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願景在那裡? 媒體報導,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已完成二次經發會初步議題,將以2020年為目標年,探討未來15年經濟發展願景、產業競爭力、人力資源發展及兩岸與全球布局等四大方向。二次經發會決定明年1月19日至21日舉行,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已將研議完成的建議報告送交經建會彙整。雖然陳總統指示,若籌備不及,可拖到明年底再辦;但無論什麼時候,二次經發會終究要辦。
目前所規劃的四大方向,基本上尚稱允當,除了討論短期措施外,也將探討國家未來發展願景;不過,照理說在先後次序上,應先有發展願景,然後才訂策略,但目前大家討論得沸沸揚揚的議題,仍只聚焦於兩岸鬆綁的議題上。說實話,倘若國家發展願景或定位未明,只是在政策或措施的枝枝節節上達成共識,恐怕也難以服眾。回顧第一次經發會,在會中達成共同意見的決議事項高達322項,但對於落實程度,朝野卻仍有南轅北轍的認知差距;其中原因,也是因為彼此對於未來國家發展定位仍有不同想法。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是陳水扁總統在競選其第一任台北市長時的口號,雖然是什麼夢,當時並未有具體形象,但仍足以感動人心。「綠色矽島」是陳總統在2000年競選其第一任總統時,所提出的國家願景,具體的政策是「廢核四」,希望達到「非核家園」的理想。姑不論這樣的理想是否恰當,但政府強力推動「廢核四」所造成的朝野割裂,至今卻仍無法彌補。因此,國家願景的提出當然重要,但如何達成的配套策略恐怕才是關鍵,而這樣的手段必須是眾人所認同的。
過去,台灣亦曾提出國家階段性的經貿發展願景,也就是亞太營運中心,之下共分為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媒體中心等六種特定功能的專業營運中心;但事後來看,並沒有真正落實。倘若國家願景的提出,不只是為了口號或選票,而是落實,那就不能空有理想,而應以國家發展定位角度為思考。
論及國家發展定位,則需將台灣放在全球經貿架構中來思考;從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來看,幅員越小的國家,焦聚越清晰,例如,分別以高附加價值製造及研發為其發展主軸的愛爾蘭及芬蘭。相形之下,荷蘭是個發展較為平均的先進國家,由於荷蘭規模比愛爾蘭及芬蘭等國都大,因此,荷蘭有足夠資源在各個領域較平均地發展。荷蘭不僅是傳統的科研大國,科研質量名列前茅;荷蘭也是歐洲的門戶,許多先進企業將營運總部設在荷蘭。
荷蘭在科研投入上雖沒有芬蘭來得強勁,同時,又由於其工資成本不低,吸引製造業外資能力亦無法與愛爾蘭相比;然而荷蘭卻能善於利用地理區位優勢來發展自己的運籌及技術相關服務業。荷蘭在1995年到2000年服務業創造附加價值的成長率高於製造業,儼然成為荷蘭產業發展的主力;尤其服務業創造就業的成果較好,加上荷蘭彈性的勞工制度,也因而創造了亮眼的低失業率成就(2001年失業率僅2.04%)。
過去東方瑞士的願景頗得台灣人民的青睞,不僅有著美麗的山水景色,也有紮實的精密機械製造能力。但以台灣的科技努力與彈性多元的個性,事實上可能與荷蘭更為相近;飛利浦的生產基地早在30年前就已移至台灣,而今又移至中國大陸,不變的是其企業總部一直在荷蘭。台灣有更多的企業也遠至中國大陸與全球其他地區佈局,如何將台灣塑造成一個真正台商願意在此研發、運籌及落腳企業總部之處,是願景也是挑戰。
過去台灣也一直在推動營運總部及自由貿易港區計畫,但成效一直有限;我們認為這已非規劃及願景的問題,也非政黨競爭的問題,而是執行及協調能力的問題,一個勞工限制竟然可以處理了幾年,都無法解決。因此,二次經發會就應該決議到底台灣要不要發展運籌及總部;若要,就必須更積極一點,開放格局更大一點,推動優惠也更慷慨一點。
【2005/12/03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