表面上,在台灣的政治裡,意識形態似乎很重要,而經濟與民生似乎不那麼重要,但是仔細一看,選民正是以經濟與民生這個大背景來評價各種問題的。說實在的,如果陳水扁有把經濟搞起來,那麼,高捷弊案可能打不起來,馬英九現象可能也不會這麼耀眼。
誰說政治基本面不重要﹖不要把陳水扁的選舉技術講得好像是高不可攀一般。誰說
在台灣,選民不在乎政治基本面﹖不在乎經濟的兩極化﹖不在乎相對剝奪感﹖
泛藍的選民要有信心,背離基本面的政治操弄是撐不久的。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當權的人有責任為人民創造一個更幸福,更公義,更有前景的社會。台灣選民是看得懂的,政客與政治人物的區別就在這裡分出來。
當陳水扁沒能處理好經濟與民生,到頭來,一切的選舉操弄都只是泡沫而已,而泡沫總有崩盤的時候。
.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