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浣沙處
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為紀念西施,前人在西施故里建造了西施殿,位處諸暨城內。西施殿位於城南的苧蘿山下,浣紗江畔。
鄭旦亭與西施殿相對,爲八角重簷,上層爲三疊簷圓頂。內置巨鍾,撞之訇然。整座亭角精巧別致,昭示著浣紗鄭旦女一如既往地默默相伴著西施。
古越台依山而築,正對門樓。台內奉越王勾踐,兩側立謀臣范蠡、文種,台中上懸「臥薪嘗膽」匾額,盡顯勵精圖治、滅吳雪恥之志。造像高大魁梧。係樟木雕刻。
過鄭旦亭,進入盤山碑廊,依山勢緩步登高,透過右側壁上有關西施事迹的圖片、詩文陳列,便可知西施由越人吳留下的衆多遺迹,管窺這位絕代佳人以身赴國難的生平。
出西施殿,便見江岸立一飛詹亭閣,稱浣紗亭,亦謂西施亭。沿遊步道而下到江邊,矗著一塊古樸蒼褐的巨型方石,上鐫「浣紗石」,在《中國名勝辭典》列有條目。相傳爲西施浣紗處,曾是當年西施與范蠡互贈信物,訂下百年之好的地方。故浣紗石又名結髮石。據說,凡到過結髮石的情侶,他們的愛情份外美滿。歷代文士對浣紗石多有吟誦。近旁坡上,嵌著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西施浣紗處」鐫刻石碑。此外修築的遊步道和棧橋,盤曲錯落,使西施亭和浣紗石融成一處完美的景點。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李白詩句),苧蘿山座落浣江西側,以盛産苧麻而得名。山高僅數十米,周不滿三里,端秀玲瓏,翠巒玉立。裸露岩石呈赭紅,俗稱紅樓石。爲西施、鄭旦故里所在。輿地志雲:「諸暨苧蘿山,西施、鄭旦所居,其方石爲浣紗處。」山東側建有浣紗亭,與浣紗石交相輝映,山麓有西施廟殿、浣紗祠宇等建築。
苧蘿山腳是浣江,又名浣紗溪。江畔有浣紗石,爲當年西施浣紗處。浣江碧波粼粼,回環於西施故里苧蘿山和鄭旦故里鸕鹚灣之間。
鄭旦故里,位於浣紗東岸的金雞山下。鄭旦字修明,與西施同爲美女,浣紗姐妹。《越絕書》載:「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吳王大悅。」南宋文學家王十朋遊苧蘿山鸕鷀灣村時詠詩云:「一林春色自啼鳥,兩岸夕陽伴釣舟。楊柳堤邊空悵望,石岩共畔且遲留。」西施殿建有鄭旦亭,以紀念這位愛國女子。
諸暨城西屏依十里長山。長山南端爲南山崗。南山崗東北爲范蠡岩。這裏懸岩陡壁,峰巒疊嶂,竹木翠微,山嵐氤氳,綿亙約二公里。據傳,范蠡因戀此清幽秀美,曾忙中偷閒,屢次遊覽觀賞。岩下昔有陶朱公廟。
十里長山最高峰,俗稱白陽尖。白陽尖東北即爲陶朱山,又名陶山,因號「陶朱公」的越國大夫范蠡曾僑居其山麓而得名。山麓有塢若弄,松竹茂密。由於峰回水繞,徑曲境幽,舊時更有桃李滿山坡,所以俗稱桃花嶺,春日桃李盛開,十分豔麗。
轉貼自:http://www.zj.xinhuanet.com/df/17list/zhuji/history/history2002101303.ht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