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成都生、成都長的,但我不算是地道的成都人。關于是否地道,成都人的標準是很嚴格的,得有三輩以上的居住史,才可以說。我從小生活在成都鐵路局大院,在家和在周圍,大多以普通話為主,我的成都話也說的很好,但一到發帶韻母“AN”音的字時,地道的成都人就會馬上問,你是鐵路局的還是420或是132的?鐵路局、420廠和132廠都是超大企。
業,分別在成都的北、東、西南;其基本員工絕大多數是五六十年代外遷人員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孩子和我一樣,在成都生長,與成都融為一體,普通話說的不錯,也說一些微微露點馬腳的成都話,讓地道成都人很有成就感的逮個正著。
有了這麼一個背景,看成都似乎有了一點恰到好處的距離。
關于成都,有很多說法,最有名的就是悠閑,《新周刊》就曾經把最悠閑的城市這個稱謂送給了成都。這話誠然正確。但對于我這個生活期間的人來說,悠閑與否,就象我自己的呼吸一樣,除了感冒,不會刻意地去關注體會。我最為感嘆的是成都的平等和篤定。這是這個城市的氣質。
現在人常感嘆,說這人的日子上了檔次就不好下來了,也下不來了。這話放在成都就只是一句話,沒人當真。拿什麼證明?街邊的食攤一般是冷淡杯和串串香,前者主要出現在夏天。啤酒加涼菜,消夏用的,後者也叫麻辣燙,一年四季都火爆,其實也就是火鍋的一種形式,用竹簽穿上葷素菜,一毛錢一串,吃完數簽子。生意好的冷淡杯和串串香,其場面都是十分壯觀的,幾十桌上百桌地沿街邊鋪展開來,讓成都市清理違章佔道的部門十分頭疼。一桌就算四個人,也得是上百人的陣容,在這些人里,是不能概括階層的,富翁?白領?工薪族?打工族?打工仔?全都有沿著街邊停的奔馳、寶馬,也有夏利、奧托,更多的是自行車;還有三輪車、偏三輪(用自行車改造私營車,被城管逮住了就罰款),沒有“司機”等在上面,因為正坐在那一桌上吃呢?
這種場景在其他城市很難目睹。在成都濃釅且平和的市井空間里,所謂階層之間的差別,在一定的場合和一個特定的時刻,是很容易被模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平等觀念在成都人是與生俱來得。雖然是下意識的。把話說白了,就是成都人沒有把那種人太當會事,日子是水、自己是魚,游著走就是了。從這個角度講,成都人的這一點也很像天津人,但成都人比天津人平和,不較勁、不抬杠,不刻薄,你好你發達,有機會也虛心求教,但在心理上不自卑不對抗。人人都說成都人悠閑,這主要是取決于一種平和和篤定安之若泰的心態,心放平了,人的步子也就不踉蹌了。
成都從來就不是一個讓人一見鐘情的城市,它不積極,也不懈怠;不冷漠,也不熱情;不高昂,也不低調。很多外地人要說對成都的第一印象都覺得很模湖,只好說表面印象-----
女孩漂亮,川菜好吃。在我看來,成都是一個最有分寸感的城市;而分寸感並不是一種立即就能討好的東西,要熟悉它進而親近它,需要時間。我的一個重慶同學曾對我說,他最討厭成都人的假、明明是好朋友,卻總是約著在外面茶館見面“擺龍門陣”(聊天),不打招呼就上門蹭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別說留宿了。這那叫好朋友?後來他在成都生活了八年,說,他喜歡成都人的分寸感,很舒服。要再回以前那種“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一幫哥兒妹子的打上門來又吃又喝還要打地鋪的生活,就不堪忍受了。
在文章前面我說,成都人是平等和篤定的。相對于其它很多城市,成都的富人比較不跋扈,成都的文人比較沒有幻想。一個物質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兩上制高點上的人群還比較克制,那是因為成都的市井氛圍和平民精神對之有所提醒,有所控制。在一個分寸感很強的城市,什麼人也造次不到哪里去。如果要有一種比較隨意和不太講究邏輯的說法(成都人稱為“散打”),在我看來,是成都天氣的陰和濕,造就了這個讓我喜愛的城市,安靜,涼爽,滋潤,唯美,不易沖動,微微頹廢,一切都恰到好處。作一個比喻,成都,象一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