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棧友說,「馬英九的做法在淺藍中間的年輕一代是獲得支持的」,這相當反映了現實。但是,我要套一句胡適的話來說:「年輕人不喜歡馬英九陳水扁,就不算是年輕人。」
胡適曾經說過「年輕人不喜歡共產黨,就不是年輕人;成年人還喜歡共產黨,就不是成年人。」這當然有它的時代背景,而事實上,當年堅持「反蘇修、反美帝」的中共,經過鄧小平的「四化」之後,早已向帝國主義以及資本主義雙雙看齊,搞得火熱通紅。看起來,中共成熟了,中共長大了。
當然,看馬英九,不能光以年齡族群來區分。馬英九其實是國民黨長期培養出來的一個難得的菁英,只不過,受到台灣惡質選舉文化的浸染,出了一點問題,也因此,菁英越來越不像菁英,望之也越來越不似人君。我這樣說,年輕人又要抗議了;但是,大家都不能否認,馬英九一直在追隨陳水扁的路數--走群眾秀場路線,也因此,逐漸喪失了「治國能臣」的菁英形象。
其實,馬英九真的不差--他是陸委會第一任副主委,「共同」催生「海基會」,並且與陳長文、施啟揚等人積極投入開拓兩岸事務,那個時候,辜振甫其實還只是個名義董事長而已,是這幾個先遣幹部替辜老鋪出了後來的「辜汪大道」(註:海基會與海協會這個創意,是趙少康「發明」的,這一點,不能抹殺。)
光憑這一點,馬英九在兩岸事務上就比宋楚瑜的資歷來得深。但是,何以搞到現在,馬英九已經不是大陸屬意的搭橋和解人選?馬英九這位「保釣先鋒」何以會被連戰不客氣地點明「路線要講清楚」?
說來說去,馬英九還是被選票拉著走。所以,他會諒解台獨、他會同意擴建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他會去日本與石原慎太郎握手言歡.....。這些,才是某些人不認同馬英九的原因,與年齡無關。
其次,馬英九「不沾鍋」的個性,讓人覺得他不但不是「治國能臣」、更非「亂世能臣」,能否在藍綠對決如此嚴峻的台灣政治叢林當中替泛藍討得便宜,大有疑問。
最後,馬英九的團隊與支持者,採用綠營的「負面選舉」方式,攻擊對手,甚至無端製造對手(宋楚瑜);馬英九被這些人架著走,整天只顧「解釋誤會」,而不能正面、積極推銷自己,看來,情勢實在還相當坎坷,並不是光靠偶像熱度可以輕騎強渡而直達九五。
X-user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