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家庭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老吾老資料】
 瀏覽64,510|回應309推薦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藍海翔
芸芸公主
子鳴
Vi
faith信心

誰來照顧老人

2004.10.22 中國時報

林萬億

生育率的下降,使得我國幼年與青壯人口數急遽下降。近二十多年來,出生人口從四十二萬三千人下降到去年的二十二萬六千人。再加上壽命已延長到去年男性平均的七十三.四歲,女性七十九.一歲,使得我國老人人口比從一九八一年的四.四%,升高到一九九一年的六.五%,一九九三年跨過聯合國所定義的老年國門檻的七%,去年達到九.二%。

一旦戰後嬰兒潮的世代開始進入老年的二○一四年起,我國的老人人口比將從十一.六%,快速上升到二○二六年的二○.四%。那時,滿街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穿梭其間,此情此景,非今人所能體會。

依經建會(二○○四)的推估,約在二○一七年時,我國的老人與十五歲以下幼年人口的比率相近。此後,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數,人口加速老化,扶老比也跟者上升,從二○○三年的十三%,上升到二○一一年的十四.三五%,再爬升到二○二一年的二十三.四五%。亦即,從現在每七.七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個老人,十七年後,每四.二六個青壯人口就得養一個老人。如果情勢不變,到了二○三一年,每二.六五個青壯人口要養一個老人了。那時,除非老年的定義從現在的六十五歲提高到六十七歲或更老,或是社會福利完善,否則,青壯人口的老人扶養負擔將非常沈重。

人口老化將使社會福利支出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老人經濟安全、健康照護、社會照顧的三大需求增加。老人一旦退休,其所得中斷,如果事先沒有做好財務規劃,老來貧窮是常見的。一般說來老人的經濟安全準備主要靠儲蓄、投資、利息收入、土地與房租收入、公共年金、私人保險年金、子女奉養等。對高所得家庭來說,養老不成問題,比較不需要公共介入。

但是,對中、低所得家庭來說,薪資低、儲蓄少,活得越久,窮得越苦。而未來的中、低所得家庭在台灣不會是少數。因此,公共年金(國民基礎年金與所得相關年金),對這些人來說是救命錢。政府應為老人籌辦可分攤風險,共度晚年的全民年金保險;而人民也要有相互扶持的心理準備。

其次,健康照護也是老人所需。老人的慢性疾病普及率高,我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八十九%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七十二%的人則有兩種以上。活得越老,病得越多。失能的老人需要長期照護。依推估,目前我國老人中需要不同程度的長期照護的至少有十七萬二千餘人,占老人的八.二%,其中有半數是需要密集的長期保健醫療照護,包括機構式照護、居家護理、到宅醫療、營養指導、復健等。過去我們太依賴機構化的照護與外籍照護工。護理之家每月收費動輒四、五萬元,根本不是一般中下階層家庭能負擔得起。今後如何提供更多的社區化服務,才是正途。

第三,老人也需要各種社會照顧,如老人住宅、到宅服務、家事協助、餐飲服務、交通接送服務、休閒娛樂安排、心理諮商、居家安全、財務管理、法律協助等。以前這些事都是子女在做,目前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率已下降到五四.九%,與配偶同住的比率升高到二一.六%,獨居的占九%,亦即,沒有子女服侍的老人已達三成。

其實,即使與子女同住的老人,或因子女均在工作,或因家庭照顧的密集度高,也需要不同形式的協助。長期照顧是勞心勞力的密集工作,歐洲先進國家,一向主張自己國家的老人自己照顧,絕不假手外國人,多麼有擔當的政府。我們不能再貪圖便利,將照顧老人的工作交給外籍女傭,或是交由市場去競逐利潤,這不只會將老人照顧商品化,也會加速折損已經快要消失的鄰里互助,沒了鄰里互助,這個社會將是什麼樣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向推薦的前六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


本文於 修改第 19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324
引用者清單(2)
2010/04/18 16:15 【老魚頭的格老子廢話】 誰來照顧老人
2010/04/18 16:14 【老魚頭的格老子廢話】 誰來照顧老人
 回應文章 頁/共3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女總較男長四五歲(轉貼)英人壽創新高 男七七女八一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英民眾壽命創新高 男76.6歲、女81歲

英國民眾愈來愈長壽。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的最新報告,男性的壽命預估將達七十六點六歲,女性則達八十一歲,雙雙創下新高紀錄。

統計局指出,一九八三到一九八五年,英國男女平均壽命各為七十一點五和七十七點四歲,二十年來隨著生活品質提高,壽命也分別延長四到五年。

報告顯示,長壽與否因居住的地區差異很大,以男性而言,殘障人口最低的罕普夏地區的哈特,平均壽命達六十八點八歲,反觀殘障人口最多的杜拉姆地區的易新頓,平均壽命五十點五歲,兩者相差十八點三歲。

根據統計局的調查,英格蘭地區的男女壽命平均各為七十六點九和八十一點二,超越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英格蘭十個民眾最長壽地區,有五個集中在東南部。

在首府倫敦市,豪宅林立的肯辛頓及切爾西區居民壽命最長,男性平均八十二歲,女性則高達八十六歲。印證最近一項調查報告,財富有助「延年益壽」。

飲酒風氣很盛的蘇格蘭地區,格拉斯哥市的居民相較之下壽命較短,男性活不到七十歲,女性為七十六歲。

報告指出,隨著經濟狀況惡化,因心臟病、中風、癌症、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人數也會增加。

【2006/11/21 中央社】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56059
呂只有歪點子!(轉貼)呂秀蓮:晚霞村顧老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點子! 呂秀蓮:晚霞村照顧單身老人 
2006/11/18 13:06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向很有創意的副總統呂秀蓮又推出新點子了!呂秀蓮在參加結婚節慶祝會上,說希望能夠推出陽光晚霞村,讓沒有老伴的老人能受到集中的照顧,開心的唱唱歌跳跳舞。不只如此,副總統還提出要幫孤兒成立小秀才愛讀班,讓他們成長中有伴。

繼推出藍天綠地的藍海咖啡後,呂副總統又出新點子了。呂秀蓮說:「我們的各縣市各鄉鎮,都可以有一個晚霞村,那麼讓年老老人家有的是日托,白天子女去上班的時後,讓這個年長的長輩都能夠到這個晚霞村裡面,唱唱歌,跳跳舞,互相學習,講講人生的遭遇。」

沒有結婚的呂副總統特別貼心的想照顧到沒有老伴的老人家,當然除了關心沒有結婚的老人,呂秀蓮也沒忘記讓孤兒感受溫暖。

呂秀蓮說:「我想要推出一個小秀才愛讀班,每個社區、每個村里,假如都有小型的,晚上都有這樣的愛讀班,可以讓小朋友一起讀書。」

陽光晚霞村外加小秀才愛讀班,在政壇紛紛擾擾之際,副總統顯然不受影響,相較於藍綠天王飽受砲轟之苦,呂副總統遠離風暴,忙著發揮她點子王的功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51273
(轉貼)大學增系所 老人學最熱門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學增系所 老人學最熱門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九十六學年度大學增設調整系所班組獲核定名單,因應邁向高齡化社會,各大學關於「老人學」的系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明年至少有六個新設系所與老人學有關。

在大學新增科系名單中,關於老人的系所如下:成大「老年學研究所碩士班」;中興「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國立體育學院「失能者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班」;台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學士班」;暨南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等;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學士班」;亞洲大學「保健營養生技學系學士班」等。

成大指出,老人的問題包含醫療、安養、社會福利、居住、空間規劃等,牽涉層面廣泛,規劃的「老年學碩士班」是跨領域的研究所,但教育部核定增設卻沒有給半個老師名額,明年開不開得成,仍是個問號,成大現正申覆中。

名單中,因應系所合併和順應潮流更名的也不少,以陽明大學明年度更名的「熱帶醫學科」為例,校長吳妍華解釋,這門學科原本叫「寄生蟲系」,因名字不雅影響報考率,加上定義太狹窄,所以改名「熱帶醫學科」,泛指熱帶地區常見傳染疾病,如寄生蟲、愛滋病、登革熱等,該系因為國人近年與東南亞、中國、非洲等地接觸頻繁而逐漸熱門。

與就業趨勢有關的學系和學程,另有政大新更名的「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灣研究英語碩士在職專班」、「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班」;推動分院不分系的東華大學新設的「大陸經濟碩士學位學程」、「公司理財碩士學位學程」、「數位知識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民族社會工作學位學程」等。

另一方面,台大的中文、外文、歷史、法律四個進修學士班,及多所學校的碩士在職專班宣告關門大吉。

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分析,在職專班紛紛關門,某種程度代表著市場需求削弱,至於生源是否轉向EMBA、MBA,或因就業人士普遍學歷升高,造成在職專班榮景不再,則無法確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41833
終發現問題 唯不知根源(轉貼)法爆兩代戰爭 年輕資源匱乏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資源不平均 法國爆兩代戰爭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卅來歲的法國人說,年長的法國人占盡資源,不給晚輩機會。五十歲以上的法國人卻說,年輕人應該自立自強,自謀生路。

英國衛報報導,最近法國有一群三十多歲的經濟學者與社會評論家,聯合少數屬於戰後嬰兒潮、不滿社會現況的知識分子,呼籲法國人關心兩代之間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他們著書立說,規諷時政,把「兩代之爭」的話題炒得沸沸揚揚。

法國總統席哈克、影星凱薩琳‧丹妮芙等進入耳順之年的法國人,正在享受令其他歐洲國家羨慕的高水準生活。他們的晚輩卻發現自己無力維持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水平。

卅九歲的社會學家休維爾說,廿歲到四十歲之間的法國人生活水平不如前輩,是因為前輩不願意分享,「有人說,這是兩代之間的戰爭,我想沒那麼嚴重,但是上一代的確把大批資源都搶走了」。

法國中產階級處境特別艱難。一九七三年,大學畢業生只有百分之六失業,如今,社會新鮮人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廿五。過去廿年來,法國工資沒有往上調多少,房價卻漲了兩、三倍。

卅八歲的作家札拉休維茲最近寫了一篇關於「代際戰爭」的雜誌文章,引起讀者熱烈回響,褒貶不一。札拉休維茲說,一個嬰兒潮世代的讀者怒氣沖沖打電話給他,把他比作盧安達那些教唆聽眾屠殺異族的廣播電台,「他以為我想把五十歲以上的人全幹掉」!

「六九世代」一書的作者、三十八歲的夏邦諾說,法國快要沒有年輕人立足之地了,「這裡沒有一家報紙或雜誌的資深編輯年紀在五十五歲以下。法國就要變成一座博物館了,博物館再美,終究是個博物館」。

夏邦諾說,法國官僚體系縮編,老人退休,卻不讓新血加入。退休金制度讓年輕人壓力沈重,他們的就業環境也無比險惡,許多人沒有長期穩定的職位,不得不仰賴家長資助。

過去,許多法國人會購買鄉間別墅避暑,現在,不到四十歲而有財力購買別墅的法國人愈來愈少,這些中產階級年輕人寧願回爸媽家住。社會學家休維爾說:「現在兩代之間還能分享資源,但我們只是把問題往後拖罷了。」

【2006-10-3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21406
(轉貼)老年人權 取代老人福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0.29  中國時報
老年人權 取代老人福利
◎邱天助

    明天,又是九九重陽節了。各政府機關、地方首長或民間團體又忙著上演過去的敬老戲碼:訪問人瑞、發放慰問金、贈送鍋碗瓢盆,年復一年未見新意。多年來,國家對待「老人」仍然以溫情式、殘餘式、救補式的福利模式為主,未曾制定任何積極性、開創性、前瞻性的老年政策。

    台灣自從進入高齡化社會後,由於對老年的恐慌,「老人問題」的探討或政策的擬議乃成為時興的議題。弔詭的是,人民平均餘命的延長原是進步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今老年人口的增加卻被視為一種嚴重社會問題的徵兆。在老人等同於社會問題的預設下,當前台灣的老年政策,不管是理論探討或政策擬定,大都遵循醫療養護和社會福利的典範,以病理導向或救助導向的思維模式,將老年視為是失能、衰竭、貧窮、疾病、孤獨、喪亡的同義詞。

    於是乎,在現今社會中,年齡似乎變成人類的原罪,「問題」也成為「老人」的社會符號。這種老年問題化的社會福利的策略,雖然一方面可能解決某些生活有問題的老人問題,卻也有意無意的在老人身上烙下負面的印痕,影響所及,高齡者很容易被迫退出公領域,包括經濟生產、政治決策、社會參與,甚至被推擠到社會的幽暗角落。因此,這種「老人問題」的政策取向,一方面也在製造老人問題。

    反觀西方國家由於對年齡歧視的逐漸覺醒,以及後現代的晚年生活品味主義的興起,激發社會對老人的重新界定,以老年再投資的觀點,從問題、累贅的偏見轉向老年是一種機會的思維模式。因此,近年來,西方老年政策呈現一種社會民主的轉折,這個轉折是在柴契爾、雷根時代後,由自由市場政策轉變到柯林頓、布萊爾和施洛德時代的「第三條路」。布萊爾即宣稱:在我的社會觀裡,給予老人的不只是如何提供服務,我們需要去認定老年的價值,並且讚賞老人的經驗以及她/他們的積極貢獻。因此,如果說新柴契爾政策走的是傅柯(Michel Foucault)所批評的路線,是增加監視的機制,以監看和控制有歧異性或殘弱的老人和他的照顧者,那麼社會-民主的回應可以說是走葛蘭姆西的反霸權路線,反對年輕霸權的社會殖民,主張應該以一個更包容性的國家計劃,將年齡利益的衝突擺在一邊,鼓勵老年的認同。

    第三條路的概念是將「老人」視為「市民」,她/他是不折不扣的一個「人」,能夠選擇各種生活型態,也有能力參與各種的社會舞台,老年政策的重點在形塑一種老年認同的有利空間,讓老人生活在一個有希望、有理想的世界。政府的角色不只在於增加年金和服務的花費,更重要的是增加老年生活的機會與空間。

    因此,如果真正為老人著想,台灣老年政策的首務是積極訂定「反年齡歧視法」,讓人民免於因年齡關係,而遭受語言、工作、學習、婚姻、家庭、醫療的歧視;其次是為老人打造無障礙的空間,包括交通、住宅、街道、社區和其他公共環境設施的改善;三是增加經費投入老年慢性疾病的研究,尤其是高血壓、骨質疏鬆症等等的防治工作,以預防代替治療的方式,為老人,也為國家、社會創造更高的可能性。(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19515
(轉貼)因應人口老化時代 應有的體認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晚報 2007.03.27 
義大利人口持續老化
中央社

由於壽命增長及生育率低,義大利人口持續老化,去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較十年前提高三個百分點,同一期間內全國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從四十一歲增加至四十三歲。

根據國家統計院今天公佈的初步統計,過去十年間,未成年人佔總人口的比率則從百分之十八降為百分之十七。老年人與未成年人的比例從一百一十七比一百提高至一百四十一比一百。

去年義大利男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八歲,女人是八十四歲。

去年義大利婦女的生育率為平均每人生一點三五名小孩,雖然已創下近十六年來新高,但與歐盟國家平均每人生一點五二名小孩比較,仍明顯偏低。

去年全國人口總數已接近五千九百萬人,較前年增加二十三萬五千人,其中人口自然增加者僅五千人,其餘二十三萬人為外來移民。

去年全國新生兒總數五十五萬七千人,死亡人數五十五萬二千人,分別較二零零五年增加三千人及減少一萬人。

去年全國有二十五萬對新人結婚,結婚率為千分之四點二。如以地區來分,南部地區的結婚率千分之四點七最高,中部地區為千分之四點五次之,北部地區千分之三點八最低。

因應人口老化時代 應有的體認
【民生報社評】

經建會推估,台灣的老年人口明年將突破百分之十,十年後更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人口數,亦即出現人口零成長。在這個養兒已無法防老的新時代,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的財務狀況不佳,加以勞退新制的所得替代率偏低,而政府又遲遲拿不出社會急速老化的因應策略。對於個人未來的退休生活,你確信準備好了嗎?

已有學者預測,極可能在十年內,月退俸制度就會全面喊停,而現行的軍公教退休金制度,由於政府財政困難,也可能面臨無錢可領的窘境。最明顯的是,九十三年全國退休金年支出已達兩千一百億,相當於當年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總額,而且還在逐年增多;這麼龐大的固定開銷,政府怎麼會有能力繼續支付十年?

軍公教的月退俸和退休金制度如果突然瓦解,受害最嚴重的可能是戰後嬰兒潮這一代了。這群人已年過半百,三十年來侍奉親上兼拉拔子女,使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成現代都會,許多人期待著一筆退休金終老;一旦退休金無著,老人津貼勢必隨之停發,老人福利又付之闕如,加上各種慢性病纏身,試問情何以堪?

人口零成長的影響當然不會侷限於某些人。高齡化社會來臨後,由於孩童減少而老人增多,孩童又是一般家庭的消費主力,連帶難免會導致民間消費率降低,衝擊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各種老人福利,包括建立居家服務、家庭支持資源體系、獨居老人服務、社區照顧、老人醫療網路等,都需要可觀的投資。

面對新時代,對個人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因應。如果養兒無法防老,政府的退休制度又瀕於瓦解,個人就必須警悟,及早建立退休後的經濟自主權。人口老化是財務問題,政府對這方面應有體認,別再一直在設法提高生育率上動腦筋。個人也別忘了,及早準備經濟自主權,或也不必依賴老人福利措施了!

【2006/10/24 民生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09939
(轉貼)6成老人家 盼與子女住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6成老人家 盼與子女住
高齡化社會來臨,民國115年時,台灣人口每十人就有兩名老人。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即使同住一個屋簷下,五成七的子女和父母談話不超過30分鐘。此4外,子女忙於工作,父母三餐往往隨意解決,也經常忘記定時服藥。

日前內政部公佈94年度老人狀況調查,六成的65歲以上老人希望與子女同住。一份最新的「銀髮族幸福指數調查」,調查615人,其中父母樣本212人、子女樣本403人。

政治大學統計系副教授鄭宇廷指出,若子女居住在北部地區、職業為服務業或商業,有超過五成者每天與父母相處聊天的時間不到30分鐘。

【2006/10/05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83880
(轉貼)@阿嬤在左右 幸福有把握
推薦0


aliceta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阿嬤在左右 幸福有把握

「佐賀的超級阿嬤」在日本造成話題,至今熱銷超過70萬冊,並以「一人一萬日圓」方式,向社會大眾募到一億日圓拍片資金,改拍成電影。
雷公電影/提供
【記者麥若愚/專題報導】

佐賀的超級阿嬤掀旋風 溫馨祖孫情 感動全日本
小說狂銷70萬冊熱潮延燒亞洲

賺人熱淚的日本電影要來了,兩部根據日本暢銷自傳小說改編的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一公升的眼淚」,情節樂觀、勵志,小說在台灣熱賣,電影也要在秋季登台,「一公升的眼淚」每張電影票將捐贈10元給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佐賀的超級阿嬤」宣揚樂觀正面的阿嬤精神,「即使遇到不如意,仍然要以微笑面對。」

「一公升的眼淚」罹患小腦萎縮症的木藤亞也,最感人的一句話是,「光是擁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就是多麼讓人應該珍惜的事,從今以後,要到我站起來,大概要一公升的眼淚才夠吧!但我不再害怕,決定一步一步,找尋我這條路上的光亮。」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56歲的德永昭廣自傳小說。

昭廣1950年生於廣島,1949年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時,他在母親肚內和全家一起疏散到外地,鐵齒的父親在爆炸後一個人回老家看看,自投輻射汙染羅網,讓昭廣成為一出生就沒有父親的遺腹子。戰後母親無力撫養昭廣與哥哥兩兄弟,囑託昭廣阿姨將他帶到南方佐賀的外婆家寄養,開始昭廣與神奇外婆、祖孫相依為命的八年溫馨時光。

昭廣成年後拜入日本相聲大師島田洋之助門下,改名島田洋七,與師弟島田洋八組成相聲二人組「B&B」,大膽以大阪腔闖入東京的相聲表演界,並參加NHK相聲大賽獲新人獎。

2001年島田洋七將他童年在佐賀與外婆相依為命的故事寫成書,2003年夏天接受日本最受歡迎的談話性節目「徹子的房間」主持人黑柳徹子專訪,真摯感人的內容在日本造成話題,至今熱銷超過70萬冊,並以「一人一萬日圓」方式,向社會大眾募到一億日圓拍片資金,改拍成電影,2006年春天在日本上映。

夾帶日本的超高人氣,阿嬤旋風一路延燒亞洲,韓國、香港、中國大陸都為之瘋狂,在台發售3個月,連續攻占各大書行排行榜銷售冠軍,已有超過16萬人次閱讀。

【2006-09-01/民生報/D3版/娛樂星幹線】

阿嬤哲學經點語錄:

※ 窮有兩種,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
※ 有錢人很可憐耶,要去
旅行、吃壽司大餐、訂做新衣,忙死了。
※ 游泳不需要穿泳褲,要靠實力游!
※ 東西只有撿來的,沒有扔掉的。
※ 成績單上只要不是0就好囉。1啊、2啊的加在一起,就有5啦!
※ 吝嗇最差勁!節儉是天才!
※ 聰明人、笨人、有錢人、窮人,過了五十年,都一樣是五十歲。
※ 別抱怨「冷啊」、「熱啊」的!夏天時要感謝冬天,冬天時要感謝夏天。
※ 這世上滿是生了病、還不想死的人,自殺未免也太奢侈了。
※ 人到死都要懷抱夢想!即使不能達成也無妨,因為終究是夢嘛!
夜晚不要講悲傷的故事,等到了白天,再悲傷的事也變得不悲傷了。

佐賀的超級阿嬤官方網站:http://www.zeusfilm.com/ama/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54532
(轉貼)盲人瑞 黑暗生活一百年
推薦0


aliceta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盲人瑞 黑暗生活一百年

103歲人瑞楊回曾獲總統陳水扁頒贈敬老狀,78歲的媳婦(右)在一旁解說時,自幼失明的楊回總還是會好奇地摸著表框。(記者王涵平攝)

〔記者王涵平/後壁報導〕過了100年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歷經了喪夫、喪子之痛,自幼失明的103歲人瑞楊回梳著髮,她依舊笑得很燦爛,用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生命,被視為南縣後壁鄉新嘉村之寶。

在78歲媳婦呂黃英嬌的攙扶下,楊回緩步走出屋內,邊走邊叨唸著「我還沒梳頭呢」,坐定後,聽到熟悉的鄰居也在身旁,高興地抓起鄰居的手摸著,邊笑還邊問候起一堆鄰居的近況。

3歲因高燒失明後,楊回就學著用心的聽、仔細的觸摸,一路走來,在黑暗中摸索著,嫁為人妻、生兒育女,還得編藺草幫忙家計,楊回始終堅強面對。

楊回的丈夫英年早逝,1個兒子早夭,90幾歲高齡時,陸續又有2個兒子相繼過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女兒原本打算相瞞,特意不讓楊回參加兒子的告別式,未料,經過一段時間,楊回竟然主動地說早知兒子死了,讓大家相當訝異。

幾年前,楊回有短暫時間獨居,還能自行煮飯燒菜、洗衣,在自家來去自如,甚至可以跳繩,令鄰居讚嘆。

近來因行動不便,大媳婦呂黃英嬌返家陪伴照料,然楊回堅持每天自行梳頭,楊回一拿到梳子時,就很容易讓旁人感受到她高興的情緒。

梳頭前,楊回會仔細地將髮髻上的夾子、紅線、黑網一一取下收入口袋中,梳子稍稍沾水後,將如絲般的白髮往一側先梳理幾次,再往另一側梳理一遍,最後則是往上梳,再將頭髮慢慢捲起,插上髮夾、綁上紅線,再以網子包好。

楊回梳髮的專注神情與輕巧手藝,常會讓旁人讚嘆不已,愛美的楊回一聽到別人直說︰「有夠水」,笑得好燦爛。

已被視為新嘉村之寶的楊回,聽到鄰居友人要離去時,會立即以笑臉、拱手相送,即使面對的是一位盲者,眾人總還是笑臉以對,直說︰「有空再來找你聊天」。

《數據小幫手》百歲人瑞,全國1886人

至今年8月底全國最新的人口統計,90至94歲老人有1萬1371人,95至99歲老人有7753人,百歲以上人瑞有1886人,總計90歲以上老人有2萬1010人。

南縣31個鄉鎮市90歲以上人口總計2614人,後壁鄉佔100人,新嘉村就有13位,每百人就有超過1人。在全國2300萬人口中,顯得彌足珍貴。

資料來源:內政部 整理:記者王涵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52320
(轉貼)「高齡台灣」的全新挑戰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高齡台灣」的全新挑戰 在地安養 無憂向晚(上)
面對老化潮,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紛紛提出「在地活力安養」的理想,由在地人照顧在地人,讓老人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快樂終老,外出工作的子女放心;也讓老長輩盡量延長健康年歲,延遲入住機構時間。在地安養的理想才剛萌芽,在台東、南投的鄉間,默默實踐中……
【撰文/吳錦勳、謝春滿】

老化,是全民必須學習的功課。今年,「嬰兒潮世代」第一年出生的人,正好屆滿六十歲。

二十年後,台灣將有五分之一人口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在銀髮潮席捲而來的同時,生育率卻滑至歷史新低,兩股力量交互衝擊,現在的你,如何思索父母,以及自己的晚年?面對老化潮,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紛紛提出「在地活力安養」的理想,由在地人照顧在地人,讓老人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快樂終老,外出工作的子女放心;也讓老長輩盡量延長健康年歲,延遲入住機構時間。在地安養的理想才剛萌芽,在台東、南投的鄉間,默默實踐中……

張紹凱(化名)今年四十出頭,平日在台北工作,已婚,有個兒子。寡居的母親一人住在桃園鄉下。六月五日早上,他正要和主管做例行報告時,手機響了,慌亂中只聽到媽媽氣喘吁吁、含混地說著,「我跌倒了……」斷斷續續間,他才拼湊出,原來媽媽洗完澡,沒注意浴室門口的積水,一腳踩滑了,重重摔坐地板,跌傷了脊椎,也撐斷了右手骨,在無人扶助的情況下,在冰冷地板上躺了一晚,隔天早晨才幾經掙扎撥了手機,語氣滿是哀怨及無助。

身為獨子的他連忙趕回家,接母親到台大緊急開刀,醫生說:「再晚一點,神經完全阻斷,以後就癱瘓不起了。」之後整整兩個月,他醫院、公司兩頭跑,晚上接替看護睡在醫院,省看護費,偶爾才能回家。太太工作之餘得獨力照料稚子,原本忙碌高壓的生活,更加無法喘息。

陪伴年邁者走過醫院的長廊,更能體會他們的無助與渴望。(圖片提供/今周刊)
被「夾殺」的世代

他愛家,也是出了名的孝子,但將來兒子會不會照顧他,他沒有把握。「這是宿命。」他身心俱疲地說:「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卻也是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在醫院裡,他總無由來地感到漫無盡頭,舉步維艱。看著長廊反照的懨懨燈光,他心裡吶喊著:「這漫長的折磨,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張紹凱是標準的「三明治世代」(sandwich generation),同時得面對上、下兩代壓力的「夾殺」。他就像所有每月領薪水的平凡上班族一樣,一旦家中長輩發生意外,失去照護下一代的支援,生活無異就變成一場折磨。

他出生於一九六四年,是戰後「嬰兒潮」(一九四六至一九六四年)末班列車的一員。人生拚搏到中場,他還是得使勁搾乾自己。他現在不僅為母親感到焦慮,也擔心兒子的成長,可怕的是,即將步入中年的他,對於「變老」,卻一點也沒準備好。他的母親,會不會是他的將來?

根據經建會人力規畫處最新統計,二○○六年,台灣地區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九 .九四%,總數達二百二十六萬人,但十年後,將迅速增加為一三%,二十年後,也就是二○二六年,將倍增到四百七十四萬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的二○%,相當於每五個人,就有一位老人,包括張紹凱自己。

人口不斷老化,衍生出龐大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能簡化為「金錢」問題,老人年金並無法解決高齡化社會銀髮族身心安頓的複雜需求。

活在恐懼裡的老人

苗栗縣公館鄉平靜客家小鎮,在去年的四月二十一日,驚傳一起自殺事件,一對七旬老夫妻在菜園中喝農藥自殺身亡。子女表示,父母感情很好,老太太罹患糖尿病二十多年,老先生又遭帕金森氏症纏身。兩名舉步維艱的老人家,應是一路相互攙扶,共同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老夫妻被發現時不僅手牽著手,而且老太太躺在棉被上。推測老先生可能擔心老伴躺在菜園會不舒服,特地為她準備的。

悲劇不只一樁。一九九八年元月十五日凌晨,位於台北縣中和市興南路二段的慈民安養中心冒出了濃煙。瞬間燃起的大火將安養中心燒毀,並造成十一人死亡、十人受傷。十一名不幸喪生的老人都是因為中風或重病,逃避不及,在熊熊大火中被活活燒死。

老人悲慘的宿命,時有所聞,老來無憂,絕非易事。曾任埔里基督教醫院安養中心看護的謝志孟說:「住在安養中心的老人,最大的恐懼,其實不在自己健康,反而每天擔心,兒女有沒有錢寄來?下個月還能不能住?還有沒有一口飯吃?」

他們活著,卻時時擔憂,社會也彷彿遺忘了這群老人,他們從原來的社會角色中被排除,從主流價值逐漸淡出,成為隱形的族群。我們的日常用語對老人充滿不自覺的貶抑,如老不修、老番顛、老賊、老廢物。台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生詹弘廷一語道破:「我們社會對老人愈來愈缺乏正面的態度。」

詹弘廷曾在美國及加拿大研究老人照護多年,推崇西方國家對老人尊嚴和選擇的高度重視,尤其對媒體鄙視老人用詞非常敏感,老人權益受憲法保障。對照台灣,他感受特別深。他擔憂:「今天我們冷漠對待老人、歧視老人,我們將錯失自己對老年的準備,未來將會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高齡與少子的雙重衝擊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超乎你我的想像!一九九三年,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的七%,正式跨入聯合國定義中的高齡化國家之列。但是這幾年間,老化速度更像坐了雲霄飛車,越衝越快。而近年來的少子化又和老化互相加乘作用,內政部次長簡太郎指出,台灣人口除了面臨高齡化問題之外,出生率一再創新低,導致人口結構失衡,未來老化問題將更加嚴重。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台灣地區只有二十萬五千多個新生兒,總生育率降到一.一二個,僅略高於南韓,連最老化的國家日本與義大利,生育率都超過台灣。若按目前的總生育率推估,到了二○五一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高達六百八十六萬人,亦即每三個人,就有一個老人,屆時台灣就成了真正的老人國。

總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台灣人口呈倒金字塔形狀。未來青壯人口負擔沉重。根據經建會的推估,目前每七.二名青壯人口養一名老人,二十年後,只剩下每三.三名青壯人口扶養一名老人,到二○五一年,每一.五名青壯人口就要扶養一名老人。

簡太郎指出,當人口結構失衡,家庭結構將受到嚴重衝擊,由於父母所生的子女數較上一代減少,將造成大量老人獨居,小家庭也面臨同時照顧家中幼兒與年邁父母的雙重壓力,四、五年級生成了典型的「三明治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二百二十六萬名老人當中,七十五歲以上的「老老人」就有九十四萬人;二十年後,當台灣地區老人人口接近五百萬人時,七十五歲以上「老老人」,將達到一百七十九萬人之多,每三名老人就有一名「老老人」。

人口學者台大兼任教授孫得雄悲觀地指出,長此下去,台灣總生育率可能跌破一,就是一名婦女一輩子生育的子女數不到一人。如此,變成一個可怕的情況,等到這些少子化世代成長到青壯年時期,他們將面對愈來愈多的老人。「這麼多老人,誰來照顧?這絕不是請外勞就可以解決的。」(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今周刊》507期)

█《今周刊》507期更多精采報導:
◎ 封面故事:「高齡台灣」的全新挑戰/在地安養 無憂向晚
◎ 特別企劃:勤業眾信台灣高科技Fast50排行解讀/狂飆成長的電子新貴族
◎ 征服股海:需求添火 電腦、LCD及手機族群升溫/雙利空退燒 旺季效應取而代之
◎ 征服股海:倒扁靜坐、藍綠對抗利空不斷/善用選擇權 不怕股市漲跌難測
◎ 個人理財:站在巨人肩膀上投資/五項原則 篩選最速配的基金組合
◎ 國際眼:決策者應確保多數人共享全球化的好處/柏南克:追求更公平全球經濟整合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507期】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高齡台灣」的全新挑戰 在地安養 無憂向晚(下)
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早在八○年代就提出「活力老化(active aging)」新主張。除了聯合國的活力老化新主張之外,「aging in place(在地安養)」這個新的概念,已經成為世界最先進國家面對老化的新趨勢。
【撰文/吳錦勳、謝春滿】

回歸家庭與社區

老化(aging)是一種挑戰,更是一門必須學習的功課。

大量銀髮族湧現,如何去照顧這麼多老人,不論是個人或社會,都面臨全新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吳淑瓊指出,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早在八○年代就提出「活力老化(active aging)」新主張,意思是老了之後,要有活力地自然老化。

除了聯合國的活力老化新主張之外,「aging in place(在地安養)」這個新的概念,已經成為世界最先進國家面對老化的新趨勢。在地化是指用在地的資源照顧老人,讓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自然老化,不要因為老了就必須被迫搬離家園。

吳淑瓊指出,在地老化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北歐國家,一九六○年代,當時照顧老人都是以機構為主,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但是老人在機構中,生活拘束又缺乏隱私,不夠人性化,因此興起回歸家庭與社區的想法。

瑞典最早開始讓他們的老者回到家庭與社區中,把照顧的資源提供到家庭或社區中,按老人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務。例如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就幫他購物;糖尿病又不方便上醫院的老人,就由護理人員到家裡幫他打針,因此大量減少機構的床位。

在北歐國家實施後,得到很熱烈的回響,目前所有老化國家,都朝這個目標努力。吳淑瓊認為,讓老人在家裡自然終老,最符合人性,不得已進機構只是最後訴求。一九九七年,吳淑瓊將「在地安養(aging in place)」這個新概念,結合了聯合國的「活力老化(active aging)」,成為「活力在地安養(active aging in place)」這個全新的主張。

她指出:「二○五一年時,台灣會有三○%都是老人,三分之一老人不能讓他們當機,如果當機那還得了,如果三分之一的龐大人口,都沒有活力,死氣沉沉,那太可怕了!」她強調,老化還是要讓他有活力。

不僅常人要改變對「老化」的觀念,醫療專業對待老人也要改變。「醫療界不能認為老人生病、功能不好都是理所當然的;或認為老了就是無用虛弱、有病或失能的,要幫助他不要惡化,鼓勵他參與社會。」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玉琴也呼應吳淑瓊教授的主張,她認為,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終老是世界潮流。由於台灣傳統認為女子應該奉養父母,如果把父母送到機構是不孝的作法,加上傳統落葉歸根觀念,因此在地老化其實最符合台灣需求,也是政府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安養院不是惟一選擇

長期研究老化問題的孫得雄認為,「人越老,對故鄉、對家越依戀。」畢竟住在自己家裡最舒服,很少有人願意住到安養院,因此蓋再多的安養院,也無法解決老人照顧問題。

根據內政部委託故鄉市場調查公司進行的台灣地區五十歲以上民眾大規模調查發現,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有高達六成,認為最理想的居住方式是與子女同住,願意去住安養機構的只有一.○七%,五十到六十四歲的人,想跟子女住的比率雖然下降到四一%,但也只有一.五九%願意住安養機構。

問題在於,雖然有這麼高的比率想跟子女同住,但是子女想跟父母同住的意願卻非常低,僅約一%,且因台灣地區工作機會集中北部,子女大多在北部工作,父母則獨自在中南部生活,年邁的父母如何照顧,已成為四、五年級生共同的憂慮。

孫得雄舉父母親的例子,強調在地老化才真正符合老人需求。他的父母住在高雄岡山,父親九十歲那年,他希望父母親北上同住,但是父親到台北住了半年之後,因為沒有朋友同伴,吵著要回去,他原本不答應,但是有一天父親出門後,由於對路況不熟,迷路好幾個小時才找到家,他擔心得差點報警。

這次事件後,最後只好順著父親的意,讓他回南部。後來,他的父母仍不得不到護理之家安養。可是離開熟悉的地方,老人家不見得快樂,如果有在地安養的資源可用,在北部工作的子女就不用擔心年邁父母的照顧問題。

吳玉琴認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這一代的子女還願意奉養父母,但是當二十年後,台灣老年人口增加到近五百萬人,四十年後增加到近七百萬人的時候,「屆時即使你的子女很孝順,但也不一定有能力奉養你,這是我們最擔心的問題。」

刻不容緩的行動

內政部次長簡太郎認為,歐美國家推動的「在地老化」或「活力老化」,其實都是「成功老化」的概念,政府這幾年來也開始體認人口老化的嚴重性,目前內政部規畫的老人福利措施,例如居家服務、居家護理、設立社區關懷據點及日間照顧中心,年底內政部將提出長期照護方案,就是希望達到讓老人成功老化的目標。

吳淑瓊提出警訊,這一代的老人,聲音小,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還沒有那麼高,但一九四六年嬰兒潮世代的老人,將是史上受最好教育、經濟相對富裕、自主意識高的老人,他們不願像過去老人一樣被鄙視;他們可能單身、離婚、失婚,對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更加重視,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是一大挑戰。

孫得雄認為,政府與民間雖然都努力面對老化問題,但做得還是不夠。吳淑瓊也點出,台灣在「活力在地安養」這個領域仍然是一片沙漠,「但現在做,還來得及,就怕拖下去,後果難以想像。」(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今周刊》507期)

█《今周刊》507期更多精采報導:
◎ 封面故事:「高齡台灣」的全新挑戰/在地安養 無憂向晚 ◎ 特別企劃:勤業眾信台灣高科技Fast50排行解讀/狂飆成長的電子新貴族
◎ 征服股海:需求添火 電腦、LCD及手機族群升溫/雙利空退燒 旺季效應取而代之
◎ 征服股海:倒扁靜坐、藍綠對抗利空不斷/善用選擇權 不怕股市漲跌難測
◎ 個人理財:站在巨人肩膀上投資/五項原則 篩選最速配的基金組合
◎ 國際眼:決策者應確保多數人共享全球化的好處/柏南克:追求更公平全球經濟整合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507期】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41218
頁/共3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