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60年前的這一天﹐整個歐洲都在淚水中歡歌──而在亞洲﹐進入第15個年頭的中國抗戰仍在激烈進行。中華民族的最後勝利﹐還要等到三個月後。
抗擊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對於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為歐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位二戰中的風雲人物﹐都曾有過高度的評價。
【羅斯福】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如果羅斯福的這種假設成了現實﹐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良志說﹐1931年9月18日﹐日軍侵佔中國東北﹐中國的抗戰就開始了。這比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整整早了8年。
開國上將呂正操就是健在的最早投入抗戰的志士之一。談起60年前的烽火歲月﹐這位百歲老人動情地說﹐“是廣大軍民的浴血奮戰﹐使不可一世的日軍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汪洋大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任何階段﹐中國戰場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絕對主力。這一點﹐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得十分清楚。1942年1月6日﹐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國情咨文中說﹐“千百萬中國人民在漫長的4年半裏頂住了轟炸和饑荒﹐在日本武裝和裝備佔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侵略者。”一個多月後﹐他在一次“爐邊談話”中又說﹕“我們必須幫助中國進行現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後必然來到的反攻──因為這是打敗日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早在1940年﹐希特勒橫掃西歐時﹐日本也制訂了包括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各島國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與德﹑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積極準備“南進”。
然而﹐當日本海軍耀武揚威於印度洋時﹐陸軍卻無法抽調足夠的兵力與之配合﹐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因此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軍事科學院著名軍史專家彭訓厚說﹐中國軍隊從1939年冬開始發起的冬季攻勢﹐給日軍以慘重的殺傷﹐使日軍非但未能為“南進”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國戰場增派了兩個師團。日軍攻打澳大利亞﹑錫蘭的計劃被迫放棄﹐與德軍會師印度洋﹐擊潰英﹑蘇﹐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這樣破滅了。
正因如此﹐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他們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並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直到抗戰末期﹐日本陸軍還有64%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參加過南京受降儀式的王楚英老人說﹐日本投降時在華兵力約128萬人﹐僅這一數字﹐就超過太平洋東南亞各戰場上日軍的總和。
“日軍曾揚言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可僅在上海我們就與他們血戰了三個月。在武漢會戰的4個半月裏﹐我們又讓日軍付出了十餘萬人死傷的代價。”親歷過淞滬抗戰和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的王楚英說﹐中國軍隊雖然裝備﹑訓練均不及日軍﹐但在民族危亡關頭﹐官兵拼死作戰﹐常常整師整團地戰死﹐令日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從1931年至1945年﹐中國戰場殲敵150餘萬人﹐佔日軍二戰期間傷亡人數的70%──這樣一組數字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傷亡3500餘萬人﹐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丘吉爾】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
1月21日,丘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日軍進攻緬甸,既可以一舉切斷美英援華戰略物資與孤立中國,又可以佔領美英在緬甸的軍事基地,伺機進攻印度,西進與德軍會師中東。
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東南亞盟軍部隊節節敗退:新加坡淪陷,英﹑印﹑荷﹑澳聯合艦隊在爪哇海戰中戰敗,緬甸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馬格威遭日軍轟炸毀滅……整個亞洲大陸乃至世界都面臨空前厄運。
此時,中國的抗戰正處於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盡管如此,中國軍民仍以極大的犧牲勇氣和國際主義精神,動員10萬精兵入緬作戰。
“派出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隊伍,包括中國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曾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總部聯絡參謀的王楚英回憶說,3月20日,剛剛入緬的遠征軍一個師就在距仰光50公裏的同古與日軍交火,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以集束手榴彈﹑汽油瓶與4倍於己的日軍血戰,頂住了日軍12天猛攻,殲敵近5000人。
“連日本人也承認這是南洋開戰後第一次受挫。”老人驕傲地說,之後不久,他們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在內的7000餘名被圍英軍。捷報轟動英倫三島,英國政府為此給中國遠征軍師長孫立人將軍頒發勳章。
在熱帶叢林中,10萬遠征軍以6萬人的犧牲書寫了二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
87歲的遠征軍老兵李潤懷忘不了二○○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犧牲的情景。“1942年5月18日,我們與日軍遭遇。將軍親臨戰鬥前線,日軍機槍集中向他掃射,將軍身受重傷。”8天後,38歲的戴安瀾將軍犧牲在了異國的征途上。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共兩軍犧牲的旅以上將領200多人。
1943年夏,從緬甸轉戰至印度的中國遠征軍一部在美國空軍及工兵的協助下,開始反攻緬北,在與有著“常勝軍”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鏖戰中步步獲勝。翌年5月,經過重新組織的中國遠征軍16萬餘人開始歷時8個月的滇西反攻作戰,以巨大的犧牲清除了日軍在雲南的據點,繼而入緬作戰。 接任史迪威擔任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及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蘇爾登將軍後來的回憶說:“在此區作戰的華軍對盟方戰役的整個成就貢獻至偉,擊斃大部分日軍者皆因中國地面部隊之功也。”
【斯大林】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早在1927年日本內閣召開的東方會議上﹐首相田中義一就聲稱﹕“我國再一次……與俄國展開鬥爭﹐將是我國國運發展上勢所難免的”。
蘇聯一直是日本的頭號潛在敵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準了這樣的計劃﹕以中國東北為前進基地﹐攻佔蘇聯整個遠東地區﹐使其同中國的東北﹑內蒙古連成一片﹐成為日本爭奪歐亞﹐稱霸世界的戰略基地。
1936年11月﹐日軍進犯綏遠﹐企圖從西南迂回蘇聯﹐後因傅作義將軍率部抵抗而失敗。
據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勇介紹﹐日本關東軍曾於1938年7月在中蘇朝三國交界的張鼓峰地區﹑1939年5月至9月在中蒙邊界的諾門罕地區與蘇軍展開激戰﹐因遭到蘇軍痛擊而未能得逞。
徐勇解釋﹐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中﹐日軍被迫放棄自己的計劃﹐還有另一層原因──正如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所說﹐“日本對華用兵愈持久﹐則國民負擔愈重﹔愈深入﹐則愈不能自拔。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所持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領導遠東﹐保持一等強國之地位。”
“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各種抗日武裝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日軍的抗擊。與丈夫陳雷一起跟隨李兆麟將軍在林海雪原中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李敏說﹐日本關東軍駐屯東北邊境﹐本是為了對付蘇聯。但由於各種抗日武裝的奮勇抵抗﹐使關東軍忙於討伐﹐對蘇作戰的準備一直未能就緒。 在黑龍江東寧縣境內的中俄邊境處﹐至今還遺留著當年日本為進攻蘇聯而建設的一方巨大的要塞區。要塞的發現和發掘者韓茂才說﹐在東北﹐日軍當年建設的要塞目前已發現14處﹐規模可與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相比。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西線吃緊﹐東部防務減弱﹐對於日本“北進”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按德日間的盟約﹐希特勒一再催促日本對蘇開戰。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德國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
“日本為何最終未能實施蓄謀已久的侵蘇計劃呢﹖”軍事專家劉庭華認為﹐這其中既有蘇聯有所戒備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中國戰場對日軍的牽制。
他援引當時的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的話說﹕日本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太大﹐對蘇開戰辦不到。正因為如此﹐蘇軍得以從遠東抽調50餘萬兵力抵抗德軍﹐最終贏得了蘇德戰場上的勝利。
抗戰時期曾擔任蘇聯駐華最高軍事顧問的崔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在華使命》中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
【資料】 二戰主要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及歐﹑亞﹑非和大洋洲以及地球上的四大洋。戰爭在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展開,主要戰場有:
■中國戰場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8月,中國抗日軍民舉行全國反攻,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主力關東軍。中國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戰場,共消滅日軍150萬,受降128萬。
■歐洲西線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從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出動130個師擊潰了西歐國家的147個師,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33萬人從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德意南北合擊,迫使法國敗降。德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出動62個師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集結268萬人,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於1944年秋冬兩季完全解放德佔西歐國家。
■歐洲東線戰場 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所謂的“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半個月推進了300至600公裏。蘇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防禦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又組織了10次戰略性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解放了東歐。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島﹑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接連失敗。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在太平洋戰場損失125萬兵力。
■東南亞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進軍東南亞,半年內佔領了東南亞廣大地區。1944年,中美英聯軍在印緬戰場上接連打擊日軍,並在當地抗日武裝積極配合下發起緬甸戰役,消滅日軍7萬餘人。
■北非戰場 1940年7月,意大利從埃塞俄比亞進犯駐紮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同年2月,德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德意重新發動進攻。1942年,英軍經過10月的阿萊曼戰役,粉碎了德意的進攻。11月,盟軍10萬餘人分3路從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陸,1943年4月又在突尼斯戰役中獲勝。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
【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進行的最早﹐堅持的時間最長﹐戰場最廣闊﹐陸軍作戰規模最大﹐所付出的犧牲也最慘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良志一連用了五個“最”來描述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李良志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結束﹐歷時14年之久。在這期間﹐從1931年9月至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的8年中﹐只有中國在堅持著對世界法西斯勢力的作戰。由於西班牙等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短暫﹐又是小國﹐中國這個廣闊的反法西斯戰場不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戰場﹐而且可說是毫無外援﹐孤軍奮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作戰﹐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李良志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既阻止了日軍向北進攻蘇聯﹐又推遲了日軍南進﹐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阻止了日軍與德軍在北非會師﹐保證了美﹑英﹑蘇‘先歐後亞’方針的實施。”
李良志說﹐正是因為中國抗戰是如此重要﹐蘇德戰爭之初﹐斯大林曾一再要求八路軍北上﹐在華北對日軍做有效的﹑強有力的戰略制約﹐美國政府才逐步轉變其“孤立主義”“中立主義”“不乾涉政策”﹐英國才放棄反共的綏靖政策﹐放棄“東方慕尼黑”陰謀﹐到1940年10月﹐又改變了切斷中國當時唯一國際通道滇緬路的帝國主義政策。也是因為中國戰場的重要性﹐西方各列強才相繼修改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放棄法外治權等。
“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艱苦抗戰﹐以自己的民族覺醒表明﹐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戰場。”李良志說﹐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四強”之一﹐戰後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是以巨大的民族犧牲和英勇奮鬥爭來的﹐是當之無愧的。
14年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萬人﹐直接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間接財產損失5000億美元以上。戰爭中﹐中國共殲滅日本侵略軍150餘萬人﹐約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死傷人數的70%﹔在經濟上﹐中國抗戰把日本拖得精疲力竭﹐搖搖欲墜。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典範﹐它不僅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自強﹑自信﹑自立的雄心壯志﹐重振了中國的國威﹐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鬥爭。”李良志最後深情地說﹕“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戰爭過程中以及在戰後的重大變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祖國在近百年的世界格局中﹐歷史地位的重大變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轉折點。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永垂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