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良知有骨頭的中國人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劉賓雁(1925 ~ 2005)
 瀏覽2,826|回應7推薦5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宇宙
tina2008
龍公主 回台小記 2
likolalo
SCFtw2


<http://www.ntdtv.com/xtr/big5/aReadArticle.jsp?id=9561>
《新唐人》電視臺
《海外華人》第四十六集
走出千年泥濘(上集)
2003-Oct

在線觀看
<http://www.ntdtv.com/xtr/clips/BeiMeiHuaRen/LiuBinYan_One_256k.ram>

下載
<http://media.ntdtv.com/BeiMeiHuaRen/LiuBinYan_One_256k.rm>

*****************************************************
<http://www.ntdtv.com/xtr/big5/aReadArticle.jsp?id=9829>
《新唐人》電視臺
《海外華人》第四十七集
走出千年泥濘(下集)
2003-10-27.

在線觀看
<http://ntdtv.com/xtr/clip/news/2003/10/27/LiuBinYan_Two_256k.ram>

下載
<http://media.ntdtv.com/BeiMeiHuaRen/LiuBinYan_Two_256k.rm>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473702
 回應文章
【劉賓雁】鄭義2006-12-9〈劉賓雁這個人物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 在劉賓雁逝世週年暨紀念文集發表會上的講話〉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www.ncn.org/asp/zwginfo/da-KAY.asp?ID=70404&ad=12/10/2006>
《新世紀》

劉賓雁這個人物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在劉賓雁逝世週年暨紀念文集發表會上的講話

鄭義
2006年12月9日


這麼冷的天氣!感謝大家來參加聚會,緬懷劉賓雁先生,祝賀紀念文集發行。

這本書編輯過程中有一些令人感動的事情。參與工作的,都是景仰劉公人格風範的義工,不用說一分錢不拿,還一分錢沒花地幹了幾乎整整一年。人分散在大西洋兩岸,往來E-mail信件不知寫了多少。說加起來又是一本書有點誇張,但似乎也相去不遠。很認真,太認真了,常有爭論,書編得很難。在此期間,對劉公的思索不斷加深,編輯與編輯、編輯與作者之間思想激盪,這就產生出第七輯「精神遺產」。這是全書篇幅最大的一輯,整本書67萬字,光這一輯就有23萬字,三分之一強,完全夠得上單成一本書了。第七輯還是全書最後成型的。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第七輯中,有些文章是遲至8月底甚至9月底才寫完。這早已經超過了預定的截稿日期。我們可以說心急如焚,但仍然咬著牙等候。幾位作者在思想上的艱難跋涉,以及情感的付出,都令人感動。他們真正是廢寢忘食,揮汗疾書,不甘心趕不上這本莊重的紀念文集。我們自然也不忍心把他們拉下,更希望收入他們有深度的文章以提高文集的品質。眼看劉公週年將到,書稿卻遲遲交不出去,一天一天掐手指頭算日子,只有把命運交到上帝手中。最後關頭,奇跡還是發生了:我們得到出版社和印刷廠的理解,他們用最快的速度把書印出來,並快遞到美國,趕上了我們這個在劉公辭世週年舉行的新書發表會。書印得很漂亮,大家都看到了。每本書還附有一張DVD,是一首祭奠劉賓雁先生的安魂詩,叫「中國的大雁,中國的十字架」,大家也都看過了。在已有的條件下,國內外通力合作,已經盡心盡力了。也是一次又一次不停地修改,一個通宵接一個通宵地熬。到最後,我實在看不下去了,說到此為止吧,再整下去就要整死人了!光盤寄出去,大約是11月初了。印刷廠的老闆看了好幾遍,說我也敬重劉賓雁。於是完全按照我們的意圖,一點折扣不打地把書和光碟趕印出來。人間還是有真情的。我代表朱洪大姐,對文集的一百多位作者、編輯小組、出版社、印刷廠等等各界朋友表示深切謝意!

今天這個會,還要感謝華盛頓華文作家協會、書友會朋友們的幫助。他們幫著出主意,找會場,通知人。總之,書出了,會開成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那麼令人高興的事情也有一樁,有點意思,值得一提。我看見一張大幅廣告,整開紙那麼大,印得很漂亮,五彩繽紛的。說今天晚上,12月9號,離我們這個會場不遠,要舉行一個盛大的中國音樂會,主辦單位名單一長串,華府地區中國人的音樂社團差不多一網打盡了吧?唱些什麼歌呢?廣告上寫著呢,《東方紅》、《少先隊隊歌》、《軍墾戰歌》等等「紅色經典」,還有就是「樣板戲」。公告中間部分是文字,一轉圈是彩印的革命宣傳畫。看得我真是產生了幻覺,時間倒流到毛澤東在世的那些日子。天哪,這是怎麼啦?讓毛先生殺得還不夠嗎?幾千萬無辜者的血,能夠把他們的演出大廳都泡滿,把那些桌椅、樂隊、道具什麼的全部漂浮起來吧!我不是反對懷舊。再是苦難歲月,童年、少年、青年總是美好的,洋溢著生命自身的活力與光彩,值得懷念。但是犯得著去歌頌暴君嗎?毛澤東直接殺害了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不死的也扒了一層皮。他毒害了摧殘了我們的青春,為什麼還要腆著臉去歌唱他?這就真叫人想不明白了。還令人不解的是這個節目安排明顯不對稱:有隊歌卻沒有團歌,有《東方紅》卻沒有《國際歌》。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其中奧妙。當年的代團歌是蘇聯版,有點人情味,寫共青團員告別母親奔赴前方,請母親「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有一點淡淡的感傷,不那麼革命化。國際歌》現如今則成了農民和工人反抗掠奪和壓迫的歌,在大陸已經不許唱了。--瞧瞧,揣摩迎合自我約束到了何等細微之程度!

賓雁先生在晚年時,對中國人的素質有比較悲觀的看法。朋友們慶賀他八十大壽的餐會上,在談到中國漢奸出得太多的時候,他質問說「為什麼?中國人為什麼這麼不爭氣?」接下來又談到八九後知識界的怯懦萎瑣,說「這樣一個民族!這樣一個社會!我有時候就在想:活該!」--真是活該!殺得還不夠!否則,為什麼還要在美國首都高唱什麼《東方紅》?又沒人拿槍逼著你!完完全全的自願!在國內說中國人有毛病還有不少人不服氣,在美國這實在是有參照的。講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古巴人的故事:幾年前,卡斯特羅搞統戰,邀請佛羅里達的流亡古巴人回國觀光。一位女律師在老卡接見時和他擁抱接吻,回到邁阿密就脫不了身,大浪喧天。古巴人的吐沫都快把她淹了!人們圍著她的房子遊行示威,鬧了幾天幾夜。他的父親出來發表聲明,說她女兒的行為不代表他們一家。古巴人的信念很簡單很清楚,卡斯特羅是暴君,暴君就是暴君!她開的律師事務所也散攤兒了,律師們紛紛辭職,其他律師事務所馬上高薪聘任。最後我記得她出來承認了錯誤。這是古巴人。幾年前,越南人社區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一個錄像店主掛了一面共產黨的越南國旗,引起越南社區大規模抗議。在美國言論自由受法律保護,他就是不摘下這面革命的紅旗,你能拿他怎樣?警察在他門口設立警戒線,實行保護。越南社區的遊行示威持續了有一兩個月,聲勢越來越大,最後似乎是警方受不了了,發現這位店主有好幾台機器大量轉錄電影片,就以盜版的茬兒叫他關了板兒,總算結束了這場衝突。中國人的事情是反過來的。在華盛頓,你經常能見到舉著五星紅旗的盛大遊行,興高采烈。反對者舉著幾塊自由民主的標語牌,形單影隻,人數少得不成比例。比如今天,去高唱東方紅太陽升的,就比我們這裡紀念劉賓雁的多得多。我相信,那些今晚要高唱東方紅和樣板戲的人,他們或者他們的父兄大多數都遭受過共產集權迫害,不是受難者,就是倖存者。今天,他們反而在自由的美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在這塊正在興建「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的神聖的土地上縱情歌唱大暴君。這真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社會奇觀!能想像猶太人唱德國出了個希特勒嗎?這就是我們,這就是我們中國人!

我們中國人到底怎麼啦?這真叫人無話可說,而唯有歎息。

讓我再回到劉賓雁。倘若我們多少具備一點劉賓雁那種高尚的人格,多少有一點自尊勇氣,也不至於墮落到在華盛頓高唱東方紅這步田地。

劉賓雁這個人物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在本書後記中我寫道:「這個人,是中國當代史深重苦難饋贈予我們的回報。」在編書過程中,我又有所發現:在劉賓雁身上,相反的素質互補共存,交相輝映。絕望卻又有希望,憤怒而又悲憫,尖銳卻不失寬容,高貴而又謙卑……這種境界,是我們很難企及,因而值得用整個生命去追求的。

請允許我重複我在遺體告別儀式上的兩句話:「我們將長久地思念賓雁。我們將長久地分享他的光榮。」

謝謝大家!祝各位聖誕快樂!

2006年12月9日於雙溪圖書館


(12/10/2006 22:57)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 <http://www.ncn.org/asp/zwginfo/www.ncn.or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995999
[2005-12-14] SCF在訪客簿與友人談劉賓雁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SCFtw2(SCFtw2) 於 2005/12/14 01:20 回覆: 刪除


劉賓雁的思維是環繞“當下的現象”流動的,他拚命要觀察到更多,然後以常理常情切入。他揭開了現象的表層,卻無法用思辯邏輯剝出現象製造者的思維和意識的核心。他缺乏理論根基,他切不下去是因為他沒有刀。劉賓雁衹能傳達一種訊息 -- 現在的中國共產黨的作為不對。辛灝年有歷史的刀,也用常理常情來揮舞,足以證明的訊息是 -- 中國共產黨的作為從一開始就沒有對過。思想家的刀能證明馬克思主義根本就是落伍反動反文明的玩藝兒。這是三個層次,能說服的對象人群不同,在施用於中共治下的社會人群時也有先後次第之分。劉賓雁李銳李慎之胡耀邦這些革命的參與者奉獻者做不到在死前“背叛自己的一生”(李銳尚在世)。這事太難,不必責備。李慎之是走得最遠的,這跟他的聰明、知識、和邏輯思辯能力(論理創造能力)有關。我們比他們幸運多了。劉賓雁一直找不到答案,至死仍然遺憾自己身在美國因而沒法掌握足夠多的當代中國社會的“現象”,他的侷限就在這裡,但是他盡了力。他不斷地質疑當下現象的道德和道義正當性,他以副部級高幹(李銳李慎之也是副部級高幹)選擇站在因統治者失德失義而受苦的人民這一邊,堅定無悔,這是人民的兒子,夠了。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884250
[ZT] 盧躍剛2006-1-16〈有一個人,叫「劉賓雁」〉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q=%22%E5%AD%B8%E9%99%A2%E7%9A%84%E7%A0%94%E7%A9%B6%E7%94%9F%22+%22%E5%B7%A5%E5%9C%B0%E4%B8%8A%22+%22%E7%8F%BE%E5%AF%A6%E6%B1%9F%E6%B9%96%22&meta>=
約有186項符合"學院的研究生" "工地上" "現實江湖"的查詢結果


*****************************************************
盧躍剛這篇文章發表於《中國青年報》內部的《採通網》,日期可能是2006-1-16。網路出版於2006年1月16日的《議報》第233期上有這篇文章。

2006-3-12的《明報》登了這篇文章,附有編者按語,如下:

編按:《中國青年報》旗下週刊《冰點》被封殺後,已於3月1日復刊,原負責人李大同和盧躍剛同時被免去週刊主編及副主編的職務。盧躍剛因何被免職?他將本文交由本版發表時,附有一註,或可看出端倪。作者註:這篇文章最早發表於《中國青年報》內部的「採通網」,是「冰點事件」中本人被免職之第一大罪狀。二十一世紀因言獲罪,此一極端矣。


*****************************************************
<http://www.chinaeweekly.com/big5/viewarticle_big5.aspx?vID=2860>
《議報》第233期(2006年1月16日)

<http://china-mediaspace.blogspot.com/2006/03/blog-post_114215183320998745.html>
2006-03-12《明報》世紀人文‧關懷‧視野D10


有一個人,叫「劉賓雁」
盧躍剛
2006-1-16


北京時間12月6日傍晚,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座。我的聽眾是新聞學院的研究生。主人給我定的題目是《以人民的名義》,是我1993年發表的一篇報告文學的標題。

我說,這個題目太大,不好,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要換一個題目。我從黑板上擦去原題目,板書五個大字:「記者的底色」。

為什麼要換這個題目?我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要在這裡紀念一位偉大的記者和作家,他昨天去世了。我說,一個記者,一個作家,他的寫作,一定有自己的「底色」。這個底色是什麼?是主見,是立場,是價值觀,是徹徹底底的人民性。然後我問:「你們知道劉賓雁嗎?」六七十人的大教室一片啞然,隔了一會兒,有人小聲說,「知道」。這是一個不確定的「知道」。我又問:「你們知道劉賓雁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台下更是死一般的寂靜。我相信,除了邀請我來講課的教授,在座的研究生們,沒有人讀過劉賓雁的作品。

我說,劉賓雁先生昨天去世了。劉賓雁是我中國青年報的前輩,1957年被打成右派,之前的代表作品是《本報內部消息》、《在橋樑工地上》;右派平反後,由中國青年報國際部調到人民日報,任機動記者,代表作品是《人妖之間》、《第二種忠誠》、《千秋功罪》等。我說,劉賓雁是中國新聞界、知識界的良心,你們不知道劉賓雁,當記者不是好記者,當學者不是好學者!研究當代報告文學史和新聞傳播史,劉賓雁絕對繞不過去!眼前的「寂靜」證明,劉賓雁被繞過去了。我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這種「寂靜」。

劉賓雁1988年去國到逝世,也就是十七年的時間。短短的十七年時間。忘得真快,忘得真徹底。這可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新聞學院的研究生課堂!

忘記真實的歷史,製造虛假的歷史,本來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預謀。一直到今天,我們還生活在這場預謀之中。面對這些單純而茫然的臉,我能說什麼呢?原來準備的講座內容,這種情形,已經沒有意義了。我沉浸在驚訝和傷感的情緒裡。我只能從劉賓雁的ABC開始講起。

其實,從劉賓雁1987年反自由化被開除黨籍算起,十八年的時間,我經歷過無數「繞過去」的場面。

下面我要講一個故事。

2000年,大陸報告文學界兩個頭面人物要編輯「中國二十世紀報告文學重要作家大系」,本人忝列其中,給我寄來約稿信,信中說,誰是主編副主編,這部大系如何重要如何權威,然後說,限於篇幅,每個人交給出版社一兩篇已經發表的代表作品,因為容量有限,要求作品無論是中篇還是長篇,字數在四萬字以內,超出四萬字的,刪到四萬字以內。

我打電話問:「大系收不收劉賓雁和蘇曉康的作品?」對方說「不收。」

我問:「為什麼不收?」對方說「敏感。」

我說:「敏感就不必編輯二十世紀大系。二十世紀中國報告文學大系如果沒有劉賓雁、蘇曉康,能叫大系?根本就不成立!起碼要尊重歷史嘛!」對方說「相信讀者可以理解。」

誰是讀者?哪些讀者?理解什麼?沒有劉賓雁、蘇曉康,還談得上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期的報告文學?我說:「不收劉賓雁、蘇曉康,寧願不編這個鳥大系!」

本來我就對其中一位老兄的主編資格提出質疑。

我知道大系是一定要編的。我給兩位主編寫了一封信,宣佈不參加大系選編,三個理由:1、兩個主編中,其中一個不具有主編大系的資格;2、四萬字以內閹割作品的編輯方針不能接受;3、遺棄劉賓雁和蘇曉康的作品不妥。我還警示說,如果未經我的同意收錄我的作品,我將依法提起訴訟,維護我的著作權。

大系是一定要出的,劉賓雁、蘇曉康一定是沒有的,有沒有盧某人也無所謂。他們不需要嚴謹、誠實的歷史態度,不需要全面準確地告訴讀者中國報告文學的發展脈絡和真實歷史,不需要讀者瞭解新時期報告文學代表性作家。他們在參與這場為了忘卻的預謀。他們要的是出版,而不在乎出版什麼。他們要的是現實江湖地位,而不忌憚是否經得起歷史檢驗。

他們謀殺了歷史,同時謀殺了記憶。

今天講座的情景便是謀殺的後果。這個後果應該在預料之中。

1987年開始,「劉賓雁」三個字就人間蒸發了。我們在新聞媒體上、大學教科書中看不見劉賓雁的名字。我們在書店買不到劉賓雁的著作。劉賓雁去世,大陸新聞媒體沒有刊登一個字。

12月6日星期二,是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發稿時間。我們商量,無論如何要彌補一下。「封底人物」的一週「人物點評」欄目,登了劉賓雁一張小照片,寫了一段如同「訃告」的敘述式文字。結果如何?我的出租車還沒到人民大學,就接到了一個短信:劉賓雁稿子被斃。

劉賓雁稿子被斃,早有思想準備。籌劃時,我們就沒打算能夠發表。我們之所以要知其不可而為之,飛蛾撲火,就是要準確地告訴總編輯們,我們主張什麼,堅持什麼,尊重什麼。我們必須留下歷史的印記。他們有檢查並終審稿件的權力,我們有體現職業水準、自主編輯有價值新聞的權利。你斃你的,我編我的,我的職業過程一定要完整履行。

當然,在我的著作中,只要說到中國報告文學,一定有劉賓雁、蘇曉康二位大名登堂入室。

我們的努力是微薄的,是有限度的,但是我們不放棄努力。

這層意思,我在五年前就寫信告訴了劉賓雁先生。

五年前,吳稼祥先生去美國,我請他給劉賓雁先生帶了《大國寡民》和我的自選集三大本書。前者是給我惹了大麻煩的長篇報告文學,後者收錄了我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十幾部中篇報告文學。一百幾十萬字,他居然全讀了,而且給我寫了信。

那時,劉賓雁先生不會用電腦,發誓要在短期內學會電腦。所以,我們的通信只能用手寫。他的每一個字都寫得很認真,甚至很叫勁。他的信,通過他的女兒劉小雁轉給我;我的信,也通過劉小雁,先傳真給他,再寄給他。總之聯絡很麻煩,拐彎抹角,好幾個月才能收到。

我把我的作品帶給劉賓雁先生,有兩層意思,一是向他表示致敬,二是告訴他,我們沒有忘記他,他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狂飆突進地推動報告文學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在九十年代薪火傳繼有人。

文學界對文學「新時期」的時間概念是1976-1989,1989年之後的整個九十年代是「後新時期」,一共二十五年。其實沒有二十五年。1989-1992年三年,包括報告文學在內的中國文學滿目瘡痍,不值一提。

我在國內多種場合講過,我把這二十五年的報告文學(或者叫「報導文學」、「非虛構」寫作更確切一些)寫作按照理性特徵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狂飆突進階段,這一階段以劉賓雁、徐遲等為代表,奠定了中國報告文學寫作的人道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基礎,影響一直到今天;第二階段是以蘇曉康等為代表的浪漫理性階段。

我在八十年代的報告文學寫作,沾了浪漫理性的一個邊。

1988年全國百家文學雜誌參加的「中國潮」報告文學評選和1989年的《河殤》是浪漫理性的高峰。

為什麼我把八十年代的報告文學理性特徵歸納為「浪漫理性」?這與八十年代的文化啟蒙以及作家運用認識和分析中國問題的工具、方法、角度、知識準備有關,也與作家的寫作姿態有關。包括本人八十年代的寫作在內,知識構成淺薄,認識角度單一,一廂情願,大而化之,眉毛鬍子一把抓,觀念重於事實,宏觀覆蓋微觀,不能準確地把握中國社會市場經濟轉型紛繁複雜的局面和內質,繞過敏感的現實景象,用「文化決定論」去追訴老祖宗的罪過。

我深信,這不是苛責。如果是苛責,也是建立在「六•四我們都有責任」這樣一個基本認知上的。

六•四促成了一次反省。一次刻骨銘心的反省。我們從天上回到了地下,從浪漫回到了現實,從西方回到了本土。這個過程,我稱之為從浪漫理性到「客觀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本質,是換了一個認識中國問題的邏輯前提。這個前提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便能呼氣到觸摸到的,是用普通人的情感、常識來鋪墊來累積的。

這是一個帶有血腥味的痛切的回歸。

然而,無論是怎麼樣的理性特徵,一條主線鮮明其中,就是劉賓雁先生等作家開創的人道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對此,九十年代的報告文學寫作有相當的自覺,同時有強調,正如評論家周政保所說,強調報告文學的知識份子寫作。這是個大題目,展不開說。

我沒有見過劉賓雁先生。我們之間是通過傳說和作品互相認識的。我熟悉他的每部作品,他也熟悉我的每部作品。他始終是我跟其他作家和記者私下交流的一個主題。這是我的一個大遺憾。

中國青年報的兩代人、中國報告文學界的兩代人促膝暢談,將會是何等美麗的局面。我一直在期待這個局面,等來的卻是他的訃告。

之前有人告訴我,劉賓雁先生生病了,隔了一段時間,又有人告訴我,劉賓雁先生病重,要求回到祖國治病,被當局拒絕。

我的心裡充溢著遺憾和悲憤。

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老人,一個中國老記者、老作家,一個持不同意見的中國老記者、老作家,彌留之際,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治病,療養,會會親朋好友,親吻生他養他愛他的土地,卻被生硬地拒絕了。讓他回來,可以證明虛懷若谷、從容自信、寬厚大度;不讓他回來,可以證明什麼呢?

一位境外媒體記者就劉賓雁去世電話訪問我(在此之前,我從不接受境外記者的正式採訪),說,「是不是害怕劉賓雁有什麼威脅」?我說:「中國人素有尊老愛幼的美德。劉賓雁先生已經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了,而且重病在身,能怎麼樣呢?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會有什麼威脅?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會有什麼威脅?不讓他回來,說不過去!很不人道!」

這是一個不可更改的宿命麼?講真話必然是這樣的下場?一個記者,一個作家,因為講真話,因為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便被兩次開除黨籍,第一次開除,在國內塵封了二十二年;第二次開除,在國外塵封了十八年,直到他去世。整整三十年!一個社會,一種制度,容不得分歧,打擊哪怕是有些過頭的不同意見、批評意見,怎麼可能健康、和諧、有前途呢?劉賓雁先生的示範,對於中華民族,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只能是精神萎頓,萬馬齊喑!只能是思想貧乏,創造力枯竭,不能真正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世界其他民族的尊敬!

我加入了劉賓雁治喪委員會。我要寫紀念文章公開發表。我要公佈我跟劉賓雁先生的通信。這對我,一個體制內生存的記者和作家,嚴格講是不方便的。但是面對劉賓雁--一個講真話的殉難者--中國青年報令我尊敬的前輩,我只能這麼做。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我還能做什麼。


2006年1月13日改定

(2006年1月16日於北京)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674477
[ZT] 紀紅2006-4-5〈遲到的悼念 — 記劉賓雁的一次談話〉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www.ncn.org/asp/zwginfo/da-KAY.asp?ID=68394&ad=4/13/2006>
《新世紀》網站首發

遲到的悼念--記劉賓雁的一次談話
紀紅
2006年4月5日
溫哥華


劉賓雁已經作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歷史人物,他在當代中國新聞史上留了下自己深深的足跡。今天,當我們這些晚輩步他後塵的時候,依然能感受到他披荊斬棘的艱辛和大無畏。

劉賓雁的逝世,我深感悲痛。雖然我見過他幾次,還有兩次是面對面的談話,但我與劉賓雁卻沒有一點私交。我對他的敬重,是一個普通讀者對一位正直、勇敢、和無私的記者的敬重,對他一生所受到的不公而感到莫名的悲憤。

錢鍾書先生曾引《論語》,稱讚劉賓雁是「仁者必有勇」,又贈給他一副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1987年初「反自由化運動」中劉賓雁被開除黨籍,如果我沒有記錯,有人提起這件事,錢先生還說:「這副對聯,我是不收回的。」

我幾次見到劉賓雁,正是在這個運動的前後。可惜我只保留著1986年下半年一次與他談話的筆記,成為我今天紀念他的依據。

1986年8月7日,由陳子明主編的《外國著名思想家譯叢》(工人出版社)在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舉行首發式。當時我作為《中國文化報》的記者前去採訪。首發式沒有什麼台上台下之分,大家隨意走動交談,氣氛寬鬆自在。我在劉賓雁的身邊坐下,拿著筆記本,邊問邊記,他好像完全不在意我的記錄。後來發現,他也有一個筆記本,聽到什麼有意思的事情,也隨手記下來。這就是我對劉賓雁的第一印象,即使是他被採訪時,也沒有忘記作為一個記者的責任。

我問他:「您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個會呢?」

他說:「這套書的發行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建國以來,我們對於外國思想家有一個不好的傳統,就是只批判而從不介紹,你只要接受他的結論就可以了,而不需要你自己去發現和研究問題,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人類的思想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再也不能承襲國民黨的做法:一個國家一個黨,一個黨一個思想了。事實上,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我當年就深受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影響。」在這套叢書中,就有一本《尼采》(勃蘭兌斯著,安延明譯)。

1986年夏天,《中國文化報》還是一家創刊不久的新報紙。我於是請教劉賓雁如何辦好文化報。

劉賓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要侷限在文化領域。要多登一些有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大問題的文章。也可以用轉載、文摘的形式讓文化領域的同志眼光開闊一點,看得遠一點。當然同是文摘,你們也要有自己的角度和選擇。還有一點,多登一些有爭議的文章,多登有不同的觀點的文章,讓讀者去思考、去選擇。這就是思想的民主。民主就是自由選擇,對人的選擇,對政策的選擇,對制度的選擇

劉賓雁又說:「記者不能變成一個沒有頭腦的宣傳幹事。可惜中國的記者有頭腦、有抱負的太少了,不會超過十分之一,其餘都太功利了。一些領導同志認為新聞單位就是黨委的一個部門,記者就是宣傳幹事,叫你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叫你說你就要一聲不吭。所以,我們的報紙就像政府公報一樣,社論就像文件一樣。什麼公開什麼不公開,就是領導一句話,這叫什麼新聞呢?我們記者隊伍中,有的是呆頭呆腦的,有的是滑頭滑腦的。他不需要出去跑,也不需要思考,他也聽不到什麼信息,他只需要有個靈敏的耳朵,聽上邊的聲音就行了。當然,我挖苦的不是記者本身。西方說記者是無冕之王,咱們不要求做無冕之王,咱們不做三孫子行不行

我說:「有時很難把握所謂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的尺度。一有批評,有人就說只關注陰暗面,現在不是流傳這麼一句話嗎?叫做:拿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劉賓雁嚴肅地說:「人畢竟不是動物,他要求的不僅僅是碗裡有肉就可以了。」他還說:「希望青年記者張開眼睛,多看看痛苦的現實而不是沉浸於生活的快樂的一面。中國的希望在青年和政治改革以後的新生力量。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對於中國的前途,我今天也是樂觀的。」

劉賓雁還談了談他本人的現狀。他說:「現在關於我的各種謠言就不斷,什麼我已經被隔離審查啦,開除黨籍啦,趕出《人民日報》啦,還有就是我被放逐到美國去了。有的年輕人說:那不是挺好嗎?」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二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寫下這個「謠言」的時候,劉賓雁真的安息在美國一個公墓了。他給自己擬定的墓誌銘是:「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說了他自己應該說的話。」

此刻,我再也笑不出來,眼淚流了下來。


2006年4月5日清明節,於溫哥華


(4/13/2006 6:38)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648399
[ZT] 傅國湧2005-12-5〈劉賓雁先生,魂兮歸來〉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37366>
《觀察》首發


劉賓雁先生,魂兮歸來
傅國湧
Monday, December 05, 2005


正是寒凝大地,有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劉賓雁先生病逝了,冰冷的消息沿著電話線傳過來,我內心深處彷彿都感受到了寒意,一時我不知說些什麼才好,只是一再地問朋友這個消息可靠嗎?說實話,我是多麼希望這個消息只是網上的誤傳,劉賓雁先生還活在大洋彼岸,他依然和我們這個悲苦的民族共有相同的呼吸。然而,朋友的回答是肯定的。劉賓雁先生真的走了,如同大雁永遠留在異鄉為賓客,他的名字就是他的宿命。他沒有能活著回到深深牽掛、日夜眷戀著的祖國,讓許多愛他、敬他的人感到心傷。作為一位用自己母語寫作的作家,無論流亡的日子有多少漫長,他的根將一直紮在自己的故土,那是他出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他傾注了全部青春、生命和熱情的地方,他和故土不僅是膚色和語言的關係,更是一種深入到靈魂深處的關係,他的全部思考都和這片大地有著刻骨銘心的血肉聯繫。

將近十七年來,劉賓雁先生無家可歸,他在自由的流亡途中,他的身體在異鄉的白雲和陽光下漂泊,然而他的靈魂始終離故鄉很近,在他的祖國,依然有無數讀者悄悄關心著他的冷與暖、歡樂與痛苦,在他80歲生日之前出版的文集《不死的流亡者》,在網上也受到年輕一代的關注。如今,他的肉體生命沒能回來,但他的靈魂終於回家了。其實,對這位可敬的老人來說,只要他向權勢力量做一些「妥協」,他也未嘗不能葉落歸根,生前實現回國的夙願,但是,他始終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他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妥協」的,他寧願選擇老死他鄉。他保持了做人的尊嚴,保持了一個知識份子的獨立品質,也把一個他少年時代滿腔熱血投身其中的冷血集團釘在了非人性的歷史牆壁上。在一切政治分歧之上,還有人類最基本的那些人道準則,有比政治更高的道德律令。權勢者什麼時候才能學會以人性的邏輯想問題,以人道的眼光看世界,這本是政治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和諧的根基所在,是任何時代、舉著任何不同旗號的當權者都迴避不了的。

在劉賓雁先生黯然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想起了學生時代讀《人妖之間》等作品時的血脈賁張,那裡面浸染著他的汗水、淚水和良知,他的文字不單是墨水寫下。他的筆尖對準的是民族肌體上的毒瘤,他那些直面現實的報告文學曾引起萬千讀者的共鳴,他銳利的目光看到了中國大地上的苦難,穿透了籠罩在民族頭上的黑暗,他被譽為「中國的良心」,許多權貴視他為寇仇,更多的普通民眾把他看作親人。儘管在中國的語境下,他只能說出60%的真話,但他確實已竭盡所能。在他那個時代,他說出了能公開說出的真話,攀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我想起了1988年冬天,一個月明星稀的寒夜,我在鄉村中學教書,一位外地朋友帶來了一盤劉賓雁先生的講話錄音,那是從外電上錄下來的,錄音效果不是很好,有雜音,聽起來有些模糊,但是劉先生渾厚的聲音,以及對中國進步的關切的熱忱還是可以聽出來,當年我們關起門聽錄音的情景,而今想起,依稀如在眼前。那時,他正出國在外,為中國的變革鼓與呼,沒有想到會發生驚天動地的殺戮,更沒有想到這一去十七年竟回不了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上個世紀80年代(特別是中後期)就是報告文學大顯身手的時代,劉賓雁先生是毫無爭議的開風氣者,從劉賓雁到蘇曉康,他們曾經的創造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超越,換言之,他們已進入文學史,這是任何野蠻的壟斷權力都否定不了的。當然,作為「中國的良心」的劉賓雁,他晚年的堅守和追求,都要遠比文學史上的劉賓雁更為可貴。魂兮歸來,劉賓雁先生。

2005年12月5日黃昏


──《觀察》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
Monday, December 05, 2005
本站網址:<http://www.guancha.org>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491663
這個人說:『我只希望將來在我的墓碑上寫上這麼一行字:「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說了他應該說的話。」』
推薦3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宇宙
tina2008
SCFtw2


這個人說:『我只希望將來在我的墓碑上寫上這麼一行字:「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說了他應該說的話。」』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475104
[聲訊檔] 自由亞洲電臺2005-12-5討論〈劉賓雁對新聞界的貢獻和他的精神遺產〉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http://www.rfa.org/mandarin/shenrubaodao/2005/12/05/liu_binyan/>
自由亞洲電臺
劉賓雁對新聞界的貢獻和他的精神遺產
2005-12-5

中國著名記者、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被譽為當代「中國人的良心」的劉賓雁先生5號凌晨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與世長辭,享年80歲。斯人已逝,精神長在。應當如何評估劉賓雁對中國新聞界的貢獻?劉賓雁給所有關心中國命運的人留下了什麼樣的精神遺產?應本台記者楊家岱邀請,劉賓雁的生前好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林培瑞,劉賓雁的生前好友、《北京之春》主編胡平發表了他們的感言和見解。

在線聆聽
http://www.rfa.org/service/audio_popup.html?file=http://www.rfa.org/mandarin/shenrubaodao/2005/12/05/m1205-sd.mp3

下載
<http://www.rfa.org/mandarin/shenrubaodao/2005/12/05/m1205-sd.mp3>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147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